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占球  孔磊 《古生物学报》2005,44(2):283-295
描述中三叠统青岩组化石海绵3 新属,即硬海绵类:Cohartmanina gen. nov.;六射海绵类:Para hexactinoderma gen. nov.和Micraulospongia gen. nov.,及所属种Cahartmanina bangtoupoensis(Stiller, 1998),Parahexactinoderma leidapoensis gen. et sp. nov.,Micraulospongia qingyanenis gen.et sp. nov.。  相似文献   

2.
广西桂林晚泥盆世法门期葵盘石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古生代海相化石门类中,对葵盘石类的研究尚处于薄弱环节.除奥陶纪葵盘石类(receptaculitid)过去见有零星报道和描述外,其它地质时代的尚属空白.receptaculitid 一名这里试译作葵盘石类.我国过去的古生物学教科书上曾称它们为托盘海绵或盘海绵等(南京大学地质系,1980,143  相似文献   

3.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自陕西省镇巴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研究。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表明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属于筇竹寺阶。化石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获得,骨针化石保存较好、类型多样,其中属于六射海绵纲的骨针3类,普通海绵纲的骨针6类,分类未定的骨针1类(Nabaviellasp.);并详细地对各类骨针化石进行了描述。虽然普通海绵骨针类型多样,但六射海绵的骨针丰度远高于普通海绵。简要地探讨了海绵骨针的保存方式,对比和分析了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海绵骨针化石组成的差异。结合同时代产自皖南荷塘组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特异保存的海绵软躯体化石资料,认为虽然海绵动物起源于新元古代末期,但躯体海绵化石和骨针化石都显示海绵动物的大辐射事件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相似文献   

4.
海绵动物种类较少,但在教学上颇为重要.(1)在动物演化上,它们独成一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分道发展,是最低级的多细胞动物.(2)它们与人类很有关系.例如我国南方沿海如厦门、台湾等地的沐浴用海绵,很有经济价值.又如穿孔海绵是我国牡蛎等变壳类养殖事业的敌害.(3)它们在我国沿海各地是很常见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海绵动物原始神经物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张小云  汪安泰 《动物学报》2005,51(6):1091-1101
本文以安徽芜湖淡水针海绵(Spongilla lacustrisLinnaeus)以及青岛海边海水海绵(Halichondria pan-icea)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免疫印迹等多种实验技术和方法,对海绵动物组织内的神经肽类(Neuropeptide Y,NPY;β-endorphin,β-EP)、神经纤维骨架类(S-100;Nervous specific enolase,NSE)、以及神经递质类(5-hydro-xytryptamine,5-HT)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海绵动物体内存在神经类物质;对其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定位;同时证实在海绵动物中存在原始的神经细胞。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推断海绵动物是介于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之间的过渡动物,在进化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青岩沟、观音崖以及安县雎水剖面三叠纪卡尼期马鞍塘组硅质海绵礁群生长于碳酸盐岩缓坡带,可划分为礁基、礁核、礁翼、礁间沉积等亚相,据内碎屑含量、化石埋葬学特征以及灰泥等基质比例厘定岩相和群落特征。礁灰岩主要为海绵格架岩和钙质微生物凝块岩,附礁生物类型包括有孔虫类、双壳类、棘皮类、介形类、腕足类、粗枝藻类、钙质海绵等。马鞍塘组海绵礁终结之后上覆黑色页岩沉积。晚三叠世卡尼期气候骤变在全球生物圈引发广泛的效应,海平面升降速率相对海绵礁的生长速率较大,加之构造活动频繁,大火山岩省集中爆发以及超级季风盛行,从而导致了硅质海绵礁灭绝。  相似文献   

