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影响的机理,为预防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拟现实大气污染方法,用Wistar大鼠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对大鼠口咽部菌群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研究。大气污染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P<0.05)。受污染后与污染前相比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死亡梭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染尘染毒前后自身比较,厌氧细菌菌群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且需氧菌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P<0.05)。大气污染可导致大鼠口咽部细菌密集度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呼吸道微生态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微生态影响的机制,为预防大气污染对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实际大气污染方法,对Wistar大鼠进行染尘染毒,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研究大鼠口咽部菌群染尘染毒前后的变化。结果染尘染毒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P<0.05)。染尘染毒后与染尘染毒前相比致病菌如中间葡萄球菌、猪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染尘染毒前后自身比较,厌氧细菌菌群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且需氧菌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P<0.01)。结论大气污染可导致大鼠口咽部细菌密集度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呼吸道微生态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气污染高血压(SHR/NCrl)大鼠动物模型,对染尘染毒前后SHR大鼠呼吸道微生态状况进行动态研究。了解染尘染毒前后其口咽部、呼吸道黏膜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从而对大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染尘染毒SHR大鼠模型,用无菌棉拭子进行咽拭取材后对菌群分离培养、纯化、革兰染色。结果在染尘染毒后SHR大鼠的需氧菌、厌氧菌及总细菌的菌群密度有上升趋势,其中需氧菌及总细菌的菌群密度与染尘染毒前相比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暴露于大气污染物中使SHR大鼠口咽部细菌出现菌群失调,破坏了机体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大气污染对大鼠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大气污染引起呼吸道症状和机体健康效应的作用机理,为防治大气污染及其对机体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拟现实大气污染的方法,分高、中、低浓度用Wistar大鼠制备大气污染动物模型,对大鼠口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检测,动态研究。大气污染大鼠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与污染前比,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致病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厌氧菌含量明显减少(P<0.05),并且随着染毒时间厌氧菌和细菌总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口咽部菌群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没有随着染毒浓度改变而呈明显改变。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正常菌群有毒害作用,对微环境有破坏作用,导致微环境改变,正常菌群含量减少,致病菌定植,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健康儿童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口咽部菌群的差异,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口咽部菌群变化的可能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16SrDNA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菌群多样性及在门、属水平上菌群结构差异。结果健康儿童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性别、年龄、抗生素使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比健康儿童明显降低。在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在健康儿童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组,而Firmicutes(厚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门)和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组中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组;在属水平上,两组排在相对丰度前10位的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共有6个属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显著增加,分别为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Actinomyces(放线菌属)、Acinetobacter(不动细菌属)、Atopobium(阿托波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和Abiotrophia(营养缺陷菌属)。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口咽部菌群存在明显的改变,其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比健康儿童明显降低,在门、属水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与健康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对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的机制,为预防吸烟对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被动吸烟的方法,对健康Wistar大鼠进行大气污染,研究大鼠口咽部菌群污染前后的变化。结果被动吸烟前后大鼠口咽部的微生态菌群明显发生改变(P〈0.5)。吸烟前与吸烟后相比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5),厌氧菌密度减少,随着被动吸烟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且厌氧菌菌群密度变化更为明显(P〈0.5)。结论被动吸烟对大鼠口咽部有破坏作用,导致菌群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多,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烟对人体呼吸道需氧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健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患下呼吸道感染与非吸烟者咽后壁分泌物菌群的变化.