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2015、2018—2020年瓯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 对1359尾凤鲚的体长、全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进行测定, 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凤鲚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等。结果表明, 瓯江口凤鲚体长为5.2—21.9 cm; 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W=0.0035×L3.0783。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26.60 cm, k=0.47及t0=–0.55 a; Z=2.30, M=1.00, F=1.30, E=0.567, 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凤鲚的首次捕捞体长Lc=15.35 cm, 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为1.28 a, 小于临界年龄(1.3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1.85 a), 表明当前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 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在瓯江口凤鲚目前的资源状态下, 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率, 并加强对凤鲚栖息环境的保护, 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凤鲚群体, 以控制开捕体长为主, 根据Beverton-Holt动态模型, 建议开捕体长为15.50 cm, 对应开捕年龄为1.31 a。  相似文献   

2.
刀鲚(Coilia nasus)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2003年1月—2004年12月、2008年1月—2009年12月、2012年1月—2013年12月3个调查期长江靖江段沿岸定置张网捕捞数据,运用Fi SAT II软件对刀鲚种群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3个研究期靖江沿岸带刀鲚体长(L,mm)与体质量(W,g)幂函数关系分别为:W_(2003-2004)=2.72×10~(-6)L~(3.030)(r=0.974,n=218),W_(2008-2009)=3.75×10~(-6)L~(2.961)(r=0.925,n=823),W_(2012-2013)=2.27×10~(-6)L~(3.061)W_(2012-2013)=2.27×10~(-6)L~(3.061)(r=0.936,n=837)。本研究3个研究期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的刀鲚群体的生长参数K、t0和ti均较为接近,沿岸带刀鲚群体以当年孵化的幼体为主要组成成分,表现为生长速度较快(K=0.54~0.56 a~(-1))、拐点年龄较小(ti=1.49~1.54 a)的生长特征。年际比较显示,近年来靖江沿岸带刀鲚的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较早年均有所下降。但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显示,靖江段沿岸刀鲚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9月为沿岸带刀鲚的主要补充期。为了有效保护珍贵的刀鲚幼鱼资源,建议将沿岸水域禁渔期延长至9月(即4—9月),以实现刀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的资源状况,利用2012—2013年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体长频率分布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近岸棘头梅童鱼的生长和种群参数.采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模块计算了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结合Pauly经验公式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并建立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预测其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2012—2013年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样本4201尾,体长范围18~155 mm,其生长系数(K)和极限体长(L)分别为1.1和162.75 mm,种群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4.040、1.683和2.357.当前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的资源开发率(E)为0.583,大于Fopt (0.5),年平均资源数量为1.33亿尾,对应的资源量为576.02 t.目前长江口水域棘头梅童鱼资源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生物学及最适开捕体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64~1965年及199~1999年在南海北部采集的深水金线鱼生物学资料,对该鱼种群体结构、资源密度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生长和死亡参数及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的渔获样品体长范围为4.2~21.5 cm,体重范围为2.9~241 g,分别以9.6~14.0 cm和27~59 g占优势.资源密度以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分别为9.92 kg·km-2和5.53 kg·km-2.分布的区域性变化明显,在水深60~150 m之间,深水金线鱼的渔获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深水金线鱼的食物以长尾类、鱼类和头足类为主.应用FiSATⅡ软件的ELEFANⅠ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22.39 cm、k=0.44 a-1t0=-0.63 a;用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为M=0.9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为Z=2.65.运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群体的最适捕捞死亡系数为F=2.9,最适开捕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1 a和12.0 cm.目前该群体已处捕捞过度状态,以捕捞幼鱼问题较为突出.建议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的最小可捕规格为体长12.0 cm.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海南半鲿(Hemibagrus hainanensis Tchang 1935)种群生物学及资源动态特征, 2019年1—12月于南渡江上游采集358尾海南半鲿, 其体长范围为42—289 mm, 体质量范围为1.14—282.79 g。利用FiSAT Ⅱ软件中ELEFAN I法估算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种群参数, 其资源变动趋势则通过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所描述的各参数值分别为L=304.5 mm、K=0.49、t0=–0.29, 体质量的生长拐点为t=1.95, 即TL=202.9 mm。利用Pauly经验公式和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分别估算出: 自然死亡系数(M)为1.05, 总死亡系数(Z)为1.22, 捕捞死亡系数(F)为0.17及资源开发率(E)为0.14, 表明其资源未处在过度捕捞状态。研究结果填补了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的种群生长特性及动态特征基础资料的空白, 为其种群资源恢复和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的种群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7年对长江上游攀枝花、宜宾、合江、木洞、万州江段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FiSATⅡ软件)对长鳍吻鮈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长鳍吻鮈的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8×10-6L3.1577;用Shepherd技术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530.5mm,K=0.21a-1,t0=-0.5a;根据Pauly经验公式得出自然死亡系数M=0.2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2.67,捕捞死亡系数F=2.43;种群补充模式表明,长鳍吻鮈每年5—9月为主要补充期,开发率E=91.2%,长鳍吻鮈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7.
