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高感品种TN1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善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翘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高;白背飞虱成虫羽化率前比后高21.22%.短翘率高15.25%。在两种飞虱一龄若虫密度30、45、60头/株等虫量混合组配下,褐飞虱成虫羽化率60头/株比30头/株下降28%,白背飞虱若虫历期以30头/株最长。在总虫量为30头/株时,种内(30头/株)和种间(15:15头/株)比.白背飞虱种内处理成虫羽化率高36.83%.昔虫历期短;褐飞虱以种内处理成虫短翘率高。从产卵位点来看.褐飞虱喜产在稻株叶鞘中下部厚肉组织上,白背飞虱以叶脉基部产卵为主.成虫密度2、4、8对/株3处理,其叶鞘、叶脉上的平均卵块变小;10天内的平均卵量亦减步。同密度下,种间组合比种内组合的产卵量多。从各指标对密度反应来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相似文献   

2.
贵阳地区白背飞虱的越冬及迁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赖仲廉 《昆虫学报》1982,(4):397-402
白背飞虱在我省常大发生,给水稻造成严重的为害。 本文根据1979—1981年在贵州省贵阳地区进行白背飞虱越冬及迁飞的观察结果,用大量新事实证明白背飞虱是迁飞的害虫。其迁飞规律为:春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西南迁入;夏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往东北迁出,与此同时也有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东南或西南迁入的;秋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东北迁入(回迁),与此同时也有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往西南迁出的。 本文还探讨了有关白背飞虱迁飞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白背飞虱生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新  顾忠盈 《昆虫知识》1990,27(5):260-263
本文测定了白背飞虱羽化、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雄成虫较雌成虫羽化早;羽化高峰雄虫在中午前后,雌虫为午夜前后和早晨;交配日节律高峰在下午和后半夜;产卵日节律高峰在中午前后;雌成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虫可交配1~3次;交配前期长翅型显著长于短翅型,交配成功率为41.33%(实验种群);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91.87~92.80秒;未交配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长于交配过的雌成虫;交配前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的遗传力h~2分别为0.1581、0.2661和0.2421。  相似文献   

4.
根据粘虫的产卵习性,在田间分别测定了置于活体寄主和干枯植物上的卵块被捕食的概率,结果表明,枯草上面的隐蔽卵块被捕食的概率最低,与雌蛾的产卵习性相符,说明粘虫产卵选择习性有其生物学意义,即有利于躲避天敌。同时,实验结果表明粘虫幼虫的抗饥饿能力要强于甜菜夜蛾,是其对成虫产卵场所长期适应的结果。室内成虫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与田间相一致,光谱测定结果也表明绿色植物与雌蛾喜欢产卵的植物秸秆的光谱特征和波峰存在显著差异。观测粘虫雌蛾对不同颜色纸张的产卵选择发现,其喜欢在黄褐色纸张上面产卵,产卵量和产卵次数明显高于绿色纸张,而三者的光谱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白马蝠蛾生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白马蝠蛾的生殖系统和生殖习性。白马蝠蛾雌性生殖系统与鳞翅目其他昆虫不同:无粘液腺器官;成虫产卵行为特殊,卵散产,产后有用尾和足扫土盖卵的习性;成虫交配授精以精包方式进行。交配除提供雌蛾精子外,还能刺激产卵。雌蛾生殖力强,生殖期短,产卵最多768粒,最少364粒,一生平均621粒,生殖期平均4.2天;成虫历期平均6.2天;卵平均历期48.5天(温度12.6 ℃)。最适宜成虫交配与产卵的温度为12.5-19.0 ℃,相对湿度75%-90%。  相似文献   

6.
<正> 鼎点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Walker)是江苏沿海棉区主要害虫,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棉秸、枯铃、残枝落叶等处越冬。东台每年都有发生,大发生年份有1966年、1967年、1971年和1981年。因早春寄主复杂,食料各异,影响发育进度,导致以后各世代重叠。由于幼虫钻蛀蕾铃,防治稍有疏忽,便可造成减产。为提供测报资料,准确地预测虫情,及时开展综合防治,我们今年对金刚钻部分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于后。 一、成虫产卵习性 成虫一般在夜间羽化、取食、交配、产卵。 1.产卵前期及产卵量 1981年7月上旬于  相似文献   

