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蔷  李凤莲  周伟 《四川动物》2007,26(2):316-318,322,I0006
对采自云南个旧、绿春、江城3地的泽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泽蛙核型均为2n=26(5L+0M+8S),NF=52,染色体次缢痕均出现在6p上。个旧大屯泽蛙的No.3为SM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M染色体;绿春大黑山的泽蛙No.2、6、7为SM染色体,其余均为M染色体;江城康平的泽蛙No.2、9均为SM染色体,其余为M染色体,显示出不同地区泽蛙核型的差异性。比较了滇南3地和国内外不同地区泽蛙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模式及其大型染色体组比较稳定,但次缢痕位置不稳定,小型染色体组变异较大。根据泽蛙次缢痕的地理演化趋势,推测次缢痕位于7p上是一种原始类型,位于6p上是一种较为进化的类型,位于9p上是一种特化的类型。泽蛙的分布及核型分化与第三纪欧亚大陆边缘断裂形成日本海有关,也与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泽蛙南迁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福建大头蛙的核型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骨髓细胞蒸气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fujianensis)黄山居群的核型、C 带和Ag NORs。结果表明,福建大头蛙核型为2n =2 2 =2 0M 2SM ,NF =44,次缢痕位于No 1 0q ;各染色体均有着丝粒C 带,3p、9q出现插入型C 带;Ag NORs位于1 0q。  相似文献   

3.
湖蛙的染色体组性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马英梅  王雪平  王冬梅  周峰 《遗传》1990,12(5):15-16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晓薇  朱睦元 《遗传》2000,22(3):144-148
本文研究了温州地区的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的核型,并分析了9个地理居群泽蛙的核型、4个地理居群日本林蛙的核型和3个地理居群饰纹姬蛙的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均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泽蛙、日本林蛙都为 2n=26,NF=52,核模式5+8;饰纹姬蛙 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都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故保护蛙品种资源多样性,不仅要从整个群体上考虑,而且要针对每个品种(或类群)进行保护。 Abstract:The karyotypes of Rana limmocharis boie,Rana j.Japonica,and Microhyla ornata from Wenzhou were studied.The karyotypes of nine populations of Rana limmocharis boie,four populations of Rana j.Japonica and thre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ornat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ame speci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have the same amount of chromosome and karyotypic formulae. Rana limmocharis boie and Rana j.Japonica have 2n=26,NF=52 and 5+8 karyotypic formulae.Microhyla ornata has 2n=24,NF=48 and 6+6 karyotypic formulae.But some dissimilarities were found among them.First,the number and sequence of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m,and then the secondary contriction (SC)or satellite (Sat)were also different.It was showed that the chromosomes of same speci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 have diversities.Conservation of frog genetic diversity must be considered of not only the genetic 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total frog population but also that of every frog breed.  相似文献   

6.
大头蛙的核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深 《遗传》1991,13(5):22-23
本文报道了云南产大头蛙(Rana kuh1ii)的核型,其2n=22(20M+2ST), NF=42;除No.11外,其余各对均显示着丝点C-带;一对Ag-NORs和SC位于10q。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8.
经核查和鉴定中国云南等地原定名为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Rana kuhlii Tschudi,1838)]的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并与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标本的有关描述相对比,两者在其形态、染色体及线粒体基因分化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将云南、广西等地标本的种名改订为新种,即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是: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 2st)。而爪哇产大头蛙:1)背面粗糙,体背部、胫部和肛部周围满布圆形疣粒;2)体背面为黑大理石色或为黑色;3)蝌蚪尾部后半段为黑色;4)染色体组型为2n=26,5对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除第8对为亚端部着丝粒外,其余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  相似文献   

