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P、Zn在小麦细胞内的积累、分布及交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小麦无性系细胞在含有3个P水平(0.5、1.5、3.5mmol·L-1)和2个Zn水平(0、60μmol·L-1)的M.S培养液中,细胞对P、Zn的积累、分布特性及交互作用的研究.P和Zn在细胞内的积累分别随外施P、Zn浓 度的提高而提高.与缺Zn比较,加Zn处理能抑制培养7d细胞中P的含量.营养液中0.5~1.5mmol·L-1 P能促进细胞的含Zn量,但高P处理即抑制细胞的含Zn量.小麦细胞壁固定了细胞83.9%~88.3%的P,而外施P浓度越高,则细胞壁中P分配的比例越大.在供Zn条件下,细胞壁截留了细胞中一半以上的Zn(52.0~60.5%).小麦液泡中P和Zn的含量较少,分别为2.2%~3.8%和10.6%~30%.  相似文献   

2.
镉在旱柳中亚细胞分布及存在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2个旱柳无性系幼苗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并结合差速离心与化学试剂提取法,分析了不同浓度Cd2+胁迫下旱柳叶和根中Cd的亚细胞分布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结果显示,(1)随着培养介质Cd2+浓度升高,旱柳无性系幼苗叶和根中各亚细胞组分Cd含量随之增加.叶片的Cd主要富集于细胞壁、叶绿体和可溶性部分,它们的含量分别占65%~69%、14%~22%、6.8%~7.7%,仅少量Cd发现于膜部分;而根中Cd主要积累于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其中含量分别占59%~66%和14%~25%,Cd在根亚细胞组分中积累量依次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质体>膜部分.(2)旱柳体内Cd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大部分为HCl(FHCl)、NaCl(FNaCl)、醋酸(HAC,FHAC)提取态,极少部分为乙醇(EtOH,FEtOH)和水提取态(Fwater),叶和根中5种Cd提取态含量依次为FHCl>FNaCl>FHAC>Fwater>FEtOH,而叶和根中HCl和NaCl提取态Cd占有比例大于30%以上.研究表明,旱柳无性系中Cd主要与蛋白质和有机酸螯合或以金属磷酸盐沉淀的形态存在,其根、叶的细胞壁和液泡在Cd忍耐与解毒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Zn (0、1.0、5.0、10.0和20.0 mg·kg -1)对不同油菜品种(‘罗平金菜子’ (Brassica juncea)、‘二牛尾’ (B. juncea)、‘溧阳苦菜’ (B. juncea)、‘南通黄油菜’ (B. chinensis)、‘H33’ (B. napus))的光合特性、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及籽粒富锌的影响。结果显示, 5个油菜品种在品种之间、Zn处理浓度之间, 根、茎、叶、籽粒及植株干重、光合特性、Zn含量和积累量的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 品种与Zn浓度的交互效应也达到显著水平。在Zn ≤ 5.0 mg·kg -1范围内, Zn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以及蒸腾速率(Tr), 提高了油菜茎、叶、籽粒干重及总干重。油菜产量(籽粒干重)在5.0 mg·kg -1 Zn时达到最大值, 各品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7.7%、23.4%、29.5%、82.6%和18.0%。在Zn处理浓度为20.0 mg·kg -1时, ‘罗平金菜子’、‘二牛尾’、‘南通黄油菜’和‘溧阳苦菜’根尖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细胞壁增厚、细胞核萎缩且内容物较少, 而‘H33’中根尖细胞结构较CK处理差异不明显, 细胞结构较为完整。5个品种的籽粒Zn积累量随Zn浓度先增加, 在5.0 mg·kg -1 Zn时达到最大值, 然后下降。‘二牛尾’的籽粒Zn含量和籽粒Zn积累量在5.0和10.0 mg·kg -1 Zn处理时为5个品种最高或次高, 分别为172.34和164.10 mg·kg -1、2.932和2.575 mg·pot -1。  相似文献   

4.
