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组每只裸鼠瘤周注射斑蝥素酸镁6.26×10-5mmol,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瘤周注射。给药22 d后,观察斑蝥素酸镁对皮下移植瘤增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HE染色观察药物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形态学特征的影响。实验发现斑蝥素酸镁组移植瘤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固缩、嗜酸性变,细胞核固缩、碎裂。透射电镜观察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镜下见斑蝥素酸镁组移植瘤细胞核膜基本消失、核染色质聚集成团等改变。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斑蝥素酸镁组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而bax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本实验提示斑蝥素酸镁能明显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增殖,并能诱导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和下调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家蝇幼虫血细胞类型及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容  刘流  刘晖  贺莉芳 《四川动物》2012,31(1):104-107
目的用不同方法观察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的形态,并对血细胞进行分类和免疫功能研究,为昆虫血细胞形态、分类及免疫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应用姬氏染色结合相差显微镜及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形态,并对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进行分类;(2)观察家蝇3龄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不同时间血细胞总数(THC)、各类血细胞数量(DHC)及形态的变化;(3)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家蝇3龄幼虫离体血细胞感染大肠杆菌后的形态变化;(4)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测定感染前后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中ACP、POD活性的变化。结果 (1)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可分为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5类,其中浆血胞又分为大核浆血胞和小核浆血胞两种;(2)感染后各时间组血细胞总数、浆血胞和粒血胞数量均显著升高,且浆血胞和粒血胞聚集成堆,出现细胞变形、空泡等形态变化;感染后16h、24h组的珠血胞数显著升高;原血胞和类绛血胞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3)家蝇幼虫离体血细胞感染大肠杆菌后粒血胞周围见大量细菌聚集,浆血胞、粒血胞聚集成团将细菌包裹形成包囊,未见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形态的变化;(4)感染后浆血胞和粒血胞中ACP、POD的活性增强,感染前后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中均未见ACP、POD的阳性反应物。结论通过3种方法能很好地将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分为5类,其中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类型,珠血胞不参与感染后的早期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深入认识马蹄香治疗病毒肠炎的有效成分.方法 应用戴安CS-3000离子色谱分析仪测定马蹄香散剂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布拉酵母菌散剂及乳酸菌素片5种微生态制剂中的10种低聚糖含量.结果 低聚糖总含量:双歧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布拉酵母菌散剂>乳酸菌素片>马蹄香散剂.在单个的低聚糖含量中,半乳糖三糖含量: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双歧三联活菌片>马蹄香散剂>乳酸菌素片>布拉酵母菌散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棉籽糖含量:双歧三联活菌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布拉酵母菌散剂>乳酸菌素片>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马蹄香散剂;水苏糖含量: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布拉酵母菌散剂>乳酸菌素片>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马蹄香散剂>双歧三联活菌片;毛蕊花糖含量:马蹄香散剂>乳酸菌素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双歧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布拉酵母菌散剂;潘糖含量:马蹄香散剂>布拉酵母菌散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其他;鼠李糖含量:乳酸菌素片>布拉酵母菌散剂>马蹄香散剂>其他;麦芽四~七糖含量:乳酸菌素片>马蹄香散剂>布拉酵母菌散剂>其他.结论 微生态制剂中低聚糖主要是半乳糖三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的含量高.与其他微生态制剂比较,马蹄香散剂中毛蕊花糖和潘糖的含量最高,半乳糖三糖、鼠李糖和麦芽四至七糖的含量也较高,这些低聚糖的含量高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和治疗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苏丽  刘流 《生物磁学》2009,(13):2565-2568
