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PhoP-PhoQ是调控沙门菌毒力的重要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由组氨酸蛋白激酶PhoQ和反应调节蛋白PhoP组成。PhoP-PhoQ可调节沙门菌对Mg2+及其他周质环境的适应性,并调控沙门菌感染中毒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PhoP-PhoQ调控的毒力基因参与沙门菌对上皮细胞的侵袭、胞内生存、对抗菌肽的抵抗反应、脂质A的修饰、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分泌等环节。PhoP-PhoQ还可与其他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或调节子合作,调控沙门菌的毒力。因此,PhoP-PhoQ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在沙门菌的毒力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沙门菌(Salmonella)是用于抗肿瘤生物治疗很有前景的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BRM)。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沙门菌之一。沙门菌可以在肿瘤细胞中定植,通过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沙门菌可与其他抗肿瘤疗法联合使用,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可作为抗肿瘤制剂的载体。现就沙门菌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沙门菌分类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沙门菌属分类的4个发展历程,即依据菌株临床致病作用,抗原特异性,生化特性和DNA相关度等分类研究,介绍了沙门菌新分类概念,以及分类新技术在沙门菌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末期沙门菌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沙门菌病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成为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胁。目前关于沙门菌耐药性机制,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拓扑异构酶基因的突变;②抗菌药物摄取或累积量降低;③可转移遗传元件介导的耐药性机制;④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本文着重综述上述几种沙门菌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人类伤寒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近年来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频频出现,使伤寒的治疗更加棘手.由于该菌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又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受制约.新近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可用于伤寒沙门菌的体内实验.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缺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树突细胞在沙门菌感染中有其特殊功能,可能还包括输送沙门菌通过肠道屏障。此外,在沙门菌感染中尚可发现细菌数量、定位、细胞因子和CD8α^ ,CD8α^—CD4^ 和CD8α^—CD4^—树突细胞亚群的变化。树突细胞还可直接呈递沙门菌抗原和作为旁立抗原呈递细胞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学原理,将伤寒沙门菌O901、H901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制成全菌体抗原,免疫实验兔获取免疫血清。依据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成分的异同性,选择适当的吸收菌除去免疫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抗体和类属凝集素,而保留其特异性的抗体。通过对诊断菌液的验证试验,证实吸收充分的免疫血清具有质控血清的特性。具备可靠性能的质控血清,适用于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沙门菌的菌种检定及其效价检测;亦有利于肥达氏诊断菌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沙门菌致病岛2 Ⅲ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Salmonella)是革兰氏阴性的兼性胞内菌,可引起其广泛宿主的一系列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性感染,威胁生命安全。沙门菌致病岛2(SPI2)是与沙门菌全身性感染密切相关的重要毒力基因簇,其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2(T3SS2)在沙门菌侵入宿主细胞后开始组装合成,经该装置分泌的多种效应蛋白对沙门菌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和增殖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与沙门菌T3SS2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病原微生物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SPI2的基因特征、SPI2基因表达的调控、T3SS2的结构和组成、T3SS2的效应蛋白及与T3SS2相关的疫苗研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沙门菌鞭毛抗原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鞭毛蛋白具有抗原性。鞭毛分型抗原有多种,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氨基酸序列和种类的不同,抗原表位在鞭毛蛋白二级结构的可变区部位,在分子水平上抗原决定区位于鞭毛基因中间可变区中。利用分型抗原特异性建立起来的免疫学检测被广泛应用。沙门菌属特异性共同抗原具有属特异性,广泛分布于沙门菌全属。共同抗原具有序列保守性和构像稳定性,在沙门菌属内同源性高,ELISA试验表明此抗原免疫原性较好,利用此抗原属特异性建立起免疫学检测沙门菌属已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食源性相关腹泻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控制该类细菌的感染及传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2015-2017年本系统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常规培养分离获得42株沙门菌;采用血清凝集法进行快速血清分型,并进行自动化生化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现况调查进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自动化生化鉴定结果能够覆盖常规血清学快速鉴定结果,同属沙门菌群;42株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为主,其中肠炎沙门菌占全部菌株的23.81%,鼠伤寒沙门菌占19.06%,斯坦利沙门菌占14.29%;其中肠炎沙门菌可对氟喹诺酮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敏感率可达97.00%以上),而对氨基糖苷类可产生双向耐药。通过现况调查,发现患者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伴有发热,所有患者48h内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水源性案例,均为散发。结论菌种鉴定应以常规快速血清学凝集结果为准,自动化生化鉴定仅供参考,并将鉴定菌种与药敏报告相关联,可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应对社区居民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1.