结果 患下呼吸道感染者较健康者细菌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患下呼吸道感染吸烟者细菌检出率较非吸烟者细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健康吸烟者细菌检出率较非吸烟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 吸烟可导致人体口咽部细菌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导致呼吸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呼吸道菌群多样性与补体C3、C4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HSP患儿96例,其中48例合并MP感染的患儿设为合并MP组,48例未合并MP感染的患儿设为HSP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呼吸道菌群多样性,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补体C3、C4水平,并分析呼吸道菌群多样性与免疫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合并MP组患儿呼吸道菌群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hannon指数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HSP组患儿呼吸道菌群Simpson指数及Shannon指数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MP组患儿血清Ig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IgM水平显著下降;HSP组患儿血清IgA、Ig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合并MP组患儿血清IgE、IgM水平显著低于HSP组(均P<0.05);而3组对象血清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MP组和HSP组患儿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合并MP组患儿血清补体C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合并MP组患儿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显著低于HSP组(均P<0.05)。IgM、IgE及补体、C3、C4水平与Simpson指数呈负相关,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HSP合并MP感染患儿呼吸道菌群多样性与补体C3、C4及IgM、IgE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甲流(IA)患儿鼻咽部及口咽部菌群与健康儿童的差异,分析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后可能对儿童鼻咽部及口咽部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20例甲流患儿作为病例组,120例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的所有鼻咽部及口咽部标本行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比较两组儿童间的菌群多样性及在门、属水平上菌群结构的差异。结果病例组鼻咽部及口咽部的菌群多样性均高于对照组(Ps0.05)。在门水平上,两组儿童鼻咽部及口咽部的第一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Ps0.05),病例组鼻咽部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s0.05);在鼻咽部菌属水平上,病例组中正常优势菌莫拉氏菌属(Moraxella)、棒状菌属(Corynebacterium)、狡诈菌属(Dolosigranulum)、普氏菌属(Prevotella)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s0.05),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s0.05),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仅见于病例组;在口咽部菌属水平上,病例组菌群相对减少的有奈瑟菌属(Neisser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奇异菌属(Atopobium)、放线菌属(Actinomyces)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s0.05)。结论通过对甲流患儿进行上呼吸道菌群分析,揭示了甲流患儿鼻咽部及口咽部菌群的失调,这提示我们可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甲流,从而进一步了解甲流的发病机制,为减少甲流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口咽粘膜菌群的屏障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口咽粘膜菌群与定植的关系,结果口咽粘膜甲链菌群被破坏了病人其口咽部GNR,看菌等的阳性培养率远远高于口咽粘膜菌群正常的病人,显示出粘膜甲链菌群确实对咽部异常定植有重要的拮抗,保护作用,在抗菌治疗中尽量减少对粘膜甲链菌群的破坏,可在一定程度上 发呼吸道的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1.
应用Ha-ras P21和P53单克隆抗体,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肺癌进行了研究,前者总阳性率为79.07%,后者为53.48%.细支气管肺泡癌的P21强阳性(++)率明显高于腺泡状腺癌和大细胞癌(P<0.05),分化程度越高,染色越强.阴性(-)和中等阳性(+)的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强阳性(++)者.P53蛋白蓄积与肺癌的分型、分化、TNM分期无关,但P53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术后平均存活月数间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P53染色越强则术后存活月数越短.提示P53蛋白蓄积是判定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消溃灵对大鼠胃溃疡愈合时粘膜EGF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中药消溃灵对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对胃粘膜保护作用,采用乙酸注射至大鼠胃窦部浆膜下形成慢性胃溃疡模型,测定溃疡指数,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溃疡周围粘膜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雷尼替丁组和消溃灵组溃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和雷尼替丁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较对照组增加(积分光密度值和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P<0.01),消溃灵组比模型组和雷尼替丁组进一步增加(积分光密度值为P<0.05,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P<0.01)。本文提示,消溃灵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消溃灵促进胃溃疡愈合和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甲壳低聚糖的微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甲壳低聚糖的微生态学效应 ,为其开发为微生态调节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甲壳低聚糖〔6 0 0 m g/ (kg· d)〕给正常小鼠、肠道脱污染模型小鼠及 STZ糖尿病模型小鼠连续灌胃 7d及 2 1d,用添加 0 .3%甲壳低聚糖的高脂饲料为高血脂症大鼠模型连续灌胃 4 2 d。各空白对照组均用等体积无菌盐水灌胃。而后分析各组动物肠菌群 ,并测定 STZ糖尿病小鼠血糖、高血脂症大鼠 TC及 HDL- C值。结果 :甲壳低聚糖可以优化正常小鼠肠菌群 ,双歧杆菌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 (P<0 .0 5 ) ,B/ E值为对照组19.3倍 ,可纠正实验动物因肠道脱污染、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所致的肠菌群失调 ,双歧杆菌或乳杆菌相应增加 ,与相应空白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及高血脂症大鼠血清TC值。结论 :甲壳低聚糖具有良好的微生态学效应 ,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4.
