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菊花不同花期及花序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和挥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切花菊品种‘神马’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菊花不同花期及花序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并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花瓣的表皮细胞和横切面组织细胞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菊花花蕾期共检测到香气成分24种,始花期31种,盛花期43种,终花期22种;随着花朵的开放和凋谢,酮类、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盛花期含量达到最高,而酯类、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盛花期,在舌状花中共检测到香气成分种类31种,在管状花中共检测到50种;舌状花对菊花香气的贡献比管状花大;菊花舌状花由内轮向外轮香气成分种类变化不大,但是同类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出现由内轮向外轮逐渐减少的趋势。(3)异环柠檬醛、桉叶醇、α-蒎烯、β-金合欢烯和石竹烯等化合物可能为菊花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4)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舌状花的香气可能是通过表皮细胞间隙释放的,上表皮是菊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重组人叉头框蛋白L2(human forkhead box12,FOXL21)。并且进行纯化和鉴定。方法从正常人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FOXL21目的基因片段,构建FOXL21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FOXL21]并转化E.coli的BL21(DE3)菌株,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经HisTrap FF亲和层析柱纯化,再通过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成功克隆到大小为1131bp的人源FOXL21基因片段并准确插入表达载体pET32a(+),0.1mmol/LIPTG诱导转化菌8h可表达大量的FOXL21蛋白,并可经HisTrap FF柱亲和层析得到高度纯化。结论成功获得纯化的66kD重组人FOXL21蛋白,为后续进行FOXL21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在昆虫纲中,生命树计划正在以目级阶元中的分类单元为单位逐步推进.针对这一大的背景,以及高级阶元和种级阶元分子系统学研究间脱节现状,提出以rDNA簇为一组分子标记、并且在未来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研究中将目前选取少量代表类群的做法改为将尽量多的物种包含到一棵系统发育树中的建议.其中首先简要介绍了rDNA簇的结构及其中各分子标记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随后以蝽类昆虫为例,有针对性地总结了rDNA簇中不同基因序列已有数据的丰富程度及其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首次给出了蝽类昆虫28S rRNA近全长序列的二级结构模型.基于对18S rRNA和28S rRNA二级结构研究所积累的认识,强调了18S rDNA和28S rDNA内部不同区段之间变异模式和应用价值的差异,论证了未来在生命树构建中深化对rDNA簇中各基因进行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4.
记述采自江苏南京跃蛃属1新种,老山跃蛃Pedetontinus laoshanensis sp.nov.,通过扩增其线粒体CO Ⅰ基因,与中国已知跃蛹属其它物种进行遗传距离比较,并构建系统发生树,发现其与天目跃蛹P.tianmuensis和武当跃蛹较为接近,这也更加支持了基于形态证据的系统发生关系.并提供了跃蛃属已知19种的检索表.老山跃蛹,新种Pedetontinus laoshanensis sp.nov.(图1~17)体长7.0~9.0mm,复眼长/宽为0.99 ~1.00,中连线/长为0.50 ~0.55,复眼近中连线具浅色白斑,阳基侧突为1+6型,阳茎基节/端节为2.4,阳茎和阳基侧突位于第Ⅸ肢基片的1/2,产卵管初级型,其长略超第Ⅸ腹节的刺突端刺.前产卵管,分49 ~ 50节,后产卵管,分47 ~ 50节.该物种CO Ⅰ基因信息见GenBank No.EU699175~ EU 699177.新种与泰山跃蛹P.songi、天目跃蛃P.tianmuensis和武当跃蛃P.wudangensis相似,但复眼中连线/长、阳茎基节/端节、阳茎和阳基侧突位置、产卵管分节具明显区别.基于CO Ⅰ基因序列构建BI、MP和NJ系统发生树均有效证明老山跃蛃P.laoshanensis为单系群.基于K2p模型,新种与中国跃蛹属其它物种的遗传距离比较,与天目跃蛃P.tianmuensis遗传距离最小9.7%,与栾川跃蛃P.luanchuanensis 遗传距离最大12.1%.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证明该物种的有效性.正模♂,江苏南京老山(32°07′N,118°36′E;海拔145m),2004-08-01,李鹏、张加勇采,编号ZJNUSB050.词源:新种种名源自采集地地名.  相似文献   
45.
