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2416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以京24和5237两个优良黄改系构建(京24×5237)×京24基础材料,利用同群优系聚合和"高大严"自交系选育方法,创制选育出的优良黄改群自交系。具有熟期早、脱水快、耐干旱、抗高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适宜性广、散粉性好、自身产量及配合力高等多方面优点。利用该自交系育成并通过审定的玉米杂交种已有21个,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杂交种有京农科728、NK718、MC121、MC812等,其中京农科728为我国首批通过籽粒机收审定的玉米品种,并作为我国黄淮海区玉米籽粒机收组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京2416已经成为国家玉米良种重大攻关、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七大农作物育种等多个重点项目及育种平台研究应用的骨干自交系。  相似文献   

2.
玉米种质资源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2004年,于田间应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对413份玉米自交系和59份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灰斑病(Gray leaf spot)鉴定,筛选出病级1级高抗(HR)自交系6份、3级抗病(R)自交系28份和杂交种7份.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不同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而表现高抗的玉米自交系较少,没有发现高抗杂交种.加强玉米抗灰斑病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对玉米抗病育种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改良我国优良杂交种的遗传潜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玲  王畅 《遗传》2005,27(4):611-616
以9个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为母本、11个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8个优良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为父本,组配107个杂交组合,采用Dudley方法分析了利用南斯拉夫自交系改良我国优良杂交种产量的遗传潜势、利用方法及改良的主要穗粒性状。结果表明,引进自交系具有较高的间接利用价值,9801、9802、9803、9805、9807、9808、9809可以分别通过改良不同亲本自交系的不同穗粒性状提高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具体改良效果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育种实践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4.
在玉米单交种育种中 ,鉴定高产杂交种和具有优良特性的自交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以 1 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 ,按照双列杂交配组合 ,利用 RAPD技术分析了 1 7个自交系的多态性以及 RAPD标记与 9个重要农艺性状 (包括产量 )的关系。基于 RAPD标记计算的相似系数聚类将 1 7个自交系分为 5个类群 ,经分析与系谱亲缘关系基本一致。杂交种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是高度相关的 ,与聚类前比较 ,聚类后平均遗传距离与平均产量、平均特殊配合力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 ,类间平均产量高于类内平均产量。RAPD技术可揭示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系谱亲缘关系 ,将自交系划分成不同的类群 ,从而为选择类间自交系杂交 ,进行亲本选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单交种育种中,鉴定高产杂交种和具有优良特性的自交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以1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杂交配组合,利用RAPD技术分析17个自交系的多态性以及RAPD标记与9个重要农艺性状(包括产量)的关系。基于RAPD标记计算的相似系数聚类将17个自交系分为5个类群,经分析与系谱关系基本一致。杂交种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是高度相关的,与聚类前比较,聚类后平均遗传距离与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对生基因转育获得的对生与互生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研究了对生性状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遗传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生自交系籽粒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一般高于互生玉米,在蛋白质含量上,对生F1杂种优势与普通互生F1无明显差异,而在油份和淀粉含量上对生F1较互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同组配方式对F1对生群体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在对生组合利用中通过互×互组配较对×对组配能使F1获得更高的蛋白质含量;选育含油量较高的对生系,利用对×对组合有助于选育高油杂交种;选育淀粉含量较高的含有不同对生基因的互生自交系作亲本,利用互×互组配有助于选育高淀粉对生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玉米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吉林省主要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资源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玉米杂交种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这表明杂交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  相似文献   

8.
玉米茎秆高糖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1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玉米茎秆高糖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自交系茎秆含糖量(B rix)变化范围为3.5%~16.9%,能为茎秆高糖玉米新品种选育所利用的自交系(B rix≥10%)种质资源比较丰富,约占测定自交系总数43.1%。通过聚类分析,151个玉米自交系按茎秆含糖量差异可分为3大类,第3类属于茎秆高糖类型(12.3%~16.9%),共有22个自交系,这一类群种质可能是培育茎秆高糖玉米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材料,其中78599-1-550、78599-2、YXD053-646、Y53-245、预CY509等5个自交系尤其适合作为茎秆高糖玉米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CML470抗南方锈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锈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玉米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其为害的一条最为安全和经济的途径。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玉米育种中,所利用的玉米南方锈病基因多来自美国杂交种78599等。为寻找新的南方锈病抗病基因,本研究对CIMMYT自交系CML470的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发现CML470的抗性由一个显性抗病基因(定名为RppC)控制,该抗病基因被定位于10号染色体短臂端部,位于SSR标记umc1380和umc1291之间,分别与两标记相距3.5 cM和8.8 cM。通过回交,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RppC被转移到了优良自交系昌7-2中。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质资源抗弯孢菌叶斑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弯孢菌叶斑病日益严重的发生趋势,对1698份玉米种质(自交系、群体、杂交种以及特殊材料)进行了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种质抗性较引进种质抗性好;不同省份所供种质抗性存在差异,北京、四川、广西种质总体抗性较好;在新选育的自交系中,鉴定出12份高抗材料;在当前培育的杂交种中,有22份高抗或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在相同核基因、不同细胞质种质间无差异;玉米抗大斑病基因对抗弯孢菌叶斑病无效。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质资源抗弯孢菌叶斑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近年弯孢菌叶斑病日益严重的发生趋势,对1698份玉米种质(自交系、群体、杂交种以及特殊材料)进行了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种质抗性较引进种质抗性好;不同省份所供种质抗性存在差异,北京、四川、广西种质总体抗性较好;在新选育的自交系中,鉴定出12份高抗材料;在当前培育的杂交种中,有22份高抗或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在相同核基因、不同细胞质种质间无差异;玉米抗大斑病基因对抗弯孢菌叶斑病无效.  相似文献   

