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Crofton weed is an invasive we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activities of several antioxidative enzymes involved in plant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were assayed to determine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rofton weed that might render the plant vulnerabl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Stresses imposed on crofton weed were heat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25 ℃, 30 ℃, 35 ℃, 38℃ and 42 ℃ at 24 h intervals), cold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25 ℃, 20 ℃, 15℃, 10 ℃ and 5℃ at 24h intervals), and drought (without watering up to 4days). The three stresses 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as evidenced by an increase in lipid peroxidation. The effect varied with the stress imposed and the length of exposure.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all stresses bu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s (P 〈 0.05) when exposed to cold stress. Catalase (CAT) activity decreased in response to heat and drought stress but increased when exposed to cold conditions. Guaiacol peroxidase (POD) and glutathione reductase (GR) activities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cold and drought but decreased in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The activity of ascorbata peroxidase (APX)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all three stresses. 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 (MDHAR) activity decreased in response to heat and drought, and slightly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cold stress bu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s (P 〈 0.05). The activity of dehydroascorbata reductase (DHAR)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all three stresses. Taken together, the co-ordinate increase of the oxygen-detoxifying enzymes might be more effective to protect crofton weed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oxygen radicals at low temperatures rather than at high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2.
GISD收录昆虫27种(截至2005年11月),其中6种原产于中国,11种已入侵中国,10种对中国有入侵威胁.从分布、危害、传播途径等方面对这些昆虫种类进行讨论,发现:(1)GISD收录的世界入侵昆虫的信息尚不完善,一些危害严重的入侵昆虫并未被收录,如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等;(2)10种潜在入侵性昆虫对中国有巨大威胁,尤其是入侵性花园蚁(Lasius neglectus)和阿根廷蚂蚁(Linepithema humile)已在中国邻近地区发生,极有可能入侵中国;(3)来自亚洲和美洲的入侵昆虫比较容易入侵中国,对来自这些地区的昆虫应提高警惕.同时针对中国面临的严峻入侵形势,分别从立法、检疫、预警、综合防治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对外来入侵昆虫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9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及其入侵性等。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有外来入侵植物30科65属共79种;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最多,为22种,占总种数的27.85%,其次是苋科(Amaranthaceae)有7种,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各有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86.08%;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0.24%;入侵等级为恶性入侵(1级)的物种有10科22种,严重入侵(2级)有13科22种,局部入侵(3级)、一般入侵(4级)和有待观察类(5级)分别有9、18和8种;恶性入侵和严重入侵的植物种类占入侵植物总数的55.70%。从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来看,以福州市的农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最多,为52种;不同农田类型中,以旱地中的入侵植物种数最多,有74种;按分布区域划分的全域分布种共13种,按农田类型划分的全域分布种有11种。因此,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原产地多元化,且恶性和严重入侵植物占比较高,入侵形势严峻,应加强入侵植物的动态监控与防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通报》2007,42(12):27-27
烟粉虱(Bemisiatabaci)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在入侵过程中对中国以及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一项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完成的研究揭示.这一害虫的交配行为能帮助其入侵土著烟粉虱种群的领地,将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烟粉虱灭绝并予以取代。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福州市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分析其原产地及入侵等级等情况,能够为福州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防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福州市4个区49个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频度、危害程度(入侵等级)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福州市所有公园内均有入侵植物分布,目前有入侵植物66种,隶属25科,其中菊科、豆科、苋科3个科为优势科,共计33种(占50.00%);从来源上看,大多数原产于美洲,其次是非洲、欧洲、亚洲;以草本植物为主,共有55种(占83.30%);从入侵频度看,入侵频度超过50%的入侵植物有7种,其中小蓬草的频度最高,为87.76%;从入侵等级来看,其中恶性(1级)入侵植物16种,严重(2级)入侵植物14种,局部(3级)入侵植物12种,一般(4级)入侵植物11种,有待观察类(5级)13种。[结论] 当前福州市公园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比较严重,应当加强该区域的入侵植物监测与预警,防止入侵植物扩散从而造成重大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6.