外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而手术的操作过程更增加了的瘢痕发生率。虽然损伤后瘢痕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共同的结果都是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主要针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从病理生理、炎症介质、局部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家蝇幼虫滞育前后血淋巴中氨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探讨家蝇幼虫滞育发生的生化机制.方法 低温诱导家蝇幼虫滞育,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滞育组及非滞育组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滞育组及非滞育组家蝇幼虫血淋巴SOD、CAT含量.结果 除滞育20 d组家蝇幼虫血淋巴内胱氨酸较非滞育组升高外,各滞育组家蝇幼虫血淋巴内氨基酸含量均低于非滞育组;各滞育组SOD、CAT均低于非滞育组,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SOD、CAT含量逐渐增高.结论 家蝇滞育幼虫体内各氨基酸含量减少,SOD、CAT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青鱼逃逸过程中的疾冲-滑行游泳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了通过电击实验鱼受到惊吓而产生的快速逃逸游泳行为,并定量分析了其疾冲游泳过程中加速度、最大疾冲游泳加速度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在自然光照下,保持实验水温为(20.0±1.0)℃。青鱼的3种不同体长规格分别为稚鱼(9.21±1.89)cm(n=30)、幼鱼(17.83±2.67)cm(n=30)和亚成体(61.45±0.80)cm(n=10)。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鱼逃逸游泳行为主要以疾冲-滑行的游泳方式进行,即实验鱼到达最大疾冲速度后身体保持固定直线不变的形式减速。3种实验体长的青鱼,其对应的最大绝对逃逸速度分别为(1.261±0.279)m/s、(1.542±0.280)m/s和(2.292±0.567)m/s,到达最大逃逸速度的时间分别为(0.249±0.089)s、(0.293±0.067)s和(0.216±0.024) s,对应的最大相对逃逸速度(实验鱼每秒内游泳距离相对于体长的倍数)分别为(13.694±3.032)BL/s、(8.648±1.571)BL/s和(3.729±0.923)BL/s。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实验鱼的绝对疾冲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亚成体的最大疾冲游泳速度显著大于稚鱼(P<0.05);相对疾冲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3种实验鱼之间的最大相对疾冲游泳速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亚成体的绝对滑行游泳加速度的绝对值显著高于幼鱼和稚鱼(P<0.05)。3种实验鱼之间的相对滑行加速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1、采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法)检测不同浓度斑蝥素酸镁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2、流式细胞术检测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3、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形态的影响;4、透射电镜观察斑蝥素酸镁作用后人肝癌细胞SMMC-7721超微结构的变化;5、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组每只裸鼠瘤周注射斑蝥素酸镁6.26×10?5 mmol,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瘤周注射,计算抑瘤率;6、原位末端标记染色(TUNEL)法检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呈剂量效应关系,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79?mol/L;2、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人肝癌细胞SMMC-7721在斑蝥素酸镁的作用下,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率随斑蝥素酸镁浓度加大而逐渐增加;3、Hoechst33342染色镜下显示:斑蝥素酸镁作用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出现凋亡细胞形态特征;4、透射电镜观察:斑蝥素酸镁作用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出现细胞核异形、染色质聚集成团、边集,见凋亡小体;5、斑蝥素酸镁组肿瘤体积、重量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抑瘤率为49%;6、TUNEL法提示斑蝥素酸镁组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χ2=92.609,P﹦0.000)。【结论】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在体内外均有抑制增殖作用,并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凋亡的发生与细胞分裂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感染后家蝇幼虫的细胞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蝇3龄幼虫被大肠杆菌感染后的细胞免疫反应.方法 (1)观察家蝇3龄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不同时间血淋巴细胞总数(THC)、各类血细胞比例及形态的变化.(2)用比色法分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3)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二酚氧化酶(DPO)活性的变化.结果 (1)感染后4 h、8 h、16 h、24 h THC均有显著增加(P<0.01),(2)感染后4 h、8 h、16 h组的浆血胞和粒血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而珠血胞在感染后各时间组的比例均明显减少(P<0.01),各时间组原血胞和类绛血胞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3)浆血胞出现细胞变形、空泡等形态变化.(4)大肠杆菌感染后各时间组血清中ACP及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活性分别在感染后8 h、16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5)家蝇幼虫血清中二酚氧化酶(DPO)活性在感染后4 h上升,16 h达高峰后下降.结论家蝇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诱发体内细胞免疫反应,不仅出现血淋巴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而且还有血细胞合成、释放多种参与微生物杀灭、清除的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