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美藜种皮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种皮中存在着凝集素。最适pH7—9,热稳定性较差。南美种皮凝集素(QSL)的血凝活性可以被D-半乳糖,L-鼠李糖抑制,其中前者抑制能力强。QSL硫酸铵分级沉淀血凝活性60—80组分最高。  相似文献   
2.
植物通过多种信号途径感知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其中磷脂信号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盐胁迫差减文库中获得了一个EST05序列,利用RT-PCR检测了其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趋势,显示EST05序列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有升高。随后利用RACE技术获得其全长编码序列,测序结果显示其与蓖麻(Ricinus communis) 的磷酸肌醇5-磷酸酶基因(P5P)的同源性达56%,遂将其命名为CaP5P。最后过量表达CaP5P在拟南芥中初步验证了功能,转基因植株表现对盐胁迫耐受性降低的趋势,呈现负调控的特征。本研究对磷酸肌醇5-磷酸酶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为磷脂信号途径中负调控组分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艳霞  兰欣欣  曹婧  张晶华  兰海燕 《广西植物》2016,36(12):1511-1518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研究的关键,目前对科耐盐(盐生)植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中所用内参基因的报道较为有限.该研究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个内参基因分析软件,对已选择过的β-TUBULIN、β-ACTIN、GAPDH 3个常用候选内参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筛选出在NaCl和PEG胁迫下和灰绿中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GeNorm、NormFinder内参软件分析在NaCl和PEG胁迫下,GAPDH是和灰绿中均共同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同时在和灰绿中也有各自表达较稳定的内参基因,β-ACTIN在中稳定表达,β-TUBULIN则在灰绿中稳定表达.对相同科不同种的植物内参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比较,内参基因在相同科中具有相同稳定表达的内参;对相同胁迫下两种不同植物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内参基因的选择需根据实际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而定.基于3个分析软件对以上3个常用内参基因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了在科植物和灰绿中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为和灰绿胁迫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荒漠植物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蕊  魏岩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00-302
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中角果(Ceratocarpus arenarius)果实的形态特征、空间位置、发育特性及散布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角果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在颜色、形状、大小、质量、数量、空间位置、成熟期和散布特性上均有显著差异。角果地上地下结果性是植物适应荒漠多变环境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增加了物种在荒漠极端环境中成功生存的机率,保证了物种的顺利繁衍。这是首次在科植物中发现的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  相似文献   
5.
记述我国西北地区蝽科蝽属(Tarisa Amyot et Serville)昆虫 2 中国新记录种:圆颊蝽Tarisa subspinosa Germar, 1839, 宽颊蝽 Tarisa pallescens Jakovlev, 1871。标本存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藜异型性种子后代植株盐响应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晓荣  姚世响  陈莎莎  兰海燕 《生态学报》2015,35(24):8139-8147
种子异型性是植物适应异质生境的重要策略,异型性对后代植株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以具有种子异型性的荒漠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异型种子后代植株在不同浓度(0,50,300 mmol/L)Na Cl胁迫下的表型及与耐盐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探讨了异型种子后代植株之间对盐胁迫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结果显示,褐色种子后代植株在各浓度盐胁迫下的表型(株高、分枝数)均优于黑色种子。对其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褐色种子植株除电导率显著低于黑色种子植株外,氧化损伤指标(氧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SOD、CAT、POX)活性、抗氧化剂(Car、As A)含量、渗调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甜菜碱)含量等在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暗示,异型性种子后代植株的早期生长表型在盐胁迫下所产生的差异可能是由种子胚的大小及萌发快慢差异所导致,而这种差异并未引起盐胁迫下两种植株抗氧化系统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大连市周边的4个的天然种群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13个引物共检测了157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67.52%,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为0.332 9。根据GST值,遗传变异有40.03%发生在种群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DT种群与MLN种群遗传一致度最高,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ART(分类和回归树)模型及A2和B2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驼绒(Ceratoides latens)和喀什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var.kaschgarica)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从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而言,短叶假木贼和梭梭从1991-2020年到2051-2080年时段增加,之后减小,其它植物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减小;喀什膜果麻黄和驼绒适宜分布范围减小并破碎化,其它植物向目前适宜分布的西部、西北部(或青海西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区扩展;除驼绒和喀什膜果麻黄与年均气温变化具显著相关性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较弱(P〉0.05),除驼绒、喀什膜果麻黄和裸果木目前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回归关系较强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改变,目前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近期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程度的增强,又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 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 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K.ceratoides var. 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K.compacta var. yechengensis A L Fu 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10.
我国素有采食野菜的传统,野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兼有营养保健双重功能,风味奇特,无污染,深受人们的青睐;但一些野菜食用的时期、部位及处理方法不当,会造成中毒。下面介绍几种野菜的食用方法、功能及应注意的问题。   1. (Chenopodium album)科,别名灰灰菜、灰菜。最好吃嫩的茎叶,食用前要晒干,抖掉灰粉,然后用开水烫 1分钟,掺面可做干粮蒸吃,也可炒菜或凉拌,春季采嫩叶阴干后,可贮藏到淡季食用,有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的功能,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痢疾、腹泻、湿疹、毒虫咬伤等。因鲜菜内含有咔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