植物入侵会造成入侵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破坏。与原产地种源相比,入侵种源植物在生理学特性方面有所不同,使其在资源利用和抵抗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叶绿素荧光特性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密切相关,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氮沉降加剧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微生物对植物吸收利用土壤养分至关重要。通过施用细菌抑制剂(链霉素)和真菌抑制剂(扑海因)选择性抑制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开展乌桕盆栽实验,在模拟氮沉降背景下,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入侵乌桕叶绿素荧光特性,有助于理解入侵植物的进化特征和入侵机制,为有效防控入侵植物并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以原产地地和入侵地两个种源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在氮沉降条件下,通过调控土壤细菌和真菌,探讨两个种源乌桕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结果显示:氮沉降显著增加乌桕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光系统II的最大量子产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半饱和光强(Ik)。入侵种源乌桕比原产地具有较低SPAD。氮沉降与细菌抑制剂共同作用显著增强了Fv/Fm、NPQ和Ik,显著减弱了光能利用率(α)和SPAD。细菌抑制剂减缓了本地种源乌桕α,真菌抑制剂促进本地种源乌桕Ik,抑制入侵种源乌桕Ik,细菌和真菌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原产地乌桕α。氮沉降与生物抑制剂可显著作用于乌桕叶片SPAD。氮沉降、土壤微生物和不同乌桕种源可共同作用于光系统Ⅱ实际光合量子产率Y(Ⅱ),α和潜在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因此,氮沉降与生物抑制剂对乌桕叶绿素荧光特性具有协同作用,入侵种源乌桕对土壤微生物控制的响应不明显,在微生物控制条件下依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7.
Traits of Masson Pine Affecting Attack of Pine Wood Nematod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sson p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in five sample plot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 (pine wood nematode, PWN) carried by Monochamus alternatus predominately attacked Masson pines in the lower diameter classes. Among the 10 tree characteristics examined, mean crown width, percentage of bole with crown, 5-year cumulative diameter growth, and resin amount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successfully attacked and unattacked trees. The attacked trees had a lower percentage of the bole covered with tree crown, lower crown width, lower radial growth in the last 5 years, and produced less induced resinosis than unattacked trees. Results allowed for effective ranking of the pine forest based on individual tree resistance to PWN. This index of resista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 "Evaluation Criterion and Indicator System". The preceding ranking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and resiliency of the pine forest ecosystem to PWN's invasion, which is similar to Pest Risk Analysis (PRA).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2种禾本科植物,曲序黄花茅[Anthoxanthum flexuosum(Hook.f.)Veldkamp]在西藏的新分布,外来物种弗吉尼亚须芒草(Andropogon virginicus L.)在江西的归化,并提供了它们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图版、分布及生境等信息。此外,还讨论了弗吉尼亚须芒草的潜在入侵危险。  相似文献   

9.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时空互代法,探讨了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年限(SA1: 5-6 年;SA2: 8-10 年;SA3: 12-14年)湿地土壤的无机硫赋存形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的水溶性硫(H2O-S)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而吸附性硫(Adsorbed-S)、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整体均呈降低趋势。相对于SA1,SA2、SA3土壤的H2O-S含量分别增加了10.02%和2.68%,而其Adsorbed-S、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含量分别降低了9.02%、10.95%、7.57%和15.61%、32.89%、15.14%。湿地土壤的总无机硫(TIS)含量、TIS储量及其占全硫(TS)储量的比例均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且这种降低主要取决于Adsorbed-S、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的贡献。此外,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影响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赋存的环境因子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土壤颗粒组成、EC和pH的改变对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影响最为明显。研究发现,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以及该区对互花米草定期刈割活动的进行,湿地土壤无机硫养分可能将继续降低并逐渐趋于缺乏状态,长期而言将减弱互花米草自身的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10.
