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目的:研究320排CT冠脉造影对分析冠状动脉轻度及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的价值。方法:2011年4月-2012年5月间我院1132例(62±12岁,42%女性)冠心病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美国心脏协会16分段标准,分析每一例患者每一节段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CT斑块分型如下:Ⅰ型为钙化斑块,Ⅱ型为钙化为主的混合斑块,Ⅲ型为非钙化为主的混合斑块,Ⅳ型为非钙化斑块。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组斑块类型差别。结果:共363例为冠脉血管正常人群,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共769例,其中管腔狭窄程度<50%的轻度人群为367例,重度狭窄组(≥50%)为402例。重度狭窄患者组冠脉血管混合斑块数量较多,而非钙化斑块相对较少(Ⅰ~Ⅳ型斑块所占比例分别为22%,,39%,21%,18%),轻度狭窄患者组各斑块所占比例分别为29%,29%,26%,16%(p=0.006)。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也不尽相同,重度狭窄人群组中混合斑块较多而非钙化斑块较少。320排CT冠脉造影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成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按照支架厚度及直径分成四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宝石能谱CT的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得出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价值。结果:宝石能谱CT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6%,阴性预测值为100%。直径≥3 mm的支架内成像质量优于直径3 mm的支架。但支架直径和厚度对宝石能谱CT支架内成像质量的可评估率没有差异。结论:宝石能谱CT均能提供优秀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采用宝石能谱CT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术可对冠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影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初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双源CT(D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性显著性狭窄患者和不同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中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CAG检查共发现35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检出率为35%。DSCT共检出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患者45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4.61%,77.78%和100.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94(P0.05)。100例患者中,常规CAG检查共发现显著性狭窄血管47条。DSCT共检出显著性狭窄血管39条,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2%、92.92%、63.77%和99.1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19(P0.05)。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检查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左冠脉主干最高,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以左前降支最高。DSCT检查对于冠脉血管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的显示率高于CAG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检查在冠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狭窄患者和狭窄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测(CTA),而后2 w内再对其实施DSA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最后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TA检测狭窄血管共计387支,轻度狭窄152支(39.28%),中度狭窄118支(30.49%),重度狭窄105支(27.13%),闭塞12支(3.10%);DSA检测狭窄血管392支,轻度狭窄150支(38.27%),中度狭窄124支(31.63%),重度狭窄112支(28.57%),闭塞6支(1.53%),两组各血管狭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A检测斑块69个,其中钙化斑43个(62.32%),非钙化斑26个(37.68%),DSA检测斑块61个,其中钙化斑33个(54.10%),非钙化斑28个(45.50%),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DSA检测为金标准,CTA对重度及以上血管狭窄诊断一致性为99.23%,特异度为98.31%,灵敏度为99.64%,阳性预测值为99.15%,阴性预测值为99.27%。结论:与DSA相比,CTA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相当,且属于无创检测,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及成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研究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91例阳性患者中73例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3例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15例为均势型冠状动脉;32例为单支病变,50例为双支病变,9例为多支病变;17处位于右冠状动脉,5处位于左主干,38处位于左前降支,31处位于左旋支。研究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高于上述三项单独检测的0.673、0.649、0.655。结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的回声图像特点将该院53例(59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软斑组(24个)、混合斑组(18个)、硬斑组(17个),比较3组的造影增强率、造影增强程度分级,并对各类型斑块的时间-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9个斑块中有40个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为67.80%,其中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超声增强率分别为87.50%、72.22%、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增强程度Ⅰ级和Ⅲ级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硬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Ⅰ级个数较软斑组和混合斑组多,软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Ⅲ级个数较混合斑组和硬斑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混合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硬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无创性地通过造影增强实时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提供参数成像与定量分析,正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可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全下肢动脉进行CTA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21例患者共显示血管336段,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除5例患者下肢动脉CTA表现正常外,其余16例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336段血管中,7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27段有钙化斑块,222段显示广泛的混合性斑块;其中完全闭塞占4.46%;重度狭窄7.14%;中度狭窄31.8%;轻度狭窄32.7%;无明显狭窄者23.8%.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很高雄确性,各种血管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宝石能谱CT拥有一系列独特的技术,包括宝石探测器、高压发射器、ASIR重组技术、能谱栅技术等,使其具有低剂量高清成像、能谱成像和动态500排成像特点,实现了全身0.23mm的极限空间分辨率和类MRI的软组织低密度分辨率,为心脏能量成像、斑块性质的鉴别及金属伪影的消除提供了全新有效的手段。其特有的高纯度和高通透性的物理学特性,再加上影像链中采样率的增高,专有的高清算法,使得宝石能谱CT能够在更低的剂量下,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质量,达到目前业内最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同时,其独有的能谱栅成像技术,将CT诊断从形态学带入功能学领域,因此也被称为"显微CT,病理CT,绿色CT",宝石能谱CT代表了目前CT发展的趋势,它用准确的绝对CT值的单能量成像(keV)诊断和基物质成像诊断来取代传统的相对CT值的混合能量(kVp)成像诊断,用多参数CT成像诊断来代替传统的单参数CT成像诊断,而"三同"(同时、同源、同向)的物理基础保证了其能谱成像的准确性,使CT能谱成像真正走入了临床诊断的第一线,从而提高了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CT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开拓了新领域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CAD)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情最为凶险,而近70%的急性冠脉事件并不是由显著地冠状动脉狭窄引起,而是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造成的急性狭窄,以及其后血栓形成所致,因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元凶,因此需要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积极进行干预。