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感诱发电位是一种无损伤地检查神经系统机能状况的方法,从该实验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感觉信息的处理过程,通过对此实验资料建立模型,可以从这些资料提取有生理意义的参数,这将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新指标。我们对正常人在头皮处测得的多导诱发电位值,用均匀球及三层头介质传导模型求逆的方法,来估算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在脑内应区产生的兴奋点(模型化为电流偶极子)的位置,方向和大小,按估算出的结果,我们认为N2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对外周正中神经传导建立的三点源模型,在腓肠神经和胫后神经处针对不同神经部位的不同生理条件,修改了模型参数,使之适合于腓肠神经和胫后神经,并以此来分析糖尿病人末梢神经受损程度.按目前对诱发电位临床的常规诊断方法,在75名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末梢异常指标者仅占42%,这和临床的经验不符.而我们把模型参数和常规的诊断参数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则此114例正常人和病人检测的内部符合率为81%,对75名糖尿病人的有病检出率为78.6%,显然这一结果更符合临床的实际,这说明此模型方法确能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9,(2)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指数(BMI)的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2~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TS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BMI分为A组(BMI 24kg/m2组,20例)、B组(BMI 24~28kg/m2组,23例)及C组(BMI28kg/m2组,17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神经电生理情况。比较3组的第3指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第4指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差值。结果 3组第3指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第4指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800、9.694,P0.01)。B、C组第3指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低于A组,第4指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神经潜伏期差值高于A组(P0.01、P0.05)。C组第3指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低于B组,第4指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神经潜伏期差值高于B组(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诊断CTS的理想手段;BMI与CTS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可以预测CTS患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在前一篇报道里我们断定了R.-B.细胞在神经胚中的定位,叙述了它们被割除干净后,早期胚胎显示不出应有的、对刺激的反应。虽然已经有人从它们的纤维的分布,从膜的兴奋性判断它们的神经元的性质,我们用实验胚胎学的方法证明了它们确实是初级感觉神经元(Primary sensory neuron),在早期胚胎的传导通路中,负责把兴奋传递到脊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电生理方法,测定经CS2所致视神经损害的大鼠在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以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对受损神经的治疗效果。结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经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0d后,模式反转诱发电位和闪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缩短,并有量-效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容积导体中有关动作电位的电生理理论,用三点源模型模拟单根纤维动作电位(SFAP),并假设神经束的复合动作电位(CAP)是由SFAP线性叠加而成,给出了神经束CAP的模型.通过运用上述模型,计算了正常人正中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分布,分析了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引导的传感诱发电位(SEP)的N~-_9成分;另外,还得出一些描述此外周传导通路性质的其它参数,如平均传导速度、神经纤维活动最可几传速度分布范围等.此方法可用来研究其它各种外围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7.