高铜、高锌猪粪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测定了高Cu、高Zn猪粪条件下Cu、Zn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Cu、Zn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正相关(a=0.05,rCu=0.99,rZn=0.99),与体重增长率显著负相关(a=0.05,rCu=-0.99,rZn=-0.96).蚯蚓个体对Cu、Zn的耐受程度不同,其毒性阈值(引起蚯蚓个体死亡浓度)分别为:Cu250mg·kg-1、Zn400mg·kg-1.LD50分别为:Cu646.68mg·kg-1、Zn947.38mg·kg-1.复合污染情况下,Cu浓度为250、500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协同效应;Cu浓度为750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拮抗效应,可见,猪粪中Cu、Zn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黄山松年轮硫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山松80年的年轮序列中S及重金属元素Mn、Fe、Zn、Cu和Pb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年轮中S浓度可划分为3个等级:58.5%年轮段,S浓度<2mg·kg-1;24.4%年轮段,S浓度3.65~6.0mg·kg-1;17.1%年轮段,S浓度>11mg·kg-1.年轮序列中S的积累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可分为波动型(1917~1960年)、相对稳定型(1961~1980年)和持续增长型(1981年以后)3种类型;在1935~1938年、1959~1960年以及最近10年的年轮中,S含量均>11mg·kg-1,表明该时段大气中S的浓度较高.统计分析表明,近18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与年轮中S含量呈显著相关性,一些景点较集中的燃料消耗可能造成局部大气污染,从而影响到树木.年轮序列中Pb的积累浓度低于土壤背景值;Mn、Fe、Zn和Cu在年轮中的积累均有明显的波动性;统计上无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4种元素在年轮中的积累是独立的;Zn和Cu在年轮序列中积累的波动与树龄无关;Mn在年轮序列中的浓度随树龄增加而降低,在最新的几个年轮段又略有增加,Fe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s × Populus nigra)在不同铅(Pb)胁迫条件下的生长适应特性,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 研究了长江上游典型酸性紫色土和钙质紫色土上欧美杂交杨碳(C)、氮(N)和磷(P)积累与分配特征对不同浓度Pb胁迫(CK: 0 mg·kg-1; T1: 200 mg·kg-1; T2: 450 mg·kg-1; T3: 2000 mg·kg-1)的响应。欧美杂交杨总C、N和P积累量在两种土壤中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且钙质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总C、N和P积累量在各处理浓度下均高于酸性紫色土。Pb胁迫处理明显改变了欧美杂交杨各器官C、N和P的分配格局。与对照相比, Pb胁迫处理使酸性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细根C、N和P积累量的比例明显增加, 叶C、N和P积累量的比例则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相对于酸性紫色土, 钙质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细根C、N和P积累量的比例明显降低, 其叶C、N和P积累量的比例则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种土壤中欧美杂交杨P的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而T2、T3处理下两种土壤中N的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 在N素缺乏的情况下, 酸性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P的利用效率显著低于钙质紫色土, 因此酸性紫色土中植物C、N和P积累、分配与利用更易受到Pb胁迫的影响。同时也表明, 钙质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通过改变养分分配格局将资源更多地分配于养分利用器官维持自身的生长, 能更好地适应Pb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植物性状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该文以中国特有的、在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广泛分布的天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为研究对象, 在2009-2013年开展了氮添加对植物叶片性状影响的野外控制试验, 4个氮添加浓度分别为0 kg·hm-2·a-1 (CK)、50 kg·hm-2·a-1 (低氮)、100 kg·hm-2·a-1 (中氮)和150 kg·hm-2·a-1 (高氮)。试验过程中分别测定了油松、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茶条槭(Acer ginnala)、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沙梾(Cornus bretschneideri)、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羊须草(Carex callitrichos)、龙常草(Diarrhena mandshurica)、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和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等11种主要植物的9种叶片性状, 包括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等。结果表明: 1)在氮添加影响下, 玉竹等个别物种的LTSLA、绣线菊等部分物种的叶面积(LA)和LDMC差异显著, 上述所有物种的LNC与大多数物种的叶绿素含量(CC)、LPC显著增加, 油松等9种植物叶片N:P发生显著变化, 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2)叶性状之间普遍存在显著相关性, 如SLALNCLPC极显著正相关, LTLNCLPC极显著负相关, 且相关性随氮添加强度变化。3) 11种植物的叶片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与叶经济谱的描述一致, 氮添加使植物在特征空间中的位置向叶片薄、生长快、叶寿命短的“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发生移动; 在垂直方向上, 阔叶乔木、灌木及草本的位置与针叶乔木的移动方向相反。