7.
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门类之一,其演化史对于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关重要。现有的化石记录显示,水体较深的贫氧环境可能是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演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前人在贵州、湖南、安徽等多地的斜坡至盆地相黑色页岩中已经报道了数个海绵化石群。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水动力作用较弱,海绵骨架结构容易得到原位保存。湖北宜昌秭归乔家坪村剖面的水井沱组为一套寒武系第三阶的台内凹陷沉积。本文描述在此剖面顶部发现的一个海绵动物化石群,其中包含Palaeosaccus minus sp.nov.、Triticispongia giganta sp.nov.、Triticispongia cf.diagonata、Sanshapentella dapingi、?Wapkia sp.以及三类分类未定的海绵动物化石,共8类,分属至少4个属。其中Triticispongia和Sanshapentella也常见于前人报道的多个同时期深水相海绵动物化石群。除此以外,作者还识别出了三种根束类型。水井沱组海绵动物化石群所呈现出的形态多样性进一步佐证了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至515 Ma左右,海绵动物已成功适应多种环境,且繁盛于水体较深、大多数动物难以生存的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8.
贵州寒武纪海绵动物化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寒武纪海绵化石丰富。分布广泛,主要产于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的戈仲伍组或牛蹄塘组底部、筇竹寺期的牛蹄塘组和早、中寒武世凯里组。梅树村期的海绵属种单调,主要为六射海绵类麦粒海绵(Triticispongia sp.)及一些海绵骨针,代表寒武纪海绵首次爆发或辐射的前奏和先驱。牛蹄塘组海绵多达13个属,是寒武纪海绵辐射的重要窗口,以普通海绵略占优势,Leptomitus为优势属。凯里组的海绵共计7属,以普通海绵为主。贵州寒武纪海绵动物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组成的差异性,其演变过程受到环境的制约。贵州早期海绵动物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改变了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还为探讨海绵动物本身的起源、辐射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前言早寒武世海绵在文献中虽屡有报道(Rigby, 1976, 1986),但多为分散式保存的骨针,关于海绵骨骼整体化石的报道则极鲜见(Walcott,1886, 1889; Rigby, 1987)。云南澄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保存大量完整海绵骨骼化石和层位最低的唯一产地。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为重建海绵类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较可靠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早寒武世地层中所发现的大量海绵骨针均为四射类型的事实,推测这一时期的海绵分异度低,主要由六射海绵少数分子所组成,普通海绵极稀少,还未得到发展(Rigby,1976,1986)。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以上的推测恰恰相反,实际上,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海绵在演化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海绵已高度分异并成为海绵类中最主要的优势生物类型。在分异度、物种结构、骨骼结构方式和复杂程度等方面均表现了筇竹寺期海绵动物群与中寒武世布尔吉斯海绵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表明,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早期(筇竹寺期)已达到演化上的第一高峰,在其后筇竹寺期到布尔吉斯期将近3千万年的地质历程中处于缓慢的渐进式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前言早寒武世海绵在文献中虽屡有报道(Rigby, 1976, 1986),但多为分散式保存的骨针,关于海绵骨骼整体化石的报道则极鲜见(Walcott,1886, 1889; Rigby, 1987)。云南澄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保存大量完整海绵骨骼化石和层位最低的唯一产地。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为重建海绵类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较可靠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早寒武世地层中所发现的大量海绵骨针均为四射类型的事实,推测这一时期的海绵分异度低,主要由六射海绵少数分子所组成,普通海绵极稀少,还未得到发展(Rigby,1976,1986)。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以上的推测恰恰相反,实际上,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海绵在演化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海绵已高度分异并成为海绵类中最主要的优势生物类型。在分异度、物种结构、骨骼结构方式和复杂程度等方面均表现了筇竹寺期海绵动物群与中寒武世布尔吉斯海绵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表明,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早期(筇竹寺期)已达到演化上的第一高峰,在其后筇竹寺期到布尔吉斯期将近3千万年的地质历程中处于缓慢的渐进式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云南澄江下寒武统细丝海绵化石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前言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系统分类学、生态学、埋藏学和演化生物学等问题将分为不同专题进行研究。本文是关于澄江海绵化石的第一篇报道,研究内容侧重于细丝海绵科系统分类学。细丝海绵科属于普通海绵类,为澄江海绵群体中的优势类型,也是最为原始的普通海绵类之一。它们的骨骼甚薄,主要由席状外骨层所组成。外骨层由大小不相同的两套单轴骨针纵向排列而成;大骨针互相叠接成骨棒状或互相交错排列成网状,以便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大骨针之  相似文献   

