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构树属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构树属隶属于桑科Moraceae桑亚科Moroideae构树族Broussonetieae ,本属全世界共有 5种 ,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岛屿 ;我国有 3种 ,即构树、小构树、藤构 (构树组 ) [1]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构树属各种植物具有广泛的经济及药用用途。其中构树的成熟果实作中药楮实子入药 ,为常见的传统中药 ,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 ,具有补肾清肝 ,明目利尿的功效 ,用于腰膝酸软 ,虚劳骨蒸 ,头晕目昏 ,目生翳膜 ,水肿胀满[2 ] 。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及实地标本采集 ,对构树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为…  相似文献   

2.
构树: 一种新型木本模式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献军  沈世华 《植物学报》2018,53(3):372-381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属于桑科(Moraceae)构属(Broussonetia)多年生乔木, 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多功能树种。构树叶可做蛋白饲料, 树皮是造纸的优质原料, 根、茎、叶、果实及种子均可入药。构树具有分布广和适应性强的特性, 其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迅速, 雌雄异株, 严格异交, 世代周期短, 后代种子数量大, 株型多样, 基因组紧凑, 易转化, 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丰富, 可以作为研究木质素和纤维素合成、黄酮类和氮代谢、异形叶形成、植物性别分化机制以及植物抗性和环境适应性进化等植物学领域重大关键问题的模式材料。该文重点阐述构树作为模式植物的主要依据, 简要介绍构树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构树的研究框架进行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3.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为桑科(Moraceae)构树属(Broussonetia)植物,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也见于越南、日本等国家。构树属于传统中药,植物的各部位均可入药,用于治疗疼痛,水肿,痢疾。对构树化学成分的研究从构树的叶、根和果实中发现了黄酮类、木脂素类及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部分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细胞毒及抗炎等活性。现对2000年以来从构树中获得的新化合物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叶余 《生命世界》1996,(4):13-14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在我国分布很广的乡土树种,又名楮树。古代曾有人误认它为“恶木”,实际上构树是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良树种。 制布、造纸又入药 在我国,古人早已用构树的韧皮纤维作为制布的原料。汉代男子已用构皮布作束发的头巾,我国少数民族用作衣物和被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武陵人作构皮衣,甚坚好。”清代包世臣的《齐民四术》中记载有构皮的加工方法,构皮织布、造纸、构柴可作燃料。构树韧皮可作绳。  相似文献   

5.
正构树属于桑科构属多年生乔木,起源于华夏大陆,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一种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据考证,我们的祖先在8?000年前就开始利用石拍加工构树树皮衣服,并于6?000多年前开启了向海外传播之路,最终到中南岛屿和中美洲,远早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诗经》《山海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及《农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构树的记载,作为功用多样的资源植物,构树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但它的前世今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构树幼苗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石灰岩适生植物构树进行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M)、地表球囊霉(GV)和透光球囊霉(GD)的单独接种(SI)、混合接种(CI)和不接种(N)处理试验,测定了构树幼苗生长3个月后的形态及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接种VA真菌促进了宿主构树的生长,单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和全株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4种处理下构树幼苗生物量较对照提高了2.49~8.19倍,其中CI处理生物量最大,而单株叶片数目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接种处理的构树幼苗生长响应不同.在SI处理中,GD对构树幼苗生长效应最大,而CI处理较SI处理对构树幼苗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CI处理中地径、苗高和总叶面积分别是对照组的1.5、2.2和6.0倍.各处理中根冠比最大的为CI(0.446).说明宿主植物与菌种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构树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构树树皮颜色和斑纹色泽,将金沙江河谷两岸自然分布的构树分为4个不同类型,即红构、红花构、白花构和青构.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E 3/M 3引物组合,对该4个类型构树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显示,9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84条带,其中237条为多态带,多态带百分率为40.6%;9对引物组合扩增得到了4类构树各自特有的AFLP指纹图谱,并可明确区分4个类型构树;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的形态鉴别完全一致.结果表明,4个类型构树的表型差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异而引起,从而为构树新品种的划分、鉴定和登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方法最先在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oxia)上,以后又在烟草、矮牵牛、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上获得成功。八十年代初,这一方法在十字花科芸苔属的油菜(Brassica napus)上获得突破,后相继在该属的埃塞俄比亚芥菜(B.carinata)、黑芥(B.ningra)、大白菜(B.campestris)和结球甘蓝(B.oleracea)上获得成功。在植物育种应用方面,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方法较花药培养表现了更大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能以更高的效率获得单倍体来  相似文献   

9.
