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从双歧杆菌属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提取的细胞表面成分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 B.EP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三种不同浓度B.EPS体外作用于胃癌细胞BGC823,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并辅以形态学观察;异硫氰酸盐(FITC)联合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初期调亡情况;肿瘤细胞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 mRNA经RT-PCR检测B.EPS对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显示B.EPS 对胃癌细胞作用后胞内Ca2+含量变化。【结果】经过检测发现,B.EP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显著抑制(P<0.05)呈剂量时间反应关系;细胞中hTERT mRNA在B.EPS的作用下表达降低(P<0.05),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随着B.EPS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细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B.EPS诱导人胃癌细胞BGC823调亡的机制可能与改变肿瘤细胞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 mRNA表达量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伊立替康(CPT-11)联合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机制.分别利用CPT-11 30、60、90、120、150μmol/L,NCTD 30、60、90、120、150μmol/L和两药按上述浓度1∶1联用,以及两药上述浓度完全交叉组合作用BGC-823细胞24、48和72 h,并且以不同序贯方式作用BGC-823细胞24 h.MTT法检测BGC-823细胞的增殖,采用中效原理评价两药联合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PT-11 60μmol/L、NCTD 60μmol/L和联合用药(60∶60)μmol/L,以及不同序贯方式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PT-11 30、60μmol/L,NCTD 30,60μmol/L和联合用药(30∶30,60∶60)μmol/L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Pdcd4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PT-11及NCTD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IC50明显减小(P0.05),单独使用CPT-11或NCTD作用24、48和72 h时的IC50分别是联合使用时的2.83、3.15、2.19倍以及2.66、3.11、2.45倍,并且两药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效应;两药合用24 h时先给CPT-11方案抑制作用优于先给NCTD方案,且优于同时给药方案(P0.05);CPT-11 60μmol/L作用24 h引起BGC-823细胞S和G2-M期阻滞(P0.01),NCTD 60μmol/L作用24 h引起细胞G2-M期阻滞(P0.05),并诱导细胞凋亡(P0.05),联合用药(60∶60)μmol/L作用24 h,主要引起细胞G2-M期阻滞(P0.01),与先给NCTD 6h方案及同时给药相比,先给CPT-11 6h方案主要引起细胞S期阻滞增加(P0.05)以及细胞凋亡增加;CPT-11 30、60μmol/L作用12 h后Pdcd4上调表达,p53下调表达(P0.05),NCTD 30、60μmol/L作用12 h后Pdcd4下调表达,p53上调表达(P0.05),联合用药(30∶30,60∶60)μmol/L作用24 h后Pdcd4及p53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CPT-11联合NCTD对人胃癌BGC-823细胞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是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并与抑癌基因蛋白Pdcd4及p53上调表达有关;两种药物联用时序贯次序对联合作用有影响,先给CPT-11方案要优于先给NCTD方案及同时给药方案,其机制主要是引起S期阻滞增加以及细胞凋亡增加;抑癌基因蛋白Pdcd4与p53之间可能存在负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及糖酵解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大黄素(30μmol/L、90μmol/L、180μmol/L)、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抑制剂处理人胃癌BGC-823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活力,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葡萄糖消耗及乳酸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己糖激酶Ⅱ、Bcl-2相关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PI3K、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uman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α)的表达。结果:大黄素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BGC-823细胞增殖、葡萄糖消耗,降低乳酸水平;并降低己糖激酶Ⅱ的表达,促进凋亡蛋白Bax表达。PI3K抑制剂可抑制胃癌细胞糖酵解水平,而将大黄素与PI3K抑制剂联合使用后,与单一抑制剂组比,对细胞糖酵解抑制水平进一步加强,大黄素可下调PI3K下游蛋白及HIF-α的表达。结论:大黄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PI3K途径及HIF-α,并抑制己糖激酶Ⅱ表达降低胃癌细胞糖酵解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1、采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法)检测不同浓度斑蝥素酸镁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2、流式细胞术检测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3、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形态的影响;4、透射电镜观察斑蝥素酸镁作用后人肝癌细胞SMMC-7721超微结构的变化;5、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组每只裸鼠瘤周注射斑蝥素酸镁6.26×10?5 mmol,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瘤周注射,计算抑瘤率;6、原位末端标记染色(TUNEL)法检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呈剂量效应关系,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79?mol/L;2、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人肝癌细胞SMMC-7721在斑蝥素酸镁的作用下,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率随斑蝥素酸镁浓度加大而逐渐增加;3、Hoechst33342染色镜下显示:斑蝥素酸镁作用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出现凋亡细胞形态特征;4、透射电镜观察:斑蝥素酸镁作用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出现细胞核异形、染色质聚集成团、边集,见凋亡小体;5、斑蝥素酸镁组肿瘤体积、重量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抑瘤率为49%;6、TUNEL法提示斑蝥素酸镁组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χ2=92.609,P﹦0.000)。【结论】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在体内外均有抑制增殖作用,并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凋亡的发生与细胞分裂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5.
