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卵巢发育与性诱剂诱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迁飞性昆虫的生理发育比较复杂,这影响了其对性诱剂的行为反应,造成了田间性诱效果的较大波动。本研究旨在明确性诱剂诱捕对不同迁飞时期田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种群的监测效果以及性诱剂诱捕与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5年9月开始,在浙江宁波和温州、广西宾阳及江西宁都4地,利用性诱剂和网捕法监测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解剖雌性卵巢并拍摄卵巢分级特征图。利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性诱剂诱集和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6年6月下旬-7月中旬宾阳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和本地繁殖代的混合种群,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Ⅰ-Ⅱ级卵巢的比例最高;7月上旬宁都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入代,卵巢以Ⅳ级为主(70%),雌蛾交配率达91.3%;9月下旬宁波北仑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虫量逐渐减少至消失,卵巢处于未成熟状态,无交配发生;10月上旬温州市瓯海区稻纵卷叶螟为宁波南迁代的过境代,卵巢以Ⅱ和Ⅲ级为主,部分雌蛾完成交配,但未见雌蛾产卵。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网捕法和性诱法对种群动态的监测结果类似。对于迁出代,由于成虫未性成熟,性诱法不能引诱到雄蛾,但能网捕到大量成虫。相关性分析表明,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性诱剂引诱的雄蛾数量与网捕成虫数量、网捕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后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结论】性诱集可以用于准确监测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由于性诱剂监测的种群数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卵巢发育级别极显著相关,在进行防治适期或发生量预测时,性诱法可能比田间赶蛾法更有利于指导防治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和评价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诱捕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种群动态和迁飞状态,为粘虫迁飞规律的研究和测报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逐日检查并统计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不同季节诱蛾量和高峰期,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和交尾率。【结果】2015-2017年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粘虫年度间第1到第4代诱蛾量无显著差别,高空探照灯在越冬代诱蛾量极显著地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高峰期有明显的不同;越冬代雌蛾的卵巢发育2级以下的比率分别为20%和0、第4代为90%和100%,卡方测验无显著差异;高空探照灯诱捕到的第1至第3代雌蛾,卵巢发育2级以下的比率总是显著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交尾率有类似的结果。【结论】两种诱测工具均表明漯河地区粘虫处于春季迁入和秋季第4代迁出状态;高空探照灯监测到的第1代到第3代粘虫更多处于过境和迁飞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了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的生殖系统及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形态结构,揭示交配过程中雌、雄外生殖器的匹配机制,为该虫生殖生物学及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解剖及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内、外生殖器以及雌蛾卵巢发育特征。