芦苇与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在不同CO2浓度下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霞  张利权  赵广琦 《生态学报》2006,26(3):842-848
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外来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呼吸-CO2响应机制,光合作用进程及光合特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CO2浓度的增加,互花米草与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增加,暗呼吸速率下降;(2)互花米草与芦苇的光合/呼吸-CO2响应机制不同,互花米草表现出更高的表观羧化效率(CE)和暗呼吸速率(R);(3)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在400μmol/mol CO2浓度下均高于芦苇,在1000μmol/molCO2浓度下则显著下降,表现出对设定环境因子和高CO2浓度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本项研究通过对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的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互花米草和芦苇的CO2-光合适应机制,为解释互花米草生长迅速,生产力高,竞争性强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也面临外来物种入侵等诸多压力。基于72个已调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数据,重点分析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已有分布的35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7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记录有(7.78±0.47)种外来入侵植物,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98.69%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外来植物入侵风险。低纬度地区(8.07±0.73)和中纬度地区(9.64±0.5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数量显著高于高纬度地区(4.53±0.88),且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差异不显著。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关键因素,且影响不同生活型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不同:温度对一年生草本、藤本和灌木的分布解释量极为显著,保护区建立时间、温度、降雨量和海拔共同影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监测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并提升外来入侵植物的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种飞机草在不同环境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鲁萍  桑卫国  马克平 《生态学报》2006,26(11):3578-3585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于中南美洲,在我国最早发现于1934年,目前已经分布到云南、海南、台湾、广东等省区,是一种典型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其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对于有效治理该入侵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其在不同环境胁迫条件(高温、低温和干旱)下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血酸还原酶(DHAR)在3种环境胁迫下酶活性都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在高温胁迫下升高,而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升高,而在低温胁迫下酶活性降低;谷胱甘肽还原酶(GR)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升高,而在低温胁迫下保持不变。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寻找到一条控制飞机草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许刚  任浩 《生命科学》2012,(2):150-155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SR-BI)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受体之一,可以与HCV的包膜蛋白E2结合,介导病毒颗粒进入宿主细胞。伴侣分子PDZK1(PDZdomain containing 1)是一个含有4个PDZ结构域的支架蛋白,其第一个PDZ结构域可以与SR-BI的C端结合,调节其稳定表达和正确定位。研究发现PDZK1基因敲除以后,HCVcc(cell culture produced HCVvirus)和HCVpp(HCV pseudotype particles)的感染性明显下降;重新转入PDZK1后,可以部分恢复感染性。研究表明PDZK1可促进HCV入侵并可能是通过与SR-BI的相互作用介导的。伴侣分子对受体分子的调节在HCV入侵中的作用可能成为HCV治疗的潜在靶标,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海洋运输业十分发达,通过贸易,旅游,运输等途径有意或无间引进有害外来物种的风险较大。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工作,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针对外来杂草和通过压舱水载入的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制定了《国家杂草策略》,《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和《压舱水指南》等法规和技术性文件,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有关策略和指南,并提出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1)尽快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依法管理;(2)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3)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的建设;(4)采取适当的引进预防,消除,控制和恢复措施;(5)开展科学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透光率分别为12.5%、36%、50%、100%)两种入侵性不同的外来种——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和兰花菊三七(Gynura sp.)的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1)两种植物叶片形态对光环境的反应相似。弱光下比叶面积(SLA)、平均单叶面积(MLS)和叶面积比(LAR)较大,随着光强的升高,SLA、MLS、LAR和叶根比(LARMR)降低。2)100%光强下紫茎泽兰叶生物量比(LMR)、叶重分数(LMF)和叶面积指数高于低光强下的值,也高于兰花菊三七,支持结构生物量比(SBR)则相反。强光下紫茎泽兰叶片自遮荫严重,这可能是其表现入侵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兰花菊三七分枝较多,避免了叶片自遮荫,较多的分枝利于种子形成对其入侵有利。3)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升高,两种植物的净同化速率(NAR)、相对生长速率(RGR)和生长对NAR的响应系数均升高(但100%光强下兰花菊三七RGR降低),平均叶面积比(LARm)和生长对LARm的响应系数均降低,但不同光强下LARm对生长的影响始终大于NAR。4)随着光强的减弱,两种植物都增加高度以截获更多光能,但它们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不同,紫茎泽兰根生物量比(RMR)降低,SBR增大,而兰花菊三七SBR降低,RMR增大。紫茎泽兰的生物量分配策略更好的反应了弱光环境中的资源变化情况。结论:紫茎泽兰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兰花菊三七。  相似文献   

16.
