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下唇腺解剖构造及其在不同品级个体间的分化,为进一步探索口交哺和品级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显微解剖观察,了解黑胸散白蚁下唇腺的形态构造及其在不同品级个体间的分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解下唇腺的结构及神经支配;通过饮水实验,研究工蚁饮水及下唇腺囊的贮水功能。【结果】黑胸散白蚁下唇腺是左右对称结构,每侧构造由一个下唇腺腺泡群、一个下唇腺囊及相关的导管组成。每侧导管分别开口于舌基部下方。蚁后的下唇腺最发达,在下唇腺大小、下唇腺囊大小、腺泡大小及腺泡数量4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级个体;兵蚁、工蚁、有翅成虫的下唇腺也较为发达,相互之间这4个参数的差异性不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工蚁下唇腺腺泡由主导管和分支导管相连,腺泡外侧有神经分布。黑胸散白蚁工蚁有饮水习性,获得的水贮存在下唇腺囊内。【结论】黑胸散白蚁不同品级个体间,蚁后的下唇腺最发达,有翅成虫的下唇腺也比较发达,说明蚁后除行使生殖职能外,还承担交哺育幼等职能。黑胸散白蚁工蚁有饮水习性,下唇腺囊有贮水功能。  相似文献   

2.
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冬保 《昆虫学报》2013,56(4):419-426
白蚁是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 其社会性的维持需要信息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白蚁信息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白蚁踪迹信息素、 性信息素、 告警信息素和促食信息素的功能、 化学成分及产生信息素的外分泌腺。白蚁分泌信息素的腺体主要有背板腺、 腹板腺、 后腹板腺、 额腺和唾腺。绝大多数白蚁信息素是挥发性物质。白蚁在化学通讯上存在节俭策略, 即同一种化合物由不同的白蚁种类的不同外分泌腺分泌, 可具有不同的功能。总结了各类信息素在白蚁物种间、 同一物种的品级间和性别间的异同和作用方式, 强调了白蚁信息素的反应阈值、 最佳浓度、 有效期和物种特异性对其功能的影响。目前对白蚁信息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研究成果对等翅目系统发育研究和白蚁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展望了白蚁信息素在白蚁防治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显微解剖和测量,研究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下唇腺解剖构造及其在不同类型个体间职能的分化。黑翅土白蚁的下唇腺由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组成,每侧构造由9~11个腺泡群、1个下唇腺囊及相关的导管组成。每侧的腺泡群导管与下唇腺囊导管首先汇合成分导管,两侧的分导管在舌基部后方汇合,形成一条主导管,主导管开口于舌基部下方。黑翅土白蚁下唇腺发达程度与个体的职能有关。有翅成虫下唇腺最发达,3龄无翅芽若虫下唇腺最小。巢内工蚁是口交哺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在下唇腺长度、腺泡直径及腺泡数量方面均极显著高于采食工蚁。兵蚁下唇腺及下唇腺囊转化为与防卫职能相关的器官。前兵蚁与兵蚁下唇腺囊均发达,老龄兵蚁下唇腺囊内充满黄色粘稠液体。冰冻保存后下唇腺明显缩小。冰冻保存后下唇腺腺泡直径的校正系数为1.19,腺泡群长度校正系数为1.14。  相似文献   

4.
蜜蜂上颚腺及其分泌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颚腺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体,其分泌物是维系蜂群社会性结构的重要物质。蜂王和工蜂上颚腺分泌物合成均以硬脂酸为合成前体,但在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中表现出级型差异性,导致分泌物组分比例不同。蜂王上颚腺分泌物以9-羰基-2癸烯酸(9-ODA)为主,有吸引工蜂和雄蜂、抑制工蜂卵巢发育等作用;工蜂上颚腺分泌物以10-羟基-2癸烯酸(10-HDA)和10-羟基癸酸(10-HDAA)为主,是蜂王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种具备典型级型差异的分泌物组成又具有级型间可塑性,在不同蜂种间也存在区别。近年来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一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级型间差异的分子基础。针对蜜蜂上颚腺及其分泌物的研究在蜜蜂生物学、行为学和蜂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上颚腺分泌物的作用机制、生物合成机制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孙少轩 《昆虫学报》1963,(3):292-299
1.描述了食虫虻Neoitamus angusticornis Loew.消化系统及附属构造的解剖与组织学。 2.中肠的分泌形式基本上为局泌性。 3.一对唾腺开口于舌, 另有一对下唇内腺位于下唇内部, 作用不明, 但由其位置及原生质嗜碱性类似某些昆虫唾腺中的粘液腺, 可能在刺螫时有润滑口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书介绍     
《生物产业技术》2011,(5):84-84
蜜蜂超微结构本书对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王浆腺)、下唇腺、臭腺、蜡腺和上颚腺等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分析其腺体的分泌机制;对咽下腺不同龄期和不同季节的蜜蜂工蜂的分泌活性进行观察和研究i对三种不同品系的意大利蜂运用闭锁集团繁育工程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王浆和蜂蜜高产的品种,对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分析其细胞生理机制,对蜜蜂  相似文献   