凤鲚(Coilia mystus)作为浙南近海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其数量迅速下降。为探究浙南近海凤鲚资源的变动情况及其生物参数,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对浙南近海21个调查站位进行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以生物量、丰度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采用ELEFAN Ⅱ技术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对凤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分析凤鲚资源变动趋势。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凤鲚903尾,总出现率为52.4%,生物量和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分别为24.46 kg/km2和2.33×103 ind./km2;体长范围为43~224 mm,优势体长组为100~180 mm,占全年总数的84.81%,体长(L)和体重(W)的关系式为W=1.25×10-6L3.2693 R2=0.9448);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20 a。采用Pauly 经验公式估算出凤鲚的自然死亡系数为0.75,采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凤鲚的总死亡系数为3.06,捕捞死亡系数为2.31,当前开发率为0.76。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显示,浙南近海凤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为有效保护并恢复浙南近海凤鲚资源,建议设立凤鲚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对凤鲚产卵场、仔稚鱼保育场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东海传统的渔业种类普遍缺乏年龄结构数据,数据有限方法的应用对于研究生活史特征和种群状态都十分重要。日本鲭是浙江南部近海海域的优势物种之一,本研究依据2016—2020年该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基于叉长数据的数据有限方法估算日本鲭生活史参数,同时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YPR)评估了日本鲭的资源状态。结果表明:1606尾日本鲭样品的叉长(L)和体重(W)的关系为W=4.18×10-3L3.28(R2=0.96);日本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中的渐近叉长为28.34 cm,生长速率为0.36 a-1,理论初始年龄为-0.40 a。现阶段,日本鲭的总死亡系数为1.67 a-1,自然死亡系数(M)为0.85 a-1,捕捞死亡系数(F)为0.82 a-1,开发率为0.49。当前开捕年龄为1.78 a,开捕叉长为15.44 cm。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白姑鱼生长和死亡参数的估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南海北部白姑鱼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根据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在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ELEFAN技术估算了南海北部白姑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表明,北部湾和陆架区的生长参数LKt0分别为382mm、0.42、-0.16龄和315mm、0.35、-0.23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r分别为244和287龄;瞬时总死亡率(Z)、自然死亡率(MF)分别为3.55、0.93、2.62和3.12、0.85、2.27;当前开发率为074和07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建议北部湾和陆架区白姑鱼的最适开捕年龄应大于190和195龄,相应的开捕体长大于2.11和168mm.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洄游性刀鲚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渔业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资源量严重下降。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长江口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确证刀鲚耳石上年轮,分析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评价刀鲚资源状况。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共采集了576尾洄游性刀鲚。对矢耳石横截面分析发现,从耳石核出发,腹侧生长轴具有周期性的直-弯生长模式,直线生长发生在4到12月,弯曲生长在10月到第二年的6月;边缘轮纹增长率分析也表明,这种直-弯生长模式具有年周期性,可以用来鉴定年龄。弯曲生长向下一个直线生长的转换发生在4月至6月间,将此转换定义为年轮标志。年龄分析表明,长江口刀鲚渔获物包括0龄至4龄共五个年龄组,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雌雄个体年龄组成相似,生长趋势也比较接近,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SL=327.691-e-0.51(t+0.28)(n=576,r2=0.71,P3.36(n=576,r2=0.95,P<0.05)。