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一、转基因植物和转化方法二、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一)利用基因工程达到抗病毒的几种策略(二)利用病毒外壳蛋白的基因(三)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介导的抗性三、抗虫转基因植物(一)预计可能的商品化时间表(二)关于修饰B。tCryIA,CryIA基因密码(三)多途径应用Bt杀虫蛋白基因(四)抗同翅目害虫转基因植物的突破。四。抗真菌性病害的转基因植物(一)抑制核糖体蛋白(二)几丁酶和葡聚糖酶五。抗细菌的转基因植物(一)利用病原细菌天然解毒能力(二)利用天然抗菌肽和溶菌酶六、结束语--简介植物基因工程在培育雄性不育株系,改良植物品质及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的应用,以及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湿地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物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演替阶段6种优势植物-包括早期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中期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柽柳(Tamarixchinensis)、后期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LRC)和CO2响应曲线(A/Ci),并拟合得出多个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6种优势植物LRC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糙叶苔草>芦苇>柽柳>白茅>旱柳,且早期植物显著大于后期植物(P<0.05);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和暗呼吸速率(Rd)变化与Pn相同,也表现出演替早期植物>中期植物>后期植物;而表观量子效率(AQY)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由A/Ci曲线可以发现,演替早期优势植物较后期植物具有更低的CO2羧化效率(CCE)和相对较高的CO2补偿点(CCP).可见群落演替与各阶段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开发利用中的广西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畴芬  黄广宾  陆益新   《广西植物》1985,(3):211-226
<正> 引言 一、广西现有植物资源概况 (一)科、属、种的构成 (二)用途类别统计 (三)性状划分统计 (四)优势植物 (五)特有植物和受保护植物 (六)入载为模式的植物 二、广西植物资源直接利用概况 (一)政府部门收购及生产单位的利用 (二)民间利用 三、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的试验研究 (一)种类的调查发现 (二)综合性的调查 (三)应用上的研究 (四)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早石炭世由于全球气候分带不明显,无显著植物分区现象,全球为一个一致性的植物区,即拟鳞木植物区[WT5”BX](Lepidodendropsis [WT5”BZ]floral province)。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全球存在4个植物区,即华夏植物区(Cathaysian floral province)、欧美植物区(Euramerican floral province)、安加拉植物区(Angaran floral province)和冈瓦纳植物区(Gondwanan floral province)。华夏、欧美和安加拉植物区皆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Laurasia), 冈瓦纳植物区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Gondwana)。本文通过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一些焦点问题的综合评述和分析,试图为古大陆再造研究提供古植物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吉林省植物新记录6种,分属5科6属,它们是弓嘴苔草(Carex capricornis)、圆柱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var.cylindricus)、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粘毛黄芩(Scutellaria viscidula)、耧斗菜叶绣线菊(Spiraea aquilegiifolia)、细叶小苦荬(Ixeridium gracile)。这6种植物在《东北植物检索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文献中都未曾记录在吉林省的分布,因此确定这6种植物属于吉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广西特有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陆益新  黄广宾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89,9(1):37-58
<正> 目次 前言 一、广西特有植物的种类 (一)特有属(二)特有种(三)准特有种(四)非特有的模式植物(五)存疑种 二、广西特有植物的区系特征和地理分布 (一)特有植物的科、属、种构成(二)地理分布(三)区系特征 三、广西的特有植物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安徽大别山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种子植物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安徽大别山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和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并与周边山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大别山区种子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区域内种子植物共计145科,731属,1 648种(不含种以下分类)。(2)通过统计和PCA方法分析,表明安徽大别山区植物区系整体上呈现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3)安徽大别山区与岳西古井园种相似性系数最高(64.52%),与清凉峰次之(40.22%),与舒城万佛山最低(24.65%)。(4)安徽大别山区内含21种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包括5种濒危植物、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1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8.