鼠伤寒沙门菌表达两个不同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translocation systems, TTSS),分别由致病岛1和2(pathogenicityi slands 1 and 2, SPI-1 and SPI-2)编码。细菌依赖TTSS将效应蛋白转运至宿主细胞,通过“触发”机制诱导细菌进入宿主细胞。这些效应蛋白可诱导细胞骨架重排,导致“巨吞饮”,促使细菌入侵。本综述依据多种沙门菌效应蛋白的功能,建立沙门菌侵袭模型。TTSS活化并转运效应蛋白进入宿主细胞发挥功能(Ⅰ)。小G蛋白交换因子SopE和肌醇磷酸酯酶SopB通过激活CDC42和Rac1,诱导内陷相关的蛋白聚集(Ⅱ)。SipA和SipC通过降低肌动蛋白临界浓度、刺激网素成束、稳定纤维状肌动蛋白(fibrousactin, F-actin)以及使肌动蛋白核化等功能,促使细菌入侵(Ⅲ)。SopB可使膜内陷区PIP2的浓度降低以及VAMP8聚集,促使细胞膜分裂(Ⅳ)。这些效应蛋白的联合作用,使膜皱褶在局部向外显著延伸,使沙门菌被细胞内形成的特殊膜结构包裹。沙门菌的另一种效应蛋白SptP,通过刺激小G蛋白内源性GTPase的活性,抑制小G蛋白的活化,使细胞膜恢复至原有状态(Ⅴ)。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从鸡白痢沙门菌C79-13中克隆ipaJ基因,体外表达该蛋白后进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鸡白痢沙门菌C79-13与肠炎沙门菌50041进行抑制差减杂交后获得的片段PEA2、PE31和PE44与猪霍乱沙门菌C500疫苗株pSFD10质粒上ipaJ基因高度同源,拼接后获得了鸡白痢沙门菌完整的ipaJ基因序列。从鸡白痢沙门菌中克隆出ipaJ基因并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Western-blot检测体外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同时检测了该基因在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中的分布。【结果】从鸡白痢沙门菌中克隆了大小为840 bp的ipaJ基因序列,并获得了体外原核表达的大小为37 kDa融合蛋白。该蛋白可与鸡白痢沙门菌阳性血清反应。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广泛存在于鸡白痢沙门菌菌株中。 【结论】本文首次报道和克隆了鸡白痢沙门菌ipaJ基因,并证明了IpaJ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甲醛对灭活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条件,确定灭活工艺参数。方法在37℃条件下,比较不同甲醛浓度、灭活时间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灭活效果,依据无菌检查、外观以及效价测定的结果,确定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灭活工艺参数,并对该工艺进行细菌灭活验证。结果不同菌株制成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液,当稀释至一定浓度(<1 000×108cfu/m L)后,采用终体积分数为1%的甲醛溶液,经37℃灭活48 h,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同时维持了抗原的稳定性。结论经过条件优化,确定了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灭活的工艺参数,完善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用5种常用培养基,对沙门菌进行培养试验,比较其增菌效果。方法以5种培养基对沙门菌进行静止需氧培养和静止厌氧培养实验,观察pH对沙门菌生长的影响,并在已选定的最佳条件下进行模拟样品实验。结果得出样品中沙门菌的最低检出限。结论该研究为提高进出口食品中沙门菌的检出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豫  杨小鹃  张菊梅  王涓  吴清平 《微生物学报》2021,61(12):3918-3927
沙门菌(Salmonella spp.)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人、畜感染沙门菌后会引起伤寒、副伤寒、胃肠炎、败血症和肠外局灶性感染等疾病。抗生素是治疗沙门菌严重感染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和畜牧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整合子是普遍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可有效捕获外源基因确保其表达,并复合于转座子、质粒等,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种内或者种间进行传播。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新基因盒和复杂整合子的不断出现,导致整合子系统迅速进化。整合子在沙门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整合子系统的分子结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沙门菌中存在的Ⅰ、Ⅱ、Ⅲ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及现有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沙门菌耐药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不仅对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禽沙门菌感染肠道后,可诱导肠上皮细胞表达多种TLRs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在分泌的趋化因子作用下免疫效应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细菌通过肠上皮细胞屏障后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吞噬,其中巨噬细胞是沙门菌的主要定殖场所。天然免疫系统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后,机体能够在2–3周内通过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清除在肠道和深层组织中的沙门菌。而宿主特异性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从肠道侵入后,在肝脾和其他器官中定殖,进而引发全身感染。早期感染阶段不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主要诱导以Th2为主的免疫应答,而Th1型应答相对较弱,有利于鸡白痢沙门菌在机体内的持续存在和感染。本文围绕禽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免疫应答特性进行阐述,尤其对鸡白痢沙门菌免疫逃逸和持续载菌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为禽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新靶标和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沙门菌外膜蛋白的研究目前是个热点,运用分子免疫学技术和基因检测等手段,时沙门菌外膜蛋白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沙门菌外膜的生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致病性,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同时有助于治疗和预防沙门菌引起的疾病,控制该菌的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稳定、特异、高亲和性的分别针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甲醛灭活的菌液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灭活的菌液包被酶标板,ELISA筛选阳性克隆株,建立细胞系;选取高效分泌杂交瘤细胞,常规制备腹水并纯化,进行单抗特异性与亲和性评价。结果:筛选得到分泌6种沙门菌相应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获得高亲和性单抗;所有单抗与大部分病原菌(包括7种沙门菌、3株志贺菌、2株李斯特菌、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2株霍乱弧菌)无交叉反应,但由于同类型O抗原的广泛分布,抗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单抗与鼠伤寒沙门菌、抗伤寒沙门菌单抗与肠炎沙门菌有明显的交叉反应。结论:沙门菌单抗的制备,为感染性腹泻的监测、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用于沙门菌检测发展迅速,本文就:①沙门菌检测中的引物设计;②沙门菌DNA提取方法;③检测沙门菌的PCR方法;④PCR扩增产物的检测;⑤各种PCR方法检测沙门菌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简述该技术在沙门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沙门菌属感染中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属感染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细菌血清型别差异和感染宿主种类的不同有关。沙门菌一般能诱发体淮免疫应簦,包括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的血清抗体反应。检测沙门菌感染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在人类和家禽沙门菌感染的论断上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