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历史分布区面积和野生种群数量最大的国家。中华穿山甲曾广泛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但20世纪中期以来, 由于其甲片被作为贵重的中药材原料, 加之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 大量非法捕猎使得我国野生穿山甲经历了剧烈的分布区缩减和种群下降。目前, 中华穿山甲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极危(CR)等级。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广、种群密度低、活动隐秘、调查难度大, 摸清其野外分布现状是当前穿山甲研究与保护中的首要任务。为此, 本研究通过检索2010-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中华穿山甲的发现记录, 统计中华穿山甲的目击数量、空间分布以及后续状态, 制作物种分布地图, 并与历史分布情况进行对比, 以评估其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与分布区变化。2010-2020年共在11个省级行政区收集到中华穿山甲确认记录142条, 主要集中于大陆华东地区及台湾岛, 台湾、浙江、广东三省记录位点数占全部位点数的67.6%; 相较其历史分布区, 西南、华南地区近年来野外确认较为匮乏。近10年来我国的中华穿山甲记录呈逐渐增多趋势, 86%被发现的实体穿山甲得到救助、放归或未被干扰。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中华穿山甲在我国, 尤其是华东及台湾地区, 仍具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种群分布, 且近年来民众对于穿山甲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然而, 现有调查和资料仍不足以对该物种进行全面的现状评估, 亟需加强对我国野生穿山甲种群的调查、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主要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 分析了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结果表明: 42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1,793张, 鉴定出野生动物25种, 包括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 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相机数量增加到23台的时候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全部25种野生动物, 并且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180天时, 物种数达到饱和。保护区内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29.28)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5.78); 大熊猫的相对丰富度为8.09;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中华鬣羚和黄喉雉鹑的相对丰富度在2-5之间; 中华斑羚、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黑熊、四川羚牛和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相对丰富度最低, 不到1。综上所述, 红外相机能够有效地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监测调查, 对于相对丰富度较低的物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些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中华穿山甲的非法捕杀曾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穿山甲分布状况不明,极大地制约了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搜集了近年来国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记录和救护新闻,甄别出67个记录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软件(MaxEnt)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坡度、坡向、海拔等6个环境变量是与中华穿山甲分布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6个主导环境变量构建的MaxEnt模型AUC平均值为0.961±0.014,预测结果达到极好标准。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是影响中华穿山甲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华穿山甲适宜生境(出现概率大于0.498)具有以下特点:最冷季度降水量141.22-439.46 mm,年降水量1471.67-2386.56 mm,人口密度≥390人/km2,海拔<316.98 m。该模型预测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适宜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约为74.2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7.73%,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省,面积分别占该区域的97.58%,89.65%,76.90%和73.08%;其次是浙江、福建、台湾和安徽省。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有中华穿山甲的零星分布。湖北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与江西接壤的区域也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潜在分布适宜区。明确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适宜区,可为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穿山甲种群概况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立  李麒麟  孙戈  罗述金 《生物学通报》2010,45(9):1-4,F0004
穿山甲(Manis spp.)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濒危(EN)等级的物种。由于近20年来的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丧失,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通过分析我国穿山甲野外种群现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该物种的保护策略,为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该物种保护等级的调整提供依据,以期为科学制定我国野生穿山甲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保护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习性隐秘且树栖性强,我国对其野外生存状况鲜有研究。四川省宜宾市是云豹的历史分布区,自2007年发现云豹实体后再无记录报道。2018—2019年,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法对宜宾市可能有云豹分布的3个县(长宁县、兴文县和珙县)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1)未发现云豹的活动痕迹或实体;(2)共记录到云豹潜在猎物13种:哺乳动物7种、鸟类6种。(3)适宜云豹生存的阔叶林面积较小,仅有172.37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6.77%;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515.95 km~2,占50.21%,但潜在栖息地被道路切割严重,最大斑块面积为230.39 km~2,最小斑块面积为48.85 km~2。研究表明,云豹现有潜在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其偏好的阔叶林面积小、猎物资源匮乏,较难持续维持云豹种群的稳定发展。建议开展长期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同时加强生境恢复和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种群。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在保护区内放置3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结果共记录鸟类5目14科27种,兽类4目8科10种,其中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角鸮(Otus sunia)、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剧烈。相对丰富度最高的6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60.19)、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34.14)、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27.78)、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23.34)、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23.34)、中华斑羚(21.99)。对狍、岩松鼠、中华斑羚进行日活动节律分析,狍属晨昏活动型;中华斑羚有两个活动高峰;岩松鼠的日活动高峰集中在晨间,为单峰型。本研究提供了北京雾灵山部分鸟兽资源的最新动态现状及活动节律信息,同时表明红外相机在拍摄地栖性鸟类、大中型兽类、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非地栖鸟类和小型兽类,红外相机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为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森林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hypoleuco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EN)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VU)有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相似文献   

9.
根据2020年5月—2021年6月对四川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结合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文献资料,统计出兽类7目23科8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中国特有种27种.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分别为4种、8种和9种.红外相机记录的25种...  相似文献   