红车轴草提取物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红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L)提取物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抑制增殖效应及诱导凋亡作用.我们采用不同浓度(50、100、250、500、1000mg/L)红车轴草提取物处理BGC-823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AO/EB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采用DNALadder观察DNA的降解;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过程中的细胞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在红车轴草提取物的作用下,BGC-823细胞呈凋亡改变,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凋亡的同时,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实验结果表明红车轴草提取物能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观察不同浓度的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MKN-28生长及RASSF1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以0.4μmol/L、1.6μmol/L、6.4μmol/L、25.6μmol/L、102.4μmol/L浓度的5-Aza-CdR处理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MKN-28,MTT比色法测定72h时间段的吸光度值、计算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5-Aza-CdR对胃癌细胞株生长周期及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5-Aza-CdR处理前、后抑癌基因RASSF1A mRNA的表达。结果:5-Aza-CdR抑制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MKN-28生长,呈浓度依赖性;5-Aza-CdR能有效诱导BGC-823、SGC-7901、MKN-28细胞凋亡;RT-PCR检测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MKN-28无RASSF1A mRNA表达,经5-Aza-CdR处理后基因重新表达, BGC-823处理前后RASSF1A mRNA均有表达。结论:新型抑癌基因RASSF1A与胃癌的发生相关,5-Aza-CdR能抑制胃癌细胞株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RASSF1A基因的重新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芫菁体内结合斑蝥素和人工合成的斑蝥素盐类衍生物斑蝥素酸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WST-1法检测两者在体外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对SGC-7901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且随药物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86和8.65μmol/L。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结合斑蝥素能引起SGC-7901细胞G0~G1期阻滞;斑蝥素酸镁则引起SGC-7901细胞S期阻滞,两者均能通过干预SGC-7901细胞的周期来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8.
益生元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益生元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效果,为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胃癌的药物奠定基础,并为益生元的有效应用打开新思路.方法 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在不同时间对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4种益生元对BGC-823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效果基本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但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的作用在48h和72h差别不大.在这4种益生元中,大豆低聚糖的抑制效果最强,低聚木糖次之,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的抑制效果较弱.作用48h、72h达到对BGC-823细胞半数抑制率的大豆低聚糖的浓度是100ms/ml左右;作用72h时达到对BGC-823细胞半数抑制率的低聚木糖浓度在100~125mg/ml;而125mg/ml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处理胃癌BGC-823细胞72h,均未达到50%的抑制率.结论 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大豆低聚糖对胃癌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胃癌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光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凋亡诱导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大豆低聚糖可以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形态学观察处理后的BGC-823细胞,可见细胞变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固缩。流式细胞仪分析50 mg/ml和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和72 h BGC-823细胞的凋亡比例,分别为6.76%和7.93%。5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G1期阻滞,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出现S期阻滞。结论大豆低聚糖可诱导部分BGC-823细胞凋亡。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在低浓度时可能通过G1期阻滞实现,在高浓度时可能通过S期阻滞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不同浓度人参皂甙Rg1作用人胃癌BGC-823细胞24 h、48 h和72 h,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半定量RT-PCR检测GS-Rg1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分布时相和p16~(INK4a)、p21~(WAF1)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人参皂甙Rg1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人参皂甙Rg1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G_0/G_1期细胞比例增加,G_2/S期细胞比例下降,p16~(INK4a)、p21~(WAF1)基因水平上调。上述结果提示人参皂甙Rg1能抑制体外培养的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肿瘤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16~(INK4a)及p21~(WAF1)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基因过表达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建立CDX2基因过表达的胃癌BGC-823稳定细胞株,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转染重组表达载体pEGFP-C1/CDX2后,BGC-823细胞中CDX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CDX2基因过表达对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CDX2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X2过表达对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转染前后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pEGFP-C1/CDX2后,BGC-823细胞中CDX2基因和蛋白均呈高表达;CDX2过表达能明显降低转然组BGC-823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但对细胞凋亡影响不明显;基因芯片结果提示CDX2基因高表达能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结论 CDX2过表达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降低迁移能力,提示CDX2在胃癌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ylori-L型)感染对胃癌BGC-823细胞侵袭力影响,探讨H.pylori-L型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ylori-L型按1:50、1:200和1:500的不同比例共培养24 h,进行以下实验:(1)应用具有聚碳酸酯和重建基底膜的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模型,观察与H.pylori-L型作用后胃癌BGC-823细胞的侵袭能力;(2)应用Western-blotting实验测定胃癌BGC-823细胞OPN和MMP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1)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随着胃癌BGC-823细胞与H.pylo-ri-L型细菌的浓度比例增大,胃癌BGC-823细胞穿透重建基底膜的数量逐渐增多,穿透重建基底膜的胃癌细胞数量在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8,P0.01);(2)Western-blotting实验发现,随着胃癌BGC-823细胞与H.pylori-L型比例增大,胃癌BGC-823细胞中OPN和MMP2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呈细菌浓度依赖性。结论 H.pylori-L型感染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具有细菌浓度依赖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了胃癌细胞OPN、MM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芪类化合物在癌的起始、促进和发展阶段均有化学抗癌活性,对其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并进行作用机制研究,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有可能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在合成23种芪类化合物的基础上,以MTT法测定其对9种肿瘤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发现多种化合物对SMMC-7721、BGC-823、HepG2、Bel-7402、MCF-7、SGC-7901细胞系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活性.以细胞周期分析、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进行检测,发现经抑制作用较强的化合物HCQ-10处理后的 Bel-7402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并继发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说明,合成芪类化合物对SMMC-7721、BGC-823、HepG2、Bel-7402、MCF-7、SGC-7901细胞具有较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Bel 7402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为阻滞细胞于G2/M期并诱导细胞继发凋亡.  相似文献   

14.
