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帅  周材权  王维奎  胡锦矗  黄艺川  唐伦 《生态学报》2008,28(11):5632-5640
2007年3~12月,对四川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的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进行了行为谱工作的研究,建立了矮岩羊行为谱及其PAE(posture,act and environment)编码系统。研究分辨和记录了矮岩羊的11种姿势,83种动作和118种行为,还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  相似文献   

2.
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其行为生态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且警惕性强,很难在野外进行观察,有关其行为谱等基础行为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圈养大熊猫的观察研究。为了促进野生大熊猫行为学的深入研究,2015年1月—2016年6月,2018年8月— 2019年4月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基于红外相机图片和视频数据,利用PAE编码系统建立了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研究共计在14种环境背景中记录到大熊猫12种姿势、52种动作、56种行为。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基本涵盖了大熊猫的主要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未在圈养大熊猫行为谱中记录到的行为,如野生大熊猫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自我除雪行为;另一方面丰富了观察大熊猫行为的环境因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野生大熊猫行为生态学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麝类行为谱的初步建构及行为型的描述性定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福建上杭麝场、四川都江堰麝场、陕西镇坪麝场及上海崇明岛麝场的圈养林麝、原麝和马麝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制定了圈养麝类动物的焦点取样行为谱、扫描取样行为谱、刻板行为谱和冲突行为谱,并区分和定义了扫描行为谱的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等4类行为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定义了其所有事件记录行为谱所包含的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尿粪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自我指向、亲和、警觉、冲突、刻板、繁殖行为及杂类行为等16种行为类,并描述性地定义了各行为类下所含行为型,此外,定义了麝的刻板行为谱,含食异物、刻板舔刮、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7种刻板行为型,以及圈养麝的冲突行为谱,含威胁、进攻、取代、追击和防御等5种行为亚类,并描述和定义了各行为亚类下的行为型。本研究的行为谱建构和行为型定义可为麝类行为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 202 47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4%)是主要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观察物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金草坡和铁板房(P<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圈养种群富集WCHB1_41、Mailhella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肠道菌群最相似,马熊沟的变化最大;LEFSe分析结果显示,16个属可用于区分不同地点的野生岩羊。研究结果为保护区不同分布地点岩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利用红外相机建立野生水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利用PAE编码分类系统并结合红外相机所获得的照片和视频数据开展水鹿(Rusa unicolor)行为谱的研究,建立了野生水鹿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共分辨并记录了野生水鹿的7种姿势,63种动作和74种行为,基本涵盖了水鹿的主要行为,并区别了各种行为在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分析水鹿的具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通过建立野生水鹿的行为谱,能为更深入地开展水鹿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水鹿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可以推广到其他不易直接观测的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矮岩羊行为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8月,在四川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行为生态进行了研究。共发现矮岩羊7个集群33只,集群平均大小为4.71±1.60只;矮岩羊在夏季9:00~10:00内主要用于卧息,占该段活动时间的76.72%;因子分析显示:矮岩羊对生境的利用具有选择性,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行为的主要因子为草因子、灌木因子、坡度和活动基底特征。  相似文献   

7.
圈养金钱豹行为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的17只金钱豹进行行为观察,在此基础卜制定了行为谱.研究表明:休息、观望、运动是圈养金钱豹的主要行为,占其所有行为的93.1%,休息占其所有行为的54.40%;观望占21.18%;运动占17.53%.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对岩羊行为和活动节律的影响,于2017年3月—7月,以上海动物园的5只雌性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试验,利用瞬时扫描法对岩羊进行行为学观察,分析岩羊丰容前后昼间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环境丰容,岩羊的运动行为和反刍行为显著增加,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减少,取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在环境丰容基础上,开展食物丰容后,运动行为明显减少,取食行为明显增加。卧息行为有所减少、反刍行为和其他行为有所增加,但变化均不明显。丰容后岩羊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发生了变化。取食行为呈现2个高峰期(8:00—11:00和15:00—18:00),取食行为普遍提高;运动行为在13:30—17:30时段较丰容前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发生;卧息行为有相似的波动规律,但丰容后其昼间发生频次在16:00之前均降低;反刍行为波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期(6:00—9:00和10:00—15:00)。试验表明,在进行环境和食物丰容后,岩羊的活动增加,优化了时间分配,福利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9.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一种典型的高山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岩羊是雪豹Panthera uncia的主要食物来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岩羊的生态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岩羊的形态特征与分类学、地理分布与种群动态、食性、栖息地选择与生境适宜性评价、集群特征、行为和繁殖生态等方面综述了该物种的研究进展,建议在种群动态、与同域分布的其他有蹄类物种的竞争关系、气候变化下的生境质量评估、亚种划分和高原适应机制等方面加强岩羊的基础性研究,以期为岩羊生态与保护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繁育场展开,分别于2012年7月和2013年8月,针对374只圈养马麝,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可建立包含17个个性项目的圈养马麝个性量表,因子分析显示每个项目公因子方差和载荷均大于0. 4,各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0. 33%,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Cronbach’sα系数为0. 78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量表设计合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圈养马麝划分为五大个性维度:侵略性、社会性、刻板性、温顺性、活跃性。研究发现,圈养马麝个性维度与野生个体的个性类型划分存在差异,主要是受圈养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影响。圈养马麝个性量表和五大个性维度的建立对指导马麝繁育管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填补了马麝个性研究的空缺,并为进一步进行麝类动物个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此类个性层次研究方法具有较好区分度,可为其他动物个性的初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