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生态学报》2014,34(19):5522-5529
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琵鹭种群年际数量变化与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为(4 632±470)只,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白琵鹭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几乎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0月降水量与2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12月平均最高气温与8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地2a前的10月平均最高气温、4a前的11月平均最高气温、8a前的11月降水量、4a前的12月平均气温是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白琵鹭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8.9%;其中前3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72.1%,这两个月份正是白琵鹭的越冬初期,是结束长距离迁徙的阶段,可能是白琵鹭补充能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越冬地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白琵鹭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不利于能量的恢复,从而可能给种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琵鹭繁殖及雏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琵鹭的繁殖习性,雏鸟生长等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均窝卵数38±12枚,平均卵重855±93g;雏鸟生长模型为Wt=20315/1+e278-019t。  相似文献   

3.
白琵鹭雏鸟的生长和恒温能力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和 1995年 4~ 6月在扎龙自然保护区 (4 7°2 9′N ,12 4°0 2′E)测定了 13只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跗长和体温 ,以及环境温度。雏鸟生长符合逻辑斯谛模型 ,而 4~ 8日龄相对生长率最大。随着雏鸟日龄增大 ,体温稳步增加而且不随环境温度局部波动改变 ;冷暴露 2 5min后体温下降的幅度减小。孵出至 2 8日 ,雏鸟的体重与在巢内和冷暴露后的体温正相关 ,其体重和体长也与恒温指数正相关 ,雏鸟身体生长和恒温能力发育有某种同步关系 ,体现了晚成鸟的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为我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已知的白琵鹭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对地下水超采、湿地开垦等致使作为白琵鹭主要繁殖地的我国东北地区湿地面积缩减,因此有必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去减轻东北地区环境变化导致的白琵鹭生境破碎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运用MaxEnt模型与GIS空间技术对东北地区白琵鹭的生境适宜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训练AUC和测试AUC)分别为0.918和0.945,显示了模型预测能力较高,适合白琵鹭的潜在生境预测。研究发现:影响白琵鹭繁殖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36.8%)和植被覆盖度(32.6%),其次是等温性(11.5%)、距湖泊距离(8.6%)和最干季降水量(4.0%),影响较少的是距道路距离(2.7%)、最湿月降水量(2.4%)、距居民地距离(0.8%)、土地利用类型(0.4%)和距河流距离(0.2%)。白琵鹭在东北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低海拔、气候适宜和离水源较近的地方。获得了适宜白琵鹭生境的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分布。本研究为白琵鹭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相似文献   

6.
西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斑头雁越冬种群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区。1992年冬季在流域范围内13个县市共发现斑头雁10081只。斑头雁越冬分布区海拔高度为3500-4000米,内均有大面积流动的水面。斑头雁在农田里采食收割时遗落的谷物,中午在水面上、沙滩上戏嬉休息,在河叉及水库的浅水区过夜。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研究,对指导鄱阳湖湿地生境管理,尤其是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的越冬季节,我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个重要湖泊(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的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3年共记录到水鸟53种,隶属于7目13科。3个越冬季节中单个调查日种类的最低值为9种,最高为31种。鄱阳湖越冬水鸟从10月上旬开始出现,在11月份鸟类数量急剧增加,在12月上旬和中旬达到数量峰值,然后开始缓慢减少,至4月初仅有少于1%的鸟类还停留在监测区域。在鄱阳湖要继续深入开展越冬候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水文节律变化对越冬鸟类生境的潜在影响,并深入研究气候因子与鄱阳湖越冬水鸟迁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列为近危(NT)物种。黑颈鹤越冬种群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省西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中南部, 还有少部分分布于不丹。对黑颈鹤这一高原鹤类的越冬分布与数量展开调查, 有助于了解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掌握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量现状, 我们于2022年1月至3月初在中国新疆、西藏、云南、贵州以及不丹, 基于历史分布位点与当地居民观测记录, 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黑颈鹤越冬分布及种群数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为11,812-11,895只, 云贵高原为5,577-5,715只, 综上目前全球黑颈鹤总数约为17,389-17,610只, 较2020年中国同步调查数据与不丹调查数据的总和增加了11.81%-13.23%; (2)新疆且末县吐拉牧场为新发现的黑颈鹤越冬地, 这一发现将黑颈鹤越冬地的北限从30° N拓展至37° N。基于本次调查及以往文献, 我们建议将黑颈鹤西藏越冬种群划分为日喀则越冬种群、拉萨-山南越冬种群和林芝越冬种群。  相似文献   

