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狭面姬小蜂Elachertus sp.属膜翅目小蜂总科(Chalcidoidea),狭面姬小蜂科(Elacherti-dae)、狭面姬小蜂亚科(Elachertinae)。是我地区白杨透翅蛾幼虫的一种主要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初步调查,在辽南的盖县、复县,辽西的锦西也有分布。我们于1980—1983年对该种小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它的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中国羽角姬小蜂属2新种:袋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haliloides sp.nov.与舟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袋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haliloieds sp.nov.寄生白囊袋蛾Chaliloides kondonis Matsumura的幼虫;舟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寄生杨扇舟蛾Clostera aanachoreta(Fabricius)的幼虫.文中描述了两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绘制了部分形态特征图,并与近缘种进行了形态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侧姬小蜂属Ceranisus Walker,1841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姬小蜂科Eulophidae、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inae,是蓟马幼虫重要的寄生蜂,迄今世界上已知16种。该属颜面凹陷,额V字形,槽沟伸达中单眼水平,侧单眼后部有1条完整的沟横穿颅顶,颚眼沟一般不分叉,上颚退化;雌性触角索节2分节,棒节2或3分节;盾纵沟不明显,一般中胸盾片中叶着生2对刚毛,小盾片1对刚毛;前翅缘毛短于翅宽,后翅末端尖锐;腹柄短,宽明显大于(或至少等于)长等特征明显,较易识别。本文首次报道该属伊朗的3种类:月侧姬小蜂Ceranisus menes(Walker,1839),平侧姬小蜂C.planitianus Erds,1966和爱侧姬小蜂C.amanosus Doganlar et al.,2009,这也是该属在伊朗的首次记录。并对近缘种爱侧姬小蜂C.amanosus Doganlar et al.,2009和乌侧姬小蜂C.udnamtak Tryapitsin,2005的鉴别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报道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tinae和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的6属10种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lker、美丽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和潜蝇纹翅姬小蜂Teleopterus erxias(Walker)是蔬菜地潜叶蝇寄生性小蜂的3个优势种。曼丹啮小蜂Tetrastichus mandanis(Walker)和卡拉啮小蜂Tetrastichus chara Kostjukov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寄生蜂的2个寄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姬小蜂科 Eulophidae的凹面姬小蜂亚科 Entedontinae和啮小蜂亚科 Tetrastichinae的 6属 10种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底比斯釉姬小蜂 Chrysocharis p entheus Walker、美丽新姬小蜂 N eochrysocharisformosa(Westwood)和潜蝇纹翅姬小蜂 Teleopterus erxias(Walker)是蔬菜地潜叶蝇寄生性小蜂的 3个优势种。曼丹啮小蜂 Tetrastichus mandanis(Walker)和卡拉啮小蜂 Tetrastichuschara Kostjukov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寄生蜂的 2个寄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均为强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成虫具有产卵寄生致死、寄主取食致死和寄主叮蛰直接致死3种寄主致死行为。为了明确成虫补充非寄主食物营养对2种姬小蜂控害潜力/控害行为的影响,本文比较研究了分别提供寄主食物和寄主食物+非寄主食物(10%葡萄糖)条件下的2种姬小蜂在初羽化前期(前6 d)内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致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仅提供寄主食物时,芙新姬小蜂的寄生、取食和总体致死量均显著的高于潜蝇姬小蜂,但是直接致死能力却弱于后者;补充非寄主食物和仅提供寄主食物处理相比,两种寄生蜂的寄生量,取食量和总致死量均呈下降趋势。该研究显示:在初羽化前期,取食寄主食物的雌蜂比取食寄主食物+葡萄糖的雌蜂具有更强的致死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瑟姬小蜂及二新种的描述(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瑟姬小蜂属Cirrospilus昆虫是鳞翅目,双翅目,特别是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类及其他荫蔽性小幼虫或蛹的重要寄生蜂,有些也能重寄生于绒茧蜂和蜘蛛卵等中,本文除二新种描述外,还收入瑟姬小蜂六种。一并列于检索表中。  相似文献   

8.
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州城郊田间周年调查,发现在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寄生性天敌中,冈崎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okazakii Kamijo)是主要优势种。本对冈崎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交配、取食、寄生、羽化、趋性、性比、越冬、不同营养条件及不同光照时数对成蜂寿命的影响,以及各虫态历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我国南方姬小峰科红眼姬小蜂属Mangocharis一新种,荔枝瘿蚊红眼姬小蜂M.litchiiYang et Luo.该种单个内寄生于严重危害荔枝叶片的荔枝叶瘿蚊Mayetiola sp.幼虫或跨期寄生于该害虫的卵—幼虫期,在自然控制这种害虫上具有重要作用.红眼姬小蜂属在我国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蔬菜地潜叶绳寄生蜂的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羽角姬小蜂亚科Eulophinae和猜面姬小蜂亚科Elachetinae5属8种寄生蜂。其中豌豆潜绳姬小蜂Diglyphus isaea是蔬菜潜叶蝇寄生蜂优势种。寄主主要是豌豆彩潜绳、美洲斑潜蝇和葱斑潜蝇等的幼虫和蛹。植物寄主涉及各种蔬菜作物。兰克瑟姬小蜂Cirrospilus lyncus Walker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5个寄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6.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