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植物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该文选取5种真红树植物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 9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2)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3)真红树植物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比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9.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和选择指数(E)对白唇鹿粪样28份(暖季)和20份(冷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粪样中可识别植物碎片9科15种(属),以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蓼科植物为主,莎草科占71.75%±0.74%,其次为禾本科(13.4%±0.89%)、豆科(3.23%±0.37%)、蓼科(2.19%±0.2%)、蔷薇科(1.62%±0.29%)。白唇鹿对食物有很强的选择性,栖息地主要植物有16科68种,而白唇鹿取食9科15种(属)食物,7种(属)植物呈正选择,1种(属)植物呈随机选择,4种(属)植物呈负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组成红树林(Mangrove)的植物并非全是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植物,因此我们把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Plants),以与红树科植物相区别,因为红树科植物井非都能在周期性潮汐浸渍的海滩或河流中形成群落,例如红树科中鹅山木(Carallia)和山红树(Pellacalyx)二属植物是在陆地上或山林中生长的,不具有红树植物的生态习性,它们不是红树植物。这说明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它们的生态习性是两回事,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昆嵛山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昆嵛山地处胶东半岛,属于暖温带气候类型;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132科,571属,1058种。地理成分复杂,区系类型多样,现有571个属可分为15个分布型及12个变型。区系组成的大科及主要科共16科,即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莎草科,百合科,十字花科,蓼科等,共有植物285属,612种,占昆嵛山种子植物总属数的51.82%,总种数的59.94%,它们构成了昆嵛山植物区系的基本框架。Raunkiaer生活型组成依次为高位芽植物(34.40%)> 地面芽植物(27.13%)> 一年生植物(19.66%)> 隐芽植物(9.64%)> 地上芽植物(9.17%)。本文在主要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区系植物具有以下4个特点:(1)植物种类丰富,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比例较大(2)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显示出多方植物交汇的特点(3)区系成分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单种属成分较多,区系的特有程度较低(4)珍稀濒危种类丰富,在科的层次上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2.
刘建国  刘卫国 《植物学报》2017,52(6):756-763
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的特点,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种优势短命植物(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种生活型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小花荆芥(Nepeta micrantha)以及条叶庭芥(Alyssum linifolium)N含量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23±7.16)、(14.11±6.38)和(10.85±6.14)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2±0.73)、(3.12±1.24)和(3.43±0.55)mg·g–1;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雅葱(Scorzonera pusilla)和簇花芹(Soranthus meyeri)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97±5.94)(15.08±4.01)和(17.94±9.03)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55±0.83)、(2.73±1.11)和(5.03±0.65)mg·g–1。由此可见,短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各物种N、P含量在生长初期都大于其它生长季节,在生长旺季随叶片生物量增加,N、P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在生长末季N、P含量又有所回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但同一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并无显著差异,体现了种内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的叶片水分吸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地区, 经常出现只能湿润植物地上部分和表层土壤的小量级降雨和凝结水输入, 此量级的水分输入无法通过入渗进入根区土壤而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最近研究发现, 叶片吸收水分是利用小量级降水和凝结水的主要方式。该研究通过鉴定和观测准噶尔盆地东南部5个自然植物群落中夏季地上部分仍存活的所有51种荒漠植物叶片的单位面积吸水量(LWUC)、叶片含水量增加率(Rw)以及其他7种植物功能性状, 探讨了这些植物功能性状与植物叶片吸收水分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与Rw相比, LWUC是更加适合评价植物叶片吸收水分能力的指标; (2)植物生活型是相对合理的评价荒漠植物叶片吸收水分能力的植物性状; (3)荒漠植物地上(叶片)和地下(根系)部分吸收水分策略存在着权衡; (4)荒漠植物叶片耗水和吸水存在着权衡。总之, 叶片吸收水分策略对于荒漠植物, 特别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渡过持续的干旱并完成生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藏北高寒草地植物群落C、N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C)、氮(N)作为植物必需的养分元素,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与生境的关系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反映了植物的生长速率。