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L-型脯氨酸(L-Pro)作为原料,三甲基硅烷异硫氰酸酯(TMS-ITC)作为偶联试剂制备脯氨酸乙内酰硫脲(TH-Pro).产物经反相HPLC分离纯化,并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紫外光谱扫描,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反应产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SMT对大鼠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假手术组仅分离门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关腹,其余组门脉缩窄两步法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建立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手术后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手术后给予腹腔注射不同浓度SMT。手术后21 d,检测大鼠门脉血中TNOS、iNOS的活性及NO的浓度,免疫组化CD34标记食管血管内皮,测量每组大鼠食管横切面黏膜下血管的数目、面积。结果模型组大鼠门脉血中TNOS活性与iNOS活性以及NO浓度和食管黏膜下血管数目,血管平均截面积,血管总面积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大鼠门脉血中TNOS活性与iNOS活性以及NO浓度和食管黏膜下血管的数目、血管平均面积、血管总面积较模型组均显著下调(P≤0.01)。结论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中有NO参与,门脉缩窄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病中NO主要由iNOS生成,SMT对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褐腐真菌的典型菌株——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的胞外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能还原Fe3 ,产生羟基自由基HO˙的多肽组分(称作Gt因子)。 采用HO˙特异性的抑制剂硫脲,对Gt因子产生的HO˙在纤维素降解中的作用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Gt因子及其产生的HO˙在纤维素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褐腐菌HO˙氧化降解纤维素机制假说的确立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1-苯基-2-硫脲(PTU)可抑制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的产生,保持斑马鱼透明,便于形态观察和信号检测。本文研究了PTU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和抑制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生成,保持斑马鱼透明性的最佳浓度。方法用不同浓度PTU处理23hpf(受精后,hourspostfertilization,hpf)斑马鱼胚胎,作用57h后观察80hpf斑马鱼的形态学、生理学改变,计算死亡率和孵化率,测量心率和静脉窦-动脉球之间的距离。结果浓度为0.197mmo]/L、0.296mmol/LPTU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保持斑马鱼整体透明,对斑马鱼心血管系统结构和生理功能无影响,且不影响斑马鱼正常孵化过程。随着PTU浓度的增加,斑马鱼死亡率增加,孵化率下降,出现心包水肿,心脏畸形等改变,心率下降,静脉窦-动脉球之间的距离增大。结论浓度不高于0.296mmol/L的PTU溶液能有效抑制斑马鱼黑色素生成,对斑马鱼心血管毒性研究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穿透支原体LAMPs诱导NF-kB激活介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穿透支原体(Mpe)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能否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并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了解Mpe潜在的致病性.用Annexin-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和DNA Ladder方法检测Mpe LAMPs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的凋亡.以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经Mpe LAMPs处理的小鼠巨噬细胞NF-κB的激活和NF-kB抑制剂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PDT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Mpe LAMPs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发生早期或晚期凋亡;Mpe LAMPs能诱导激活小鼠巨噬细胞的NF-κB,使其从细胞浆中转位到细胞核内;PDTC能显著地抑制经处理的小鼠巨噬细胞的NF-κB的激活,且能抑制Mpe LAMPs诱导的巨噬细胞发生凋亡.因此,Mpe LAM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可能与NF-kB的激活有关,因而Mpe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鉴定及抑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方法】通过α-异硫氰酸酯中间体与不同伯胺缩合合成硫脲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分析鉴定结构,并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合成了六种新结构的硫脲类化合物以及一种α-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对几种代表性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硫脲类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论】通过不同结构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可能筛选出具有抑制新型隐球菌等致病菌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拟南芥蛋白质组研究中双向电泳技术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而提高双向电泳图蛋白质点的数目和分辨率,可以提高蛋白质组技术平台的信息完整性.通过对拟南芥双向电泳技术过程中的适当改进,如蛋白质的提取与溶解方法、上样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加入硫脲,硫代硫酸钠等,对拟南芥双向电泳技术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双向电泳图谱的蛋白质点数目与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测定OH·产生与清除的化学发光体系   总被引:92,自引:2,他引:90  
一种产生和检测OH·的化学发光体系;用抗坏血酸-Cu2+-H2O2产生OH·,加酵母扩增化学发光,并通过对测定条件的研究,得到测定的最佳方案。所做结果证明,其体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测量快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硫脲壳聚糖Zn(Ⅱ)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T-IR、UV、TG-DTA和XRD手段,对合成的硫脲壳聚糖及硫脲壳聚糖-Zn(Ⅱ)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硫脲壳聚糖及硫脲壳聚糖-Zn(Ⅱ)配合物对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黑曲霉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硫脲壳聚糖-Zn(Ⅱ)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比单一的壳聚糖、硫脲壳聚糖显著提高,对真菌黑曲霉亦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对羟自由基、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研究了壳聚糖、硫脲壳聚糖及5种硫脲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依次为硫脲壳聚糖Cu(Ⅱ)>硫脲壳聚糖Fe(Ⅱ)>硫脲壳聚糖Co(Ⅱ)>硫脲壳聚糖Ni(Ⅱ)>硫脲壳聚糖Zn(Ⅱ),且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超氧负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硫脲壳聚糖Ni(Ⅱ)>硫脲壳聚糖Zn(Ⅱ)>硫脲壳聚糖Co(Ⅱ)>硫脲壳聚糖Cu(Ⅱ)>硫脲壳聚糖Fe(Ⅱ),且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还原能力依次为硫脲壳聚糖Co(Ⅱ)>硫脲壳聚糖Cu(Ⅱ)>硫脲壳聚糖Fe(Ⅱ)>硫脲壳聚糖Ni(Ⅱ)>硫脲壳聚糖Zn(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