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959年3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水产组为了总结我国淡水养鱼经验以推动今后的生产,成立了“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进行此项总结工作。在中央水产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全国有关单位的协作与努力下,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淡水养鱼的宝贵经验,编写成“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一书。  相似文献   
2.
南美藜种皮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藜种皮中存在着凝集素。最适pH7—9,热稳定性较差。南美藜种皮凝集素(QSL)的血凝活性可以被D-半乳糖,L-鼠李糖抑制,其中前者抑制能力强。QSL硫酸铵分级沉淀血凝活性60—80组分最高。  相似文献   
3.
4.
梨形短梗蠕孢的分生孢子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玻片培养法对梨形短梗蠕孢(Trichocladium achrasporum)的分生孢子发育类型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梨形短梗蠕孢分生孢子既可以在菌丝顶端形成(顶生式),也可以在菌丝中间形成(间生式),其发育方式是全壁芽生式产孢。  相似文献   
5.
用NTG诱变一株B.subtilis168依赖链霉素突变体SD103,筛选不依赖链霉素的温度敏感突变体,用凝胶电泳分析它们核糖体蛋白质的改变,发现30%以上的突变体在电泳凝胶上出现改变的核糖体蛋白质,因此这是一种获得多种B.subtilis核糖体蛋白质穿变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texpectatus)消化道结构的异同及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食性、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常规组织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消化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消化道均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但瑶山肥螈消化道长于猫儿山小鲵。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比肠长(即肠道长与头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57±0.03(n=5)和0.84±0.03(n=5)。两者消化道组织结构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主要差异在消化道黏膜层和肌层厚度。猫儿山小鲵的消化道黏膜层以胃体部最厚,达(712.82±37.67)μm(n=5),而瑶山肥螈则胃贲门部最厚,为(403.24±55.81)μm(n=5);二者消化道肌层均以胃幽门部最厚,但瑶山肥螈胃幽门部的肌层厚度比猫儿山小鲵的厚。二者消化道均有开放型和闭合型的5-HT细胞,但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不同:猫儿山小鲵分布密度高峰位于直肠,低谷位于食道;瑶山肥螈则在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最高,直肠最低。综上所述,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相似,二者肠道长占头体长的比值均不超过1,符合肉食性动物消化道短的特征。二者消化道5-HT细胞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分布密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与它们的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2例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肝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肝分为两叶,右叶稍大于左叶。肝组织结构主要由被膜、中央静脉、门管区和肝细胞组成。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清晰可见,但小叶间动脉不易观察。肝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清。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但放射状不明显。肝实质中含有大量清晰可见的棕黑色色素团,可能与此物种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已被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然而,由于siRNA具有电负性、极性强、易被核酸酶降解以及难以突破皮肤表皮屏障等缺陷,使其应用受限。因此,安全高效的siRNA递送载体是siRNA有效治疗皮肤病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对si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脂质、聚合物、肽和纳米颗粒的递送系统的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新的siRNA透皮递送载体应运而生,如类脂质体、树枝状聚合物、细胞穿透肽、球形核酸纳米颗粒等等。文中将重点介绍近年来siRNA透皮递送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以分布于猫儿山保护区的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二者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与分布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有尾两栖类消化道比较组织学和内分泌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并为两栖类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数据基础。结果显示,两种动物从食道至直肠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分布型都呈波浪形,均在食道处分布密度(个/视野)最高,猫儿山小鲵为2.00 ± 0.69,瑶山肥螈为3.42 ± 0.31,在猫儿山小鲵回肠(1.45 ± 0.50)和瑶山肥螈在直肠(1.63 ± 0.97)分布密度最低。瑶山肥螈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都高于猫儿山小鲵,两种动物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食道、贲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差异显著,但在胃体、幽门和直肠中差异不显著。对同一物种消化道不同部位嗜银细胞进行比较,猫儿山小鲵及瑶山肥螈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出现在食道,其中,猫儿山小鲵食道与十二指肠、回肠、直肠差异显著(P < 0.05),瑶山肥螈食道与其他各部位差异显著(P < 0.05)。嗜银细胞形状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和梭形等,可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细胞。猫儿山小鲵生活环境多为沼泽地,富含淤泥、落叶,喜食蛙类蝌蚪、蚯蚓等个体较小且易消化的食物,瑶山肥螈生活环境为石块粗砂较多的山溪,以虾、蟹、螺等为食,这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密度各具自身特点,可能与其生境及食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丘陵地区果园及其边界蜘蛛群落结构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4月~10月用陷阱法对莱阳丘陵苹果园、桃园和二者边界进行了定点调查,初步鉴定该区游猎性蜘蛛群落有8科19种,其中优势种依次为狼蛛科Lycosidae、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对3个生境的蜘蛛群落研究表明,(1)各生境各季节蜘蛛群落组成不同;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有差异。(2)早春季节蜘蛛主要栖息在边界;随边界植株的长高,蜘蛛迁向两侧的苹果园和桃园中,其生态位开始分离。(3)农事操作后,边界可作为蜘蛛的保护场所聚集部分蜘蛛。通过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分析,提出了应将每年的5月和8月作为蜘蛛的重点保护时期,尤应加强边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