7.
二种稻虱缨小蜂空间寄生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进生 《昆虫知识》1992,29(2):107-109
观察结果:拟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中上部叶位和分蘖枝组织内的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下部叶位组织内灰飞虱、白背飞虱卵及主茎枝组织内白背飞虱卵和分蘖枝组织内灰飞虱卵。二种稻虱缨小蜂均表现喜选择寄生叶片组织内寄主的习性。这一空间寄生习性的表现,本文从稻株空间温度对缨小蜂寄生活动的影响及寄主产卵部位、稻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三种稻飞虱在高温变温下的生态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型人工气候箱内模拟自然高温变温(27℃-38℃)下研究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3种稻飞虱种群的表现,并以恒温28.3℃为对照。发现3种稻飞虱的卵孵化率在变温下暴露5天,10天后,除白背飞虱卵孵化率在10天处理下比对照下降30%外,其他几种处理均和对照无显著差异;从发育历期来看,各虫种卵的发育速率随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快;3种稻飞虱若虫在变温处理5天后,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生存率依次为20%,30%和55%,明显低于对照;变温处理10天后,白背飞虱无一个体生存;褐飞虱比对照低75%.灰飞虱低50%;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寿命明显比对照短;灰飞虱雌成虫的产卵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产卵量在变温处理8天后,仅为对照的40%和80%,变温处理15天后,分别为对照的15%和54%。  相似文献   

9.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成虫,从羽化至产卵的几天时间内,卵巢不断发育,体内的脂肪量和含水量变化较大,在行为上表现出迁飞现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研究表明若虫期拥挤显著延长了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的发育历期 ,但电光叶蝉Reciliadorsalis的历期受影响不显著 ;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两种的性比、产卵前期和繁殖力不显著。若虫期高密度下的白背飞虱短翅率、电光叶蝉的若虫存活率显著降低。繁殖力和成虫寿命在成虫期也拥挤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受到影响。特定年龄生命表分析表明拥挤对白背飞虱的综合影响程度比对电光叶蝉小。常发性、潜在性昆虫对若虫期、成虫期拥挤的反应并不总是如文献中所言表现为繁殖力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内禀增长力可较完整地描绘这种反应。白背飞虱作为一常发性昆虫与潜在性昆虫电光叶蝉的生态学特性的差异表现在 :未成熟期短、繁殖力和产出卵速率均高 ,因而内禀增长力也高。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施硅对白背飞虱刺吸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硅可增强植物对多种植食性昆虫的抗性。本研究旨在了解硅处理对水稻叶鞘硅化程度及其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刺吸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以明确施硅增强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的部分机制。【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施硅水稻的叶鞘硅化程度;利用刺吸电位技术记录白背飞虱若虫刺吸行为;采用笼罩法测定白背飞虱雌成虫栖息和产卵选择性。【结果】与不施硅的对照相比,硅处理(0.16和0.32 g SiO2/kg土壤)增加了水稻叶鞘硅细胞的数量,延长了白背飞虱若虫刺吸行为中非刺探波和路径波的总时间,缩短了取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在选择性测定中,与对照组相比,白背飞虱雌成虫对0.16和0.32 g SiO2/kg土壤处理的水稻的栖息率分别降低48.0%和67.4%,在其上的产卵量分别降低34.8%和46.1%。【结论】施硅增加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排驱性,阻碍白背飞虱的刺吸行为,因此有助于增强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记录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雌性成虫的产卵行为,并研究了其产卵习性。结果发现,绿盲蝽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中,单次产卵平均历时31.4 s;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白天的产卵量仅占全天的6.6%。成虫交配后主要产可育卵,后期偶产不育卵;而未交配个体大部分能产不育卵。在25℃下,成虫从7日龄起开始产卵,16日龄前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48.9%;17~40日龄间产卵量约占40%。在棉株上,约65%卵分布在中部(第4到第7果枝),同时94.3%卵集中在叶柄、叶脉、蕾柄和铃柄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记录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雌性成虫的产卵行为,并研究了其产卵习性.结果发现,绿盲蝽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中,单次产卵平均历时31.4s;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白天的产卵量仅占全天的6.6%.成虫交配后主要产可育卵,后期偶产不育卵;而未交配个体大部分能产不育卵.在25℃下,成虫从7日龄起开始产卵,16日龄前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48.9%;17-40日龄间产卵量约占40%.在棉株上,约65%卵分布在中部(第4到第7果枝),同时94.3%卵集中在叶柄、叶脉、蕾柄和铃柄上.  相似文献   