当环境改变时, 植物会改变生存策略, 调整资源分配, 从而保证物种间相对位置和群落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叶经济谱的形成不依赖于环境的变化, 而是植物一种固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铬污染人工湿地薏米对铬的积累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桶栽构筑微型垂直流人工湿地,在生活污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r~(6+)(0、20、40 mg·L~(-1),用K_2Cr_2O_7配置),研究了在铬(Cr)污染条件下薏米不同器官和亚细胞水平对铬的积累及分布。结果表明:薏米根茎叶铬含量均随铬处理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根部铬含量最高,其次是叶片,茎部铬含量最低。随着铬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细胞壁和液泡中的铬含量大幅上升,但细胞器中铬含量上升幅度较低,根部细胞壁、细胞器、可溶部分及液泡铬含量均显著大于茎、叶相关细胞组分,根、茎、叶亚细胞水平铬含量分布均依次为细胞壁液泡细胞器。其中,细胞壁铬含量极显著大于液泡以及其他细胞器,薏米根部把大部分铬隔离在细胞壁中,从而降低了地上部分对铬的吸收,导致地上部分干重、鲜重的受抑制程度均低于根系,表明根部细胞壁是降低铬在薏米体内积累的重要屏障,也是薏米在低浓度铬胁迫下能够存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分析不同树种叶片性状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群落结构。该文通过对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15种阔叶树种的比叶质量、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指数、叶片碳、氮、磷含量的测定, 分析了冠层高度对叶性状及叶性状间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上层的比叶质量显著大于下层, 而其他树种冠层间的比叶质量无显著变化; 叶绿素含量指数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春榆(Ulmus japonica)冠层间的分布分别为上层显著大于下层和上层显著大于中层; 单位质量氮含量在水曲柳的中层显著大于上层。叶片性状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性, 比叶质量与叶片厚度、干物质含量在三层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有些性状, 只在一或二个冠层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大青杨的叶片倾向于选择光合能力较低、营养浓度较低、呼吸速率较慢的一端, 而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和山槐(Maackia amurensis)叶片更倾向于光合能力强、营养物质浓度高的一端。不同树种对光照响应的差异可能会改变不同冠层中叶片的形态和化学性状, 从而有助于群落构建和物种共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市园林5种常用乔木, 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和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等植物蒸腾作用与周围环境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太阳有效辐射)及植株叶面积指数相关关系的研究, 利用Javis公式计算冠层气孔阻力, 同时采用PM公式计算冠层蒸腾速率和植株日蒸腾量, 并分析不同乔木的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主要驱动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5种被观测乔木中, 国槐耗水量最大, 白蜡耗水量最小, 植株蒸腾量大小依次为国槐>银杏>杜仲>臭椿>白蜡(P<0.01)。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及蒸腾量与环境驱动因子太阳辐射及水气压亏缺的相关关系表明, 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时, 国槐长势优于其它4种乔木, 但是其对水分的利用不够经济, 在干旱的情况下不能有效节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百花湖消落带四种优势植物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在模拟水淹环境下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以期了解其对水淹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1) 水淹条件下,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和牛鞭草生长加剧,狗牙根生长缓慢,四种植物损失了不适应全淹环境的分枝和叶片。2)双穗雀稗、牛鞭草和狗牙根表现为茎的生长,空心莲子草表现为茎和分枝的生长。植株顶端冒出水面后,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和牛鞭草叶的生长加剧。3)四种植物的叶绿素a、b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降低比叶绿素a更显著,叶绿素a/b值显著升高。植株顶端冒出水面后,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和牛鞭草叶绿素a、b含量显著升高,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4)经过不断地适应和进化后,四种植物能更好地适应水淹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西山6种绿化树种白皮松、油松、柳树、五角枫、银杏、山杨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秋季PM2.5吸附量进行定量研究,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了各树种叶片吸附PM2.5的机制.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为白皮松(2.44±0.22 μg·cm-2)>油松(2.40±0.23 μg·cm-2)>柳树(1.62±0.09 μg·cm-2)>五角枫(1.23±0.01 μg·cm-2)>银杏(1.00±0.07 μg·cm-2)>山杨(0.97±0.03 μg·cm-2);从秋季不同月份来看,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表现为11月(2.33±0.43 μg·cm-2)>10月(1.62±0.64 μg·cm-2)>9月(1.51±0.50 μg·cm-2).白皮松和油松有大量凹陷和突起,相对高差较大,粗糙度较大,吸滞PM2.5能力强;柳树和五角枫叶片有褶皱,粗糙度相对较高,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吸滞PM2.5能力居中;银杏和山杨因其叶表面平滑、气孔多为长圆形,粗糙度较小,吸滞PM2.5能力较弱.