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栾树-茶(Koelreuteria paniculata—Camellia sinensis)、香樟-茶(Cinnamomum camphora—Camellia sinensis)和枫香-茶(Liquidambar formosana—Camellia sinensis)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及茶[Camellia sinensis(L.)O.Ktze.]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均在12:00达到最高值;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日变化趋势,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最低值;各环境因子在全天不同时刻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其中枫香-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0.80μmol·m^-1·s^-1);茶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均在每日的早、晚较低,并在10:00达到最高;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整体呈“W”型曲线,每日的早、晚较高,在10:00最低,其中栾树-茶复合林分中茶的胞间CO2浓度的日均值最高;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差异不显著。除气温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与茶的胞间CO2浓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环境因子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枫香-茶复合林分可改善茶的生长环境,促进茶生长,适合在安徽芜湖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泽泻个体发育早期器官发育顺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玫  王臣  刘鸣远 《植物研究》2002,22(2):173-175,T006
研究了泽泻个体发育早期的器官发育顺序。认为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原胚-成熟种子胚阶段,以苗端发育先于根端和胚芽节生根原基并快于胚根原基为特点;种子萌发一种苗形成阶段,以胚根生长快于胚芽节生根为特点。并指出前者与水生植物芡和睡莲一致,后者与陆生植物条叶龙胆一致。  相似文献   
3.
王臣  路芳  关旸  张贵一 《植物研究》2001,21(2):215-221,T001,T002,T003
报道东北蒿属艾组1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及核型资料,结果如下: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 (Maixm.)Komar.)2n=4x=36=28m 4sm(4SAT) 4st(4SAT);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2n=2x=50=40m 4sm 6st(6SAT); 矮蒿(A.lancea Van.)2n=2x=16=10m 4sm 2st;蒙古蒿(A.mongolica (fisch.ex Bess.)Nakai]2n=2x=16=14m 2st;红足蒿(A.rubripes Nakai)2n=2x=16=14m 2st;歧茎蒿(A.igniaria Maixm.)2n=2x=34=28m 2sm 4st(4SAT);柳叶蒿(A.integrifolia Linn.)2n=4x=36=20m 12sm 4st;线叶蒿(A.subula 4st(4SAT);柳叶蒿(A.integrifolia Linn.)2n=4x=36=20m 12sm 4st;线叶蒿(A.subulata Nakai)2n=2x=16=14m 2st;高岭蒿(A.brachyphylla Kitam.)2n=2x=18=14m 2sm 2st;林文稿[A.uiridissima(Komar.)Pamp.]2n=2x=18=14m 4sm;奄癌(A.keiskeana Miq.)2n=2x=18=16m 2sm;阴地蒿(A.sylvatica Maxim.)2n=2x=16=14m 2sm,核型对称性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为2B型,其余均为2A型,依据核型资料对个别种的演化 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北产苍术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臣  邢秀芳 《植物研究》1997,17(1):79-84
报导了中国东北产三种苍术属植物的核型资料,核型公式分别为;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K(2n)=24=12m+6sm+6st(4SAT),关苍术「A.japonica Koidz.」(2n)=24=14m+10m(2SAT)朝鲜苍术「A.koreana(Nakai)Kitam.」K(2n)=24=10m+14sm(2SAT),三者核型对称性均为2B  相似文献   
5.
细叶马先蒿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年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根系营养生长至花期为粗壮主根与纤细侧根并存,果期侧根几乎全部枯萎脱落,所存留根系皆呈乳白色。由胚根形成的初生主根根毛密集,初生木质部二原型。侧生分生组织只有形成层而无木栓形成层。根表皮细胞经解离后略呈不规则方形片状,横切面为平周长梭形,进行垂周分裂增加梭形根表皮细胞长度,以适应根的增粗生长。根表皮脱落时,外皮层以同样生长方式代替脱落的表皮。在年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睡莲目与泽泻目个体发育早期的共性,追踪观察了大花睡莲种子至种苗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种子胚苗端发育先于根端;萌发时首先出现下胚轴,继而末端膨大产生下胚轴毛,最后胚根分化;初生根短命;节生根后发生但较粗壮,浮水叶开始产生时根茎第一节以下部分随即烂掉;种苗的各器官中均有发达的通气组织等基本上与芡、泽泻和黑藻相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百日咳杆菌黏附素(PRN)基因的分段克隆表达及其在BALB/c小鼠的主动和被动免疫保护试验筛选PRN中的保护性抗原肽。【方法和结果】利用大肠杆菌进行PRN的完整蛋白、N端和C端多肽及其RI和RII区域多肽(双拷贝)的表达,命名为GST-PRN、GST-PN、GST-PC、GST-2PRI和GST-2PRII。Western blot检测证实5种表达产物均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在主动免疫保护试验中,5种表达产物均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PRN抗体水平;当使用3 LD50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利用Asd+平衡致死系统构建表达巴氏杆菌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PMT)的重组猪霍乱沙门氏菌株,并对重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和结果】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构建表达PMT的重组质粒pYA-PmtC,再将其电转化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的asd基因缺失株C501,构建口服活疫苗菌株C501(pYA-PmtC)。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菌株C501(pYA-PmtC)的生化特性、血清型和生长速度与亲本菌株C500一致;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条件下,C501(pYA-PmtC)能够稳定遗传重组质粒及其外源基因片段,并能稳定、高效、分泌性表达30.5kDa的外源保护性抗原rPmtC。C501(pYA-PmtC)腹腔感染BALB/c小鼠的LD50为8.5×106CFU,毒力稍低于C500(LD50为4.4×106CFU);口服接种C501(pYA-PmtC)和C500的所有仔猪未见任何发病症状,两者没有显著差别。【结论】本研究利用Asd+平衡致死系统的原理构建表达T+Pm保护性抗原重组猪霍乱沙门氏菌弱毒菌株C501(pYA-PmtC),为进一步开发猪萎缩性鼻炎-副伤寒的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毒素-抗毒素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对小型遗传控制元件,毒素基因编码稳定的蛋白质分子,抗毒素基因编码的则是稳定性较差的蛋白质或者是具有调控功能的RNA.人们对于毒素分子在细胞内的生物靶标、分子结构与功能、体内调节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毒素-抗毒素的生理功能,而且为多种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素材.目前发现共有5大类型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其中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抗毒素分子为调节型RNA,可以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与毒素蛋白质的mRNAs结合从而中和毒素的细胞毒性.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以其独特的调节性RNA的调控方式,成为目前毒素-抗毒素研究中的重要热点.本文将对目前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五大连池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生长情况,于2013和2014年在五大连池三池及二池随机采集223尾鳙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体长、体重。同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五大连池鳙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鳙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54.61 cm和3 280.53 g,由3+~8+共6个年龄组组成,以5+龄个体为主,占总数的50.67%。五大连池鳙体长(L,cm)、体重(W,g)之间关系式为W=0.0289 L2.901(n=223,R=0.974)。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97.619[1﹣e﹣0.140(ti﹣0.004)]和Wt=17113.260[1﹣e~(﹣0.140(ti﹣0.004))]2.901。鳙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重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7.61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3.94 cm和5 012.82 g。采用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五大连池与其他水域鳙的生长,结果显示五大连池鳙的生长较为缓慢,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是影响五大连池鳙生长的重要因素。有效提高鳙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在于降低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