14.
自1963年我县棉尖象Phytoscaphus gos-sypii Chao突然大量发生,现已成了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从1964年起,我们对棉尖象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系统地进行了观察,并对测报和防治办法进行了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1.产卵数量和孵化 根据室内饲养观察,成虫羽化到始见产卵期平均为10.2天,最短4—5天,最长15—17  相似文献   

15.
蔡立君  李军  花保祯 《昆虫知识》2006,43(5):681-683,F0004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 Chou et 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句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d;幼虫蝴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16.
廖琪  赵彬彬  方玲  周南欣  何树林  徐杉  杨洪  周操 《昆虫学报》2023,(11):1500-1509
【目的】探究阿维菌素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10(0.016 mg/L)和LC25(0.031 mg/L)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统计F0代雌雄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记录F1代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存活率及雌雄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组建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结果】与对照(蒸馏水)相比,白背飞虱3龄若虫在LC10和LC25浓度阿维菌素的胁迫下,F0代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但孵化率未受影响;LC25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白背飞虱雄成虫寿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但LC10阿维菌素处理显著缩短了雌成虫寿命。在F1代中,LC10和LC25浓度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记述了云南元江虎斑蝶Danaus genutia(Cramer)种群的全虫期形态特征、幼期发育历期、在云南昆明温室中的代生活史和生殖力、寄主范围、成虫及幼虫的行为习性,为该高观赏价值蝶种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在气候箱内单虫饲养观察个体发育史,建立温室实验种群收集种群生活史资料,结合实验种群和野生个体观察了解幼虫和成虫习性;根据成虫对多种植物的同时选择产卵、成虫对单种植物的顺序选择产卵及幼虫取食和发育情况判定幼虫寄主植物。[结果]在25℃恒温条件下,虎斑蝶从卵到成虫羽化历时22~27 d;在温室自然变温条件下(16.5~36.4℃),雌成虫从卵发育至产卵需35~40 d;成虫雌雄性比为1:1.26,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4.84粒;虎斑蝶元江种群的唯一确认寄主为鹅绒藤属的两种植物,青羊参Cynanchum otophyllum和峨眉牛皮消C.giraldii。[结论]虎斑蝶元江种群中存在明显的体表色斑多态性,这种警戒色多态性可能是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的结果,也可能是种群内的稳定多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除了萝藦科鹅绒藤属的2种植物,其他多种被文献报道为虎斑蝶寄主的植物被证明非元江虎斑蝶种群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8.
椰子木蛾的产卵节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椰子木蛾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害虫,研究其产卵习性可为监测和防治该虫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观察、记录了椰子木蛾雌成虫的产卵节律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结果】椰子木蛾最高日产卵量可达34.4粒·头-1,且主要集中在羽化后4 d内产卵,占总产卵量的54.1%;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23:00到次日8:00;在椰子、蒲葵、大王棕、槟榔和散尾葵等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为89.3~147.7粒·头-1,但产卵位置存在差别。【结论与意义】椰子木蛾雌成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产卵节律性,且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一致。  相似文献   

19.
杧果切叶象成虫密度对雌虫产卵习性影响不大。成虫密度与雌虫单日平均产卵量呈直线负相关,与单叶平均着卵量呈曲线正相关。按幼虫取食最计算得出成虫最大允许密度,泰国杧、印度901和缅甸杧分别为2.0、2.9、4.2(对/梢)。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种内和种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在3种类型水稻稻苗上的种内密度效应和种间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6-24头/盆若虫和2-6对/盆成虫的接虫密度范围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种内密度效应均较弱,其中尤以褐飞虱的种内密度效应更弱,种内密度效应与水稻品种有关,在秀水11和协优9308上,白背飞虱的种内密度效应相对较强;褐飞虱在浙852和协优9308上表现一定的密度效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存时种间在互利关系,其中尤以对白背飞虱有利,主要表现为两种飞虱的若虫存活率,成虫短翅率,单雌每天产卵量和后代虫孵化率在混合饲养时比一种飞虱单独饲养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