【结果】与其他斑螟亚科种类生殖系统比较,微红梢斑螟生殖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形态特点:(1)微红梢斑螟雌蛾的交配囊片特别发达,导精管从交配囊体的侧腹面发出,导精管内无导精管球;(2)雌蛾腺体环状,位于第8~9腹节节间膜处,雄蛾具有发达的味刷构造,由6对重叠的鳞片刷组成;(3)雌蛾交配囊管表面的棘刺与雄蛾内阳茎外表面的阳茎针在分布位置和方向互补,具有高度匹配的关系。微红梢斑螟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5级,2日龄后雌蛾卵巢饱满,发育良好;4日龄后卵巢衰退。【结论】(1)雄蛾发达的味刷及外生殖器的高度匹配关系提示其复杂的求偶行为和交配模式,加之成虫期较短,可能成虫为单次交配。(2)雌虫羽化后卵巢基本成熟,补充营养似乎并非卵巢发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三代粘虫成虫迁飞的雷达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2015年吉林省3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成虫的迁飞动态,揭示3代粘虫成虫自东北向南迁出的动向及成功迁出的概率,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采用田间饲育、诱蛾器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3代粘虫成虫迁飞动态及迁出概率。【结果】(1)3代粘虫蛾可交尾及产卵,卵亦可孵化,但幼虫发育迟缓。(2)3代粘虫蛾数量相比于一代增长了10.3倍,成虫卵巢发育级别集中于1级,大多未交尾,处于从本地迁出的状态。(3)迁出期的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东南风为主,不利于粘虫回迁至南方的越冬区域。(4)共有3 d的调查日观测到了粘虫聚集成层的迁飞现象。轨迹分析显示,极大比率的粘虫种群最终去向集中于观测点公主岭以北的区域或者朝鲜境内。【结论】3代粘虫受制于秋季风场无法成功回迁,成为了Pied-piper效应的牺牲者,无法为2016年春季粘虫的发生提供有效虫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性比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种群繁殖的影响,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室内条件(温度(22±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6L︰8D)下,研究了草地螟成虫雌雄比例(♀︰♂=1︰3,1︰2,1︰1,2︰1,3︰1)对主要繁殖参数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草地螟成虫的产卵前期随着雌蛾比例的增大而延长;性比为1︰1时雌蛾的产卵同步性最高;雌蛾的交配次数、产卵量以及最终孵出的后代幼虫量在不同性比组之间差异变化不大,而雄蛾的交配次数、对后代的贡献量却随着雌蛾比例的加大而显著增加,而当雌雄比为3︰1时,雌雄蛾的寿命均显著下降;在雌雄比为3︰1的条件下,雄蛾的交配次数以及对后代的贡献量均为雌蛾的2倍左右。【结论】性比对草地螟雌蛾生殖影响较小,而对雄蛾生殖的影响较大。在雌成虫比例较低(性比为1︰3)的情况下,雄成虫的交配和生殖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造成种群生殖资源的浪费。根据雌雄成虫交配潜力及对后代贡献量的比较分析,可以推测性比为2︰1至1︰1时,有利于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北京北部山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种群动态和扑灯规律,探索粘虫的早期监测预警技术。【方法】2011年,在北京延庆利用时控开关控制探照灯诱虫器对粘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对整夜诱虫数量自动分时段取样。获得逐日种群动态数据和相关的生物学参数,使用Grads分析粘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结果】全年诱集粘虫蛾9 699头,单日诱蛾最高1 366头。全年诱蛾可分为3个世代,各个世代种群均由多个高峰组成,并非陆续增加。性比分析发现雌虫数量显著多于雄虫。分时段数据显示粘虫整夜的扑灯节律可分为迁入型、迁出型或本地繁殖型、过境型和迁入迁出混合型。风场分析表明,诱虫高峰与空中风场偏南气流的频率与持续时间高度一致。【结论】北京延庆全年发生粘虫3个世代,二代幼虫造成的危害最大。一代和二代诱蛾数与空中是否存在偏南气流密切相关。雌虫可能具有更强的迁飞能力。对粘虫扑灯节律数据深入分析,可为迁飞种群是否在本地降落繁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母代性比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实验种群繁殖及后代发展趋势的影响,为短期预测预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设置条件:温度28±1℃,光周期为16L:8D,相对湿度为70%±5%),研究甜菜夜蛾实验种群不同母代性比结构(♀:♂=1:1,1:2,1:3)对主要繁殖参数的影响。