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陈小麟 《动物学研究》1999,20(5):336-341
以干旱地区的肉食性步甲科(Carabidae)和植食性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昆虫成体为材料,测定鞘翅目甲虫的含能值和含水量,分析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肉食性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22.64 J/mg无灰干重)显著高于植食性拟步甲科昆虫(20.55 J/mg无灰干重)(P<0.05),相反,前者的含水量(54.96%)却显著地低于后者(63.2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都与其含水量成显著负相关(r=-0.5962,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或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规律,两科的变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8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20.42 J/mg无灰干重),含水量则相反,秋季最低(54.93%),春季最高(61.8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头、胸、腹和附肢不同体区的含能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腹部的含能值最高(22.65 J/mg无灰干重),其次为胸部(21.33 J/mg无灰干重),头部和附肢的含能值最低(20.89 J/mg无灰干重和20.60 J/mg无灰干重).不同体区的含能值也具有同样的季节变动,即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3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19.46 J/mg无灰干重)(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个体含能值与其头、胸、腹和附肢各体区的含能值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846、0.897和0.604(P<0.05);其中个体含能值与腹部或胸部体区含能值的相关系数显著地高于它们与头部和附肢含能值的相关系数(P<0.05);这些结果说明,脂质在甲虫腹部和胸部的积聚是引起甲虫个体含能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不同食性甲虫含能值产生差异的原因,甲虫含能值和含水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最佳摄食理论,就甲虫作为猎物,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这些变动规律对食虫动物食物选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就今后进一步检验食虫动物摄食对策所应开展的猎物喂养食虫动物的实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昆虫的食性很复杂,但目前常用的分类,是按昆虫所取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取食活植物的为植食性,取食动物的为肉食性,既能取食动物又能取食植物的为杂食性。植食性昆虫,又以选择食物种类多寡而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昆虫仅取食一种植物的为单食性。寡食性是指以某一类群的植物为食的昆虫。多食性是以多种不同类群的植物为食的昆虫。  相似文献   

3.
北洛河流域的昆虫多样性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北洛河流域昆虫多样性的初步调查结果,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北洛河流域13目96科346种昆虫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数量较多的有鞘翅目(33.62%)、鳞翅目(25.80%)、直翅目(15.65%),其它各目种类所占比例都小于10%,其中植食性类群占58.26%,而捕食性类群只占14.20%,同时6~7月份昆虫活动最频繁,之后随时间推移,昆虫数量逐渐减少。以拟步甲科为例的分析结果显示,吴起的拟步甲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而优势度指数最低,洛川优势度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现生襀翅目稚虫的食性,其通常分为腐食-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食性不同,其口器结构差异明显.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保存的口器结构,利用将今论古、形态功能分析等手段推测襀翅目化石稚虫的食性有腐食-植食性、刮食性、肉食性,以及因化石保存等因素导致的食性不确定.此外,选取热河昆虫群中襀翅目昆虫的优势种类Perlidae的一代表化石稚虫,对其保存的口器形态及其食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断其食性为捕食性.  相似文献   

5.
地表甲虫是戈壁主要的地表昆虫类群, 但我们对其种属组成和活动节律的认识还很有限。2018-2020年1-12月我们利用陷阱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地表甲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连续观测, 并测定了该区降水和温度。本文研究发现: (1)戈壁地表甲虫由步甲科、叶甲科、象甲科、粪金龟科和拟步甲科5科21种组成, 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戈壁琵甲(Blaps gobiensis)和波笨粪金龟(Lethrus potanini)是优势地表甲虫种; (2)戈壁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存在明显年季变异, 地表甲虫的活动期在3-10月, 地表甲虫活动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7月, 而物种丰富度的最大值均在5月出现; (3)降水增多的2019年地表甲虫的活动密度明显增加, 且2019年地表甲虫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2018年; (4)地表甲虫的取食类型和个体大小影响它们的活动节律, 降水增多的年份提高了植食性的象甲科和部分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 而一些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5)降水和温度变化强烈影响地表甲虫活动节律, 地表甲虫的个体数和物种数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和指数关系, 植食性和捕食性甲虫对降水及温度变化响应较腐食性甲虫敏感, 大甲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中甲虫和小甲虫敏感。总之, 降水及温度变化影响了戈壁地表甲虫的活动节律, 而不同地表甲虫种对二者的响应因其生理生态特征不同而异, 从而影响了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岩  刘小宁  马纪 《昆虫知识》2011,48(2):447-451
荒漠拟步甲科鳖甲族昆虫的幼虫具有相似的圆柱状体形,从形态上不易区别。以往对荒漠拟步甲幼虫的形态研究注重于上唇和足等部位的刚毛和小刺的特征,少有对头壳颜色的记载。通过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室内饲养的鳖甲族昆虫(鞘翅目:拟步甲科)小胸鳖甲Microdera punctipennis Kaszab、光滑鳖甲Anatolica polita borealis Kaszab和细颈露颚甲Colposcelis microderoides microderoides Reitter的大龄幼虫,发现它们的头壳色素区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可方便地用于区分这3种幼虫。同时,测量结果显示幼虫头壳宽与前胸背板宽之比在这3种幼虫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盲蝽科昆虫的食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盲蝽科是半翅目最大的科 ,该科昆虫既有植食性和肉食性类群 ,又有杂食性类群 ,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作者综述了盲蝽科昆虫各食性类群中重要种类的寄主范围 ,指出在杂食性盲蝽中作为害虫的天敌作用远远大于对植物的危害 ,同时探讨了盲蝽科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类型及食性的进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生物化学(八):植食性昆虫对食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物取食的习性,即对食物的选择性,是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形成的。昆虫种类繁多,这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昆虫的食性多种多样,有植食性的,即以植物及其产物为食的;有肉食性的,即以动物为食,包括捕食性  相似文献   