利用卡介苗取代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痰液作为实验标本,使用改良后的抗酸染液进行抗酸染色实验教学。卡介苗水溶液为标本,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中加入5%的Tween-80进行抗酸染色。染色后,卡介苗标本片与结核菌阳性痰液标本比较,菌体形态与染色均无明显差异。此法具有染色效果好、标本来源方便、安全无污染等优点,满足抗酸染色实验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46.
汉坦病毒汉滩型特殊新亚型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RT-PCR扩增了皖南山区分离株AH09的M和S片段全基因,克隆于T载体,纯化后测定序列。结果AH09株M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3625个核苷酸,编码1135个氨基酸;S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1724个核苷酸,编码430个氨基酸。M和S片段全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与汉坦病毒各型株的代表株和HTN型毒株的同源性比较表明,AH09株分枝与HTN型接近,与其它各型病毒则相距较远,故确定为HTN型毒株,但AH09株与HTN型毒株的M和S片段全基因序列有差异,其差异分别高达23.6%和20.4%,经种系发生分析,AH09株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HTN型病毒中差异最大的新基因亚型病毒株,AH09株病毒M片段的氨基酸与HTN型相差13.5%至14.8%,而S片段仅相差7%-8.1%,说明AH09毒株的变异主要发生在M片段。而ORF和3‘端的NCR区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说明,病毒的变异更主要集中在该片段的3‘端的NCR区。  相似文献   
47.
不同虫源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在高温和抗性水稻品种作用下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在正常湿度下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数量随若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5龄若虫期是共生菌增长的关键期;同一种群的褐飞虱秋季共生菌数量明显高于夏季。广西田间种群的短翅雌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高于浙江省的杭州和龙游种群,经高温处理后,3个生物开共生菌数量均显减少,但其子代共生菌的数量在正常温度下马上恢复,与未经高温处理的褐飞虱共生菌数量基本相同,取食抗性品种的生物型1和田间种群的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数量均明显减少,取食抗性品种的第2代的共生菌又均比第1代少。这说明高温对共生菌的影响是暂的,而抗性品种的对共生菌的作用与褐飞虱种群对品种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48.
枯草芽胞杆菌活菌制剂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枯草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通过大鼠深Ⅱ°烧伤模型,使用枯草芽胞杆菌活菌制剂,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以及测定羟脯氨酸(OHP)的含量,同时记录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从而评价该制剂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 应用枯草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胶原含量提高,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具有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本文研究了卵跳小蜂对豆缘蝽 (R .clavatusThunberg)和豆璧蝽 (P .hybneriGmelin)卵的选择性和密度反应。在自由选择试验中 ,两种豆蝽卵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在不同的卵密度和比例中均选择豆缘蝽 ;而在非选择性试验中 ,从豆璧蝽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同时选择豆缘蝽和豆璧蝽卵 ,寄生率较高 ;然而 ,从豆缘蝽卵羽化的卵跳小蜂对豆璧蝽卵的寄生率非常低。嗅觉试验表明 ,从豆缘蝽卵上释放的气味对卵跳小蜂的搜寻和寄生行为影响很大。卵跳小蜂寄生的卵数量随着豆缘蝽和豆璧蝽卵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然而 ,卵跳小蜂对豆璧蝽的寄生率随着卵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尤其是从豆缘蝽卵中羽化的寄生蜂。研究还表明 ,卵跳小蜂在大田中对豆缘蝽卵的寄生存在着空间或时间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50.
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在转基因番茄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CT-B)基因及内质网引导序列(SEKDEL)克隆到质粒pRTL2和pBI121中,分别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CTB和pBI-CTBK,CT-B基因由Ca35S启动子控制表达。采用叶盘法经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番茄(金丰1号,Jinfeng1)各表达载体得到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CT-B基因整合到了番茄基因组中;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BI-CTB和pBI-CTBK的转基因植株能够有效表达CT-B多肽,分别占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的0.055%和0.0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