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和遗传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非常同意张大勇博士近期在 Sino- Bio(参见www.emay.com.cn)讨论 O'Connor(2 0 0 0 )“生态学为什么落后 ?”一文时发表的观点 :“生态学 ,特别是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必须引进进化思想才能走向正确轨道 ,至少 ,生态理论必须与达尔文理论相融洽”。“新综合”理论之父西奥多希乌斯·杜布赞斯基 (Theodosius Dobshansky,1 973)曾有过一句名言 :“只有以进化的眼光看 ,生物学才有意义”。不仅“生态学”(Ecology)这个术语是一位进化生物学家命名的 (Haeckel,1 866) ,而且就是被认为是生态学传统领地的“群落生态学”,也受到达尔…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7日至13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的9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针对当前国内外广泛重视和关心的“生态平衡”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代表们认为:生态学是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底色”,这个“底色”搞不好,社会主义建设也难以搞好,为此,全国人民都要关心生态学的问题。目前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已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不允许人们再忽视了。  相似文献   

3.
空间和平衡理论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生态学承认生态系统中平衡、稳定状态的存在 ,“自然平衡理论”是其集中体现。而近 30年来 ,非平衡理论的出现 ,使得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非平衡理论认为 ,偶然事件 (如干扰等 )在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认识的转变 ,对生态过程中的“空间”和空间异质性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生态学总是试图回避空间动态和空间异质性问题 ,而着重强调时间格局的重要性。但在近 2 0年来 ,空间格局则得到了广泛重视。空间理论及空间格局的研究表明 ,空间异质性既可能增加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稳定性 ,也可能降低其稳定性。分析两种变化趋势 ,指出了它们的相互关系 ,同时讨论了空间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并阐述了生态平衡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怎样看待生态平衡——再评“生态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大肆宣传“生态危机”,声称环境污染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必然引起“毁灭和死亡”。这种错误观点,主要反映在对生态平衡的基本看法,如何对待生态平衡以及破坏生态平衡的根源等问题上。把生态平衡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这种错误观点在对待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中,必然看不到人的决定作用。这是由资产阶级世界观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破坏生态平衡的根源绝不是“人类的错误行动”,而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才能不断深刻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有计划的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使社会主义事业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5.
目前美国大学采用的生态学教科书(供研究生的不算)有20余种,而在设有生态学系的大学大都采用Odum的“基础生态学”(Basic Ecology,So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Philadelphia,613页,1983)一书作为第三学年大学生一学期的教材(学分3分)。该书是“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第三版的简本。E.P.Odum的“生态学基础”一书曾是美国风靡一时的大学生态学教科书,其第三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完整之余还使人感到冗长乏味,使有些大学生望而却步。再加上近几年美国又出了一些新的生态学教科书,如E.R.Pianka的“进化生态学”(Evolutionary Ecology)以其简明扼要而大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这一术语,是德国学者沃尔克·鲁斯(Volker Rusch)博士于1977年首次提出,并于1985年给“微生态学”下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中国康白教授于1988年在《微生态学》一书中为“微生态学”下定义为“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在微生态学中是最典型、最原始和最明显的微生态学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孟本 《生态学报》2003,23(9):1910-1914
“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但同时也是较有争议的术语之一。据分析,它在我国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是从俄文“зкотоп”和英文“ecotope”翻译而来。但是“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目前已经基本脱离了“母体”,与“зкотоп”和“ecotope”的联系很少。我国已经普遍将“生态环境”与“ecological environment”作为汉英、英汉双向对照名词。以生物为主体,“生态环境”可以定义为“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以人类为主体,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子的综合”。这一名词可以作为生态学的规范名词来使用。  相似文献   