9.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化学相互作用。一方面,当遭受植食性昆虫为害时,植物能识别植食性昆虫相关分子模式,触发早期信号事件和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并由此引起转录组与代谢组重组、直接和间接防御化合物含量升高,最后提高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也能识别植物的防御反应,并能通过分泌效应子、选贮、解毒以及降低敏感性等反防御措施抑制或适应植物的化学防御。深入剖析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化学互作,不仅可在理论上丰富对昆虫与植物互作关系的理解,而且可在实践上为作物害虫防控新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宁夏贺兰山拟步甲科昆虫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及曲线回归拟合,研究了宁夏贺兰山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及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调查到14属42种,其中,小圆鳖甲和阿小鳖甲为优势种,其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捕获个体数的36.09%和19.14%。CCA分析显示,海拔、坡度和平面曲率对拟步甲昆虫的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拟步甲昆虫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与海拔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个体数量与平面曲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拟步甲昆虫的分布与坡度和坡向没有明显的回归关系,但拟步甲倾向于0°-15°坡度和西北坡向聚集。优势种小圆鳖甲与5个地形因子均不显著相关,因此在贺兰山的分布比较广泛。而优势种阿小鳖甲分布受海拔、坡度和平面曲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从诱导到生态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物被植食性昆虫危害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能释放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HIPVs不仅能招引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而且还可对植食性昆虫和临近植物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主要就HIPVs的诱导物类型、虫害后植物体内的早期信号和信号传导、HIPVs的合成、释放、组成,以及其生态功能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芳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知识》2003,40(6):481-486
综述了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和功能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长期进化的结果。在植物、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中,3个不同营养级,包括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有着各自的调节和利用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策略。但有一些问题,如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诱导防御在田间是否真正能起到保护作用等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氮素输入和刈割2种管理措施对草甸草原中昆虫群落多度和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期控制实验平台,于2022年8月采用抽吸取样法调查对照、氮素添加、刈割以及氮素添加和刈割交互作用4种处理下内蒙古草甸草原植食性昆虫多度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增加植食性昆虫群落多度,刈割显著降低植食性昆虫群落多度;在不刈割条件下,氮素添加对昆虫多度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刈割条件下作用不显著。氮素添加导致由禾本科植物多度增加介导的优势类群叶蝉科和长蝽科多度增加,进而增加了昆虫群落多度,刈割则恰好相反。氮素添加、刈割及其交互作用均不影响植食性昆虫的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的多度受食物资源的直接调控,当资源可用性增多时,其数量会相应增加,且优势昆虫类群对资源变化的响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生态学杂志》2007,26(1):131-134
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典型农林用地进行土壤昆虫幼虫调查。结果表明,中部平原土壤昆虫幼虫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显著高于西部平原,中部平原与西部平原土壤昆虫幼虫个体数量差别主要表现在步甲科、拟球甲科和大蚊科3个类群,农田和居民点园地土壤昆虫幼虫类群数量和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防护林,耕作活动使土壤昆虫幼虫个体数量土壤剖面分布更均匀,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对农林用地方式变化的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基本特性、生态学功能及释放机制   总被引:79,自引:10,他引:69  
娄永根  程家安 《生态学报》2000,20(6):1097-1106
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攻击时,能通过释放挥发物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而防御植食性昆虫。主要就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特性、生态学功能及其释放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植物的诱导抗虫性   总被引:80,自引:8,他引:72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7,40(3):320-331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可包括两个方面,即植物的组成抗性(constitutiveresistance)和诱导抗性(inducedresistance)。组成抗性是指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进攻前就已存在的抗虫特性;而诱导抗性是指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进攻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抗虫特性[1,2]。根据作用世代的不同,诱导抗性又分为迅速的诱导抗性(rapidlyinducedre-sistance,RIR)和滞后的诱导抗性(delayedinducedresistance,DIR)。前者是指对当前世代的植食性昆虫的影响,而后者是指对后续的1~几个世代的植食性昆虫的影响[2]。研究植物的诱导抗虫性,不仅能在…  相似文献   