【结果】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历期随母代性比下降而缩短;种群产卵量随母代性比降低而减少;孵化率随母代性比降低而升高;每雌产卵量无差异,但雄蛾对卵及后代的贡献量却随着雌蛾比例的加大而显著提高;后代性比和雌蛹蛹重有随母代性比下降而上升的趋势。【结论】母代性比除对甜菜夜蛾雌蛾个体生殖能力影响较小,对雌蛾产卵历期、种群产卵量和孵化率、后代性比、后代雌蛹蛹重及母代雄蛾生殖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当以性诱剂诱集的雄虫数量为依据进行短期预测预报时,除了考虑雄虫的数量外,还有必要了解此时种群的性比结构,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雌蛾生殖系统发育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维杰  陈瑞鹿 《昆虫学报》1991,34(2):248-249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雌蛾生殖系统的发育变化国内已在预测上应用,但国内外尚缺乏形态描述的实验依据。我们在1984年进行越冬代草地螟雌蛾生殖系统发育形态的观察,并探讨供预测应用的雌蛾发育调查分级,提出判别种群发展趋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田间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的发育状态及其变化,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发生和迁飞动态提供精准监测依据。【方法】采用雌性生殖系统解剖法,比较不同日龄和地区的田间草地贪夜蛾雌蛾卵巢的形态差异,分析卵巢成熟状态与雌蛾交配的关系。【结果】草地贪夜蛾雌蛾生殖系统包含卵巢、输卵管、交配囊、导精管、受精囊、附腺和产卵器。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将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细胞分为卵黄发生前期、卵黄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田间雌蛾1日龄卵巢中发育最快的卵仅处于卵黄期中期,卵巢管柄为空;3日龄卵巢出现分化,一部分卵巢仍然和1日龄相似,另一部分卵巢中存在成熟卵;这种卵巢发育分化到羽化后11 d时仍然存在。云南江城、弥勒,广西田阳以及浙江瑞安和镇海等地的田间雌蛾,到死亡时分别有61.5%, 51.7%, 41.7%, 42.1%和35.5%卵巢发育不成熟。室内饲养第1代雌蛾中,有39.6%的个体到死亡时卵巢未发育成熟,和田间雌蛾比例相似。交配雌蛾卵巢可以是发育成熟和未成熟的,但是未成熟卵巢的比例仅为18.0%±5.0%。【结论】结果提示同一代次的田间草地贪夜蛾可能同时存在迁飞和非迁飞个体,其比例随地理位置和季节发生变化。本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纯依据化学农药难以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原因,也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迁飞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性信息素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监测与防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亟须准确判定性信息素所诱集到的雄蛾生殖发育状态,以便获取稻纵卷叶螟测报关键参数并准确评价防控效果。本研究旨在明确判定稻纵卷叶螟雄蛾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的形态指标,进而试图依据性诱雄蛾日龄结构信息判定害虫种群发育状态。【方法】测量不同日龄的稻纵卷叶螟雄蛾精巢长半轴,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反推出1日龄雄蛾逐日动态。【结果】解剖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雄蛾内生殖系统各组成器官中,精巢形态稳定良好,其尺寸衰减与成虫日龄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8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1.55%。2015和2016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田间诱捕稻纵卷叶螟雄蛾中1-4日龄雄蛾占60%以上,不同日龄成虫的比例曲线呈双峰形,1和4日龄雄蛾分别形成第1和2次高峰。利用2015年四川眉山、2016年四川自贡两地性诱雄蛾逐日日龄结构和数量,反演1日龄雄蛾发生动态,其结果与田间发生情况相符合。【结论】稻纵卷叶螟雄蛾精巢大小变化可以准确反映稻纵卷叶螟雄蛾日龄变化,检测雄蛾精巢可获得其相应日龄信息,有利于准确预报该虫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1.