与20世纪70年代渔获物调查结果相比,现在长江口刀鲚种群明显低龄化和小型化,表明刀鲚资源已严重过度利用。降低刀鲚的捕捞强度是刀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可捕规格。结果表明: 带鱼的拐点肛长、临界肛长、1龄鱼肛长分别为382.84、397.12、216.05 mm,50%带鱼性成熟肛长为230.38 mm,最小可捕肛长为219.23 mm。利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知,带鱼当前渔业参考点为:tc=0.38 a,F=2.11,处于捕捞过度区域,并得出最适可捕肛长为364.64 mm。但过高的可捕规格会导致短期内带鱼产量急剧下降,渔民难以接受,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采用接近1龄鱼肛长与50%性成熟肛长作为最适可捕规格较为合适,即220 mm。  相似文献   

12.
北大西洋大青鲨种群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青鲨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在海洋食物网中属于顶端物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数据限制,传统的资源评估方法很难准确描述大青鲨的资源动态.本研究基于大青鲨的生活史参数,应用种群统计分析法评估大青鲨的种群参数和资源状态,并探讨了内禀增长率为0时对应的临界捕捞死亡系数Fc与开捕年龄tc的关系.结果表明: 未开发状态下,大青鲨存活率为0.719~0.820;大青鲨的内在瞬时增长率(r0)为0.250~0.381,种群倍增时间(tx2)为1.819~2.773年,种群的净繁殖力(R0)为6.600~22.255,世代间期时间(G)为8.498~〖JP2〗10.162年,种群资源状态良好.生活史参数的敏感性检验显示,大青鲨初始年龄的自然死亡系数、种群性成熟年龄及寿命的不确定性对种群统计参数的意义影响不大;临界捕捞死亡系数伴随开捕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当tc≥5时,Fc值与tc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种, 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 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作者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调查获取的体长频率数据, 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种群数量及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52-250 mm, 体重范围为2.7-307.2 g, 平均体长为150.8 ± 40.7 mm, 平均体重为72.3 ± 49.7 g。江津江段长鳍吻鮈平均体长(168.6 ± 29.5 mm)显著大于宜宾江段(125.6 ± 41.2 mm)。长鳍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 W = 6.06 × 10-6L3.20 (R2 = 0.98, P < 0.01, n = 436)。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渐近体长(L)为338 mm, 生长系数(k)为0.24/yr。由Pauly公式、Gunderson和Dygert公式、Jensen公式等3种方法估算出其平均自然死亡系数为0.43。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26和2.09。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开发率分别为0.81和0.79, 已超过由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的最大开发率0.57和0.62。由体长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分别为68,247、67,432和176,266尾, 平均为103,982尾; 宜宾江段种群数量分别为22,953尾、46,340尾和34,021尾, 平均为34,438尾, 表明江津江段种群数量高于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已被过度开发, 建议加强种群动态监测, 延长禁渔期及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保护这一特有物种。  相似文献   

14.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厚颌鲂生活史类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4种中国淡水鱼类和近海鱼类的生态参数为基础,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长江上游龙溪河厚颌鲂的生活史类型,然后用平衡产量模型进行验证,并探讨合理开发龙溪河厚颌鲂种群资源的渔业管理措施.结果 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估算出厚颌鲂属于k选择鱼类的概率为13%,判别标准为29%,因此厚颌鲂应该属于r选择鱼类;Beverton-Holt产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厚颌鲂平衡产量曲线与典型的r选择鱼类尖头塘鳢极为类似;捕捞死亡系数和起捕年龄的变化对产量曲线有显著影响,因此限制捕捞量和网目大小是控制过度捕捞,合理开发和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2007~2009年三峡库区以上江津江段的渔获量和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资源量及资源利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体长范围为76~480 mm,体重范围为5~2 002 g,平均体长为(158.7±54.8)mm,平均体重为(72.4±148.8)g。