8.
庞雄飞 《昆虫学报》1962,(2):207-213
在《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中, 马世骏教授(1955)把猖獗周期性及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认为是害虫大量发生基本认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讨论的。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种类可以举出一些, 而在其中能找到具有显明的猖獗周期的却不多。在我国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中, 还没有那几种害虫找到了多年猖獗周期。而且在文献材料上列举的认为已证明了有明显的猖獗周期的害虫, 还有不少是受到周期论的影响而牵强计算出来的。认为害虫猖獗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把猖獗周期性列为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在文献上也有过不少争论, 而且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中的平衡起着对发生数量变化的作用, 维系着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如果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 必然会遇到抗拒的自然平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各种的数量上趋于中等水平。由于这样的“动的平衡”使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的数量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状态。另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规律, 从这规律出发, 具体地从生态学和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害虫的数量波动问题, 而且反对承认存在超自然的自然平衡的力量。后者在苏联广泛传播。 我们认为应从有机体与其生存条件的统一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则出发, 具体地研究种群大量发生与其外界条件的水质联系, 才能正确地解决生态学问题。而以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作为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这是不确切的, 因为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并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以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并不能正确地解决害虫大量发生问题。 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是马世骏教授(1955)《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一文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中提出的两个命题。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 是生态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我们希望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美国生态学会 (ESA)于 2 0 0 3年 2月起正式出版、发行一种新的生态学刊物“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FrontEcolEnviron)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 )。这是继“Ecology”、“EcologicalMonographs”、“EcologicalApplications”之后 ,美国生态学会出版的第四种学术刊物。与前三种刊物相比较 ,“FrontEcolEnviron”的特点是试图全面反映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尤其强调生态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除学术论文外 ,还包括编者按、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有关的重大国际新闻、观点、论坛、专题争论、定期专栏等内容。“Fron…  相似文献   

10.
词义商榷:“害虫防治”与“害虫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关“害虫防治(Insect Pest Control)”与“害虫治理(Insect Pest Management)”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尤其是两者之间含义上的差异,国内已有多种提法。例如,《昆虫学通论》(北京农业大学主编,1981)提出“害虫防治”与“害虫治理”是人类对付害虫的两种不同的战略,前者是“采取措施把害虫消灭于大量发生之前”,而后者是“要求把害虫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引起经济损失的水平以下,消除为害的威胁”。朱弘复(大自然,1981(3):47)则认为“害虫治理”是战略,“害虫防治”是策略,“害虫防治”完全可以包括在“害虫治理”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1.
方宗熙教授的文章中说:“举例说,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B和b是另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不叫等位基因,它们是相同的一对基因。同理,a和a也不叫等位基因,它们是另一对相同的基因。……”(见《生物学通报》1981年6期24页) 高中生物课本中81页在“分离规律的实质”一段中第一次提到等位基因这一概念时是这样说的:“相对性状是由相对基因控制的。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可用符  相似文献   

12.
<正> 林伯欣同志对我在《昆虫知识》1981年3期写的“不正确的昆虫学术语应予纠正”一文的一部分提出异议(见本刊1981(6):封三),在此我表示诚挚的欢迎,希望通过讨论,能把问题弄清楚。林同志认为将“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按:我的原文并无“学”字)简称为“普昆”、“农昆”是对的,“不必纠正”。论点之一是:“古书‘昆’字写作‘(虫虫)’,也就是‘昆’字中包含有‘虫’字”了:论点之二是:“《夏小正》解释有‘昆’,小虫也’”。 我认为这两个论点是欠妥的。 因为一、古文“(虫虫)”,是包含两个“虫”字,但这“虫”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这个术语由Heckel所首创(1869),在当时并未为学术界所接受,Heckel本人也时以“自然经济学”,时而以“个体生态学”取而代之。尔后,其它生态学家又作过各种不同的解释,如“自然科学史”,“自然界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等,但对生态学解释持反对意见的也不乏其人,如俄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直到最后才放弃自己的意  相似文献   