江苏丰县甜菜夜蛾田间种群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甜菜夜蛾雌蛾的卵巢形态和结构变化 ,将其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 ,即乳白透明期 ( )、卵黄沉积期 ( )、成熟待产期 ( )、产卵盛期 ( )和产卵末期 ( )。气候资料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在江苏丰县越冬存活率极低 ,个别年份甚至不能越冬。根据当地积温预测的发蛾期远远迟于黑光灯灯下见蛾期 ,表明初上灯蛾是外来迁入虫源。以卵巢解剖法对 2 0 0 2年江苏丰县田间种群虫源性质的研究表明 ,2、3代雌虫的交配率均在 80 %左右 , 级以上卵巢比例均高于 70 % ;而 4代甜菜夜蛾的交配率为 6 4 .80 % , 级卵巢比例为 4 5 .6 6 % ,再结合当地的发蛾特征 ,可知当年 2、3代甜菜夜蛾主要以外地迁入为主 ,4代主要以本地虫源为主。根据 1 998年以来历年发蛾特征的分析 ,表明甜菜夜蛾存在明显的迁飞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勐海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当地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试验旨在研究勐海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与虫源地位置,明确迁飞种群发生规律,为实施害虫的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和Gr ADS软件,分析2000-2016年灯诱峰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和气象背景情况;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雌成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2013年勐海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结果】勐海稻区4月的虫源地主要集中在缅甸中部,部分来自于缅甸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的虫源地集中在缅甸东部,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灯诱峰期的天气背景主要为风切变、下沉气流、低温屏障和降水;第2代白背飞虱为危害勐海早稻的主害代,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结论】明确了勐海早稻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主害代发生时期,为白背飞虱在当地的防治和异地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从卵巢发育特点揭示新疆地区棉铃虫迁飞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棉铃虫成虫在新疆地区是否具有迁飞性,在新疆北部石河子垦区146团和147团、乌苏、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12团)和麦盖提,监测了棉铃虫田间卵巢发育和交配频率.结果表明:雌蛾卵巢发育到l级时开始出现交配,且交配次数与卵巢发育级数呈显著正相关;146团、147团、乌苏、阿克苏第3代棉铃虫以及阿瓦提县第3代和第4代棉铃虫卵巢发育级别3级以上的个体均占到65%以上,表明其种群主要由外地迁入;高峰期棉铃虫雌蛾平均交配率和交配频率分别为81.63%和1.96.各监测区域棉铃虫雌蛾的交配率和雌雄比例均符合迁入种群的生理特征,表明新疆地区棉铃虫存在迁飞.探明棉铃虫在新疆地区的迁飞和交配情况将为该地区棉铃虫的区域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 VgR)在番茄潜叶蛾Tutaabsoluta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潜叶类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候选靶标。【方法】基于番茄潜叶蛾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扩增TaVgR基因cDNA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通过RT-qPCR分析TaVgR在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1-4龄幼虫、1-7日龄雌蛹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体壁、前肠、中肠、后肠、卵巢、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模式;进一步利用RNAi抑制番茄潜叶蛾雌蛹体内TaVgR的表达,并观测沉默TaVgR基因后番茄潜叶蛾卵巢发育及繁殖力的变化。【结果】克隆获得番茄潜叶蛾TaVgRcDNA(GenBank登录号: MZ682118)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序列长5 496 bp,编码1 831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06 kD,等电点为5.17,信号肽包含N-端前18个氨基酸残基,并具有典型LDLR家族蛋白保守功能域。RT-qPCR结果显示,TaVgR转录水平随着番茄潜叶蛾龄期的增加逐渐上升,雌成虫羽化后达到最高水平;TaVgR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卵巢中表达量最高。TaVgR RNAi对初期雌蛹中TaVgR的表达抑制率为62.04%~72.55%,导致卵黄蛋白在卵巢中的沉积受阻,卵巢管和卵粒长度缩短,成虫10日单雌总产卵量及后代卵孵化率降低,最终引起番茄潜叶蛾繁殖力下降。【结论】TaVgR基因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和卵巢中高表达,且沉默该基因严重阻碍其卵巢发育和降低繁殖力。本研究为开发以VgR基因作为靶标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了解河南省新乡市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种群对Cry1Ac蛋白的敏感性变化,可为该虫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雌系F1/F2代并结合诊断剂量法于2013-2016年连续监测了河南省新乡市棉铃虫种群对Cry1Ac蛋白的抗性基因频率以及种群敏感度的变化。【结果】2013-2016年河南省新乡市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小于0.002 12,抗性基因频率处于较低水平;种群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由2013年的0.506分别下降到2015和2016年的0.448和0.442,表明棉铃虫对Cry1Ac蛋白的敏感度增加。