12.
大田软海绵酸对人胚胎羊膜细胞FL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是一种C38的长链脂肪酸,属聚醚类海洋毒素,是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的主要成分,化学结构见下图。最初从大田软海绵(Halichondria Okadai)和隐瓜海绵(H.melanodocia)中分离得到,后发现实际上是由共生于上述两种海绵的利马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所产生。  相似文献   

13.
马俊业  杨群 《古生物学报》2007,46(4):473-480
采用形态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网角海绵目谱系发育和骨骼形态发生问题。根据11个普通海绵种的18S rRNA序列,结合11个形态与结构特征以及生化和细胞学性状,对网角海绵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网角海绵目及角骨海绵科为单系类群,具有宽口型领细胞室的掘海绵科属于网角海绵目。表型数据显示,网角海绵目内的4个科(Dysideidae,Thorectidae,Irciniidae,Spongiidae)为单系类群。网角海绵目的单系性表明具有等级分化特征的海绵质骨架纤维为同源特征,而领细胞室类型的分化,即宽口型和二咽型领细胞室的分化,是在网角海绵内部类群分化的同时发生的。结合角海绵类及相关类群的化石记录和文中关于网角海绵谱系发育分析推测,早期网角海绵可能主要通过胶原纤维粘附外源碎屑颗粒来支撑内部骨架系统;网角海绵的演化向两个方向发展:①合成多种海绵质纤维取代外源物形成骨架系统(网角海绵和指角海绵);②合成硅质骨针取代外源颗粒构成海绵骨架(现代所有具有骨针的普通海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淡水海绵及三新种记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量  王康乐 《动物学研究》1991,12(3):235-240
本文概述了我国淡水海绵的研究历史和地理分布,并记述了三个新种:九江针海绵Sponiglla jiujiangensis sp.nov.、巢湖针海绵Spongilla chaohuensis sp.nov.、青浦盘海绵Trochoospongilla tsingpu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5.
邓占球 《古生物学报》1990,29(3):315-320
文内描述的材料采自两个产地,由四川某地质队赠送的标本采自川南兴文县下二叠统茅口组,经笔者研究后确定为钙质海绵Corynospongia gen.nov.;从海绵体巨大的中央排泄腔填充含(竹虫廷)类Neoschwagerina在内的泥晶生物碎屑灰岩,显示海绵所处的沉积环境可能是广海盆地非礁相的浅水台地沉积类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玉皋惠赠的标本  相似文献   

16.
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的海绵动物是近年在剑河辣子寨村发现的新类群。辣子寨剖面的海绵动物组合多样性高,化石保存好。经鉴定有普通海绵纲细丝海绵科的Leptomitus tereticusculus Chen et al.,1989,Leptomitus cf.L.conicus García-Bellido et al.,2007和Paraleptomitellasp.,斗篷海绵科的Choiaellacf.C.ovataZhao and Yang in Yang et al.,2003和Choiasp.;六射海绵纲的Saetaspongiasp.,计有5属6种和一些属种待定的海绵化石。剑河辣子寨村杷榔组海绵类群的发现丰富了杷榔动物群的组成面貌,扩展了寒武纪第四期海绵动物的古地理分布区,增加了寒武纪第四期海绵动物分异演化的信息,为海绵动物分类学、古生态学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钙质海绵之古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生代生物礁中钙质海绵(纤维海绵、房室海绵、硬海绵)的生态位在中三叠世以后被生态竞争能力更强的六射珊瑚所占据.在古生代和中三叠世的钙质海绵礁上,0-10m深度内钙质海绵很发育.由于与钙藻共生,典型的造礁钙质海绵生活在透光带以内,并且在其上部更丰富.钙质海绵礁也会生长到破浪带内并受风浪的破坏而形成倒骨岩和骨屑岩.对古生代的钙质海绵礁而言,倒骨岩和骨屑岩形成于0-3m水深范围内,亮晶骨架岩形成于3-10m深度范围内,灰泥骨架岩形成于10-20m的水深,障积岩形成于20-30m的水深,潜障积岩形成于30-40m的水深.钙质海绵的生长形态与水深的关系与六射珊瑚与水深的关系一样:细枝状的钙质海绵生长在最浅的水中(相当于礁生长带的上部),在稍深的水中(相当于礁生长带的中部和下部)各种形态的海绵都会出现,在更深的水中可以出现特别大的、锥状的海绵.  相似文献   

