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人们极少关注的两栖动物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corticale)为研究对象,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与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部湾棱皮树蛙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结果显示,北部湾棱皮树蛙的外周血由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栓细胞7种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平均含量为2.43×10~5个/mm~3,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泪滴形、梨形、逗号形、梭形,具椭圆或圆形核,核染色质密集,偶尔可观察到正在进行直接分裂或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比红细胞少,平均含量为1.74×10~4个/mm~3,其中,小淋巴细胞占40.02%±1.77%、大淋巴细胞占10.83%±2.53%、单核细胞占23.17%±3.16%、嗜中性粒细胞占10.08%±4.62%、嗜碱性粒细胞占9.25%±2.69%、嗜酸性粒细胞占6.72%±1.50%。血栓细胞呈纺锤形和梭形,常单独存在,或者呈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个集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蛙类新纪录——广西棱皮树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3月30日在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采得雄性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1只,为海南岛蛙类新纪录.标本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描述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玳瑁和绿海龟幼体外周血细胞的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及其数量进行了观察、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在2种海龟外周血都观察到7种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除了绿海龟观察到大、小2种嗜酸性粒细胞外,另外几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他爬行动物相似.白细胞分类计数表明,2种海龟白细胞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仅有少数,嗜碱性粒细胞极少,并且此类细胞在玳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为零.玳瑁红细胞数量为(346.7±68.4)×10~3个/μl,比绿海龟红细胞含量少,绿海龟为(403.3±170.6)×10~3/μl;玳瑁白细胞及血栓细胞数分别为(7.7±1.9)×10~3个/μl和(9.6±2.2)×10~3个/μl,绿海龟分别为(7.3±2.8)×10~3个/μl和(7.5±3.7) ×10~3个/μl.  相似文献   

4.
2010年至2012年对海南鹦哥岭两栖类动物进行了调查,野外采集到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的蛙卵,对蛙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对蝌蚪与幼蛙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该蛙繁殖时间为3月中旬,蛙卵孵化时间为14 d,6个月左右完成变态,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Ⅱ。该蛙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建议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bp,其中变异位点115个,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相似文献   

6.
应用Wright-Giemsa染液联合染色方法,通过光镜对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切尾拟鲿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两种类型的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39.32%;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仅占白细胞总数的2.30%;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大小为(14.58±3.95)μm×(12.96±2.67)μm;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大小为(6.53±0.96)μm×(3.65±0.41)μm。此外,统计了红细胞密度为(1.68±0.39)×106/mm3,白细胞密度为(5.84±0.73)×103/mm3。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雌雄牛蛙(Rana catesbeiana)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形态、大小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牛蛙外周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25.68±1.88)μm×(16.49±1.53)μm,扫描电镜下发现红细胞表面光滑;血栓细胞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其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62±1.04)μm×(7.47±1.11)μm;白细胞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白细胞表面粗糙不平,有许多不规则的凸起。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中小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的32.66%±4.29%,大淋巴细胞约占6.03%±1.54%;嗜碱性粒细胞最少,只占4.78%±0.83%;浆细胞胞体大小不一,常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23.51±0.59)μm×(22.86±0.67)μm;此外,牛蛙外周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比例以及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大小均有性别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螫虾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进行了染色观察比较研究。根据染色后光镜下血细胞的核质比、颗粒的大小和数量等来对血细胞进行分类,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类;其血细胞浓度分别为1.02±0.21×107 Ind·ml-1和0.85±0.15×107Ind·ml-1。2种虾血细胞的颗粒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罗氏沼虾为21.3±6.3%,45.7±2.5%,33.0±6.8%:在克氏原螯虾为12.0±5.8%、49.5±5.1%和38.5±9.5%。  相似文献   

9.
张妍  张其中  罗新  崔淼 《生态科学》2012,31(3):295-300
为了提供可反映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健康状况的血细胞指标的基础数据,研究了4种质量规格组的正常草鱼的外周单位体积血细胞数量,以及分别在硫酸铜或敌百虫处理下和多子小瓜虫感染后的变化。结果表明,1000g组草鱼的单位体积红细胞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质量规格组;60g组草鱼的单位体积白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3种质量规格组。硫酸铜或敌百虫处理组的单位体积红、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子小瓜虫感染组的单位体积白细胞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这里提出一个初步参考指标,60~1000g健康草鱼的红细胞值为1.15×106~3.33×106cells/μL,白细胞值为2.20×105~4.40×105cells/μL。  相似文献   

10.
