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及七氟烷用于脑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P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均15 min泵注完成。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行麻醉诱导。术中均用芬太尼、七氟烷、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2~1.0μg·kg-1·h-1,P组给予丙泊酚3~10 mg·kg-1·h-1,调整右美托咪啶及丙泊酚用量,使BIS值维持于40~50。于麻醉用药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开硬脑膜(T3)、取瘤(T4)、术毕(T5)、拔气管导管时(T6)记录心率(HR)、血压(SBP、DBP)。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10 min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与T0比较,D组T1、T3、T4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但仍接近正常值,P组T1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T2、T5、T6时SBP、DB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加快(P0.05)。与P组比较,T2~T6时D组SBP、DBP明显低于P组(P0.05),HR明显慢于P组(P0.05)。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拔管后10min OAA/S评分显著高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七氟烷麻醉用于脑肿瘤手术均能够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右美托咪啶能抑制气管插管、拔管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术后苏醒快且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对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需做外科手术的183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1例,所有患者均行七氟醚诱导和维持麻醉。结果三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8.2%(5/61),B组患者为16.39%(10/61),C组患者为63.93%(39/61),由此可知,组间对比,P0.05;A、B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对比明显差异,P0.05;A、B、C三组患者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采用七氟醚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0min给予右美托咪啶与给予芬太尼相比,可将患者发生躁动的机率明显下降,明显将患者苏醒的时间缩短,因此可选择给予右美托咪啶来预防患者发生躁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艾司洛尔和右旋美托咪啶减弱神经外科患者插管和喉镜检查的拟交感反应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外科拟 接受选择性神经外科手术的90 例患者。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静注给予20 mL生理盐水;右旋美托咪啶组:1 ug/kg右 旋美托咪啶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静注;艾司洛尔组:1.5 mg/kg 艾司洛尔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静注。所有患者均接 受2 min 的麻醉诱导,所有药物均在10 min 内滴注完毕。在给药后、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1、2、3、5、10、15 min 后对患者心率 (HR)、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进行记录,同时记录患者基线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右旋美托咪啶组插管后心率和血压未见 显著性差异;艾司洛尔组插管后1、2、3 min 后血压及插管后5 min 的心率显著上升。结论:对减弱神经外科患者插管和喉镜检查 的拟交感作用,右旋美托咪啶比艾司洛尔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镇静程度指标,探讨不同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全凭静脉麻醉中丙泊酚用量,术中重要时点血液动力学及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根据DEX输注速率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D1、D2、D3和D4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四组均给予负荷剂量DEX0.5μg·kg-1,10min输注完毕,继而四组分别以0.2、0.4、0.6和0.8μg·kg^-1·h^-1输注速度持续输注至冲洗腹腔。四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记录入室用药前(T0)、DEX负荷量输注后(T1)、气腹即刻(T2)、气腹后5min(T3)、气腹后30min(T4)、解除气腹后5min(T5)、拔喉罩即刻(T6)、拔喉罩后1min(T7)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丙泊酚平均用量、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拔喉罩后15rainOAA/s评分、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D2、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1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比较,Tl~T2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T3~T4时D3、D4组SBP、DBP、HR降低(P〈0.05),D1、D2组SBP、DBP无明显变化(P〉0.05),T5~T7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D3、D4组在T3~T4时SBP、DBP较D1、D2组明显降低(P〈O.05),D1、D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D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4组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较Dlq组明显延长(P〈0.05),D4组OAA/s评分较D1-3组明显降低(P〈0.05)。④D4组使用阿托品次数较D1-3组明显增多(P〈0.05),四组术中使用麻黄碱次数和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寒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DEX作为全身麻醉辅助用药,负荷剂量0.5μg·kg-1,术中持续输注速率0.4μg·kg-1·h-1可以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使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不延长苏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对患儿呼吸、循环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40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患,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S组)(n=20),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输注时间为10min。术中高频射流呼吸机给氧,保持患儿自主呼吸,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D组患儿术中屏气、咳嗽、喉痉挛、术中SP02〈90%显著低于S组(P〈0.05);D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结论:在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很大的优势,对呼吸系统影响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1-II级择期行无痛肠镜检查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实验组)和丙泊酚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先于10 min内缓解静脉输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对照组同样时间内静脉输入1μg/kg芬太尼。