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目的】从患病台湾泥鳅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y01,通过鉴定并筛选敏感药物,为台湾泥鳅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台湾泥鳅肌肉溃烂处分离细菌,经理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菌株Zy01为2015年11月引发台湾泥鳅疾病的病原菌,其对台湾泥鳅的LC50为2.0×10~6 CFU/m L。菌株Zy01理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维氏气单胞菌相似性为99%,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Zy01对环丙沙星、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阿奇霉素及庆大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等9种抗生素不敏感。【结论】分离菌株Zy01对台湾泥鳅有致病性,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从2例垂死的患败血症并肠套叠的斑点叉尾鮰血液、肝脏及脑组织中分离到2种类型的致病性细菌菌株,经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攻毒实验证实它们确为斑点叉尾鮰病鱼的病原。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及时对病区斑点叉尾鮰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5天,发病的叉尾鮰即停止死亡。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株凡纳滨对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7年5-6月上海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发病急,死亡率高。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凡纳滨对虾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分离致病菌,通过理化特性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使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对虾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凡纳滨对虾的LD50为8.7×105 CFU/m L。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米诺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氨苄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株AVZ01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养殖过程中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4.
【背景】2016年5月,厦门南顺鳄鱼园中的养殖暹罗鳄(Crocodylussiamensis)幼鳄暴发了一种之前未见报道的食道结节病,表现为鳄鱼不进食并伴有部分死亡。【目的】对患食道结节病的鳄鱼病料进行病原学鉴定,旨在探明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鳄鱼病灶处分离菌进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回接感染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从病鳄食道、肝脏和血液病灶处各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综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判定3株分离菌均为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由食道结节处分离的菌株2202经人工回接感染,证实彭氏变形杆菌为引起此次暹罗鳄发病死亡的致病原。3株分离菌对1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为33%,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与萘啶酸共7种实验药物敏感,对利福平、青霉素G、红霉素和氯霉素耐药,而对链霉素则表现中介。【结论】彭氏变形杆菌与患病暹罗鳄的死亡有直接关系,该菌多为侵袭人类的条件致病菌,作为养殖鳄鱼的病原菌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5.
【背景】美国牛蛙养殖过程中病害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细菌性病害,其病原种类多、病原菌复杂多样、蔓延速度快、发病死亡率高,一直是牛蛙养殖过程中防控的难点。【目的】确定从患病牛蛙体内分离到的一株细菌NW1203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方法】无菌操作从牛蛙体内取样划线分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进行种属鉴定,通过人工感染、溶血性试验和病理切片观察分析其致病特性。【结果】经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NW1203为金黄杆菌属细菌,与Chryseobacterium sp. F30的相似性达100%,进化树也显示该菌与金黄杆菌属细菌聚类;溶血性试验表明,菌株NW1203对绵羊、小鼠和牛蛙的血细胞都呈完全溶血;人工感染试验及感染病蛙的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菌株NW1203对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可引起牛蛙肝、肾、脾等主要组织严重病变,LD50为4.753×103 CFU/g。【结论】明确了菌株NW1203为牛蛙新病原,为牛蛙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鳜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从患病的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WJ2014-1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鳜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鳜肝脏分离致病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用菌株WJ2014-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鳜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21种抗生素敏感,对氯霉素、诺氟沙星、萘啶酸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WJ2014-1对鳜有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草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引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肌肉糜烂的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oide)菌株JX-09。【方法】从患病草鱼分离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致病性检验;同时对分离到的菌株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回归感染后的草鱼体内再次分离到菌株JX-09,表明该菌株为致病菌;菌株JX-09对草鱼的半致死量为6.4×104cfu/g。通过生化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菌株JX-09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曲松等头孢类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结论】类志贺邻单胞菌是草鱼肌肉糜烂病的致病菌,这是首次报道了该菌对草鱼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 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 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 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肌肉糜烂的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oide)菌株JX-09。【方法】从患病草鱼分离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致病性检验;同时对分离到的菌株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回归感染后的草鱼体内再次分离到菌株JX-09,表明该菌株为致病菌;菌株JX-09对草鱼的半致死量为6.4×104cfu/g。通过生化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菌株JX-09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曲松等头孢类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结论】类志贺邻单胞菌是草鱼肌肉糜烂病的致病菌,这是首次报道了该菌对草鱼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寒草地珠芽蓼内生拮抗固氮菌Z19的鉴定及其固氮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珠芽蓼内生细菌中筛选和鉴定具有固氮能力和拮抗能力的内生细菌。