12.
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育成于20世纪70年代,具有适应性强、配合力高、株型紧凑、生育期短、灌浆速度快等优点。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衍生出数以百计的黄改系,形成我国特有的黄改群(或称塘四平头群)核心种质群。利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已累计推广应用数十亿亩,包括目前的主导大品种郑单958、京科968等。该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黄早四的系谱尚未明确、来源尚不清晰。本文根据历史上所描述的黄早四选育过程,推断黄早四是由白粒的塘四平头自交系与另一个熟期更早、籽粒颜色为黄色的玉米材料"串粉"杂交,又在塘四平头自交系繁殖田中得到回交,再经人工自交选育而成。利用40对SSR核心引物对黄早四、塘四平头及1970年代初种植的9份黄粒农家种或自交系进行DNA分子指纹比对,发现黄早四与塘四平头自交系有28个位点指纹完全相同,而在剩余的12个位点中仅黄四平头与黄早四具有完全的共同带型。全基因组IBD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塘四平头是黄早四的主要供体,黄四平头是其另一个亲本来源。经表型形态性状契合比对,证明黄早四的表型特征和农艺性状表现符合塘四平头与黄四平头两者杂交选系的结果。破解了黄早四自交系的来源之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玉米育种实践和亲本性状遗传规律的资料,从亲本自交系外部性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有预见地组配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亲本的“株型”、“果穗类型”、“雄穗类型”、“果穗性状”和“抗大、小叶斑病性能”等主要性状,与杂种优势的大小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亲本自交系的上述性状的差异,选择并合理搭配杂交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强优势杂交种出现的机率,从而提高了搭配杂交组合的预见性,减少了杂交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玉米自交系选育过程中,人们常常利用玉米的双穗性状同时进行授粉、以期在一株玉米上同时得到自交种和测交种。下一年就可以通过测交种的产量比较,选留相应的品系。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自交系选育,又可减少工作量。但是采用这种选择办法,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5.
周洪生 《生命科学》1996,8(3):46-46
玉米雄性不育研究的重要进展周洪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玉米杂交种可免除人工去雄的辛苦,节省大量人力财力.自从1950年第一个玉米雄性不育杂交种在美国问世以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种研究曾有过较大的...  相似文献   

16.
爆裂玉米胚乳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三倍体胚乳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4个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胚乳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百粒重、膨化体积的遗传同时由3套遗传体系所控制,百粒重的细胞质、膨化体积的母体和细胞质遗传率较高。爆花率和膨化倍数受胚乳和母体2套遗传体系的影响,且遗传率相近。爆花率和膨化倍数的直接和母体杂种优势均为负值。要组配出优良爆裂玉米杂交种,必须首先选育出膨爆特性突出的自交系,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自交系的恰当组配。在6个供试自交系中,必须首先选育出膨爆特性突出的自交系,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自交系的恰当组配。在6个供试自交系中,P3,P4适宜用作母本,P5则适宜作父本。  相似文献   

17.
玉米单倍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自交系选育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尤其是孤雌生殖单倍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在高效加倍的基础上快速选育稳定的纯系。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玉米孤雌生殖诱导产生单倍体的机理及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分子机制的研究新进展,旨在为单倍体技术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今年8月8日至12日在哈尔滨召开了玉米花粉单倍体育种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14个省市31单位共52人。美国波斯顿学院生物系丁玉澄教授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我国玉米花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自1077年春获得花粉纯系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4个单位从25个材料中(包括品种和杂交种)获得了自交系。近年来,根据几个单位在10个花粉自交系进行的120个测交组合中,许多组合超过了当地推广的杂交种。 会上,认真地交流了花粉植株自交系的稳定性和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3份玉米自交系08-641、RP125和18-599, 从SP4代中选出多个诱变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 在四川和云南两个环境条件下进行种植鉴定。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3份玉米自交系经空间诱变后各性状的配合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同组诱变系材料在四川和云南两种环境条件下的配合力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且表现配合力差异的性状不同。诱变系C03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4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在该组试验中的正向效应值均表现为最大, 且显著高于基础材料08-641, 可能具有较大育种潜势; 诱变系C01和C04部分产量构成性状的GCA显著高于对照, 但单株产量GCA表现不明显, 需在育种中加以改良利用; 诱变系C06、R18和S22所配杂交组合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上的特殊配合力(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表现较优, 这些结果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生玉米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对生基因转育获得的对生与互生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研究了对生性状对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遗传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生玉米同互生玉米一样具有普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性状上F1对生株优势互×互组合大于对×对组合和对×互(互×对)组合;对生性状的转育对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有降低效应,而含有对生基因的互生玉米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因此,在对生玉米育种中可以利用含有不同对生基因的互生自交系作亲本来组配杂交组合(互×互),从而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和高产的对生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