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传染病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249例,经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比较抗病毒治疗组与无抗病毒治疗组两组间各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无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被诊断为HCC前的HBV感染时间、肝硬化史以及HBV DNA载量,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HBV感染模式、AFP、C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肝功能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慢乙肝相关致癌因素在患者中的分布,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进而或可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最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全球大约有2.5亿HBV慢性携带者。我国大约有7500万HBV慢性携带者,位列全球各国之首。HBV感染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预防和治疗HBV慢性感染意义重大。成年个体感染HBV后,绝大多数个体可以清除病毒,只有少部分个体(~10%)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者。病毒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这种个体化差异。病毒因素和环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水平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发病的影响.方法:调查226例HCC患者和5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分别应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和DNA含量.结果:HCC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96.9%;168例HCC患者和51乙型肝炎后LC患者接受HBV 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5.1%、88.2%,两组患者lg HBV DNA均服从正态分布,HBV DNA的均数为105.49±1.49拷贝/ml、106.15±1.38拷贝/ml,乙型肝炎后LC组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P<0.05);乙型肝炎后LC患者中HBeAg阳性率较HCC组高(P<0.05);HCC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HBeAg阳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乙型肝炎后LC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阳性密切相关(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性别、年龄、感染HBV的时间等因素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我国HCC的发病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但可能与患者是否存在HBV高水平复制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治疗一些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边缘病例的最佳方法尚存在争议.血清HBV DNA和转氨酶水平、炎性坏死的程度和肝硬变程度决定着治疗的方案.所有转氨酶升高(>正常上限值2倍)和血清HBVDNA>20000 IU/mL的患者都需进行治疗.肝脏活检对于制定转氨酶轻度升高和血清HBV DNA<20000 IU/mL的病例的治疗决策非常重要.慢性HBV患者如未接受治疗则需长期随访.现有7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和聚乙二醇IFN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应用聚乙二醇IFNα 1年疗程后持续治疗后效应使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缓解率为30%-32%.口服抗病毒药物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并被用于长期治疗.然而,病毒耐药是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缺点.  相似文献   

7.
郑金伟  袁权  夏宁邵 《微生物学报》2019,59(8):1437-1451
尽管预防性疫苗显著减少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新发感染,但目前全球仍有超过2.4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因HBV感染相关的终末肝病和肝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68万。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但均难以实现理想的临床治疗终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针对CHB患者尚未被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国内外团队正在针对HBV生活周期的各个关键步骤以及潜在的宿主因子,尝试研发更为有效的CHB治疗药物,本文简要综述了当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以及部分临床前阶段的CHB候选药物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肝组织损害程度与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诊断,同时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HBV YMDD变异检测。结果ALT异常率为70%,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30%,肝组织损害程度不影响其治疗效果。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肝组织损害程度不影响其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阳性原发性肝癌(HCC)与血清HBV-DNA水平、饮酒史及性别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住院的HBV阳性HCC401例和同期住院的慢乙肝(CHB)患者401例,采用以年龄为配比变量的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将HBsAg、HBeAg、HBcAb阳性分为大三阳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分为小三阳组。结果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不管是大三阳组还是小三阳组,HBV DNA水平、饮酒史和性别均与HCC有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HBV DNA、饮酒史和性别与HCC的关系,同样提示HBV DNA水平、饮酒史和性别与HCC的发病有关系。结论HBV DNA水平、性别和饮酒史在HBV阳性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占重要作用,对HBV DNA高水平的男性饮酒患者,更应建议戒酒并采取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加强监测随访,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或及早发现肝癌。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目前已有预防性疫苗可有效预防新发HBV感染,但全球仍有约2.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HBV相关的慢性肝病,形势仍不容乐观。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相关并发症,但由于其存在耐药性难以达到临床终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逆转T细胞耗竭的重要策略,重建有效的功能T细胞反应将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一种有前景的免疫调节方法。本文总结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IGIT)、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域蛋白-3 (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五种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抑制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都患有肝硬化。肝硬化常阻碍对HCC的有效治疗。本文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肝硬化分子机制及进展为肝癌的研究进展。约7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鉴于HCV感染缺乏疫苗预防,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提高,本文将重点阐述与HCV相关的HCC。某些基因和表观遗传因子如microRNAs在肝硬化及进展为肝癌中发挥作用,并且HCV编码的蛋白质似乎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免疫检查点和激酶抑制剂的分子靶点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阐明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相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然是威胁全球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目前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在控制乙型肝炎进展有显著疗效,但却始终无法达到根治HBV感染的目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是HBV转录复制的原始模板,也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完全清除HBV cccDNA的治疗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服药以防治疗后停药复发。