石灰岩地区因其干旱瘠薄的生境特征,植被难以恢复,然而仍有一些适生植物如构树生长良好,原因可能与根际微生物有关。就石灰岩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进行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ea)、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透光球囊霉(Glomus diaphanum)的单独接种、混合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幼苗生长3个月后测定其生理指标,以期从代谢水平上了解植物对VA真菌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构树幼苗叶片可溶性糖、蛋白质,脯氨酸和叶绿素均较非接种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则较对照降低。各代谢物质存在一定相关性。在物质代谢水平上,构树幼苗对不同VA真菌处理有不同的生理响应。宿主植物和VA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接种VA真菌提高了石灰岩适生植物构树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从金腰属(Chrysospleruium)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概况和构效关系,为进一步开展该属植物成分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金腰属植物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还有五环三萜。都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四种筒天牛幼虫和蛹记要(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同陵 《昆虫学报》1990,33(3):345-350
筒天牛属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楔天牛族Saperdini,为害多种植物。现将吉安樟筒天牛Oberea fusciventris Fairmaire、忍冬筒天牛O.incompleta Fairmaire构树筒天牛O.rufotestasea Pic和暗翅筒天牛O.fuscipennis(Chevrolat)幼虫和蛹的形态、生物学习性记述如下,本文长度单位均为mm。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采自湘鄂交界地区云台观组的植物化石,计6属10种(其中1新属5新种),即纤原始鳞木 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Krejěi、巴尔兰德 Barrandeina dusliana(Krejǎi)Stur、串座巴尔兰德(新种)B.contiguasp.nov.、澧县巴尔兰德(新种)B.lixianensis sp.nov.、皱纹巴尔兰德(新种)B.multistriata sp.nov.、疏叶巴尔兰德(新种)B.laxa sp.nov、宽叶长穗(新属种)Longostachya latisporophylltts gen.et sp.nov.、镰刺蕨 Drepanophycus spinaef-ormis Goepp.、拟裸蕨(未定种)Psilophytites sp.和小“原始蕨”“Protopteridium”?minutumHalle 等,面貌相当于纤原始鳞木——巴尔兰德植物组合。纤原始鳞木与巴尔兰德分别为世界性中泥盆世和欧洲中泥盆世晚期的标志化石,“原始蕨”见于我国中泥盆世,外国可延续至晚泥盆世早期。本文所讨论的云台观组中,巴尔兰德属多达5种,和其它各种均常见于中泥盆世或中泥盆世晚期。故本组时代应属中泥盆世晚期。本文仅描述了4种巴尔兰德和1种长穗。巴尔兰德属我国过去未见记载,对研究古植物及确定地质年代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悬铃木方翅网蝽寄主范围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选择上海地区的19科27种园林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红花槭(Acer rubrum)6种植物有取食现象,其中若虫在前5种植物上取食量较大,而对红花槭只表现为轻微取食;成虫在前4种植物上的取食量较大,而对构树和红花槭只有少量取食。在所有植物中,悬铃木方翅网蝽只能在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上完成完整的发育世代。选择性试验表明:成虫嗜食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部分取食红叶李,而不取食红花槭和构树。成虫产卵显著偏爱于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而不在其它植物上产卵。因此,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范围较为单一,只有悬铃木属植物是其寄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野生和引种栽培植物的观察,结合文献和标本的查阅,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叶类资源及叶斑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分布的203种(含变种和亚种)秋海棠属植物中有斑纹的种类达84种,叶斑色彩多表现为淡绿色、银绿色、银白色、白色.从园艺学角度出发,根据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纹在叶片的分布位置,首次提出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叶斑分类标准,并对观察到的斑叶类秋海棠进行了分类,方便人们选择利用.根据斑纹与叶脉的关系分为叶脉相关类型(Ⅰ)和非叶脉相关类型(Ⅱ),前者细分为脉间斑纹类(Ⅰ A)、沿脉斑纹类(Ⅰ B)、中脉及脉间斑纹类(ⅠC)3种,后者细分为环状面斑类(ⅡA)、掌状面斑类(ⅡB)、近完全面斑类(ⅡC)、完全面斑类(ⅡD)、混合面斑类(ⅡE)和不规则面斑类(ⅡF)6种.中国产野生秋海棠属植物中较常见的叶斑类型为Ⅰ A1、ⅠA2、Ⅰ B1、Ⅰ B2和ⅡA.同时对叶斑的产生机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中国斑叶类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叶斑类型的多样性极其丰富,有望通过研究摸清其遗传特性,实现特定观赏性状新品种的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15.