Two series of simplified analogs of the ecteinascidin-saframycin type alkaloids were prepared from l-DOPA. Their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y was tested against three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HCT-8 colon carcinoma, Bel-7402 liver carcinoma, and BGC-823 gastric carcinoma). Among these compounds, the ester analogs have stronger activities than those of amide analogs in general. Among them, 1-naphthalene carboxylate ester analog 31 has the strongest activity against BGC-823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建立不同浓度下制备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细胞,并分别以四个浓度皮下注射于裸鼠腋下每只0.2 mL。根据BGC-823细胞注射浓度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组一5×107个活细胞/mL(n=10);组二1×107个活细胞/mL(n=10);组三1×106个活细胞/mL(n=10);组四1×105个活细胞/mL(n=10)。观察各组裸鼠摄食、活动情况、精神状态、死亡率、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各组裸鼠摄食、精神情况正常,无死亡现象。除组四1×105个活细胞/mL浓度组成瘤率为0%外,其余各组成瘤率均为100%,瘤体出现时间在3~7 d,肿瘤血管密度MVD平均为:(123.26±31.57)个/mm2。结论初步建立了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及建立此细胞系模型的最低浓度。为胃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ylori-L型)感染以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探讨H.pylori-L型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ylori-L型按不同比例共培养,细胞爬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BGC-823细胞OPN的表达情况。革兰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120例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的OPN的表达。结果 (1)随着细菌比例增大,细胞爬片OPN阳性的胃癌BGC-823细胞数逐渐增加,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P〈0.01)。(2)胃癌组织H.pylori-L型阳性组的OPN表达阳性率为70.73%,显著高于H.pylori-L型阴性组OPN表达阳性率42.1%(P〈0.005)。胃癌中H.pylori-L型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血管侵袭、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1~P〈0.05)。(3)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率与OPN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0.27,P〈0.001)。结论 H.pylori-L型感染增强了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胃癌细胞的OPN表达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作用,采用脉冲标记计数有丝分裂百分率(percentage labeling mitosis,PLM)法测得体外培养人胃癌 (BGC 823) 细胞周期时间为41 h,其中G1期时间为24.5 h. 分裂细胞脱离法获取分裂期细胞,继续培养23 h,在细胞运行进入G1晚期时,将其置于LN 0、0.11、0.55、1.10 μmol/L基质上孵育4 h; 细胞荧光光度计检测晚G1期细胞内Ca2+浓度、钙调蛋白、DNA含量. 结果显示,LN与其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内Ca2+浓度、钙调蛋白、DNA含量增加,尤以在0.55 μmol/L LN作用显著(P<0. 001).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证明,cPKC α呈现表达,提示 LN与其受体结合可增强其细胞cPKC-α的活性;分析G1期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LN可诱导c-Myc蛋白呈现高表达,提示 LN与其受体结合增强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在LN作用前后的BGC 823细胞均未检测到Bax蛋白表达.结果提示,在人胃癌 (BGC 823)细胞G1/S期交界处,层粘连蛋白与其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诱导钙调蛋白的释放,其含量增加,增强蛋白激酶C的活化,导致细胞内DNA含量增加、G1/S期细胞周期蛋白与CDK表达增强、诱导原癌基因c-Myc呈持续表达状态,而凋亡基因Bax不表达.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胃癌细胞株进行筛选和诱导,建立具有耐药性的胃癌细胞株.与亲代细胞株对比生长特性及基因表达谱,初步探讨胃癌细胞的耐药机制.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测定5-Fu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设计5-Fu剂量,用大剂量的5-Fu逐渐递增间歇给药的方法,反复筛选,获得5株胃癌耐药细胞株.比较耐药细胞株和亲本细胞株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继而再用人类肿瘤基因芯片(human cancer arrays)比较测试亲本与耐药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对其中189个上调基因和133个下调基因采用Gene Ontology中的BP(Biological Process)分析这些基因相关的功能,并用MAS2.0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结果提示,胃癌细胞株耐药(5-Fu)相关基因可能与转录因子信号转导、TNF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和抗凋亡、细胞周期调节、细胞粘附及MAP激酶类的功能相关.对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相关的6个基因采用定量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表达芯片结果一致.上述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发现胃癌细胞的耐药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探索抗胃癌治疗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