研究证实HBV cccDNA的转录受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其中ccc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染色质重塑等均影响HBV cccDNA的功能。本文就HBV表观遗传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双突变(简称BCP双突变)和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关联,分析BCP双突变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33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其中80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5例为LC患者、78例为HCC患者,并系统整理患者的常规检查和病理等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BCP双突,用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扩增确定HBV基因型。用SPSS 11.0分析结果。结果 HBV基因型结果均为B和C型,分别在CHB和LC组,CHB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C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C基因型与LC和HCC发生相关(分别OR=2.73,95%CI=1.29~5.82;OR=2.00,95%CI=0.98~4.09)。BCP双突变也分别在CHB和LC组,CHB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C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突变与LC和HCC发生相关(分别OR=1.91,95%CI=0.96~3.82;OR=2.05,95%CI=1.04~4.06)。BCP双突变和伴肝硬化的HCC相关(P<0.05)。结论感染HBV C基因型、BCP双突变可能均是LC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BCP双突变可作为LC和HCC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RNA干扰在抗乙肝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现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和3 000多万乙肝患者,其中约有20%~40%的患者经过多年慢性炎症的反复发作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然而,至今人们仍没有找到一种能够彻底治愈慢性乙肝的特效药物.自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建立以来,人们致力于将其应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研究结果表明,RNAi可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靶向目的基因的不同RNA干扰片段所沉默的效率不同.关于将RNAi抗病毒药物应用于人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NAi发生"脱靶"的现象是临床应用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未经抗病毒治疗慢乙肝患者YMDD变异检测及HBV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未接受拉米呋啶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YMDD是否存在变异及HBV的基因亚型。方法 :采用PCR荧光分子信标探针检测技术及PCR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技术进行HBVYMDD变异株 (YIDD YVDD)及HB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2 9例慢性乙肝患者HBVYMDD变异阳性 6例 ,阳性率为 2 0 6%。 5例变异阳性中 3例为YIDD阳性 ,2例为YVDD阳性 ,6例均为YMDD野生株和变异株同时存在 ;HBV基因亚型以C、B、D亚型为主 ,分别占41 3% ( 1 2 2 9)、2 4 1 % ( 7 2 9)、2 0 6% ( 6 2 9)。结论 :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存在YMDD变异株 ,临床上在应用拉米呋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 ,应对患者是否存在YMDD变异加以重视 。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1998年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注册药物只有标准α干扰素;1998年之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相继用于临床;2005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AGasys)批准上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这些研究的进展,一方面使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使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影响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6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48周,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6%、31.2%;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59.6%;ALT复常率为64.9%。随访半年,HBV DNA复发率为17.4%;HBeAg血清学转换者维持应答。治疗前ALT>5 ULN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LT<5 ULN时,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HBV DNA水平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与治疗前血清ALT水平与相关,停药后具有持续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18.
梁世寅 《蛇志》2003,15(4):23-23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HBV在体内持续复制 ,是引起肝脏病变的持续活动及发展的病因 ,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重症肝炎和肝癌。因此 ,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最主要的关键治疗措施 ,用抗病毒治疗来清除 HBV是根本的治疗措施。抗 HBV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及免疫调节剂。1 干扰素  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是干扰素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我科自 1 994~ 1 997年应用较多 ,共 83例 ,均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ALT升高 (3~ 5倍常值上限 ) HBe Ag阳性 ,干扰素α 3~ 5mu肌注 ,每周 3次 ,疗程 3~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妊娠期产妇慢性HBV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615例慢性HBV感染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诊断标准,将所有产妇分为4组:慢性HBV携带者(A组)1128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B组)406例、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组)307例、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携带者(D组)774例,并收集同期入院的823例HBV阴性产妇为对照组(E组)。比较各组的GDM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2615例慢性HBV感染产妇中,共发生GDM 866例,发生率为33.12%。B组与C组GDM发生率分别为38.92%、37.46%,均大于E组的30.74%(P0.05)。A组、B组、C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发生率分别为7.98%、8.87%、9.77%,均高于E组的3.52%(P0.05);A组、B组、C组及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10%、3.94%、4.56%,均高于E组的0.49%(P0.05)。C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63%,高于E组的0.36%(P0.05)。结论:产妇慢性HBV感染若合并肝功能受损或肝组织学病变,可能增加GDM的发生率,若HBV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导致PIH及早产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所致的急、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HCC),是一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远东和非洲是HBV的高流行区,新加坡亦然。在那里,人群中HBV慢性携带率大约10~15%,HCC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3%。抗病毒表面蛋白抗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而且一般公认,通过系统的预防接种是限制病毒传播,控制肝病预后唯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