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同沼液用量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沼液用量(15000、22500、30000kg.hm-2)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施氮肥相比,田间浇灌沼液不仅可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而且可提高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从而显著增加了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沼液用量中,以22500kg.hm-2处理(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各追施7500kg.hm-2)对提高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效果最好,其产量可达14006.7kg.hm-2,比对照增产40.7%.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高产田和中产田两种地力水平下,利用15N标记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分配率、利用率和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田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进一步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较低(29 04%).中产田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提高,但氮素利用率却降低.各个器官15N积累量依次为籽粒>叶片>茎>根>叶鞘>穗轴.在高产田,当施氮量超过300kg·hm-2时,玉米籽粒和叶片中积累15N有所下降,而茎和根中积累15N的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产田,随着施N量的增加,籽粒和穗轴积累15N量均相应增加.高产田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以及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均是施氮300kg·hm-2时最大,施氮450 kg·hm-2则抑制了其活性的增强,而中产田的各个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豫北高产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4236.97kg/hm2,浚单20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82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3333.51kg/hm2。  相似文献   
4.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豫北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碳氮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夏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籽粒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片NR和GS活性峰值出现在吐丝期,籽粒SPS和SS活性峰值出现在灌浆后15d。基因型、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有显著影响,而3因素间总体上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郑单958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显著高于浚单20,分别提高5.02%、7.40%、6.25%和4.43%。在6.75—9.00万株hm2的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显著降低。与60cm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80cm-40cm宽窄行种植方式下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6.23%、9.25%、6.87%和2.84%。在采用宽窄行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降解速度慢,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开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覆盖显著高于不覆盖,深松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残茬覆盖与深松结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嗜肝DNA病毒的原型,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乙肝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均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研究新的抗乙肝药物、评价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均离不开合适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于1978年美国费城动物园患肝癌的土拨鼠中首次被发现,因其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与HBV高度近似,被归类为嗜肝DNA病毒。WHV感染土拨鼠后的自然史与HBV感染人高度近似,因此土拨鼠模型很早就被用于乙肝DNA疫苗、抗HBV药物的评价。近年来土拨鼠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先后被克隆和鉴定,T细胞应答的检测方法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实验、CD107a脱颗粒实验逐步被建立,大大促进了土拨鼠模型在HBV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WHV感染土拨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以及该模型在抗乙肝病毒药物评价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