7.
两栖动物皮肤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外分泌腺体遍布全身,这些腺体释放的分泌物在繁殖、交流和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组织学技术,对海南原指树蛙(Kurixalus hainanus)头部、背部、体侧、颏部以及腹部的皮肤样本进行了显微结构(包括H.E、AB-PAS和Masson三色染色方法)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并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皮肤厚度、腺体分布和大小进行了统计分析。显微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原指树蛙的皮肤中仅有黏液腺(Ⅰ型黏液腺和Ⅱ型黏液腺)和颗粒腺,未发现特化腺体。皮肤腺体的种类未发现性别差异,但同性别个体的皮肤厚度、腺体的分布和大小存在部位差异,且这些指标在特定部位存在性别差异。皮肤厚度的差异可能与海南原指树蛙的运动方式和繁殖方式相适应,腺体分布和大小的差异可能与防御功能和性别二态性有关。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黏液腺含有中、高电子密度的黏液颗粒;颗粒腺的分泌颗粒有接触相融的现象,可能是一种物质成熟的阶段性反应。本研究为蛙类皮肤结构、腺体种类和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后续开展海南原指树蛙挥发性分泌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白蚁科大白蚁亚科两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广东昆虫研究所。1.龙州土白蚁Odontotermes longzhouensis,新种 兵蚁(图1) 头棕黄色;触角黄色;上颚基部棕色,其余部分黑色;上唇棕色;胸部和足黄色;腹部淡黄色。头部有稀疏的毛,上唇前、侧缘有  相似文献   

9.
近歪白蚁属Pericapritermes是意大利昆虫学家Silvestri(1914—15)定名的。在以前Snyder(1949)和Emerson(1955)的报告中仅在非洲发现。Krishna(1965)把原产印度—马来亚地区的歪白蚁属Capritermes许多种重新组合成Pericapritermes属。本属兵蚁的主要特征:上颚强烈不对称,左上颚非常扭曲,上唇前缘平直,左上颚顶端宽,前缘倾斜或较圆钝(印度马来亚地区产歪白蚁属Capritermes左上颚顶端窄,呈尖狭状。)  相似文献   

10.
扩头蔡白蚁Tsaitermes ampliceps(Wang&Li)和黑翅土白蚁Odotoermes formosanus(Shiraki)是分布广泛的食木性昆虫,群居生活,具有复杂的品级分化.本试验研究了低等白蚁扩头蔡白蚁不同品级的消化和生殖系统结构,并与高等白蚁黑翅土白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扩头蔡白蚁的消化、生殖系...  相似文献   

11.
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固相微萃取等现代技术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的开展。至今, 已有约29种白蚁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得到鉴定, 分属于木白蚁科、 鼻白蚁科、 原白蚁科和白蚁科, 其组分主要为正烷烃、 含有不同数量甲基的支链烷烃及少量烯烃。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不仅具有一定的科、 属特异性, 大多数种类还具备特有组分, 表明其可作为种间识别的指标。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在种内个体识别方面的作用, 在低等白蚁中多获得了支持性结果, 但也有研究认为在这些种类中表皮碳氢化合物不是种内个体识别(同巢个体识别)的唯一指标。发现其与品级分化的相关是近年来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的重要进展。有些种类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年消长与生殖蚁的分化有关; 而另一些种类生殖蚁含有表皮碳氢化合物特有组分, 其含量与生殖蚁的生殖状态有关, 提示其可能在品级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研究白蚁品级分化和维持机理的新方向, 表皮碳氢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树脂等分泌物与其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混合形成的胶粘性物质,化学成分复杂,生物学活性广泛。本文对不同地理来源蜂胶的抗肿瘤活性、蜂胶中黄酮类、萜烯类、酚酸类单体成分的抗肿瘤活性,以及蜂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在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血管增生、抑制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抗肿瘤转移、对致癌因素的防治等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蜂胶抗肿瘤活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蚁品级划分涉及个体发育、解剖构造、外部形态、行为以及群体功能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以及不同作者思考的角度不同,都会造成品级定义和内涵的差异。本文介绍了白蚁蜕皮类型、综述了白蚁品级的定义和内涵以及胚后发育途径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对白蚁取食行为的研究涉及5科18属38种白蚁。其取食行为多型可归纳为3类:(1)工蚁主导型:采食活动基本上由工蚁完成,兵蚁不参与或仅极少数个体参与,食物侦查或保护采食工蚁的职能不显著;(2)工蚁-兵蚁协同型:这是白蚁采食组织的常见类型,兵蚁成为采食队伍的固定成员,负责采食活动的安全侦查与防卫、食物源侦查等工作;(3)假工蚁主导型:由于尚未分化形成专职的工蚁,因而大龄幼蚁(广义的假工蚁)成为采食活动的主力,同时兼有巢内的保护职能。在食物加工和分配过程中,低等白蚁的幼蚁在未获得消化纤维素能力前主要通过肛交哺获得营养物质和共生物,且肛交哺是新蜕皮个体重新获得共生鞭毛虫的途径。高等白蚁幼龄工蚁负责食物加工、依赖型品级通过口交哺获得营养物质。白蚁采食活动中的行为多型受踪迹信息素控制,不同品级个体腹板腺有明显分化;不同品级和发育阶段个体食性分化与消化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密切相关;保幼激素影响交哺行为以及消化酶基因表达。本文在评述研究进展的同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一些资料表明,蚊虫唾腺存在着多线染色体,它是细胞遗传研究的很好材料之一。我们在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幼虫染色体研究的同时进行唾腺形态的观察。本观察所用的幼虫是从野外采回实验室,经传统法饲养,繁殖到第五代的成熟、活泼、健壮的四龄幼虫。参照Kanda的方法进行解剖。将唾腺新鲜标本放在低倍显微镜下,用测微器进行测量。观察结果,白纹伊蚊四龄幼虫的唾腺为一对无色透明的腺体(如图所示),每一个唾腺似长柄葫芦,明显区分为棒状和球状部。两腺体基部各有一条分泌小管,两小管汇合为一分泌管,再与口腔相通。在腺体上有排列不规则的腺…  相似文献   