10.
秦岭羚牛的生态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岭羚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是中国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地区.从分布、栖息地、种群状况、集群特征、活动规律、食性、季节性迁移行为、繁殖生态和防御行为等方面概述了秦岭羚牛的生态习性,并提出了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保护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为评估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以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陷阱法进行了调查 (n = 86台)。累计完成19 982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 304张,共记录大中型野生兽类18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中华小熊猫 (Ailurus styani)、水鹿 (Rusa unicolor) 等10种,且水鹿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相对多度指数排名前五的种类分别是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野猪 (Sus scrofa)、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和猪獾 (Arctonyx collaris)。由于面积大小、海拔范围的不同,两个保护区在大中型兽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放牧是小相岭山系两个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人为干扰。本调查为小相岭山系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人为活动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保护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物种编目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资料至关重要。2016年4月—2018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布设169个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09个公里网格,共计31 148个相机日,共获得照片27 402张,视频19 621段,物种拍摄记录数16 696份,独立有效记录数2 845次,共鉴定出野生鸟兽7目20科51种,其中兽类4目13科22种,鸟类3目7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5种; 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3种。兽类中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在历年的监测结果中均最高,而鸟类中最高的是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共计33种鸟兽物种在历年监测中均被拍摄到,有12种仅在其中2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有6种仅在其中1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本研究为保护区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野生鸟兽物种的监测记录,为更新本底物种编目及后续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利用红外相机对陕西汉中市佛坪县北部山区3个监测样地内的大型兽类和地栖鸟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监测,分析了在该区域利用红外相机监测的效率、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最佳拍摄地点。结果表明:59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22 089张,鉴定出野生动物4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当相机数量增加到54台时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全部40种野生动物,当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140 d时,监测物种数趋于饱和。不同物种的最佳拍摄地点受季节和海拔的双重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综上所述,现有的红外相机布设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大型兽类和地栖鸟类进行监测调查,但对于其他啮齿类和树栖鸟类,还应该从物种的体型、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红外相机布设的位点选择、布设时间、相机参数设置等方面,重新考虑监测方法。此研究不仅积累了监测样地的本底资料,也为红外相机在该区野生动物保护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是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的基本任务之一。2014年1月—2018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勿角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共布设39个不同相机监测位点(26个公里网格),累计3 039个相机捕获日,共获得照片2 162张,视频774段,独立有效记录723条,共鉴定出兽类4目11科19种和鸟类3目8科2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6种和近危(NT)2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前7种野生动物依次为血雉Ithaginis cruentus(8.93)、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5.1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4.11)、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1.50)、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1.42)、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0.87)、花面狸Paguma larvata(0.87)。调查中记录到的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小麂Muntiacus reevesi 2种兽类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latus、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栗腹歌鸲Larvivora brunnea、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 7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将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通过红外相机持续监测获得的资料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15.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调查、记录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为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编目、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老河沟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平武县, 地处岷山山脉中段, 面积110 km2, 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本文汇总、整理了老河沟保护地2011-2015年的红外相机监测记录, 提供了完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集。数据集包括红外相机有效位点130个, 海拔跨度1,317-3,265 m, 总有效相机工作日10,185 d。红外相机拍摄记录159,694条, 其中兽类记录91,839条, 独立有效照片3,017张, 包括分属5目15科的野生兽类28种; 鸟类记录37,775条, 独立有效照片1,311张, 包括分属7目19科的野生鸟类60种; 两栖类记录8条, 独立有效照片2张, 包括1目1科1种; 家畜记录47条, 独立有效照片5张。  相似文献   

16.
掌握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是各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和保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建立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资源的长期监测机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我们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龙溪沟和虹口峡谷等区域按公里网格布设了57个监测点,调查地面活动的兽类和鸟类。红外相机累计工作达11,847个工作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61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1种,鸟类3目10科40种,包括猎隼(Falco cherrug)、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锈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红嘴鸦雀(Conostoma aemodium)和褐鸦雀(Paradoxornis unicolor)7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种。调查到的兽类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 的物种各3种,被评为 “近危NT”级别的物种有4种;鸟类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物种有1种。本次调查补充更新了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地栖息鸟类名录,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面活动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为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作业区设置4个监测点,对保护兽类种群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监测共发现大中型陆栖兽类3目9科9种,其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猪Sus scrofa和黄鼬Mustela sibirica在监测中的遇见频次最多。随着工程的推进,与2015年相比,2016年监测发现的物种数量和遇见频次均呈减少的趋势。这说明该工程带来的人为干扰、噪音、景观的改变对区内栖息的野生动物具有不利的影响,已经出现动物活动减少、发生迁移的现象,这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秦岭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空间分布。建议加强动物种群变化监测,减少人为干扰,严格控制动物栖息地破坏程度,做好景观和植被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海拔高差大,开发程度较低,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整,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物种和记录发现。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在西藏墨脱县、波密县和米林县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内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选择了7个不同海拔样区,累计设置116个红外相机位点(海拔范围646–4,360 m),监测24,74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视频12,010段。近一年的调查共记录到物种136种,其中可确定物种的兽类37种,分属4目14科,此外还记录到难以定种的鼠兔、鼠类和蝙蝠;鸟类99种,分属9目28科;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本次拍摄到10个之前红外相机监测未拍摄到的兽类和雉类物种,包括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 chrysogaster)、棕熊(Ursus arcto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灰鼯鼠(Petauri...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利用20台红外相机监测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条内部道路对兽类和鸟类活动的影响.监测期间获得照片16168张,共鉴定到13种兽类和14种鸟类,包括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结果 显示,距道路的距离越远,出现的物种种类越多.有2种兽类只活动于距离道路...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及地栖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获得有效照片15 079张,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5种,鸟类4目8科1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占物种总数的44.1%。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1种、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4种、近危(NT)的8种,占物种总数的41.2%。兽类中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猕猴Macaca mulatta的相对多度指数较高,鸟类中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的较高,它们不同月份的活动分别呈现不同的峰谷特征,但均表现出春夏季较活跃。本研究监测结果将有助于了解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种群相对多度及分布等重要基础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有效资料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