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给出了中国蝼蛄属的检索表,并描述了该属1新种G.mabiana sp.nov..新种与尼泊尔种类 G.pygmaea相似,但可以通过如下特征加以区分:径脉末端不分岔,翅室呈三角形,阳茎基片横向骨片的侧端尖锐;此新种还与河南蝼蛄G.henana相似,区别为:新种前翅超过第5节背板,后翅到达第4节背板后缘,而河南蝼蛄G.henana前后翅均未伸达腹部第4节背板后缘;新种前胸背板无心纹斑,河南蝼蛄G.henana有;新种阳茎侧突囊弯钩状,后者为弯月形.  相似文献   
172.
科尔沁沙地两种典型乔灌木耗水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拉木萨    蒋德明 《生态学报》2008,28(5):1981-1981~1990
以科尔沁沙地典型固沙植物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5年生)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rin,7年生)为研究对象,栽植于可渗漏式生长箱,应用TDR水分仪测定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变化,依据土壤水分平衡理论推算单位面积植被区的蒸散量.经2a研究,在相同栽植密度下(1m×1m),樟子松植被区土壤贮水量高于小叶锦鸡儿植被区;在不同栽植密度下,小叶锦鸡儿土壤贮水量以1m×2m密度区高于1m×1m密度区.生长季节单位面积土壤蒸散量以小叶锦鸡儿(1m×1m)最高,小叶锦鸡儿(1m×2m)其次,樟子松(1m×1m)最低.单丛/株蒸散量以小叶锦鸡儿(1m×2m)最高,小叶锦鸡儿(1m×1m)其次,樟子松(1m×1m)最低.在试验所涉及的特定年龄阶段,小叶锦鸡儿植被区蒸散耗水量高于樟子松区,土壤水分含量低于樟子松区.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植物耗水特点选择适宜的固沙物种和栽植方式,以保证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7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从2016年起分3批部署了44个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1.63亿元。本文简要介绍了专项设立背景、研究基础、总体目标及项目设置,分析了承担单位立项数量及经费总量、承担单位地域分布以及项目主持人年龄特点等情况,建议优化专项立项流程,发挥第三方机构桥梁作用以及落实科技报告制度等完善专项组织实施的对策建议,为后续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4.
为探索利用重组腺病毒表达轮状病毒的结构抗原以制备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可行性,构建了一株可表达A组轮状病毒主要中和抗原VP7的重组腺病毒AdEasyCVP7.AdEasyCVP7感染293细胞后,RT-PCR证明VP7基因有转,Western blotting试验可检测到VP7的表达。随后,用AdEasyCVP7通过灌胃和滴鼻两种不同途径免疫小鼠,并对免疫后小鼠的血清抗体和粘膜抗体进行了比较。初次免疫后,两组小鼠均有应答,但血清抗体滴度及阳转率不同。再次免疫后,滴鼻组小鼠显示出明显的加强效果。对肺灌洗液中的sIgA及肺、肠粘膜组织匀浆中的IgA进行检测发现滴鼻组的免疫学效果明显优于灌胃组。对血清中和抗体的检测表明,初次和再次免疫后,两组小鼠血清中均有中和抗体产生。该研究为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方案、免疫途径及免疫保护作用等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5.
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额敏县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种群采用典型抽样法中的样方法进行了群落物种分布与结构调查,并以空间(胸径,DBH)代替时间(树龄),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分析了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并应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了种群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新疆野苹果种群的中树(20DBH≤30cm)个体数较稳定,幼树(DBH≤15cm)个体数较多但不稳定,大树(30DBH≤40cm)及老树(DBH40cm)由于生理衰老、环境因素及种间竞争的影响,个体数明显下降。(2)新疆野苹果种群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Ⅰ型。动态表现为前、中期缓慢增长而且较稳定,后期衰退。(3)在未来10年、20年和30年中,2个种群均呈现幼龄个体减少而老龄个体增加的态势,老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检测新疆维吾尔族结肠癌人群肠道菌群结构,探讨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以求找到肠内与结肠癌有关系的菌群。方法:使用16Sr DNA-PCR-DGGE技术对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制作肠道菌群指纹图谱,从图谱中的条带进行切胶回收、进行克隆、测序,与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序列进行比对做树状图分析,对新疆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DNA指纹图谱、基因序列及树状图。测序结果显示,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主要分布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以及很多差异性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来看,优势菌乳酸杆菌量甚少,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数量较多。结论:肠道乳酸杆菌优势菌量的减少及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比例的改变可能与结肠癌患者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7.
【目的】为深入研究红斑丹毒丝菌的免疫保护性抗原及其致病机制,采用免疫蛋白组学技术鉴定红斑丹毒丝菌的免疫原性蛋白。【方法】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红斑丹毒丝菌C43065株的NaOH提取抗原,用兔抗NaOH提取抗原抗血清经Western blot检测免疫原性蛋白,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鉴定蛋白种类,并对部分免疫原性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从C43065株NaOH提取抗原中鉴定出9个免疫原性蛋白,分别为Spa A、伴侣蛋白GroEL、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50S核糖体蛋白L1、30S核糖体蛋白S4。其中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已被证实与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脑膜炎奈瑟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相关。C43065株伴侣蛋白GroEL、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编码基因大小分别为1614、1296、1260、1005和867 bp,与已公布的红斑丹毒丝菌Fujisawa株相应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8%。【结论】本文所鉴定的9个免疫原性蛋白,为进一步开展红斑丹毒丝菌保护性抗原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8.
植物-传粉者相互关系中植物形成多种多样的视觉(花色)和嗅觉(花气味)信号来影响传粉者的访花过程,促进传粉成功。石榴(Punicagranatum)花瓣红色而雄蕊黄色,这种花内不同结构的颜色差异对于石榴吸引传粉者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本文比较了石榴花各部位发出的视觉信号(颜色、大小)和嗅觉信号(气味及含量)、花蜜体积、不同处理下的昆虫访花频率及坐果率,以探讨石榴花各部位颜色在传粉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新疆喀什地区石榴主要传粉者为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和食蚜蝇(Syrphidae sp.),雄蕊黄色及其分泌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是吸引传粉者昆虫的主要因素。去除花瓣处理组与其他3种处理组(对照、去雄蕊、去雄蕊去花瓣)比较,意大利蜜蜂的访花频率(P <0.05)及停留时间(P <0.05)均显著提高,石榴坐果率(82.33%±4.45%)也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石榴黄颜色的雄蕊可能是吸引传粉者的主要结构,而红色的花瓣对其传粉成功可能有负面影响;植物花内不同结构颜色差异可能有助于在变化的环境下吸引不同的传粉者,促进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79.
叉子圆柏种子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0.
从思茅藤(Epigynum auritum (schneid.)Tsiang et P.T.Li)的茎皮中分离到一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思茅藤甙(Epigcoside)Ⅰ和已知化合物Ⅱ。通过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为Ⅰ(+)—儿茶素-3-O-α-D-葡萄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甙((+)-catchin—3-O-α-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Ⅱ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