18.
报道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顶部灰岩中赋含的壳体动物群及一些骨骼化石,主要包括软舌螺、腕足动物、开腔骨类骨针、海绵骨针、原始赫兹刺、阿纳巴管、管状微体化石、单板类、古杯类等。初步研究认为软舌螺可归属为2纲3目8科9属,2种、2相似种和6未定种;腕足动物主要以乳孔贝和古圆货贝为主;单板纲归属为1科3属,1相似种、2未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Coleoloides cf.prindlei Lochman,1956和Coleolussp.,归属1科2属,1相似种,1未定种。这些骨骼化石中,古杯类Archaeocyaths和9个其他微体骨骼化石种:如软舌螺四边螺类Quadrotheca sp.,中槽螺类Altaicornus sp.,线带螺类Linevitus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cf. micans Bil-lings,1871和Coleoloides cf. prindleiLochman,1956,单板动物太阳女神螺类Securiconus sp.和Igorella cf. minuta,以及腕足动物乳孔贝类Eohadrotreta zhenbaensis Li and Hol mer,在峡东地区水井沱组尚属首次报道。该层位微体骨骼化石丰度大,分异度较高,海绵骨针粗壮,骨骼化石保存分散。  相似文献   

19.
蜂海绵属(Haliclona)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分布较为广泛,从中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炔类、萜类、甾醇等,其中以生物碱类化合物最为典型,并且大多化学成分有较强生物活性,如细胞毒、抗菌、抗污、抗肿瘤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10年有关蜂海绵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旨在为该属海绵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繁茂膜海绵原细胞富集细胞团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旭鹏  张卫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12):2133-2134
海绵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来源, 近10年来, 从海绵中发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占海洋生物来源的30%以上, 并且大多具有显著的抗肿瘤, 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但是, 由于海绵生物量不能满足这些活性物质进一步研究和商业化的需求, 目前仅有一种活性物质被成功的商业化, 这不仅是商业开发的损失, 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活动的一种损失。为了解决海绵供给不足的问题, 人们进行了包括化学合成、海绵养殖以及海绵细胞培养在内的多种尝试,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海绵细胞离体培养技术是最有可能彻底解决海绵供给不足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海绵自身的特殊性, 还没有人成功的建立起海绵细胞系以满足生产需要。人们发现, 海绵细胞的相互接触对于离体海绵细胞长期培养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 大连化物所海洋生物产品工程组建立了开发出了海绵原细胞富集细胞团培养技术, 通过对海绵组织内的原细胞进行富集来获得可长期培养的海绵细胞。海绵原细胞是海绵组织内的“干细胞”, 具有很强的分化、增殖潜力, 同时也是海绵组织内负责消化的主要细胞类型。为了探索海绵原细胞的增殖、分化规律, 本研究基于海绵原细胞富集细胞团培养体系, 构建了海绵细胞培养实时观测平台, 对繁茂膜海绵原细胞、领细胞、上皮细胞3类主要海绵细胞类型在海绵细胞团形成及生长的全过程进行观察, 了解不同类型细胞迁移规律的变化。通过对视频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离散的海绵细胞与细胞团内的海绵细胞具有截然相反的运动规律, 海绵细胞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协同性。伴随原细胞在细胞团内不停息的迁移, 还观察到海绵细胞团内新生骨针的迁移以及细胞间进行颗粒物质的传递。这些信息的获得, 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也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探索海绵细胞的增殖、分化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