16.
1,孟定地白蚁 Hypotermes mengdingensis Zhu et Huang,新种兵蚁(图Ⅰ:1—8) 体中型。头深黄褐色,前半部较浅;上颚赤褐色,上唇、触角黄色;前胸背板浅黄褐色,腹、足浅黄白色。头背面散生长毛,上唇自端至中部各排列6根长毛,中部另具2根对称长毛。  相似文献   

17.
朱家颖  叶恭银  胡萃 《昆虫学报》2007,50(6):616-620
杜氏腺为膜翅目雌性昆虫生殖器官中的一外分泌腺体,外形呈囊腔状,内含丰富的油状分泌物。其内分泌物主要为饱和与不饱和烃类化合物,有着辅助产卵、释放信息素及作幼虫食物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对杜氏腺的形态结构、内分泌物合成途径、化学组分及其生理和生态学功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析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 annandalei(Silvestri)采食行为中的踪迹信息交流机制。【方法】通过对其踪迹信息素进行化学和行为活性分析。【结果】土垅大白蚁兵蚁腹板腺源踪迹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顺-3-十二碳单烯醇-1((3Z)-dodec-3-en-l-ol,DOE),与工蚁的踪迹信息素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大兵蚁腺体当中DOE的含量最高,分别是大、小工蚁品级和小兵蚁品级DOE含量的3.88倍和3.78倍,与其在采食行为中的功能相适应。尽管小兵蚁的位置处于采食队伍的先锋,但小兵蚁的踪迹信息素含量与工蚁相当,不能起到召募采食的作用。行为观察和跟踪信息素行为活性表明大兵蚁具有通过分泌大量踪迹信息素召募工蚁品级的能力。【结论】土垅大白蚁依靠大兵蚁分泌大量踪迹信息素单一组分及其在采食队伍中的位置的变化来实现采食行为中的方向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  相似文献   

19.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1,23(1):20-25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白蚁踪迹信息素研究的开展。目前, 已有77种白蚁的踪迹信息素得到研究, 常见化学成分为十二碳单烯醇、 十二碳二烯醇和十二碳三烯醇, 其次为新松柏烯。已经鉴定的踪迹信息素主要为单组分或双组分系统。白蚁踪迹信息素由腹板腺分泌, 除澳白蚁科的达氏澳白蚁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具有3个腹板腺外, 现存的白蚁均具有1个腹板腺, 位于第4或第5腹节。所有腹板腺都具有类型Ⅰ和Ⅱ两类细胞, 原白蚁亚科(Termopsinae)、 齿白蚁科(Serritermitidae)、 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种类的腹板腺还具有类型Ⅲ细胞。踪迹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还缺乏研究, 推测有甲羟戊酸、 脂肪醇和饱和表皮烃3种途径。白蚁踪迹信息素的简约性十分显著, 不同地理分布、 生物生态习性以及一些系统距离较远的种类具有相同和密切相关的踪迹信息素。对于许多种类, 相同的信息化合物具有踪迹信息素和配对性信息素双重功能。白蚁踪迹信息素种特异性和简约性的适应意义和进化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