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发酵法生产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发菌速度快、出菇集中、产量高等优点。为了充分利用我所现有设备,开创食用菌工业化制种的新途径,探讨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我们进行了平菇液体菌种的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栽培食用菌从来都是采用固体种。它的制备完全依靠手工操作,制种时间长,效率低,消耗不少粮食和大量玻璃种瓶,而且使用极不方便。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用发酵罐培养侧耳菌的菌丝体作生产种,以便改革制种工艺,促进食用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深层发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之一,目前,它在食用菌生产中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通过回顾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历史,概述了有关食用菌的液体发酵研究状况,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我国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多年食用菌生产实践经验,并在多项科研项目中运用和充实,制定了《安全食用菌产品生产技术要求(企业标准)》。在食用菌产业化示范中对安全食用菌生产场地环境、制种和菌种经营、栽培工艺、产品质量等提出了专业和具体的要求,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和规范化提供技术参数和质量指标,为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安全与健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加工产业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加工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食用菌子实体或菌丝体,生产食用菌制品。它可以解决食用菌从生产到商品出售所存在的时间矛盾,提高食用菌的商品价值。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的干制加工、盐渍加工及罐藏加工技术,概括了食用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提出了对食用菌加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食用菌生产中,利用固体培养料培育的菌种,称为固体菌种。现在通用的斜面菌种、玻璃瓶菌种、塑料袋菌种,都是固体菌种。固体菌种的生产,不需大型复杂设备,而且方法简便,因此是食用菌菌种生产的主要方式。与固体菌种相对应的是液体菌种。将母种接种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民对食用菌的需求量正日益增加,但如何在蔬菜生产淡季向市场投放新鲜的食用菌产品,丰富人民生活已成为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关键。为此,我们于八八、八九两年在朝阳市郊区7户菇农中进行了冬季温室栽培蘑菇(姬菇一号)的开发试验,其经济效益为单一生产蔬菜的6—8倍。本试验分别在三种温室里进行,即三面墙式清种蘑菇温室、半地下式清种蘑菇温室和三面墙式菜菇间作温室。本文仅叙述三面墙式清种蘑菇温室情况,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露地代料套种栽培,已相继在福建、山西等省试验成功。为探讨和总结适宜天津地区玉米地套种凤尾菇的栽培技术,为我市农村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新途径,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用菌育种家们已使用突变技术,如用氮芥子气、亚硝酸、X射线、紫外线等来处理,以促使遗传物质改变取得新种;也有人试用营养缺陷型、菌丝前端和细胞破壁后的原生质等材料进行杂交育种。一般生产或制种单位育种时,常从自然和丰产场地选取一些较理想的种菇,用各种方法分离出所希望的优良菌种。这里着重介绍二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学杂志》2009,(3):45-45
研究方向1.食用菌优良菌种选育2.食用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技术研究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杂交育种技术研究:通过食用菌孢子杂交,进行食用菌菌种选育。2.细胞融合技术研究:通过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及再生条件的研究,选育食用菌新品种。3.食用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技术研究:进行食用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条件及发酵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梁枝荣 《菌物学报》2013,32(Z1):57-61
食用菌生产应该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驾齐驱,称之为食用菌培植业,是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三大基础产业。解决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问题,是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瓶颈;必须另辟蹊径,发展食用菌原生态野生化生产,实现野生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双孢蘑菇野生化生产和菌菜轮作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双孢蘑菇的生产发展另辟蹊径;建议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朝两化一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生产应该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驾齐驱,称之为食用菌培植业,是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三大基础产业.解决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问题,是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瓶颈;必须另辟蹊径,发展食用菌原生态野生化生产,实现野生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双孢蘑菇野生化生产和菌菜轮作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双孢蘑菇的生产发展另辟蹊径;建议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朝两化一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食用菌制种时,将接种后的菌种瓶(或袋)倒过来,口向下、底向上培养称为倒置培养。它具有以下优点:①空气交换好。二氧化碳的比重大于氧气,倒置培养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气的进入.②保湿效果好。倒置培养,减少了水分燕发量,避免了常规培养过程中,培养料上干下湿的现象.③污染率低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国作为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迫切需要在传统的食用菌产业链,如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生产中融入新技术。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研究分析生物生命结构的技术门类,通过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工具揭示了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食用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从食用菌育种及种质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基因组学、食用菌安全等几方面阐述了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领域的具体应用,对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及农业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食用菌研究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菌物研究》2013,(4):F0003-F0003
“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承办,将于2014年3月在北京召开。大会主旨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会将从食用菌基础科学、公益技术、专业技术等不同层面开展食用菌科学技术交流。同时应广大食用菌从业者的要求,针对食用菌产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菌种在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劣质菌种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也会给食用菌生产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菌种质量参差不齐、标准缺失或难以与国际对接,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食用菌产业现状、食用菌菌种现状及存在问题、食用菌菌种退化因素及防控、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多个维度分析了菌种退化原因,总结了应对菌种退化的防控措施,从本质上解决菌种退化问题,以期为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食用菌产量居世界首位,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针对食用菌产业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生产规模偏小等问题,提出了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产品特色等发展对策,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食用菌的概念与发展历史(一)概念食用菌是蘑菇、木耳、灵芝、香菇、银耳等的总称。这一类生物,因为与一般植物不同,它没有叶绿素,不形成根、茎、叶和真正的植物种子,所以在生物学分类上,它们介于动植之间,被划归微生物范畴。微生物类包括细菌、酵母、放线菌、病毒、真菌等等。上面讲的食用菌,属于真菌类。这类真菌和引起发霉的真面,同属于一大类。但因这类菌,可以将菌丝聚集而成为膨大物(子实体),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巨型真菌。  相似文献   

19.
<正> 第三届全国食用菌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9日至13日在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举行。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50余人,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84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是我国食用菌工作者的一次空前盛会。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主持。会议中还参观了食用菌研究所以及马陆、嘉西公社蘑菇种植厂。大会共收到论文300余篇,印发了《全国第三届食用菌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会议学术空气浓厚、安排紧凑,进行了大会与分组学术报告,开展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内容包括研究综述、资源开发、遗传育种、制种技术、营养基质、栽培技术、生理生化、病虫防治、测试技术、贮藏加工、食菌保健等十一个方面。出席今年在西德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食用菌学术讨论会的六位代表也在会上介绍了情况,传递了食用菌科研成果的最新信息。为使我国早日跻身于世界食用菌强国之林,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会上宣布成立真菌学会下的“食用菌专业组”,组长:杨新美;副组长:卯晓岚、黄年来;组员:方自若、刘日新、毕志树、罗信昌、赵震宇、贺学洋。下届全国食用菌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召开。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栽培中霉菌污染的药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食用菌栽培业的发展和普及,霉菌污染已成为生产中的一大敌害。为了安全用药,保证栽培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我们试验了九种药剂对食用菌和常见霉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图从中筛选出适于各种菇类栽培的防霉药剂,为生产上科学用药,防止不应有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