优势体长组为90~210 mm,约占总数的77.9%(n=277)。长薄鳅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幂函数关系为:W=7.28×10﹣6L3.09(R~2=0.95,P0.01,n=277)。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长薄鳅渐近体长(L_∞)为555 mm,生长系数(k)为0.17/a。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为0.37。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Z)为1.23。江津江段长薄鳅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43,表明其资源已过度开发。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2007、2008和2009年长薄鳅年资源量分别为2 544尾/km(0.75 t/km)、2 405尾/km(0.42 t/km)和7 245尾/km(1.63 t/km),平均4 065尾/km(0.93 t/km)。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记录到了长薄鳅的最大个体(体长480 mm);本研究估算的长薄鳅总死亡系数和资源开发率较高,可能与江津江段的捕捞强度较高有关。建议加强长薄鳅种群动态长期监测,采取禁渔、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于2019—2021年对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生物学、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等展开调查, 并结合刀鲚生产性捕捞退出前(2017—2018年)的调查结果, 对长江禁捕后长江口水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2021年共采集刀鲚2895尾, 抽样解剖1960尾, 雌雄比为1.87﹕1, 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72±32) mm和(91.4±33.4) g, 较2019—2020年分别增加4.41%和37.55%, 较2017—2018年分别显著增加5.84%和22.85% (P<0.05); 平均丰满度系数为0.44±0.10, 较2019—2020年增加18.28%, 较2017—2018年增加12.82% (P>0.05)。2021年日均调查尾数NB和重量WB分别为170 尾/d和15.56 kg/d, 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09倍和1.48倍; 单网调查尾数Nt和重量Wt分别为50尾/网和4.56 kg/网, 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24倍和1.69倍, 资源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和2021年长江口刀鲚的洄游时段主要集中在3—4月, 较2019年洄游高峰期提前, 深水水域资源密度显著高于浅水水域(P<0.05)。研究结果表明, 受前期过度捕捞的影响, 加之长江口其他渔业生产尚未全部退出, 2019年刀鲚专项捕捞退出后, 刀鲚资源并未立即出现恢复趋势。自2021年1月1日起,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及长江口禁捕管理政策的实施, 极大减轻了刀鲚捕捞压力, 长江口刀鲚种群生物学规格和资源密度均显著回升, 资源恢复趋势良好, 突出了长江禁捕效果的显著性。建议针对刀鲚等代表性洄游物种开展长期跟踪监测, 掌握长江禁捕期间其资源特征及变动趋势, 支撑长江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种群参数和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飞  刘红艳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生态学报》2015,35(22):7320-7327
圆筒吻鮈为长江上游特有种,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梯级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对其物种生存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2007-2009年对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的圆筒吻鮈进行了调查,利用体长频率数据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了估算。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69.0-268.0mm,体重范围为3.9-230.4 g,平均体长为(181.4±26.9)mm,平均体重为(78.5±33.0)g;优势体长组为125.0-225.0 mm,约占总数的93.0%。圆筒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W=1.58×10~(-5)L~(2.95)(R~2=0.94,P0.01,n=401),为匀速生长类型,可用Von Bertalalf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规律。圆筒吻鮈生长参数为,L_∞=361 mm、k=0.21a~(-1)、t_0=-0.68;死亡系数为Z=1.70、M=0.50、F=1.20。其开捕体长为163.4 mm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适开发率(0.60)而接近最大开发率(0.75)。2007-2009年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年渔获量分别为6716尾(0.50t)、22772尾(1.87 t)和16139尾(1.20 t),平均值为15209尾(1.19 t)。