不同树种正背面粗糙度平均值为白皮松(149.91±16.38 nm)>油松(124.47±10.52 nm)>柳树(98.85±5.36 nm)>五角枫(93.74±21.75 nm)>银杏(80.84±0.88 nm)>山杨(67.72±8.66 nm),这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完全一致,叶片粗糙度与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498).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2.5等颗粒物的树种.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西山6种绿化树种白皮松、油松、柳树、五角枫、银杏、山杨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秋季PM2.5吸附量进行定量研究,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了各树种叶片吸附PM2.5的机制.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为白皮松(2.44±0.22 μg·cm-2)>油松(2.40±0.23 μg·cm-2)>柳树(1.62±0.09 μg·cm-2)>五角枫(1.23±0.01 μg·cm-2)>银杏(1.00±0.07 μg·cm-2)>山杨(0.97±0.03 μg·cm-2);从秋季不同月份来看,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表现为11月(2.33±0.43 μg·cm-2)>10月(1.62±0.64 μg·cm-2)>9月(1.51±0.50 μg·cm-2).白皮松和油松有大量凹陷和突起,相对高差较大,粗糙度较大,吸滞PM2.5能力强;柳树和五角枫叶片有褶皱,粗糙度相对较高,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吸滞PM2.5能力居中;银杏和山杨因其叶表面平滑、气孔多为长圆形,粗糙度较小,吸滞PM2.5能力较弱.不同树种正背面粗糙度平均值为白皮松(149.91±16.38 nm)>油松(124.47±10.52 nm)>柳树(98.85±5.36 nm)>五角枫(93.74±21.75 nm)>银杏(80.84±0.88 nm)>山杨(67.72±8.66 nm),这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完全一致,叶片粗糙度与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498).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2.5等颗粒物的树种.  相似文献   

14.
银杏为重要的城市绿化树种,但在城市环境中常出现生长不良和受害的现象,作为行道树时该树种衰退死亡现象尤为多发,相关生理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生长在沈阳市区行道和公园两个不同生境的银杏,对其受胁迫伤害程度、水力功能性状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NSC)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行道银杏枝条及叶片相比公园中的银杏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开顶式气室熏蒸法,设置自然条件下臭氧(O3)浓度(对照,约40 nmol·mol-1)、80、160及200 nmol·mol-14个臭氧浓度,观测了不同浓度臭氧条件下银杏叶片可见伤害、活性氧生成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分析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160和200 nmol·mol-1 O3熏蒸明显伤害银杏叶片,80 nmol·mol-1与对照无差异,无可见伤害.O3处理20 d后,160和200 nmol·mol-1条件下银杏叶片的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显著高于80 nmol·mol-1和对照,而80 nmol·mol-1与对照无差异;O3处理40 d后,160和200 nmol·mol-1熏蒸下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高于80 nmol·mol-1和对照,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80 nmol·mol-1和对照,各臭氧处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低于对照.熏蒸40 d后,CAT、APX基因的转录表达持续加强;防御素(GbD)的表达强度则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及熏蒸时间的延长而呈显著加强.高浓度臭氧胁迫可使银杏叶片活性氧生成量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明显可见叶片伤害.  相似文献   

16.
植物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示器, 是植物生产力与植被动态模拟的重要参数。但是植物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否存在年际间变异、年内变异、物种间变异或生境间变异, 以及如何改变, 目前仍然不明确。该研究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增温和氮添加实验平台, 选择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为研究对象, 使用物候打分观测方法和Richards生长曲线拟合方法, 研究了实验处理第11、12和13年(2016-2018年)期间增温和氮添加对植物物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短花针茅开花时间集中在第129-145天, 冷蒿开花时间集中在第230-248天, 木地肤开花时间集中在第194-222天。增温、氮添加和增温+氮添加均使短花针茅和木地肤开花时间趋于提前, 冷蒿开花时间趋于推迟。(2)短花针茅结果时间集中在第134-148天, 冷蒿结果时间集中在第241-260天, 木地肤结果时间集中在第207-231天。增温、氮添加和增温+氮添加处理均使短花针茅和木地肤结果时间趋于提前, 冷蒿结果时间趋于推迟。(3)短花针茅生殖生长持续12-25天, 冷蒿生殖生长持续48-55天, 木地肤生殖生长持续45-77天。增温、增温+氮添加缩短了短花针茅而延长了冷蒿和木地肤的生殖生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草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性,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呼伦贝尔草地米氏冰草群落—米氏冰草+冰草群落—冰草群落演替系列的土壤养分、两优势种的生物量及C、N和P含量。结果表明: 随着米氏冰草群落—米氏冰草+冰草群落—冰草群落的演替,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升高;米氏冰草和冰草叶、茎和根的N、P含量及N/P均显著升高,而各构件的C/N降低;米氏冰草叶的C含量及冰草叶、茎和根的C含量均显著升高。米氏冰草叶C/P及冰草根和叶C/P均显著升高,而米氏冰草根和茎C/P及冰草茎C/P均显著下降。在米氏冰草+冰草共优势种群落中,米氏冰草通过降低茎和根C含量,增加叶C的积累,提高其种间竞争力, 而冰草通过降低根冠比和生殖比来适应环境变化。米氏冰草在不同群落中均受N限制(N/P<14);而冰草在单优势种群落中受P限制(N/P>16),在共优势种群落中受N和P限制(14相似文献   

18.