【结论】河南省新乡市棉铃虫种群对转Cry1Ac基因棉花仍处于较为敏感阶段,转Bt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在河南新乡地区的大面积缩小可能是其抗性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在陕北红枣种植区对枣树Ziziphus jujube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明确以枣树为寄主的苹褐带卷蛾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雌虫对产卵基质的选择性,为准确预测、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温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5L∶9D的条件下,以枣树叶片为食料,观察苹褐带卷蛾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通过测定补充不同营养物质后雌蛾的单雌产卵量,评价外源营养对苹褐带卷蛾繁殖力的影响;通过观察苹褐带卷蛾雌蛾在硫酸纸、滤纸、白纸、PE保鲜膜及装订胶片5种基质上的总落卵量,确定其对无机产卵基质的选择性。【结果】苹褐带卷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7.38±1.22, 16.59±2.16, 7.01±0.79和16.65±5.15 d,平均世代历期为33.87±3.64 d。苹褐带卷蛾在枣树上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加倍时间(Dt)分别为0.15 d^-1,1.16 d^-1和4.67 d,平均产卵量达339.52±129.93粒/雌。雌虫可多次产卵,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多在0:00-8:00时段内);平均产卵次数6.26±2.09次,雌虫羽化后第3-5天达到产卵盛期。雌蛾在PE保鲜膜上的总落卵量显著大于在其他产卵基质上的总落卵量。补给不同浓度白糖水的雌蛾,其产卵量与补给纯净水的雌蛾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苹褐带卷蛾能够以枣树叶片为食物完成发育并繁殖可育后代,PE保鲜膜是其雌蛾适宜的无机产卵基质。  相似文献   

17.
滇中稻区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开展稻水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为云南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的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水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的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的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的幼虫虫量是大田的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的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水象甲自然传播的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水象甲的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番茄潜叶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入侵害虫,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入侵番茄潜叶蛾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预测番茄潜叶蛾的分布区域、田间发生动态提供基础。【方法】在室内测定了番茄叶片上番茄潜叶蛾在15, 20, 25, 30和35℃ 5个恒定温度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增长参数,并应用不同模型分析发育速率、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与温度的关系,估计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极限温度、发育最适温度、有效积温和年发生代数。【结果】在恒温15~30℃范围内,番茄潜叶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25℃下幼虫期存活率、成虫前期存活率、雌虫总产卵量、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大。在35℃下,卵的存活率骤降至11%,孵化的幼虫无法正常发育。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前期、全世代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04.17, 232.59, 129.87, 434.78和526.32日·度,该虫在新疆伊宁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理论发生代数为4~5代。基于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模型与基于种群增长参数与温度关系的模型所计算的积温需求参数不同,基于内禀增长率求得的番茄潜叶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极限高温和发育最适温度分别为12.46, 30.40和27.36℃。【结论】入侵我国新疆地区的番茄潜叶蛾适温范围广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极高的扩散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室内饲养成虫,对柑桔爆皮虫的蛹及正常取食和交配、正常取食但未交配以及正常交配但未取食三种处理的雌成虫的卵巢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该虫具有1对卵巢,每侧有5根卵巢管。前两种处理的雌虫卵巢管均能正常发育,成虫寿命在30天左右; 没有取食的雌虫寿命只有7天左右,在其卵巢管的生长区和成熟区均无卵形成。根据卵巢的形状、卵的产生过程、卵巢萼内有无卵粒以及卵黄沉积情况等将卵巢发育程度分为6个级别,即发育初期(0级)、卵黄沉积前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每头雌虫最高怀卵量在140粒左右,根据雌虫怀卵量变化趋势,推测正常取食和交配的柑桔爆皮虫雌虫在出孔后10天左右开始产卵,产卵历期可达22天左右。据此提出该虫卵巢管发育到成熟待产期(Ⅲ级)之前(即羽化出孔后10天之内)为出孔成虫的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目的和方法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开展了大协作的研究,应用成虫标记回收及飞机、轮船在空中和海上航捕等手段,证实它是迁飞性的害虫。南京农学院等将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通过系统的解剖观察研究虫源性质,认为卵巢发育为一级的雌蛾(简称一级蛾,下同)比例始终很高,一般在50%以上,则为大量迁出的发蛾期;当一级蛾的比例很低,仅占百分之几,而三至五级蛾占80%以上,则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