9.
蛙属三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栋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6,25(1):120-122
本文研究了蛙属三种:脆皮蛙、长趾蛙和威宁蛙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均具有蛙属典型的核型:2n=26,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三种在臂比值和次缢痕的有无、位置方面存在差异。同源染色体对间未发现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10.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11.
黑斑蛙核型、C-带及Ag-NORs 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黑斑蛙的染色体标本,研究黑斑蛙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结果表明:(1)黑斑蛙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其中有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核型是二型性核型;(2)分别对雌雄个体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观察,在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中部有明显的次缢痕,但变异核型次缢痕在第8号染色体长臂的中部;(3)在第5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条明显的近端粒C-带;(4)第11号染色体是一对具有银染核仁形成区的同源染色体,且雌雄个体的银染位置相同。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地区两种水蛙的核型、C带和Ag-NOR研究Th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西双版纳地区黑带水蛙(Hylarana nigrivittata Blyth)的核型,2n=26(18M+8SM),NF=52,5+8,Nos.2、3、8、9为SM,C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Ag-NOR一对,位于12qinter,有异形现象。黑耳水蛙(H.varinus Boulenger)的核型2n=26(24M+2SM),NF=52,5+8,No.8为SM,Nos.2、3、10为M或SM,C带亦主要出现在各染色体的着丝类区域,但No.10者较弱,一对Ag-NOR位于10qinter,有异形现象。黑耳水蛙有染色体数目变异。除大多数分裂相为26外,尚有27或28者,后者多一个或一对小M,C带或深或浅正染。  相似文献   

13.
花臭蛙核型、C-带、银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宁  魏刚  李德俊 《遗传》1990,12(3):22-24
花臭蛙Rana schmackeri的核型为2n=26,NF=52。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 2q、3q、4p、9q、上具居间区C-带、5未端具端粒区带。花臭蛙仅有一对NORs,位于10q上。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绿臭蛙与花臭蛙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小弧斑姬蛙在河南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采自河南商城的一种姬蛙标本,与河南已知的合征姬蛙(Microhyla mixtura)和饰纹姬蛙(M.ornata)差异明显,鉴定为小弧斑姬蛙(M.heymonsi)。商城应是该物种已知分布区的北界,其分布区已北伸至北亚热带。  相似文献   

15.
小弧斑姬蛙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蛙属(Microhyla)为小型蛙类,我国姬蛙属现已知有6个种,本文研究了黄山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的染色体组型和Ag-NORs,以期对姬蛙属的遗传、进化、系统分类等的研究提供有关的资料。 材料及方法 小弧斑姬蛙(10♂、13♀)捕自安徽黄山。以四肢骨骨髓细胞为材料。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四川动物》2001,20(4):181-184
本文研究温州地区的黑眶蟾蜍、黑斑蛙、中国雨蛙的核型,分析了三个地理居群的黑眶蟾蜍、四个地理居群的黑斑蛙、三个地理居群的中国雨蛙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黑眶蟾蜍为2n=22,NF=44,核模式6+5;黑斑蛙为2n=26,NF=52,核模式5+8;中国雨蛙为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十一种无尾两栖类分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92,14(4):29-32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人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 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其中天台蛙的C带尤为发达。(2) 中华大蟾蛛有3对Ag-NORs,大树蛙两对,其余9个种均显示1对。(3)新报三种核型中,淡肩角蟾租湖北金线蛙2n=26,N.F=52。淡肩角蟾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休组成,湖北金线蛙大小型染色体分别为5对和8对。秦岭雨蛙2n=24,含大小型染色休各6对,其N.F=48。三个物种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发现合征姬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采自河南商城县的一种姬蛙科标本,与河南已记载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arnata)比较差异显著,经鉴定为合征姬蛙(M.mixtura)。该蛙在河南商城的发现,说明其分布范围不仅仅限于几个地区,可能为连续的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87,9(6):12-14
姬蛙属(Microh yla)为小型娃类,我国姬蛙 属现已知有6个种,本文研究了黄山小弧斑姬 L蛙(Micro仰la heymon的的染色体组型和Ag- NORs,以期对姬蛙属的遗传、进化、系统分类 等的研究提供有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15年7月—2017年5月,对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的人工驯养体系(饲养环境和饵料选择等)和繁殖(繁殖行为和人工催产等)开展了相关研究。观察发现,饰纹姬蛙繁殖期为3—10月,其中,5—8月为繁殖高峰期;同一对亲本每年可繁殖5次,2次繁殖间隔时间最短为16 d;卵团含卵量为15~1 100枚(310枚±203枚,n=98),与雌性亲本的体质量显著正相关(R~2=0.44,P0.001,n=76)。在人工驯养过程中初步建立了良好的饲养管理体系,其中饵料体系是"熟蛋黄-螺旋藻粉(饲喂蝌蚪)-跳虫(饲喂刚变态的幼蛙)-残翅果蝇(饲喂亚成体和成体蛙)",同时获得了饰纹姬蛙人工催产的最佳实验条件。该成果不仅可为饰纹姬蛙的研究工作提供适宜的实验材料,促进该物种的模式化进程,也可为无尾两栖动物的实验室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