【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珠芽蓼中分离获得的21株内生细菌中6株内生菌具有固氮能力,76.2%具有抑菌能力,其中5株内生细菌对5种以上的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菌株Z19具有较强固氮能力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其纤维素溶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达3.33,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为0.31 U,且对辣椒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菌株Z19的固氮基因(nifH)序列和16S rRNA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EU693340和EU236746;菌株Z19呈革兰氏阳性,杆状,产芽孢。【结论】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发掘和利用蜂粮中拮抗菌资源,对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菌株PC2进行分类鉴定,并测定其发酵液抑菌物质基本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牛津杯双层平板法测定菌株发酵液抑菌谱及温度、p H、紫外线和蛋白酶对其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菌株鉴定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硫酸铵沉淀法和盐酸沉淀有机溶剂提取法进行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结果】从3种蜂粮中分离筛选得到17株拮抗菌株,其中1株细菌PC2以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制备的无菌发酵液对7种供试菌株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对温度、酸和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蛋白酶K、胃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处理敏感。菌株发酵液存在抑菌蛋白和脂肽类物质。【结论】菌株PC2在食品保鲜和农业生防中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株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碱性Dietzia菌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露  李淑芹  薛燕芬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1):1573-1579
【目的】筛选降解性能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所产表面活性剂物质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方法】利用液体石蜡为底物筛选降解性能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实验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排油圈活性、表面张力值、薄层层析等方法确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分析碳、氮源和温度、pH、盐浓度各因素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结果】从大连新港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嗜碱菌株3372,经分类鉴定表明其是Dietzia cercidiphylli的新菌株。嗜碱菌3372发酵液粗提物的排油直径为6.1 cm,表面张力可从67.62 mN/m降到32.95 mN/m,经薄层层析分析,初步鉴定为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综合各因素对发酵液表面活性的影响,菌株3372在pH为9.0、适盐浓度为3%的培养基中,经30°C培养可将发酵液表面张力值降到最低。【结论】嗜碱菌3372是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新成员,其在高盐碱条件下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在工业应用上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对患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从患病中华鳖皮肤、肝肾脾重要器官分离纯化病原菌, 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及人工感染试验, 并利用K-B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J22是为中华鳖腐皮病病原, 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3.30×104 CFU/g。J22株理化特性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一致, 16S rRNA序列与产吲哚金黄杆菌同源性为99%, 综合判定J22株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阿莫西林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耐药; 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对分离株消毒效果较好。分离菌株J22是中华鳖病原菌, 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或者阿莫西林内服, 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等外用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6.
从湛江硇洲岛高盐泥样中分离到一株微嗜盐放线菌JMC 06001,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菌株JMC 06001在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气生菌丝白色,基内菌丝淡黄色至浅棕色.在燕麦琼脂(ISP 3)、甘油-天门冬酰胺琼脂(ISP 5)、葡萄糖-天门冬酰胺琼脂及马铃薯浸汁琼脂上产生黄色可溶性色素,在酵母膏-麦芽膏琼脂(ISP2)、蛋白胨酵母膏铁盐琼脂(ISP6)和营养琼脂上产生棕色可溶性色素.生长温度范围为4℃~40℃,最适生长温度28℃.生长pH范围为6.0~9.0,最适pH 7.0.能在含0~1.5 mol/L 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最适生长盐浓度为0.2~0.5 mol/L NaCl.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分类特征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菌株JMC 06001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有效发表种波赛链霉菌(S.peucetiu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7.
宁海地区香鱼弧菌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摘要:【目的】香鱼弧菌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香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然而,病原不明导致了防治上的许多问题。本文鉴定了引起宁海地区香鱼爆发性弧菌病的病原。【方法】采用TCBS平板分离优势菌;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病原菌,采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LD50;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细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检测及细菌16S rRNA和金属蛋白酶(MP)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细菌;采用药敏实验测定它对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优势菌株ayu-H080701为宁海地区香鱼弧菌病的病原菌,它对香鱼的半致死量为1.2×104 CFU。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表明,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最为接近。PCR扩增检测表明,细菌16S rRNA 基因通用引物和鳗利斯顿氏菌MP基因特异引物均能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特异性条带。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4%~99.5%,与同属的海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分别为94.3%和91.9%;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M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6%~98.8 %,与其它弧菌科成员则低于75.6 %,系统进化树分析也揭示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进化相关性最高。【结论】引起宁海地区香鱼弧菌病的菌株ayu-H080701被鉴定为鳗利斯顿氏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