诱发电位(EP)是继脑电图和肌电图之后临床神经电生理的第三大进展,在检测神经系统的状态和变化上有重要意义,常常用来协助确定神经系统的可疑病变,检出亚临床病灶,帮助病损定位,监护感觉系统的功能状态。其中,视觉、听觉和部分体感诱发电位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外阴诱发电位的相关原理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声门下嗓音源的肺胸系统声传递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嗓音--呼吸系统生理及生物物理原理,提出了传导语音产生及在下声道和肺胸系统传播的物理模型,在胸前颈下V型槽处记录传导语音并利用复倒谱技术提取声门下噪音源,可以看出它非常有效地提取了声门下嗓音源,根据所提出的模型、提取的声门下噪声源和胸壁记录的传导语音,研究肺胸系统的声传递特征,从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是研究肺胸系统声传递特征函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恐惧条件反射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190~200 g)随机分成两组(n=13):对照组和模型组。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用恐惧条件反射实验检测两组大鼠的恐惧反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脑电活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恐惧记忆阶段不动时间百分比减小(56.64%±13.78%vs69.72%±18.10%,P<0.05),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第二个正向波(P2)潜伏期也明显缩短(70.54±10.13 msvs78.46±7.80 ms,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恐惧条件反射的不动时间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存在正相关(r=0.507,P<0.05)。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制大鼠恐惧反应,并缩短体表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恐惧反应行为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存在正相关,提示大鼠恐惧反应与体表感觉诱发电位可能有共同的神经递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翁瑛霞  陈宜张 《生理学报》1986,38(4):437-444
形态学已证实下丘脑-脊髓直接投射。本实验试对这一投射的电刺激反应作一些探讨。在刺激下丘脑时可在脊髓记录到一些尖锋样平均诱发电位(AEPs)。这些AEPs可以跟随200Hz 以上的高频双刺激,对窒息的耐受性较强。有效刺激点主要分布在下丘脑中部穹窿周围以及不定带。我们认为这些 AEPs可能代表沿下丘脑-脊髓直接投射通路传导的兴奋。对不定带-脊髓投射所作同样的实验,结果与前者相似。  相似文献   

11.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回顾NPP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气候模型、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各自的优缺点,并对NPP模型研究做出展望。生态生理过程模型是当前陆地NPP估算研究的主要手段,而区域尺度转换则是它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光能利用率模型已成为NPP估算的一种全新手段,它利用遥感所获得的全覆盖数据,使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估算成为可能,但其生态学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生态一遥感耦合模型”将是陆地NPP估算的主要发展方向,它融合了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优点,增强了NPP模型估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化条件下植物个体的生理生态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天气模型中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以天或小时为时间间隔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太阳辐射等天气要素的动态变化时间序列。利用北京地区近30年天气资料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天气变化进程相符。生理生态模型描述了净光合速率、气孔传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机理。结合开顶式CO_2浓度倍增大豆(Glycine max(L.)Merr.)生长实验,分析了这些生理生态特性在全球变化下的动态响应机制,并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O_2浓度倍增情况下,净光合速率提高45%,其中光量子效率显著增加,而CO_2传导系数略有下降;气孔传导度、蒸腾速率下降约30%;水分利用效率随CO_2浓度增加几乎呈线性增长,倍增后提高近一倍。  相似文献   

13.
两种视觉刺激状态VEP的源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诱发电位的源定位问题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脑研究前沿领域之一。我们采用了两种视觉刺激来对这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用棋盘格来对双眼的全视网膜以及上、下半视网膜进行刺激。并对这三种大面积皮层活动状态的诱发电位中最稳定的成分P100进行了偶极子源定位分析。我们还对5'和10'的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的红绿随机点立体图诱发的VEP中较稳定的成分P100和P200进行了偶极子源定位。作者认为大脑对于视差的加工是由人脑内的一个功能性网络来完成的。对于所用的源定位模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急性神经损伤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ang HM  Zhou LJ  Hu XD  Hu NW  Zhang T  Liu XG 《生理学报》2004,56(5):591-596