14.
读了通讯1956年第6期叶乃器同志的“对S=0的讨论”一文之後,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说“当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膨压等於零,吸水力是否等於零,有人认为不等於零,有人认为等於零。因而相持之下未能得到解决”。我觉得这个争辩之产生主要是由於他们对吸水力之“相对性”认识不足所致。现在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希大家指正。文中,作者承认了S=(P-T)-P_e公式的优点,但又不赞成在讲课或实验中介绍给学生,理由是“如果用这个公式,那么当吸水力与外面溶液的渗透压平衡时,便要得出S=0的结  相似文献   

15.
答:鉴定树木年龄的通用方法,是计算树干的年轮(或称生长轮)。方法是伐倒树木锯取圆盘或用生长锥钻取木心来数年轮的数目,但这都要损伤树木。最近有人报道(《森林与人类》1987(4)24页,《知识就是力量》1986(5)40页),在国外利用电子计  相似文献   

16.
(一)本章在全书的地位在前六章有关生物知识的基础上,本章阐明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教材安排上看,本章设在课本之末,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生态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学观点认识生物界,用生态平衡的观点认识防止  相似文献   

17.
植物水势的研究是近年来植物生理学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我们在进行油菜不同叶龄幼苗叶片水势的实验时,采用了“小液流法”。(见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12—14页。)“小液流法”与“重量法”(见同书第14—16页)比较,具有实验时间短、直观性强、实验结果计算快速、所需仪器简单等优点,宜于在教学实验时采用。但通过大量实践,我们认为该实验步骤中的某些环节需待改进。 1.关于染色剂的使用问题众所周知,溶液的水势受溶质颗粒(离子和分子)与水分子的比例数值所影响。比例越大,则水势值越小,这是因为溶质  相似文献   

18.
由周衍椒、张镜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理学》第三版在肾脏的排泄一章中指出:“肾素主要由近球细胞分泌,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329页)。在内分泌这一章中又将肾素列入激素类(467页)。可见,这本教材认为肾素即是酶又是激素。但在468页,这本教材提出了激素与酶这两者有显著的差别:(1)有的激素不是蛋白质;(2)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作用于其他细胞;(3)有的激素需转变为其他更有效的物质才能起作用;(4)激素的  相似文献   

19.
多数人都熟悉一套业务上的例行条文,在仿用这些例行条文时,人们只是随着别人依样画葫芦,而从不提出任何异议;总是想象人人都是如此,直到发觉有人并不将他们经常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也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时,才大吃一惊。譬如说,多数美国古生物学家经常使用“变种”一词,他们都知道用这一术语是指什么,而且还认为用得相当明确。要是有人告诉他们:“除你们外,再也没有别人这样使用此一术语,甚至,许多其它学科的学者还曾经因你们这样做法而产生反感”,他们一定会感到惊奇。  相似文献   

20.
熊小刚  韩兴国  陈全胜  米湘成 《生态学报》2004,24(10):2165-2170
为认识放牧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产生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和非平衡生态学原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原理假定 :一旦干扰在系统中发生 ,系统将偏离平衡态 ;而当干扰解除后 ,系统将自动返回原来的状态或在新的领域实现平衡。在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动态的研究中 ,来自平衡生态学的 Clem ents- Duksterhuis演替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尽管已经证实对退化不太严重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 ,平衡生态学原理是适用的 ,但是对于这一地区严重退化的放牧系统的动态 ,它显然并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事实上许多放牧系统动态遵循非平衡生态学原理。在非平衡放牧系统中 ,稳定的状态是不会实现的 ,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 ,非生物变量对于植被的动态似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而也决定着草食动物的种群动态。状态与过渡模型基于非平衡生态学原理 ,它能够解释过度放牧下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崩溃或灌丛化 ,因此它适于该地区严重退化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的动态。鉴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普遍严重退化的现实 ,未来该地退化放牧系统的研究应更多地应用非平衡生态学原理 ,并且严重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 ,特别是灌丛化草原的重建也应置于它的指导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