由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2007-2009年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年资源量分别为16361尾/km(1.25 t/km)、13922尾/km(1.74 t/km)和26836尾/km.(1.93 t/km)均值为19040尾/km(1.64 t/km)。目前圆筒吻鮈资源开发率偏高,建议提高开捕体长至193.5 mm,降低其开发率。建议逐步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实施全年禁渔措施,加强筒吻鮈等特有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一种小型的经济鱼类。2013年12月—2014年3月在江西省军山湖采集746尾黄尾鲴,测量其体长和体质量,运用FiSATⅡ分析了军山湖黄尾鲴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结果表明,军山湖黄尾鲴体长81~320 mm,平均体长197mm;体质量16.0~440.0 g,平均体质量144.9 g;体长与体质量生长关系式为W=0.000 1L~(2.6341)(R~2=0.985,P0.01,n=746);Von Bertalanffy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41.25[1-e~(-0.38)(t+0.9929))]、W_t=470.29[1-e~(-0.38(t+0.992 9))]~(2.634 1),拐点年龄为1.96龄,对应体长230 mm,体质量166.6 g,平均丰满度为1.71±0.29,总死亡系数Z=1.43,自然死亡系数为M=0.74 a~(-1),捕捞死亡系数F=0.69 a~(-1),开发率E=0.48。军山湖黄尾鲴的初始资源质量估算高达210.45吨。利用这些参数可对其资源现状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制定军山湖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长湖采集达氏鲌(Culter dabryi)样本592尾,对其年龄、生长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达氏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其中以1~4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1.38%;达氏鲌属匀速生长类型,其体重(W)和体长(L)的关系式为W=0.008L3.148(n=592,R~2=0.995,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其表达式分别为,体长Lt=49.103[1﹣e-0.194(t+0.268)],体重Wt=1668.330[1﹣e-0.194(t+0.268)]3.148,生长拐点年龄t=5.64龄,对应体长33.4 cm,体重502.4 g;目前长湖达氏鲌总死亡系数Z=0.80,自然死亡系数M=0.42,捕捞死亡系数F=0.38,资源开发率E=0.48/年,根据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长湖达氏鲌2015~2016年资源量为1 809 710尾(15.18 t)。为保持长湖达氏鲌资源稳定,建议捕捞体长33.4 cm以上个体。  相似文献   

20.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银鱼拖网对洪泽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行周年逐月采样, 确定单位水体面积(1 km2)捕捞渔获量, 估算种群生长和死亡相关参数; 利用平衡产量模型评估获得最高单位补充量渔产量时的最适开捕时间, 并设定为优化的管理方案; 构建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er biomass per-recruitment; SBR)模型, 评估洪泽湖银鱼资源在当前和优化管理方案下的捕捞利用状况, 为其资源管理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 大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9.0—182.6 mm和0.10—34.79 g, 世代周期中存在2个快速生长阶段, 即4—6月和8—11月; 最适生长方程为von Bertalanffy方程, Lt=173.35×[1–e–1.972(t–0.092)]; 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8.583/year和3.292/year。太湖新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0.4—82.7 mm和0.04—3.40 g, 整个世代周期持续生长, 最适生长方程为Logistic方程, Lt=66.82/[1+e–5.386(t–0.124)]; 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7.006/year和1.146/year。平衡产量模型结果显示, 当大银鱼开捕年龄为0.593 year, 太湖新银鱼开捕年龄为0.420 year时, 即将银鱼开捕时间由现行的8月9日, 推迟20d, 并取消现行的5月一周捕捞, 可以获得最大总渔产量。SB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 在当前管理模式下, 大银鱼SBR残存量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20.23%, 优化管理方式后可达到36.72%, 能有效缓解大银鱼的捕捞压力; 在优化管理方式后, 大湖新银鱼的SBR残存量从现行管理方式下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7.50%, 提升至12.86%, 但仍低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