蕲蛇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  吕昀 《蛇志》2000,12(3):37-39
目的:观察蕲蛇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期入院的UA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蕲蛇酶1.5u加5%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UA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60%。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83.3%,  相似文献   

15.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卵表面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X-射线能量色散技术对猪卵泡内卵母细胞,培养不同时间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卵进行了表面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表面均含有Na、Mg、Al、Si、S、Cl、K、Ca和Fe元素;(2)A级卵母细胞随着体外培养,Ca的含量逐渐升高,而K的含量逐渐降低;(3)B、C级卵母细胞随着其培养Al、Ca~(2+)降低;(4)受精后卵表面的Ca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莲房原花青素对家兔血脂及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实验性高血脂兔及其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按血胆固醇水平将实验性高血脂兔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三个不同LSPC剂量(100,200,400mg/kg)组,测定口服LPSC前后血清和肝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并对家兔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低剂量LSPC能明显降低高血脂兔的血清及肝脏中TG(P<0.05),显著升高血清HDL-C值(P<0.01);高剂量LSPC能显著减少高血脂兔血清TC、LD1-C(P<0.01),同时升高血清HDL-C值(P<0.05),但对肝组织形态有一定的副作用。结论:结论:提示莲房原花青素可能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和粪便炎性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IBD)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120例IBD患者为研究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8例,克罗恩病(CD)患者52例。选择30例经结肠镜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全部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及炎性标志物检测,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粪便钙卫蛋白(FC)、乳铁蛋白(L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髓过氧化酶(MPO)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UC和CD患者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真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UC患者梭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CD患者梭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UC、CD活动期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多于缓解期患者(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真杆菌数量明显少于缓解期患者(P0.05),且重度活动期患者肠道菌群改变较轻、中度活动期改变更明显(P0.05)。UC活动期患者梭菌数量明显多于缓解期(P0.05),CD活动期患者梭菌数量明显少于缓解期(P0.05)。UC和CD患者粪便中FC、LF、MMP-9及MP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CD活动期患者FC、LF、MMP-9及MPO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且重度活动期患者高于轻、中度活动期患者(P0.05)。结论肠道菌群变化和粪便中FC、LF、MMP-9及MPO水平可作为IBD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应用MD-20显微图象分析仪对30例结直肠癌的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产物进行定量测定,以观察P53蛋白相对含量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结直肠癌P53蛋白MOD值与PCNA增殖指数呈正相关(P<0.05).P53蛋白MOD值大的肿瘤多里浸润性生长方式,且浸润至浆膜外者多(PM<0.01,P<0.05).淋巴结转移与MOD值无明显关系(P>0.05).结果提示:结直肠癌P53蛋白相对含量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内脂素(Visfatin)、过氧化物还原蛋白1(PRDX1)水平与克罗恩病(CD)患者活动度指标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期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146例CD患者,根据简化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将所有CD患者分为中重度活动组(n=36)、轻度活动组(n=49)、缓解期组(n=61)。对比三组血清Visfatin、PRDX1、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沉(ESR)、肠道菌群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Visfatin、PRDX1与 CDAI、 CRP、ESR和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血清Visfatin、PRDX1水平高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血清Visfatin、PRDX1水平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CRP、ESR高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CRP、ESR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肠球菌、大肠杆菌高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的肠球菌、大肠杆菌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双歧杆菌、类杆菌低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的双歧杆菌、类杆菌低于轻度活动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isfatin、PRDX1、 CRP水平与 肠球菌、大肠杆菌菌群数量、CDAI、ESR呈正相关,而与双歧杆菌、类杆菌菌群数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CD患者的血清Visfatin、PRDX1升高,可导致疾病进展,肠道菌群紊乱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sIg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脂饮食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 mg,3次/d,连用4周。对照组除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外余治疗基本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和sIgA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较前明显上升,肠杆菌和肠球菌较前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确切,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从而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和保护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