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然是威胁全球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目前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在控制乙型肝炎进展有显著疗效,但却始终无法达到根治HBV感染的目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是HBV转录复制的原始模板,也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完全清除HBV cccDNA的治疗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服药以防治疗后停药复发。研究证实HBV cccDNA的转录受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其中ccc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染色质重塑等均影响HBV cccDNA的功能。本文就HBV表观遗传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流行病之一,目前全球约有 4 亿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现有临床药物仍不能很好地治愈 病毒性肝炎。作为药物发现的重要来源,天然产物提供了许多能强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抑制剂。综述近 10 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抗 HBV 和 HCV 的活性中药成分和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防治指南提出了“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的概念,即患者经过治疗达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但现有抗病毒治疗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对既往临床试验中经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乙克)治疗后的CHB患者HBsAg下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显示,经乙克治疗随访后达到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HBsAg下降高达0.95log10IU/mL,显著高于未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0.32log10IU/mL(P<0.01),而经氢氧化铝佐剂治疗随访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0.49log10IU/mL)者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0.36log10IU/mL)之间HBsAg下降无统计学差异。乙克组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骤升(ALT flare)在HBsAg下降>1.0log10IU/mL者中较多见,氢氧化铝组未观察到此现象。回归分析显示,乙克治疗后HBsAg下降的影响因素有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感染的HBV为B基因型、治疗过程中ALT出现10倍增高,以及基线血清HBsAg为高水平。结果提示,乙克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对降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有一定效果,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HBsAg的中和性抗体被动免疫+乙克主动免疫”的“三明治”治疗策略可能会提高“功能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嗜肝性主要由病毒与受体作用的特异性、支持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形成的宿主因子和促进病毒RNA转录的核因子3种因素决定。人的肾脏很可能也提供这些要素,且许多研究发现HBV感染标记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肾脏细胞中。本文探讨了HBV感染肾脏的可能性。由于目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是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指标,如果肾脏也是HBV感染、表达和复制的另一靶器官,则肾脏在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目前已有预防性疫苗可有效预防新发HBV感染,但全球仍有约2.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HBV相关的慢性肝病,形势仍不容乐观。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相关并发症,但由于其存在耐药性难以达到临床终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逆转T细胞耗竭的重要策略,重建有效的功能T细胞反应将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一种有前景的免疫调节方法。本文总结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IGIT)、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域蛋白-3 (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五种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抑制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每年60余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是现今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类抗病毒药物,但它们都不能直接靶向肝细胞核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致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的cccDNA无法彻底清除而久治不愈,且停药后易复发使得患者不得不接受长期甚至终生的抗病毒治疗。cccDNA定量是临床评价治疗效果和预测停药终点的重要指标,但因需要肝组织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血清HBV RNA作为cccDNA的转录产物,是反映cccDNA活性的理想血清学替代指标。对于这一新兴的病毒学指标,本文从其来源和本质与反映cccDNA活性的能力进行梳理,并围绕血清HBV RNA解读核苷(酸)类药物(NAs)对HBV复制的影响,以及病毒颗粒中核酸类型的变化,总结近年来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及专家共识对HBV RNA作为检测新指标的采纳情况,探讨其在CHB抗病毒治疗和新药研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嗜肝性DNA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抗HBV研究策略一般是靶向HBV自身进行干预,包括核酸药物、干扰素药物等.然而,由于病毒易突变,且易发生耐药,近年研究者将治疗靶点逐渐转向与HBV入侵、复制及组装等相关的宿主蛋白,这为抗慢性HBV感染治疗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因此,基于RNAi技术并靶向宿主蛋白抗HBV的策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并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嗜肝DNA病毒的原型,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乙肝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均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研究新的抗乙肝药物、评价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均离不开合适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于1978年美国费城动物园患肝癌的土拨鼠中首次被发现,因其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与HBV高度近似,被归类为嗜肝DNA病毒。WHV感染土拨鼠后的自然史与HBV感染人高度近似,因此土拨鼠模型很早就被用于乙肝DNA疫苗、抗HBV药物的评价。近年来土拨鼠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先后被克隆和鉴定,T细胞应答的检测方法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实验、CD107a脱颗粒实验逐步被建立,大大促进了土拨鼠模型在HBV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WHV感染土拨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以及该模型在抗乙肝病毒药物评价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持续存在和病毒介导的宿主免疫反应钝化,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很难治愈。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法难以实现高比率的HBV表面抗原清除。目前正在研发的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有望大幅度降低血清表面抗原。本文就HBV核心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分类、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