9.
牛背鹭种群扩张析文祯中(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生物系,464000)PopulationDispersionofCattleEgret.¥WenZhenzhong(DepartmentofBiology,XinyangTeacher’s,College,...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肖文  张先锋 《兽类学报》2002,22(1):7-14
在1997 年11 月至1998 年11 月的134 d 中, 大致按一年四季, 分4 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 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 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 头、431 头和260头。即, 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 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澳门路凼连贯公路西侧的湿地保护区是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每年的越冬数量稳定增长。2007~2009年度2个冬季的调查结果显示,黑脸琵鹭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底在澳门越冬,12月至翌年2月份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超过50只。其中人工湿地是黑脸琵鹭主要的休息场所,沿岸滩涂是其重要觅食地。黑脸琵鹭昼间栖息行为以休息为主,其次是护理行为。栖息地周边主要人为干扰为噪声污染,但噪声水平较低,经噪声预测模型计算出传播至黑脸琵鹭停歇处的噪声水平为45.4dB(A)及46.5dB(A),低于鸟类耐受阈值,警觉受惊行为多数由大型牵引车和直升飞机引起。随着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开发,车流量将进一步增加,建议加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控制周边交通干线的车流量,并调整直升飞机飞行路线,尽量绕行保护区上空,以减少对黑脸琵鹭栖息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是全球性濒危鸟类,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新发现的重要越冬地,具有全球保护意义.2004~2007年对保护区内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越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7~72只),占全球总数比例也相应增加(2.2%~4.1%).其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沿海滩涂和人工养殖塘3种生境,其中,沿海滩涂累计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达217只;人工养殖塘记录剑最大集群,为52只.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该越冬种群及其生境.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四种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与水深和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水深和食物资源对水鸟栖息地利用的影响,2012 ~ 2013年越冬期,采用样方法,对鄱阳湖沙湖的白鹤 (Grus leucogeranus)、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和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 4种水鸟的数量、觅食地和休息地的水深以及主要食物——沉水植物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每个样方为150 m? 150 m的栅格,全湖共设置152个样方。结果显示,10月份沉水植物冬芽的平均水深为 (124.2 ± 12.0) cm。4种水鸟觅食地的水深均显著高于其休息地的水深 (白鹤:Z = 11.96, 小天鹅:Z = 4.69, 东方白鹳:Z = 14.44, 白琵鹭:Z = 29.33, 所有P < 0.01);对于2种食冬芽的水鸟,白鹤觅食地的水深、冬芽生物量、取食深度以及休息地水深均显著低于小天鹅 (觅食地水深: Z = 8.56, 冬芽生物量: Z = 2.93, 取食深度: Z = 14.69, 休息地水深: Z = 4.34, 所有P < 0.05),但两者觅食地的冬芽密度差异不显著 (Z = 0.6, P = 0.55);对于2种食鱼性水鸟,东方白鹳觅食地水深、取食深度和休息地水深均显著大于白琵鹭 (觅食地水深: Z = 10.60; 取食深度: Z = 9.35; 休息地水深: Z = 8.47, 所有P < 0.01)。回归分析表明,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水深呈二次项关系,个体数量最大的觅食地水深分别为23.9 cm,33.0 cm和22.6 cm;白鹤、小天鹅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冬芽生物量呈线性关系。3种涉禽均只能分布在一定的水深范围内,且同种食性的水鸟利用不同的水深从而减少在空间生态位的重叠。  相似文献   

14.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食物主要由鱼类和虾类组成,对其觅食生境中潜在食物的分析有助于对该濒危物种的保护。福建兴化湾是我国大陆黑脸琵鹭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对湾内越冬黑脸琵鹭的观察发现,黑脸琵鹭白天在养殖塘休息,黄昏则飞到离养殖塘约8km处的滩涂觅食至黎明返回。在黑脸琵鹭觅食的滩涂共采集到42种鱼类和6种虾类。根据对体长、生活习性和数量状况的分析,认为其中的19种鱼类和6种虾类为黑脸琵鹭的潜在食物,以鲻科鱼类最为重要。建议对黑脸琵鹭的保护应重视其觅食滩涂生境中鱼类和虾类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兴化湾黑脸琵鹭的越冬及迁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省兴化湾是我国大陆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连续4个冬季的调查显示,在湾内的江镜华侨农场越冬的黑脸琵鹭种群数量为40~60只,其中2007年越冬种群的数量较前3个冬季显著增加.黑脸琵鹭主要栖息在农场面积约320 hm2的养殖塘内,多集群.昼间栖息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0%;其次是维护行为,约10%;觅食等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养殖塘主要作黑脸琵鹭昼间的休息场所之用.兴化湾同时是黑脸琵鹭重要的迁徙停歇地,2007年秋季南迁的时间为11月3日至12月12日;2008春季北迁的时间为3月8日至4月加日.江镜华侨农场南迁停歇的种群数量约为136只,北迁的数量约为226只.春季北迁种群中具繁殖羽的个体比例最高时超过60%,表明种群中能够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较多.建议加强兴化湾滩涂及养殖塘人工湿地的科学管理,促进黑脸琵鹭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2005年3月初步观察了云南拉市海保护区灰鹤(Grus grus)的越冬行为.灰鹤在拉市海的越冬期为175~180 d.10月初至11月下旬为灰鹤在拉市海的\"迁入期\",11月底至12月底为\"过境停留期\",1月初至3月中旬为\"稳定越冬期\",3月中下旬为\"迁出期\".越冬期日间活动以取食为主,占据了75.53%左右的时间,其次为警戒14.66%、护理5.05%、休息4.49%,4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在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极显著.在越冬个体中,家庭单位中的成鹤和幼鹤都是比集群中的个体利用更少的时间取食和更多时间警戒,说明较大的群体规模可以降低个体面临的捕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程成  谢乔  李飞  卢刚 《动物学杂志》2019,54(5):636-645
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调查了海南岛17个沿海红树林湿地春、夏、秋、冬四季的湿地鸟类。共记录水鸟74种,隶属5目12科,其中,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为海南鸟类分布新记录种。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洋浦湾的新英作为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新的越冬点被发现。全岛水鸟数量较多的地点在万宁小海、海口东寨港和乐东莺歌海,种类较多的地点在东寨港、东方四更和莺歌海。Jaccard指数分析表明,栖息地具有相似适合度的地方,水鸟种类相似性更高,人工湿地之间的水鸟相似性高,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的水鸟相似性低。海南岛沿海红树林湿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变化,秋、冬季种类多、数量丰富,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鸻鹬类在春、冬季种类和数量占比均为最大,秋、夏季数量最多的为鹭类。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得出东寨港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东寨港和莺歌海的均匀度指数表现较高。研究表明,海南岛的沿海红树林湿地是很多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保护红树林是保护湿地水鸟多样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