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孙耘芹  李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2004,41(3):216-222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姚青  赵若琼  沈佐锐 《昆虫学报》2006,49(1):154-159
在20℃下,利用CO2红外分析仪采集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褐斑大蠊P.brunne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呼吸信号。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呼吸模式,且一个DGC可分为爆发间期和爆发期2个阶段。4种蜚蠊雄性成虫DGC的特征各异:美洲大蠊完成一个DGC周期平均约需24.55 min,明显长于褐斑大蠊(11.67 min)和澳洲大蠊(10.75 min),德国小蠊周期最短,仅为4.41 min;对于爆发间期历时在整个DGC历时所占的比例,美洲大蠊最大,平均为57%,德国小蠊次之,为48%,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比较接近,分别为37%和36%。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速率最大,而另外3种蜚蠊的差异不明显。4种蜚蠊爆发期CO2释放体积均随DGC历时增加而增加,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率随DGC历时增加而减少,在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中它们关系不明显。美洲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CO2平均释放率和爆发期CO2释放体积与体重呈正相关,在德国小蠊中关系不明显;4种蜚蠊DGC各阶段历时和DGC频率与它们体重的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常见蜚蠊种类及其为害、利用与防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福桢 《昆虫学报》1987,(4):430-438
蜚蠊是昆虫纲中一个较小的目,全世界已知五千余种,中国有记载的约二百种,五十年代后期上海医学院对本地区的蜚镰作了调查报道,七十年代初国内许多地区蜚蠊为害严重,不少单位开始采制标本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对中国室内常见蜚蠊种类的鉴定、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传播疾病、经济意义和防治方法作了综合报道,其中包括德国小蠊的两个近似种及一个中国新纪录属、种.  相似文献   

4.
凹缘大蠊核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yu  刘应伯 《生物学杂志》1990,(3):19-21,23
蜚蠊.俗称蟑螂.属直翅目蜚蠊科,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昆虫,分布遍及全球达4千种以上,我国有168种.室内常见的较少,约5-6.凹缘大蠊(Perilaneta emarganita)为其中之一.其生活史及生殖习性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其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内容,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凹缘大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其雄性核型为2n=27,雌性核型为2n=28.  相似文献   

5.
德国小蠊聚集激素的提取及其诱集效果测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丁建云  段承维 《昆虫知识》1998,35(4):205-208
德国小镜Blattellagermanica(L.)在我国为常见的卫生害虫,目前主要的治镰办法是药剂防治和微生物防治。但由于蜚镰是被动地接触受药,从而杀灭率低,用药时间长,增加了用药次数和防治难度。吴福桢[1]提出:应用聚集素治蟑是很有前景的方法。王乔[2,3]阐述了德国小蠊后肠分泌的聚集素能引诱德国小蠊大量聚集,其随粪便排出体外而使粪便对德国小蠊产生了聚集作用。本实验选用5种常规有机溶剂,分别对德国小蠊的粪便进行了提取,并用提取液作了诱集实验,为简单有效地提取聚集素并用于蜚蠊的引诱防治作了初步探索。1材料和方法1.1供试…  相似文献   

6.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一种重要的室内卫生害虫,化学防治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但抗药性已逐渐成为制约德国小蠊防治的关键因素。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存在多种机理,本文从行为抗性、表皮穿透性降低、代谢抗性、靶标抗性及微生物降解等方面对德国小蠊抗药性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德国小蠊抗药性机理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家居蜚蠊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涛  刘嘉蓉  刘勇  童骁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47-349
从我国不同地区的147头家居蜚蠊中分离获得562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其优势菌群属于埃希氏菌属、芽抱杆菌属、短杆菌属共422株菌,占总菌数的75.09%;其次为沙雷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共85株,占总数的15.12%;其他8个属仅43株菌,占总数的9.25%。比较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及它们的体表、体腔、中肠和粪便所携带的细菌类群和数量,其结果有很大差异。该文讨论了蜚蠊细菌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家栖性(虫非)蠊在夜间活动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活动习性未见有多少报道。我们对以下三种(虫非)蠊进行了初步观察,现简述如下。 一、方法1979年6—8月间,在本市选择德国小蠊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图文简要记述了从美洲大蠊卵鞘中育出的浅沟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asthenogmus (Waterston)的形态特征.这是该蜂在我国的首次报道,有望今后用于蜚蠊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0.
蜚蠊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1]。蜚蠊分布广、数量多,不仅骚扰生活安宁,而且带有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危害很大。目前对于蜚蠊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因此常引起蜚蠊抗性,又污染环境[2]。但是,不少植物性药剂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其杀虫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3]。为此,1992~1996年我们选择了21种植物性药剂,采用统一试验方法,进行了植物性药剂对蜚蠊毒效的一系列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虫体室内试验虫体主要采自室内饲养的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通过测定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L.)和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的致死效果,以及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氟虫腈的抗性,从而为胶饵选择和蟑螂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饲喂法在实验室测定了7种国产杀蟑胶饵及5种美国产杀蟑胶饵或毒饵站对德国小蠊的致死效果,5种国产蟑螂胶饵对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以及对5种国产蟑螂胶饵陈化1个月后对德国小蠊的致死效果。并采用点滴法测定了两个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对氟虫腈的抗性。【结果】7种中国产胶饵中,5种对德国小蠊抗性和非抗性品系在第7天的校正死亡率高于91%。其中韩世和克贝特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显著慢于绿叶、宏宇洁和优士。绿叶、宏宇洁和优士对美洲大蠊在第7天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89%。陈化1个月后的胶饵只有克贝特对蟑螂的致死率有较大降低。美国产胶饵或毒饵站对德国小蠊的致死率均大于82%。点滴法抗性测定结果显示德国小蠊的两个野外品系(Cincy,Irvington)对氟虫腈生理抗性指数分别是4.3和115.1。【结论】不同胶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有明显差异。尽管德国小蠊Irvington品系对氟虫腈表现为高抗性,含0.05%氟虫腈的胶饵仍然对它有效。  相似文献   