神经损伤引起神经病性疼痛,表现为持续性痛超敏和痛觉过敏。目前对神经病性疼痛的机制尚缺乏了解。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该LTP被认为是病理性疼痛的突触模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急性神经损伤是否能在完整动物的脊髓背角诱发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在以测试刺激(10~20V,0.5ms)电刺激坐骨神经的同时在脊髓背角用微电极记录C一纤维诱发电位。分别用强直刺激、剪断或夹捏坐骨神经诱导LTP。结果发现:(1)剪断或夹捏坐骨神经都可以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该LTP可持续到实验结束(3~9h),在剪断神经前10min用利多卡因局部阻滞坐骨神经则可完全阻断LTP的产生;(2)神经损伤诱导的LTP可被NMDA受体阻断剂AP5所阻断;(3)用单次强直刺激引起LTP后,切断坐骨神经可使LTP的幅度进一步增大,而用多次强直电刺激使LTP饱和后,损伤神经则不能使LTP进一步增大。切断神经引起LTP后,强直电刺激也不能使LTP进一步增大。这些结果表明,急性神经损伤可以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且切断神经能更有效地诱导LTP。该试验进一步支持我们的设想,即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可能在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诱发电位技术(Evoked Potential)来分析生物电信号,能够去除干扰及噪声等无用信号,大大提高信噪比,因而对听觉、视觉、痛觉等感觉生理的研究以及微弱信号的观测(如希氏束电图等)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国内已有这种功能的数据处理机,如某些医用数据处理机等,但都是老产品,体积大,功能小。我们利用国内组装微型电脑CMC—80机再加上一台小型简易打印机,便可以对生物电信号进行诱发、叠加、积分等多种信号的处理,其结果还可以通过打印机永久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诱发电位的波形描绘,整个系统的造价只要二千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靠生理实验及临床手段无法洞察的心脏三维空间的电生理运行机制,分析和表现心脏复杂的电生理活动,从而揭示心脏的生理物理特性,本研究通过人类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传导数学模型,结合基于心脏解剖数据所建立的真实心脏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模型,构建出精细的心脏生物物理融合模型,并将心脏在三维空间中的生物物理活动表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心脏动作电位传导的融合模型,不同时刻的动作电位传导在非匀质性组织内的三维空间中的传播位置、空间关系以及生物物理过程被清晰地显示出来,心脏研究人员从而能够以视觉感知的方式认识和深入理解人类心脏电生物物理系统的功能机制,并有助于进一步推测心脏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光合作用机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都是一个难点。该文提出一种参数反演的方法,称为近似贝叶斯法(APMC),用来确定Farquhar光合模型的生理参数。通过将整个冠层抽象为一片大叶的思维抽象,笔者进一步将APMC应用到冠层尺度的生理参数求解,使直接求算冠层尺度生理参数成为可能。该文详细介绍了使用APMC估算光合模型参数的具体算法,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PMC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冠层光合模型参数的估计,估计所得的参数落在参数生理上下限值之间,应用1 948个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得到决定系数0.75。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曲线斜率为1.04,与理论上的1.0非常接近。这个方法对光合模型参数的获取或许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脂肪过度沉积是引起肥胖的最主要原因。脂肪沉积水平受到脂肪代谢的影响。CIDEC是近年研究新发现的一种脂肪滴结合蛋白,是调控脂肪滴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Co-IP和质谱分析等实验方法,从蛋白功能、亚细胞定位、GO、KEGG功能及其富集度等方面解析CIDEC在高脂和禁食条件下互作蛋白的差异,为理解CIDEC感应机体能量状态的分子机制,及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信号传导和功能转换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Chen XM  Qiao ZM  Gao SK  Hong B 《生理学报》2007,59(6):851-857
神经元网络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基础,可塑性的变化也是某些脑功能疾病的成因。研究大脑皮层可塑性不仅可以为认识可塑性机制提供基本方法,也可对自然衰老过程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进行观测,进而可以为评价抗衰老药物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方法。本文基于经典的大鼠胡须配对模型建立了一套实验方案,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实验的数据分析,比较修剪胡须后相同时间内神经元感受野不对称变化程度的差异,衡量不同生理条件下大鼠体感皮层神经元网络可塑性。本文以中年和青年大鼠体感皮层神经元网络可塑性比较为例,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和操作,如皮层D2功能柱的定位和D2功能柱内不同层神经元的定位等,结果和我室以前相关研究证明了此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缺氧对大鼠海马脑片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脑缺氧损伤的研究中,离体海马切片既可排除血脑屏障,又保持原有神经环路,所得实验结果接近在体实验,是研究脑缺氧的理想模型。近几年来国外已有人报道了缺氧时海马脑片诱发电位的变化;但同时用两个脑片比较不同程度的低氧对脑片诱发电位的影响,却少有报道。本实验采用自行设计的双孔脑片电生理实验系统,用不同浓度的低氧混合气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氧环境,以探明不同缺氧程度影响脑片电反应的时间曲线,寻求海马脑片缺氧损伤的特征性反应与不可逆损伤发生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