两组均静脉给予丙泊酚1.5 mg/kg,必要时追加丙泊酚。观察两组患者注药前(T0)、注药镜检前(T1)、过脾曲时(T2)、过肝曲时(T3)、退镜时(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镇痛效果(VAS评分)、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T1-T4时间的HR和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p O2在T2-T3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压、呼吸抑制、不良体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嗜睡、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麻醉效果确切,相对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蓝博刻宁对无病人流术麻醉效果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无病人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丙泊酚2—3mg/kg,缓慢推注。B组首先缓慢推入蓝博刻宁(氢溴酸高乌甲素)8mg,然后给予丙泊酚2—3mg/kg.术中根据需要分次推注丙泊酚以满足手术要求。结果: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其镇痛作用明显优于A组(P〈0.05),术后宫缩痛也比A组轻(P〈0.05)。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B组(P〈0,05)。结论:丙泊酚伍用小剂量氢溴酸高鸟甲素用于人工流产较单用大剂量丙泊酚具有麻醉效果好,有着人先效减少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宫缩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剖宫产患者椎管内麻醉期间寒战反应的临床效果,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椎管内麻醉行剖宫产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在胎儿剖出后采取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则采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腰麻后5min、胎儿剖出时、盐酸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后10min、手术结束时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变化情况,Ramsay镇静评分情况,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血压在腰麻后5min较麻醉前降低,在胎儿剖出后开始逐渐回升,手术结束时均恢复基础水平,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心率在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后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较对照组也明显减慢(P〈O.05);观察组产妇Ramsay镇静评分在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后较麻醉前明显升高,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5),但均未发生镇静过度;观察组寒战的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与对照组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于预防剖宫产患者椎管内麻醉期间寒战反应有一定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是否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能够减少小儿腭裂修补手术全麻后恢复期躁动的发生。方法:选取择期行唇腭裂检查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D组于全麻诱导后给于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 min),C组则给与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的诱导方法相同:芬太尼0.005 m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2 mg/kg,麻醉维持主要是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h及吸入2%-3%的七氟醚。记录患者在手术开始时刻(T1),手术后15 min(T2),30 min(T3)和拔管时刻(T4)的生命体征,记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使用躁动行为评分表,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C组患者的心率在手术开始时刻(T1),手术后15 min(T2),30 min(T3)和拔管时刻(T4)明显高于D组(P0.05);C组平均动脉压在各个时刻明显高于D组;D组的躁动评分明显的低于C组(P0.05),D组的躁动发生率是20%,C组的发生率是80%(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持续泵注下行小儿腭裂修补对循环影响较小,可以显著地降低全麻后患儿的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李发成  李夏玄  王岩  王燕  于瑾 《生物磁学》2013,(25):4936-4939,4916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靶控静脉麻醉的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8例(采用右美托咪啶联合丙泊酚麻醉)和对照组35例(单用丙泊酚麻醉)。观察分析各时点心率、呼吸次数、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镇静效果评分、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Ramsay评分:对照组6分的例数为22例(62.9%),观察组为32(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总用量:观察组为(334.5±54.6)mg,对照组为(463.2±60.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生满意度:观察组为92.1%,对照组为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靶控静脉麻醉安全有效,效果显著,适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舒芬太尼和地塞米松对肺癌患者双腔支气管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联合地塞米松组(SD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20例。SD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推注10 mg地塞米松,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推注0.15μg/kg舒芬太尼;S组、N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推注0.15μg/kg舒芬太尼和2 mL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3 min(T2)及拔管后5 min(T3)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术毕后麻醉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与麻醉诱导前(T0)相比,S组、SD组在手术拔管期各时间点的MAP,HR,RPP变化幅度明显低于N组(P〈0.05);SD组较S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P〈0.05)。S组、SD组虽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与N组比较有所延长,但拔管时间并无显著性差(P〉0.05),且S组、S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舒芬太尼联合地塞米松可以使双腔支气管导管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2.