阔叶丰花草是一种适用于华南果园生草控草的一年生植物。为了揭示阔叶丰花草与果园常见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了阔叶丰花草与两种菊科植物(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之间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10~50 mg·mL-1的阔叶丰花草水浸液处理显著抑制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的胚根长分别比对照降低57.4%~90.2%和57.3%~62.3%。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水浸液对阔叶丰花草种子萌发也有较强的化感效应,在50 mg·mL-1的浓度处理下,阔叶丰花草种子几乎不能萌发。经10 mg·mL-1阔叶丰花草水浸液处理30 d后,胜红蓟播种苗的净光合作用、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5.2%、20.6%和41.5%,白花鬼针草播种苗的生物量也出现下降趋势;但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水浸液处理对阔叶丰花草播种苗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混种条件下,阔叶丰花草的生物量与单种的水平相当,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的生物量则分别比单种降低86.0%和27.1%。与胜红蓟和白花鬼针草相比,阔叶丰花草的化感优势在于除了能抑制对方的种子萌发,也能抑制其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同降雨年型及栽培方式下外来杂草与本地作物的竞争机制, 为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控制外来杂草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广泛入侵东北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本地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为研究对象, 在遮雨棚内人工模拟正常、欠缺、丰沛三种降雨年型,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 研究两种植物在单种和混种条件下的生长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降雨丰沛年两种植物的株高和总生物量均大于降雨正常年, 降雨欠缺年则均小于降雨正常年。生长季初期两种植物的根冠比均在降雨欠缺年最高, 说明两种植物均可通过增大根系的生物量分配, 减少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干旱环境。在三种降雨年型下, 混种时大豆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及总生物量均显著小于单种大豆, 而反枝苋则相反, 尽管有时不显著, 说明种间竞争抑制大豆生长而促进反枝苋的生长, 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称竞争。总的来看, 降雨增加有利于提高大豆的竞争能力, 降雨减少有利于提高反枝苋的竞争能力, 随着生长发育的推移, 这种现象更明显。反枝苋可以在较广的降雨变化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及生物量, 这很可能是其成为全球范围成功入侵的外来杂草的重要原因之一; 干旱更有利于反枝苋入侵大豆田。  相似文献   

20.
明确在常规叶片清洗方法(泡洗或泡洗+刷洗)上增加超声清洗对叶面各径级颗粒物滞纳量定量评估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叶面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吸滞效率, 可进一步提高城市树木大气颗粒物吸滞能力的定量评估精度。该文以城市森林建设常用阔叶树种银杏(Ginkgo biloba)和针叶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研究对象, 于雨后(降水量>15 mm) 4天(短滞尘时长)和14天(长滞尘时长)分别采集叶样, 并依次对其进行泡洗(WC)、刷洗(BC)、超声清洗(UC)等洗脱程序, 然后对每个清洗步骤下叶片洗脱液中颗粒物的质量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 并依此估算叶片各径级颗粒物的吸滞效率。结果表明, 以“泡洗+刷洗+超声清洗”清洗流程的测试结果为参照, 若只对叶片进行泡洗, 则银杏和油松对大气颗粒物(PM1, 粒径d ≤1 µm)、PM2.5 (d ≤ 2.5 µm)、PM5 (d ≤ 5 µm)、PM10 (d ≤ 10 µm)吸滞量会分别被低估约一半(54%、53%、53%和53%)和40% (42%、42%、42%和42%); 若只进行“泡洗+刷洗”, 则银杏和油松对相应径级颗粒物的吸滞量仍会分别被低估约15% (17%、16%、15%和15%)和20% (21%、20%、20%和20%)。油松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双峰曲线, 而银杏叶面颗粒物粒径则呈单峰分布, 且银杏叶面颗粒物平均粒径在短、长滞尘时长下均大于油松。油松叶片对PM1、PM2.5、PM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的吸滞效率分别为8.96、23.92、23.96、23.96和23.96 mg·m-2·d-1, 分别比银杏叶片高112%、73%、34%、37%和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