12.
蜚蠊通称蟑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种类繁多,世界上约有4000种以上,我国约有三、四百种,但生活在人类居住区内,以偷吃住室内人的食物为生的则为数不多,在广西南宁住宅内计有3种,即美洲大蠊、东方蜚蠊和澳洲大蠊。其中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为优势种,占总数的90%左右。笔者自1972年以来,结合人工饲养,对该种进行了10多年的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一、形态特征体长圆形,平扁,体大者可达40—45毫米,头部小,隐于前胸下方,全体红褐色。翅超过腹部末端,雄性翅长超过腹部末端之外达4—5毫米,雌性翅略短,等于或略超过末…  相似文献   

13.
三种蟑螂卵荚的鉴别和对日常调味品的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蟑螂(蜚蠊),不但能咬坏多种用具、器材、食品,危害严重,还能携带传播多种细菌、病毒和包囊、虫卵等,是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缩小膜壳绦虫和鼠念珠棘虫的中间宿主。可能是过敏原之一。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检查中,大家对室内常见的黑胸大蠊、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所产的卵荚(卵鞘、蟑螂子)尚不易鉴别。卵荚的抵抗力强、具繁殖力,在传种接代中作用大,在生活调味品中生存时间缺少研究,故予报道。  相似文献   

14.
重复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重复序列,如自主型的逆转录转座子LINE,在昆虫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 novo从头预测和基于同源比对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被用来搜索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基因组,共鉴定出大约占全基因组62%的重复序列。研究发现,散在重复序列中,DNA转座子占美洲大蠊基因组的16.18%;逆转座元件中LINE最多,占基因组的13.64%,SINE和LTR分别占基因组的3.52%和1.32%。LINEs中的Bov Bs亚家族在所有转座子亚家族中比例最高(约6.73%)。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相比,除LTR外,其他类型的转座子占基因组的比例均高于德国小蠊。通过分析逆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完整度、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及遗传距离,从美洲大蠊基因组中鉴定出一类BovBs:RTE-1_PAm。BovBs的反转录酶氨基酸序列的系统树表明,美洲大蠊与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的进化关系比与其同属蜚蠊科Blattidae的德国小蠊的关系更近。昆虫中BovBs的进化关系与传统核基因进化关系的不同,表明转座子的进化相对宿主基因的进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德国小蠊对26种杀虫剂敏感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世界卫生组织(1970)曾介绍了测定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innaeus)对狄氏剂、马拉硫磷、地亚农等杀虫剂敏感性的标准方法。Chadwick(1972)用此方法测定了德国小蠊对49种杀虫剂的击倒时间。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在方法上略加改进,测定了德国小蠊对国内已研制的26种杀虫剂的击倒中时(KT_(50)和24小时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德国小蠊的小群体饲养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rmanica(L.)是重要的卫生害虫之一。我们于1985~1986年对德国小蠊的饲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试虫 从重庆白蚁防治研究所引进成虫,选用第二代若虫。  相似文献   

17.
美洲大蠊聚集信息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是我国室内蜚蠊的优势种,分布广、密度高,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为探索防制的新途径,我们对该虫的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3种食木性蜚蠊:滇南隐尾蠊、哈巴隐尾蠊和长白隐尾蠊的触角感器。在本文中对上述3种隐尾蠊的触角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3种隐尾蠊触角无明显差异。观察并测量了6种主要的感器类型: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小头感器。结果发现,在3种隐尾蠊触角上毛形感器是最丰富的感器。统计表明感器在3种隐尾蠊种间和两性间存在一些差异。与其他蜚蠊和白蚁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它们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综上所述,感器的形态描述和统计分析不足以对3种隐尾蠊进行分类鉴别,不宜作为种级单元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昆虫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免疫以及抵御病原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饵料饲养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雄成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的作用,探究德国小蠊肠道细菌对宿主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发展生物防治的诱食性饵料提供理论支持。分别取连续饲喂低蛋白(LP2组:5%)、高蛋白(HP3组:65%)以及正常蛋白水平饵料(CD1组:25%)21 d的德国小蠊雄成虫,饥饿24 h后无菌条件下分离并提取肠道总基因组DNA,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的V4可变区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德国小蠊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群落组成。饲喂低蛋白饵料LP2组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细菌丰度(47.44%)显著高于HP3组(23.97%)和对照CD1(7.04%)。饲喂高蛋白饵料的HP3组梭杆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LEfSe物种差异分析也表明HP3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细菌与低蛋白饵料LP2组和对照CD1组有显著差异。基于Tax4Fun功能预测显示,HP3高蛋白饵料组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与能量代谢功能相关基因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D1组,外源性物质代谢与降解和其他氨基酸代谢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蛋白LP2组。本研究结果表明饵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差异能够显著改变德国小蠊肠道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并影响其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20.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四川动物》2020,39(1):116-120
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