近两年来,CT、MRI、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广泛应用于易损斑块的评估并取得显著进展,而分子影像学能从分子层面揭示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以及更加早期识别斑块进行。本文简要总结近两年影像学方法对易损斑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7例冠脉搭桥术后64层螺旋CTA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成像条件、心电编辑软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薄层容积图像及VR、CPP、MIP等后处理方法对桥血管的显示情况,并观察桥血管通畅状态。结果:67例CTA容积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15例经B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27例经过心电编辑软件后处理;检出正常桥血管107支,占74_31%(107/144);异常静脉桥血管32支,22.22%(32/144),包括近端吻合口尖角状闭塞13支,钙化斑块7支,软癍块8支,混合斑块1支;远端吻合口狭窄3支;正常动脉桥血管35支,24-31%(35/144);异常动脉桥血管5支,3.47%(5/144),包括闭塞内乳动脉桥血管4支,远端吻合口狭窄1支。上述多种后处理方法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显示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行程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有无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等。结论:64层螺旋CTA是冠脉搭桥术后评估桥血管状态准确、安全及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We studie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to elucidate the controversy as to the amount and severity of th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at the culprit lesion site in acute MI, as discrepancies exist between angiographic and pathological reports. Twenty-five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 56 3 10.5 years), with acute MI, underwent IVUS study of the MI-related artery immediately following successful PTCA to the culprit lesion. The IVUS images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ngiography of the same arteries. At the PTCA site, 64% of the lesions had an area stenosis of 50-70% and the plaque cross-sectional area (CSA) averaged 0.5 3 0.18 of the arterial CSA. IVUS-defined atherosclerosis was found also in 72% of the segments proximal and distal to the culprit lesion with a plaque/artery CSA ratio of 0.25 3 0.2. The angiogram revealed only 30% of these segments to be abnormal (P 3 0.001). Sixty-nine per cent of all the plaques were defined as 'soft' (low echo-genecity) versus 31% 'hard' (high echo-genecity). The hard plaques were larger than the soft plaques (0.5 3 1.6 versus 0.37 3 0.19 CSA index, respectively, P 3 0.01).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que are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rterial cross-sectional area. This was demonstrated for all the diseased segment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49 (P 3 0.0001) and for the diseased reference sites a simil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49 (P 3 0.003) was found. Contrary to coronary angiographic-based reports, this IVUS stud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atheromatous plaque burden at the culprit lesion of MI-related arteries as well as diffuse atherosclerosis in the reference segments proximal and distal to the lesion. The detection of compensatory enlargement may explain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histopathological and the angiographic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ll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方法10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重建,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03例患者均获得了成功的造影图像,2459根下肢动脉血管得到了显示。其中845根(34.4%)下肢动脉血管正常;672根(27.3%)轻度狭窄;327根(13.3%)中度狭窄;292根(11.9%)重度狭窄,323根(13.1%)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又一种无创性的、可靠的、简便的检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各段血管斑块分布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价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与闭塞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检出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均有斑块检出,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可进行有效评估,该方法对患者轻、中度狭窄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在临床诊断及预后防治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检测两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靶血管造影检测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在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发生冠脉易损斑块53例;易损斑块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呈负相关,与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910。结论: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联合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影像学特征与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roprotein convrtase subtilisin/kexin 9,PCSK-9)以及血清可溶性ST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首先对比两组患者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而后将实验组患者按照CTA检测结果区分为无冠脉狭窄组(13例)、轻度冠脉狭窄组(31例)、中度冠脉狭窄组(29例)以及重度冠脉狭窄组(17例),对比四组冠心病患者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探究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相关因素。结果:(1)实验组患者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2)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的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也呈现明显升高趋势,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PCSK-9>335 ng/mL、可溶性ST2>35 ng/mL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CSK-9、可溶性ST2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P<0.05)。结论: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与冠心病患者CTA影响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因子水平越高,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从早期的脂质条纹到进一步的动脉粥样病变及血栓性并发症都能见到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又以激活的巨噬细胞尤为重要。新蝶呤是巨噬细胞激活后的代谢产物,它不仅是巨噬细胞激活的炎症标志物,还参与多种调节氧化平衡的生化途径,增加氧化应激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斑块不稳定性及不良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临床上,降低血清新蝶呤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风险。因此,新蝶呤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新蝶呤在冠心病中的角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