徐大德  李军  李方满 《四川动物》2007,26(3):647-651
报道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将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5个时期,在室温(26±1)℃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128.58h。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发育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海南尖峰岭和吊罗山热带林区海拔245~1255 m范围内根据林分恢复时间设立固定监测样地,探讨了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树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热带次生林平均地上生物量为(155.38±37.16)×103 kg/hm2,其中低地次生雨林为(137.91±31.02)×103 kg/hm2,山地次生雨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UC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情况,对比两组CD177表达差异。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1),中度活动UC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较轻度者明显增高(P 0. 05),UC患者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与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384,P=0. 036)。结论:CD177~+中性粒细胞在UC患者外周血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胎盘特异性基因1(PLAC1)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修饰T细胞对乳腺癌的抗肿瘤作用。 方法磁珠分选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为A2(HLA-A2)的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CD8+ T细胞,流式检测CD8+ T细胞的表型。通过慢病毒载体构建、包装,将可识别乳腺癌肿瘤抗原PLAC1的HLA-A2限制性的TCR基因导入CD8+ T细胞(称为TCR-T细胞),以慢病毒空载体包装、感染的CD8+ T细胞(NC-T细胞)作为对照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LAC1特异性TCR的表达效率。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PLAC1和HLA-A2血清型的表达。WST-1法检测不同效靶比(5?:?1、10?:?1和20?:?1)TCR-T细胞或NC-T细胞与乳腺癌细胞MCF-7或MDA-MB-231作用后的细胞毒性,并通过ELISA检测共培养后T细胞IFN-γ的释放量。通过裸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检测TCR-T细胞以及NC-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磁珠分选出的CD8+ T细胞CD3+ CD8+比例达到(98.89±0.30)%。经慢病毒感染、五聚体检测,TCR-T细胞中PLAC1特异性TCR的正确表达率为(24.58±0.82)%,NC-T细胞不表达PLAC1特异性TCR。免疫荧光和流式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为HLA-A2和PLAC1双阳性表达细胞。其中流式检测结果显示,MCF-7和MDA-MB-231细胞中HLA-A2的表达效率分别为(93.04±1.36)%和(98.72±0.12)%。在效靶比为20?:?1时,TCR-T细胞对MCF-7杀伤率为(51.5±1.37)%,高于NC-T细胞对MCF-7的杀伤率(5.93±2.40)%,t = 15.507,P < 0.01;TCR-T细胞对MDA-MB-231杀伤率为(44.34±2.20)%,高于NC-T细胞对MDA-MB-231杀伤率(5.15±2.40)% (t?= 10.694,P < 0.01)。在相同效靶比情况下,TCR-T细胞对MCF-7或MDA-MB-231细胞的细胞毒性高于NC-T细胞,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杀伤效果增强。在效靶比为20?:?1时,与MCF-7共培养后TCR-T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347.49±4.10)pg/ml]高于NC-T细胞[(18.14±6.22)pg/ml](t = -76.638,P < 0.01);与MDA-MB-231共培养后TCR-T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为(255.25±6.85)pg/ml,高于NC-T细胞[(14.70±6.38)pg/ml] (t = -44.526,P < 0.01),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分泌量升高。在裸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实验中,生理盐水组和NC-T细胞移植组小鼠的肿瘤生长迅速,TCR-T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在移植后第35天,生理盐水组、NC-T细胞组和TCR-T细胞组小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5?636.96±2?879.55)mm3、(5?522.12±3?391.48)mm3和(1?403.85±1?394.31)mm3,TCR-T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F = 0.1813,P < 0.05)和NC-T细胞组(F = 0.1307,P?< 0.05)。 结论PLAC1特异性TCR基因修饰T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PLAC1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标;PLAC1特异性TCR基因修饰T细胞治疗是PLAC1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贴壁分离法和免疫磁珠法纯化小鼠精原干细胞(mSSCs) 的优缺点。方法: 分别选取10只12-15日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摘取睾丸用酶消化法获得曲细精管单细胞悬液,分别用贴壁分离法和免疫磁珠法从单细胞悬液中分离纯化mSSCs,并针对两种方法在细胞数量、分离效率以及对细胞增殖生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纯化方法均可从小鼠曲细精管单细胞悬液中分离纯化得到干细胞,并可在体外培养后呈现出典型的精原干细胞特有的葡萄串状克隆,体外连续培养增殖超3个月。10只小鼠的睾丸经差异贴壁法纯化后可以得到3×105±0.4×105个mSSCs(n=5),细胞回收率(纯化后细胞数/曲细精管单细胞悬液细胞数)为1.5%±0.1%(n=5);经免疫磁珠法可以得到6×105±0.4×105个mSSCs(n=5),细胞回收率为3.0%±0.1%(n=5),免疫磁珠法得到的干细胞数量更高。差异贴壁法得到的干细胞更纯,因为体外培养5 d左右即得到干细胞集落,而免疫磁珠法得到的干细胞则约10 d才可以看到明显的细胞集落,但是两种纯化方法对细胞体外长期增殖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以纯化得到高质量的mSSCs,,但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差异贴壁法较免疫磁珠法经济、实用,无需购买专门的设备和抗体磁珠,但获得的细胞数量相对较低,用时也较长。  相似文献   

15.