警惕木薯绵粉蚧入侵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产南美的木薯绵粉蚧Phenacoccus manihoti Matile-Ferrero是危害木薯的重要入侵害虫,在非洲和亚洲(泰国)造成严重损失,已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文章介绍了木薯绵粉蚧的鉴别特征、寄主、分布、传播方式等.适生性分析显示,我国华南地区及云南中南部、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四川东南部、重庆、湖北、安...  相似文献   

17.
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当前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2012及2014年对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进行了调查。共捕获4目6科17属25种鱼类,包括13种外来鱼类和12种土著鱼类。在42个采样点中的19个发现了外来鱼类,包括12处的湿地、6处的河流及1处水库采样点。外来鱼类基本都分布在下游,除了鲫(Carassius auratus)分布到了上游,鲤(Cyprinus carp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分布到了中游。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著鱼类是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和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为泥鳅、鲫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该流域的鱼类群落同时受局域和区域环境因素的作用,二者对鱼类群落变异的总解释量为33.9%。海拔、圆石的比例和沙的比例与鱼类群落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今后应当开展外来鱼类的监控和清除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以促进该地区外来鱼类的防控工作及土著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省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岭、东寨港和大田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35、38和37种,总计18科55种,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绝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其中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H.B.K.)、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及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最大。依据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形因素对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分布区内设置171块临时样地,研究它的盖度和多度与经纬度、海拔、坡向、坡度、风向坡等地形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最严重地区位于102° E左右,随着纬度增加入侵能力逐渐下降,但不显著(p>0.05);紫茎泽兰在中国的分布以云贵高原,尤其是云南高原为主体,通过云贵高原与原产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的气候条件对比,推断紫茎泽兰将来在中国的分布区主体还将局限在云贵高原,但不排除在某些局域气候条件下,形成斑块的可能;该次调查的海拔范围为75 m~2 330 m,以200 m为一个海拔梯度,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紫茎泽兰的盖度与多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p<0.05),但在2 000 m左右已趋平缓,表明紫茎泽兰适宜生长在海拔2 000 m左右; ANOVA的结果显示:坡向对紫茎泽兰的入侵影响显著(p<0.05),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北坡和南坡的盖度比东坡大(p<0.05);北坡的多度比东坡大(p<0.05),说明东坡不易被紫茎泽兰入侵,而北坡和南坡紫茎泽兰的盖度和多度差异并不显著(p>0.05),说明温度与湿度可能不是造成不同坡向紫茎泽兰入侵差异的主导因素;坡度对紫茎泽兰入侵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风向坡对紫茎泽兰的盖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多度的影响显著(p<0.05),背风坡的多度显著大于侧风坡。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一枝黄花--一种正在迅速扩张的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原产于北美,现已入侵到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性外来杂草,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并造成显著的环境与经济损失。1935年,该物种作为庭院植物被引入上海,后逸生成为杂草,目前正在我国境内尤其是东部地区迅速扩散。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形态学、生物系统学、遗传多样性和生活史等方面的特征,并试图从其入侵力(繁殖力、化感作用、菌根营养)、被入侵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适宜的气候、生境破坏、天敌释放和土壤氮水平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等三方面分析其入侵成功的原因。最后,提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关键在于控制其有性繁殖,现有的人工铲除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都应在其有性繁殖之前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