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牛心朴子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人工樟子松—差不嗄蒿植被及其固沙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进 《生态学杂志》1992,11(3):17-21,27
植物固沙是整治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一种有效措施。人工植被的建立是植物固沙的必然结果。人工植被的演替、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流沙的固定程度。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相似文献   
3.
<正>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褐黄色或淡紫褐色,仅上部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此枝长3—10厘米。茎、枝、叶面微被淡黄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叶面具稀疏白色腺点及小凹点,背面具稀疏的蛛丝状薄绒毛;茎下部叶末见;中部为上部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形或近圆形,长、宽3.5—4.6厘米,(三一)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4—6枚,每裂片常再分裂,每侧具  相似文献   
4.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蒸腾作用及其群落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比研究了处于不同生境的油蒿群落中油蒿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1)半固定沙丘的油蒿比固定沙丘油蒿长势好,前者的生物量约为后者的4—5倍;(2)半固定沙丘土壤导水率是固定沙丘的10倍左右;(3)叶温与气温之差和水势能较好地反映油蒿的生长状况,而蒸腾速率与扩散阻力反映不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5.
据报导,龙蒿油(Estragon oil)在国外作为一种天然香料,深受欢迎,已被广泛应用于肉类调味品、酒类、糖果、烧烤食品、饮料等多种食品中。而我国龙蒿资源丰富,却至今尚未被开发利用,大量资源被白白浪费。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填补国内空白,丰富调香原料,增加经济效益,我所在苏北沿海一带香料资源调查中发现有大量的龙蒿野生,且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荒漠灌木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季节变异及其调控因素,尤其是其生物调控因素的认识非常有限,导致了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不确定性。拟验证假设:长期干旱环境下,典型荒漠灌木油蒿光能利用效率日均值(LUEday)的动态变化与叶片性状的季节性调整有关。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定期测量了油蒿生长季叶片LUEday的季节动态及相关叶性状指标,探究叶性状对LUEday的影响。结果表明:LUEday的季节波动范围为0.003-0.017 mol/mol,整体变异系数(CV)为38.75%。完全展叶期LUEday均值相比生长季平均值降低17.37%,相比展叶期和落叶期时降低30%;8个叶性状的季节变异幅度差异较大,其中总叶绿素含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和叶氮含量(LNC)均表现出较大的季节变异性(CV ≥ 20%),叶碳含量(LCC)和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的变异程度最低(CV<7%)。LRWC与所有叶片化学性状(Chl、Chl a/b、Car、LNC和LCC)均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其变化与叶片的养分吸收、光合色素合成以及碳同化的运输过程密切相关;油蒿LUEday的相对变化与LRWC、Chl a/b和LNC显著正相关,而LRWC和LNC的季节动态受空气温度(Ta)和土壤含水量(VWC)的共同调节,Chl a/b的季节波动主要由浅层土壤含水量(10 cm VWC)控制。以上研究结果强调,在未来预计极端的气候事件(如极端干旱和持续热浪事件)发生更频繁的旱地场景中,时间尺度植物叶性状对于土壤干旱和高温的适应性调整应当被充分考虑到旱地生态系统的通量建模方案中。该结果将为构建叶片尺度的光合生理模型与厘清LUE的生物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 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5%。(2) 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产云南中部高原,蒿明(Songming),龙潭营(Longtan Ying),生于海拔2300m的丛林中,张英伯(ZhangYing—bai)0004号,1940年10月9日,花黄色,偶见。为珍稀濒危植物,现已很难采到。印度也有。中国(云南)首次记录。松蒿属植物目前在中国现已增加到3种;东至日本,西至印度(越南不产)为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  相似文献   
9.
细叶马先蒿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年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根系营养生长至花期为粗壮主根与纤细侧根并存,果期侧根几乎全部枯萎脱落,所存留根系皆呈乳白色。由胚根形成的初生主根根毛密集,初生木质部二原型。侧生分生组织只有形成层而无木栓形成层。根表皮细胞经解离后略呈不规则方形片状,横切面为平周长梭形,进行垂周分裂增加梭形根表皮细胞长度,以适应根的增粗生长。根表皮脱落时,外皮层以同样生长方式代替脱落的表皮。在年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韦霄  李锋  许成琼  傅秀红  黄正福   《广西植物》1997,17(2):166-168
本文报道在广西桂北地区人工裁培的黄花蒿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期、生长特性、开花结果习性、抗逆性等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