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芍药属牡丹组分类新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们近年发表一系列牡丹组分类文章以来, 国内外基本上赞同我们8个种的分类系统,但对一些问题仍有不同见解。本文进一步申述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是一个独立的种而不是人工杂种, 以及银屏牡丹P.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是牡丹P. suffruticosa的野生类型而不是逸生的P. ostii的理由。上述论点也得到了分子树的支持。P. jishanensis T. Hong &; W. Z. Zhao是一个合法名称, 而P. spontanea (Rehder) T. Hong &; W. Z. Zhao则确实是一个多余名。太白山紫斑牡丹的学名应是P. rockii ssp. atava (Brühl) D. Y. Hong &; K. Y. Pan, 因此P. moutan Sims ssp. atava Brühl不应是可疑的分类群。本文还对Halda的6个组合和两个杂交种名作了处理。结果, 本文包括了5个新异名和一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2.
芍药属牡丹组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L.sect.Moutan DC.(全部野生种)40个居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组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 (4.0)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建立在25个形态学性状基础上的所有研究类群的距离树(UPGMA、NJ)和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差异只发生在距离树和简约树之间,在由形态和细胞学关系都很近的5个种(牡丹P.suffruticosa、矮牡丹P.jishanensis、卵叶牡丹P.qiui、紫斑牡丹P.rockii和凤丹P.o  相似文献   
3.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2原基-2侧原基,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2侧萼片-远轴2萼片,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即远轴中裂原基(下唇中裂片)-远轴2侧裂原基(下唇2侧裂片)-近轴2裂原基(上唇2裂片).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从外向内:下唇中裂片-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或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但较小,并与近轴心皮(或柱头上唇)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Rhynchoglossum )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这四个属在这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交叉.过去一直按子房室数和胎座类型划分玄参科(子房2室、中轴胎座)和苦苣苔科(子房1室、侧膜胎座)这一做法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4.
轮钟花属的恢复及其花粉和种皮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金钱豹属(广义)花粉明显分为两个类型:Campanumoea inflata和C.javanica subsp.laponica的花粉5~8沟,外壁具相对密的短刺,刺高不过1μm,而C.lancifolia,C.celebica和C.parviflora的花粉3孔沟,外壁刺稀疏,高于2μm。种子表面纹饰也同样可分为 两类,前两个种一类,其种子表面网状,网眼规则而多角形,直径大于网脊宽度,网脊上的次级纹饰为念 珠状,而后三种为一类,其种子表面网眼不规则,直径与网脊宽度近相等,网脊上的次级纹饰绳索状。可 见花粉特征与种皮性状是高度相关的。后三个种所属的分类群就是被归并了的属Cyclocodon Griffith。 综合花粉、种皮及外部形态,这个属应予恢复。其近缘属应是Platycodon,而不是Campanumoea。  相似文献   
5.
铃兰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L.)的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发育后期出现双核至多核。小孢子四分体主要呈左右对称型,偶见四面体型。胞质分裂为连续型。二细胞型花粉。子房三室,中轴胎座。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珠孔由内珠被形成。胚囊发育为葱型和英地百合型。受精以后,在子房壁、珠柄和外珠被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胚发育类似于石竹型,但基细胞发生纵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核型胚乳;合点端具巨形胚乳核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金缕梅科弗特吉族(Molinadendron和Matudaea除外)的细胞核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族的演化关系、尤其是中国特有属银缕梅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最简约分支分析。基本结果如下:其一,蚊母族和狭义的弗特吉族均不形成自己的单系分支,因此,支持Endress的处理,即合并两族为广义的弗特吉族;其二,银缕梅属同帕罗堤属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支持形态学和解剖学结论;其三,根据该片段核苷酸序列的演化速率推算出的银缕梅属和帕罗堤属间分化时间为晚中新世。此结论大致与化石记录相符。  相似文献   
7.
石香薷(唇形科)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Buch.-Ham.ex Maxim.)花药壁发育属双子叶型。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腺质绒毡层,细胞具2~4核,有3至数个核仁;初生造孢细胞直接行小孢子母细胞的功能,在小孢子囊中成单列。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形,也有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具2细胞。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功能性大孢子位于合点端,少数为合点端第二个细胞。胚囊发育属蓼型,珠孔区近卵圆形,比合点区稍短,合点区较狭窄。胚胎发生属柳叶菜型。细胞型胚乳,珠孔吸器为单孢3核,合点吸器为单孢2核。种子无胚乳,种皮由珠被发育。石香薷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胚胎发生及胚乳形成,与紫苏属的Perilla ocimoides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点仅在于石香薷在2-细胞花粉时,药室内壁细胞切向伸长,壁尚未发生纤维状加厚(P.ocimoides药室内壁细胞径向伸长,胞壁纤维状加厚),珠孔吸器为单孢3核(P.ocimoides为单孢4核)。胚胎学显示石荠苎属与紫苏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sect. Moutan的种间关系,对采自15个野生居群,代表牡丹组全部8个野生种的15份材料的GPAT 基因片段(外显子5和6之间2 kb的内含子)进行了PCR-RFLP分析,并对代表牡丹组全部8个野生种的9份材料进行了测序。 根据12个限制性内切酶的PCR-RFLP数据,使用Network 3.0计算机程序的RM (reduced-median)法建立了牡丹组种间亲缘关系网络树。同时根据8个种9份材料的GPAT基因片段序列,利用PAUP*4.0计算机程序建立了牡丹组GPAT基因的最大简约(MP)树和邻接(NJ)树。结果获得了具有很高自展值支持、分辨良好的牡丹组种间关系(GPAT基因)树。最重要的是,该基因树所显示的牡丹组种间关系与根据形态学证据提出的牡丹组的种间关系基本吻合,并得到其他研究证据的支持。根据这一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台闽苣苔(苦苣苔科)花部器官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 ,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 ,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 ;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 ;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 :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 2原基— 2侧原基 ,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 2侧萼片—远轴 2萼片 ,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 ,即远轴中裂原基 (下唇中裂片 )—远轴 2侧裂原基 (下唇 2侧裂片 )—近轴 2裂原基 (上唇 2裂片 )。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 ,从外向内 :下唇中裂片—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或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 ,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 ,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 ,但较小 ,并与近轴心皮 (或柱头上唇 )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 (Scrophulari 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 (Rhynchoglossum)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Paeonia anomala L.的核型,澄清了新疆阿尔泰地区分布的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分布于该地区的Paeonia anomala L.的核型组成:2n=2x=10=6m+2sm+2st。该类群核型与该属其它类群一致——2A型。在综合比较分析该属染色体参数以及核型不均一性参数,包括最长,最短染色体比(L1/Ln)和染色体不对称系数(CKOA)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该属三个组在核型上没有明显分化,仅在木本类群(Sect.Mouton DC.)和草本类群(Sect.Onaepia Lindley和Sect.Paeonia)之间存在微小差异。此外,作为二倍体类群,新疆阿尔泰地区分布的Paeonia anomala L.很可能是二倍体杂种,这将为研究被子植物的父母本同倍化杂交式物种起源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