修晓光  杨雪梅  邓海峰 《生物磁学》2009,(16):3092-309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控性。方法:选择择期眼科手术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RP组)和异氟醚吸入全麻组(Ⅰ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1,丙泊酚2mg·kg^-1,维库溴胺0.1mg·kg^-1,观察组用瑞芬太尼2μg·kg^-1,对照组用芬太尼3μg·kg^-1,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RP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和丙泊酚,Ⅰ组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和丙泊酚输注速度。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的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两组T1、T2、T3、T4与T0比较,MAP明显降低(P〈0.05),T5与T0比较,MAP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T0、T1、T2、T3、T4、T5点,MAP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心率(HR)变化:Ⅰ组:T3、T4、T5与T0比较,心率显著增快(P〈0.05),RP组:T1、T2、T3、T4与T0比较,心率明显降低(P〈0.05),T5与T0比较,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T0心率无明显差异,T1、T2、L、T4、T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率明显降低(P〈0.01)。麻醉苏醒时间比较:RP组与Ⅰ组比较,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RP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可为小儿眼科手术提供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适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年龄分布在21-53岁,体重为41-72 k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各30例。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对P组患者采取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NS组患者则采取静脉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以维持麻醉。记录拔管期间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及拔管后5 min疼痛VRS评分。结果:①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P组在T3至T6各时点的MAP和T3至T5各时点的HR均明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P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NS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组拔管后5 min疼痛VRS评分为2.0,明显低于NS组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减轻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和疼痛VR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舒芬太尼与曲马多对用于小儿鼾症手术苏醒期躁动的作用与影响。方法:60例ASAI或II级扁桃体肥大或腺样体肥大的鼾症手术患儿,年龄6-14岁,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一般状态良好。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曲马多(T组),每组各30例。常规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于手术结束前20分钟(min),S组缓慢静脉输入0.15μg/kg舒芬太尼,T组静脉输入1.2mg/kg曲马多。观察各组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各组的镇静评分(RSS)、躁动评分(RS)、镇痛评分(VRS)、意识状态评分(OAAS)。记录拔管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T2)、拔管后10min(T3)、拔管后20min(T4)各时间点各参数的变化。记录各组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烦躁等的发生率。结果:SpO2各组间无显著差异。MAP,HR在各时间点的变化T组大于S组,P〈0.05,有显著差异。T组在RS,RSS,VRS评分与S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0.15μg/kg的舒芬太尼在小儿鼾症手术的苏醒期可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副作用小,镇痛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减少小儿苏醒期的躁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2 min MA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与气腹前相比,气腹10 min、20 min及60min的PaCO2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其他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减轻插管应激心血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效果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  相似文献   

16.
周颖  张卉  李振英  刘浩东  祖正儒 《生物磁学》2009,(14):2713-2715,271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血清皮质醇及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各14例,于麻醉前10min(T0)、气腹后10min(T1)、气腹后40min(T2)和术后10min(T3)四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和儿茶酚胺(CA)浓度,并观察P旷c02、SP02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T0相比,A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B组T1、T2时MAP、HR、COR和CA明显升高(P〈0.05),C组各时点MAP、HR、COR和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相比,C组各时点MAP、HR、COR和CA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以有效地调控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择期颅脑动脉瘤栓塞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两组麻醉诱导前1min(T1)、麻醉诱导后1min(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后30min(T4)以及拔管时(T5)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清醒后拔管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HeartRate,HR)均较T1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5.1±1.5)min及拔管时间(15.5±7.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时,选择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的麻醉方式,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术后苏醒较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关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行全凭静脉麻醉患者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用量及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3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试验组(D组)给予DEX负荷剂量0.5μg·kg-1,注药时间15rain,继以0.3μg·kg-1·h-1持续输注至修补硬膜时;对照纽(N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记录拔管期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并计算心肌氧耗指数(RPP);记录丙泊酚平均用量、用药前后BIS值、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①D组给予负荷剂量后,BIS值由(95±3)降至(7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N组相比,D组丙泊酚用量减少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⑧拔管期间SBP、DBP和HR与入室时比较,D组无明显变化,N组HR显著升高(P〈0.05);D组拔管期间SBP、DBP、HR和RPP明显低于N组(P〈0.05);④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两组不良反应(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DEX可减少TCI丙泊酚用量,能使BIS值进一步降低,产生良好镇静效应;同时可有效减轻拔管期间循环变化,降低RPP,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拔管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注右关托嘧啶(dexmedetomindine,Dex)对喉癌患者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时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喉癌手术拟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Dex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D组在局麻前静脉注射Dex0.5μg/kg(10min泵注完毕),c组以相同方式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5min后开始行局麻下气管切开。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O)、局麻开始时(T1)、切皮时(T2)、气管内麻醉时(T3)、气管切开造口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次数(RR);观察并记录患者T1~T4各时间点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手术耐受程度评分。结果:与T0相比,C组T1~T4各时点MAP和HR均升高,尤以T3~T4时明显(P〈0.05),D组T1—4时MAP下降、HR明显减慢(P〈0.05);与C组相比,D组T1~T4各时间点MAP均显著下降(P〈0.05),HR均明显减慢(P〈0.01),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手术耐受程度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喉癌患者行局麻气管切开前预先静注右关托嘧啶0.5μg/kg(10min泵注完毕),可有效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并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