基于案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搜集得到全国101个案例点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数据,并依据价值系数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总价值为6.11万元·hm-2,各项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高低排序为涵养水源(2.44万元·hm-2)>保育土壤(1.15万元·hm-2)>生物多样性保护(1.00万元·hm-2)>固碳释氧(0.98万元·hm-2)>净化大气环境(0.28万元·hm-2)>森林游憩(0.23万元·hm-2)>森林防护(0.19万元·hm-2)>积累营养物质(0.16万元·hm-2),其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释氧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高于县域,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在森林游憩功能上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不同自然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存在差异,各项服务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异特征,其中,华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总价值最高,为11.36万元·hm-2.服务功能总价值与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之间的幂回归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05(P<0.01)、0.860(P<0.01),说明森林面积和蓄积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总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此外,纬度和年均降水量都对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L-12重组质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方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原代细胞,制备BMSC条件培养基,分析BMSC条件培养基对MCF-7细胞株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建立裸鼠MCF-7转移瘤模型,分为对照组、BMSC组、IL-12组以及联合组,各组每3 d进行一次瘤内注射,共注射3次,15 d后处死裸鼠,比较各组裸鼠肿瘤、脾脏重量。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BMSC条件培养基能够抑制MCF-7细胞增殖,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升高[24 h(13.42±1.93)%,48 h(16.83±1.77)%,72 h(20.21±2.01),F = 6.271,P = 0.000]。BMSC条件培养基处理MCF-7细胞,可有效促进MCF-7细胞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升高[24 h(10.82±2.18)%,48 h(18.73±2.95)%,72 h(28.15±3.52)%,F = 9.215,P = 0.000]。与对照组裸鼠肿瘤体积[1 d(124.12±9.28)mm3,3 d(582.41±17.28) mm3,7 d(983.42±42.10) mm3,15 d(793.46±109.38) mm3]比较,BMSC组[1 d(132.61±12.41) mm3,3 d(378.46±23.08) mm3,7 d(542.61±58.49)mm3,15 d(329.48±47.51) mm3]、IL-12组[1 d(119.85±13.10) mm3,3 d(322.75±26.49) mm3,7 d(518.37±67.54)mm3,15 d(302.17±68.53) mm3]以及联合组[1 d(123.41±8.94)mm3,3 d(217.85±24.03)mm3,7 d(318.29±47.32) mm3,15 d(189.27±37.58)mm3]裸鼠肿瘤体积生长速度均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d=0.827,F3d=37.583、F7d=31.472、F15d=15.372,P < 0.001);处死各组裸鼠后裸鼠肿瘤质量比较,BMSC组[(529.42±98.74) mg]、IL-12组[(544.01±117.85)mg]以及联合组[(327.55±78.56) mg]均低于对照组[(877.42±120.11)mg],且联合组裸鼠肿瘤质量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0.821,P < 0.001);而裸鼠脾指数BMSC组(7.58±1.21)、IL-12组(7.63±1.09)以及联合组(10.03±1.52)均高于对照组(5.37±0.89),联合组裸鼠脾质量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3.411,P < 0.001)。 结论BMSC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MCF-7肿瘤增殖作用,联合使用pcDNA6/IL-12对裸鼠MCF-7转移瘤抑制具有着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肾移植受者T淋巴细胞分化和miRNA-155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福州总医院接受MSCs诱导+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受者20例(MSCs组),对照组为同期配对的异体肾移植受者20例。两组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均为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强的松。两组患者分别于移植术前、术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CD4+细胞亚群比值;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免疫磁珠分选外周血T淋巴细胞后,Rea1-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miRNA-?155的表达。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移植前两组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CD4+细胞比值、IL-2、IL-?10、TNF-α、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第15天,与对照组相比,MSCs组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CD4+细胞亚群比值(30.44﹪?± 4.23﹪? vs 26.06﹪?±4.77﹪,t = 2.365,P = 0.042)、IL-10水平(20.35?ng/?L?±?5.10?ng/?L? vs 16.63?ng/?L±6.26?ng/?L,t = 2.062,P?