17.
产卵是植物性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反映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以及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利用的策略.植物中的驱避物质在调节昆虫产卵行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非嗜食植物含有对昆虫产卵有驱避作用的次生化合物.研究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质不仅能在理论上加深对植食性昆虫产卵机制,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昆虫群落构建机制等的认识,同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的本质是化学。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的嗅觉媒介是植物气味即化学信息物质。在介绍植物气味构成及其扩散模型基础上,阐述了植物气味在地上植食性昆虫成虫、幼虫和地下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过程中的嗅觉导向作用,并指出了今后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来看,植物气味包括构成性气味和诱发性气味两类,这两类气味的概念既相联系而又不同。构成性气味组分及构成因植物分类地位等而不同。诱发性气味组分因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病原微生物、机械致伤等因子的胁迫而变化,这种变化性状随植物属和/或种、植株生长发育阶段、胁迫因子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而不同。无论是哪种植物气味,其释放均具有节律性。气味扩散过程比较复杂,扩散状态可用数学模型表征。对于地上植食性昆虫成虫,植物气味对其寄主搜寻行为具有导向特异性,重点分析了这种特异性形成的两个假说;鳞翅目昆虫幼虫,能够利用植物化学信息物质趋向寄主植物或回避非寄主植物;地下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既与寄主植物地下组织释放或分泌的次级代谢物有关,又与一些初级代谢物有关。初级代谢物中的CO2,起着“搜寻触发器”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昆虫与植...  相似文献   

19.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防御与反防御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双方形成了一系列的防御与反防御策略。本文将这些策略归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起始于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并由此激活植食性昆虫分子模式相关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对于不能产生效应子的植食性昆虫种群是有效的;第二层次是一些植食性昆虫种群可以通过释放特异性效应子抑制植物产生的植食性昆虫分子模式相关的免疫反应,从而在植物上正常生长与繁衍;第三层次是一些植物基因型可以通过特异抗性基因识别植食性昆虫的效应子,进而激活效应子诱导的免疫反应,表现出特异的抗虫性。深入揭示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间的这种分子互作机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而且在实践上可为作物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真核基因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对转录后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AFP)是变温生物抵御环境低温胁迫的重要物质。昆虫抗冻蛋白基因3'-UTR的序列变异性可能与昆虫的环境适应性相关,为验证这一假设,通过3'-末端快速扩增法(3'-RACE)克隆了生境条件极端差异的拟步甲科昆虫中华齿刺甲(Oodescelis chinensis)和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成虫及幼虫的抗冻蛋白基因(afp)的3'-UTR,并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克隆获得两种昆虫的众多afp 3'-UTR c DNA序列。生境条件单一的黄粉虫afp 3'-UTR的长度几乎没有变异,变异系数为零,序列一致性达90%以上,而野生昆虫中华齿刺甲的afp 3'-UTR序列在长度和组成上变异巨大,长度变异系数为0.26~0.32,序列一致性只有29%。黄粉虫afp3'-UTR序列含有两个AAUAAA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和两个富U/GU元件;中华齿刺甲afp 3'-UTR一般仅含一个AAUAAA信号和一个富U/GU元件,有些序列没有可识别的AAUAAA信号和富U/GU元件。本研究通过对拟步甲科两种生境条件差异巨大昆虫的afp 3'-UTR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昆虫抗冻蛋白基因3'-UTR序列的变异性与昆虫生境条件的变异性有关,环境选择压力促使afp及其3'-UTR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