野牡丹科6种植物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野牡丹科国产野牡丹属(Melastoma L.)4种植物和从国外引种的蒂牡花属(Tibouchina Aubl.)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并对4种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野牡丹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为二倍体植物,蒂牡花属的蒂牡花(T. urvillean)和银毛野牡丹(T. heteromall)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野牡丹(M. malabathricum) 2n=10m(2SAT)+14sm;毛稔(M. sanguineurn) 2n=10m+12sm+2st;地稔(M. dodecandrum) 2n=12m+12sm;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2n=12m+10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国产野牡丹属植物染色体为小染色体,绝对长度为0.43~1.79 µ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7~62.91,均属2B型。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构树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霞  余亚茹  黄宝康 《菌物学报》2020,39(12):2399-2408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桑科重要的资源植物。为调查逆境构树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我们对铅锌矿区构树根、茎、叶和果实各部位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鉴定,从中分离得到187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20属,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50.27%)、镰孢属Fusarium(11.76%)为优势属。不同培养基的内生真菌分离率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分离出的菌株数最多,占总数的73.96%;构树不同部位的菌株分离数目显示,叶中分离出的菌株较多,占38.02%。在属的分类水平上,根、茎、叶、果实不同部位的真菌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提示不同样地的构树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也存在差异。Chao1指数和ACE指数也提示构树内生真菌丰富度与样地和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近期缅甸植物考察中,发现1种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云南星穗莎[Actinoschoenus yunnanensis (C. B. Clarke) Y. C.Tang]。该种植物代表缅甸莎草科1个新记录属:星穗莎属(Actinoschoenus Benth.),其主要特征为花序头状、小穗具1(2)花、花两性、雄蕊3、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有3棱。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对贫瘠土壤养分环境的适应策略, 及其细根、根际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对石漠化等级的响应, 该研究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为研究对象, 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 开展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构树细根、根际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及全镁(Mg)养分含量特征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除Ca含量外,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细根、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细根N:P为12.59, 表明构树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 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增加, 细根C、N含量和C:N、C:P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K、P含量是则表现为先升后降, Ca、Mg含量和N:P无明显变化规律;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的构树根际土壤N、P、K、Ca含量呈不同的变化趋势, 而C、Mg含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较不显著; 细根与根际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者的C、P、Ca、Mg含量、C:N、C:P分别对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细根的K含量则较为稳定, 几乎不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植物育种应用方面,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方法较花药培养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能大大提高单倍体产量,而且还可以比较方便地用于诱变、突变体离体选择和基因工程。该方法最初是在茄科植物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oxia)上发展起来的、后又在烟草、矮牵牛、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上获得成功。80年代初以来,这一方法先后在十字花科芸属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埃塞俄比亚芥(B.carrinata)、黑芥(B.igra)、大白菜(B.campestris spp.  相似文献   

20.
金叶子属分类、分布与演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廷志   《广西植物》1993,13(4):297-305
<正> 金叶子属(Craibiodendron W.W.Shmith)是杜鹃花科中的一个小属,含6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其现代分布中心在我国的云南南部。在杜鹃花科中,金叶子属与米饭花属(Lyonia Nutt.)、马醉木属(Pieris D.Don)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完成(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该属工作过程中,查阅了近500号本属植物标本,并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本属植物进行了野外考察,认为有必要对本属的分类、分布及演化趋势进行讨论。现将研究心得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