=?0.046)上升,而IL-2(27.47ng/?L±4.30 ng/?L vs 31.40?ng/?L±5.33 ng/L,t = 2.252,P = 0.015)、TNF-α(41.52?ng/?L±8.32?ng/L vs 46.67?ng/?L±6.71?ng/L,t = 2.157,P = 0.037)和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1.61±0.31 vs 1.89±0.15,t = 3.688,P?= 0.001)则降低。 结论MSCs能够升高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CD4+细胞比值和IL-10水平,降低IL-2、TNF-α和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与MSCs的免疫耐受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人t(8; 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Ki-67抗原的表达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采集2012年7月至2019年2月本院57例成人初诊t(8; 21) AML患者的新鲜骨髓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4和Ki-67抗原,分析Ki-67表达与患者初诊生物学特征、疗效及复发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中,CD34~+Ki-67~+细胞比例的中位值为30. 5%(范围:10. 0%~65. 8%);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D34~+Ki-67~+细胞比例的最适分界阈值,CD34~+Ki-67~+细胞高比例与初诊c-KIT基因突变阳性及WT1转录本低水平均明显相关(P=0. 001; P=0. 042)。随访的36例患者中,CD34~+Ki-67~+高比例比低比例患者具有明显更高的1年累积复发(CIR)率(P=0. 035);此外,初诊WT1转录本低水平和微小残留病(MRD)高水平(2个疗程巩固治疗后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下降3-log)均与更高的1年CIR率明显相关(P 0. 0001;P=0. 041),初诊c-KIT基因突变阳性和白细胞计数 10×109/L的患者分别有较高的1年CIR率趋势(P=0. 091; P=0. 054)。联合分组显示,MRD高水平同时CD34~+Ki-67~+细胞高比例的患者比其他患者具有明显更高的1年CIR率(P 0. 0001)。结论:初诊骨髓高比例的CD34~+Ki-67~+可能是成人t(8; 21) AML患者预后不良因素,MRD联合初诊CD34~+Ki-67~+细胞比例可能比单纯MRD更好地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 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 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 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相关研究的空缺。采集到澜沧县浮游植物共7门97属270种, 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 浮游动物共4类85种, 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443×107-4.3240× 107 ind.·L–1和42.1590-107.3514 mg·L–1, 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3月)。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733×106-1.2000×106 ind.·L–1和1.2121-2.8368 mg·L–1, 峰值均出现在丰水期(8月)。根据浮游生物不同生物指标对水质的评价标准, 分析得出澜沧县部分水体受到污染, 需要引起当地人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Mounting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CD4+ T ce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Thus, adoptive transfer of these cells may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anti-cancer therap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iculty to generate sufficient tumor-specific CD4+ T cells, the use of CD4+ T cells in tumor therapy is limit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L-15 transfection enhanc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tumor-specific CD8+ T cells, but the effect of IL-15 transfection on CD4+ T cells remains unknown. Here, the effects of retrovirus-mediated IL-15 expression in Ova-specific CD4+ T cells from Do11.10 mice were evaluated an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L-15 transfected CD4+ T cells expressed both soluble and membrane-bound IL-15. Retrovirus-mediated IL-15 expression led to a selective expansion of antigen-specific CD4+ T cells by inhibiting their apoptosis. Invivo IL-15 transfected CD4+ T cell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umor growth than control retroviral vector transfected on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method, the employment of thymidine kinase gene made it possible to eliminate these transgenic CD4+ T cells following ganciclovir treatment. Together, we show that IL-15 transfection induced a selective expansion of antigen-specific CD4+ T cells ex vivo and enhanced their tumor-suppression effects in vivo. Thi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acy of adoptive T cell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