研究藏北高寒草地58个样点植物C、N化学计量特征及植物C、N含量和C∶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寒草地植物的C、N耦合关系存在差异,可分为高碳氮比植物(lg(C)/lg(N)=0.926)和低碳氮比植物(lg(C)/(lg(N)=0.105);(2)藏北地区高寒草地植物C含量为382.24 mg·g-1、N含量为17.76 mg·g-1,植物C∶N平均值为22.24,且N的变异系数C∶N的变异系数C的变异系数;(3)高碳氮比情况下,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碳、氮及碳比氮分布变化的解释量:土壤有机碳(SOC)(48.91%)土壤全氮(STN)(30.50%)温度(27.47%)降水(16.66%);低碳氮比情况下,环境因子对植物碳、氮及碳氮比分布变化的解释变量:降水(18.78%)经度(16.32%)干旱指数(14.35%)植物物种丰富度(12.58%);(4)对于高碳氮比的植物,植物C、N含量随着SOC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植物C∶N受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而对于低碳氮比的植物,植物C含量和C∶N值与降雨、经度、干燥度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于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保育与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荒漠植物(21种)繁殖体的形状、大小、质量(17种为种子,4种为果实)。用三维方差衡量繁殖体形状,用三维之和衡量繁殖体大小,繁殖体百粒质量衡量繁殖体质量。结果表明:1)21种植物繁殖体的形状差异很大,且豆科(Fabaceae)植物的繁殖体形状接近圆球形,菊科(Compositae)植物的繁殖体形状较大地偏离圆球形(方差>0.05)。21种植物繁殖体大小、质量差异也很大;2)繁殖体大小的表现趋势与其相应的质量的表现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研究区主要荒漠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类虽然不及灌木(半灌木)的种类丰富,但其繁殖体平均质量却比灌木(半灌木)多18%;4)在21种植物的繁殖体中,9种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100%的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100%的菊科植物都具冠毛,这些附属物对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和定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搞清楚中国外来植物种类有哪些, 从哪里来, 如何进入中国, 属于什么性质的类群, 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如何等问题, 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各省级植物志书等记载的外来植物信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有限, 且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体现中国外来植物信息的数据库。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外来植物相关的资料, 并通过文献考证增补外来植物原产地、习性等信息,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经信息化处理和分类学校正, 进行分类体系重建, 最终确定中国外来植物的物种名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共有数据14,710条, 记载中国外来植物283科3,233属14,710个类群(含13,401原种332杂交种2嵌合体458亚种503变种14变型)。每个类群包括类别、中文科名、科名、中文属名、属名、中文名、别名、学名、命名人、生存状态、生存时间、生活型、原产国家或地区和中国引入省份等基础信息。数据集显示, 外来植物已在中国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达28.19%, 中国境内有维管植物52,177个类群, 其中本土37,464, 外来14,710, 上述数字包含种下等级, 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就生存状态而言, 栽培植物占所有外来植物的比例高达91%, 逃逸植物占7.36%, 归化植物占6.69%, 入侵植物占2.66%; 对于生活型的分析显示, 多年生类群占据了外来植物的绝大多数(13,625种, 约占总数的92.6%), 草本植物(8,937种, 约占总数的60.8%)相较于乔木(2,752种, 约占总数的18.7%)、灌木(4,916种, 约占总数的33.4%)及其他生活型数量要更多; 中国的外来植物大多来自北美洲(4,242种)、非洲(3,707种)、南美洲(3,645种)、亚洲(3,102种), 欧洲(1,690种)和大洋洲(1,305种)相对较少; 而中国具有外来植物最多的前10个省份分别为台湾(6,122种)、北京(5,244种)、福建(3,667种)、广东(3,544种)、云南(3,404种)、上海(2,924种)、江苏(2,183种)、江西(1,789种)、浙江(1,658种)和湖北(973种)。本数据集是第一次对中国外来植物进行全面系统整理, 可供从事外来植物相关研究工作参考, 也可作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还可作为农业、林业、草业、园林、草药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人士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华亭延安组植物化石进行了宏观形态和表皮构造分析,经鉴定共有24属49种。该植物群组成为:真蕨纲(28.6%)、银杏纲(38.8%)繁盛,松柏纲(16.3%)、楔叶纲(8.2%)和苏铁纲(4.1%)占一定比例,石松纲和种子蕨纲未见。与国内、外侏罗纪植物群或组合,特别是与我国北方中侏罗世11个研究较为系统的植物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植物群明显具有中国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点,其地质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早期,大致相当于阿林期(Aalenian)至巴柔期(Bajocian)。华亭延安组化石植物以温暖湿润气候下繁盛的植物类型为主,兼具少数亚热带、热带气候下的植物成分,说明甘肃华亭地区中侏罗世为偏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热带林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性组分, 附生维管植物对于维持热带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首次系统地报道了热带天然针叶林中的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特征。以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热带天然针叶林(我国唯一较大面积分布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天然林)中的附生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样带调查(共设置12个10 m × 50 m的样带, 记录每个样带内胸径(DBH) ≥ 5 cm树木上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名称、株数及附生高度), 分析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热带针叶林0.6 hm 2面积内共有附生维管植物769株, 分属于7科17属27种, 附生兰科植物和萝摩科植物为优势类群; 2)附生维管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聚集分布; 3)附生维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 在中等高度层次(10-20 m)分布最多, 在下层(0-5 m)也有较多的分布; 4)少数附生维管植物对南亚松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如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fordii)、玫瑰毛兰(Eria rosea)、眼树莲(Dischidia chinensis)和铁草鞋(Hoya pottsii)等; 5)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与宿主胸径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植物功能型(PFTs)是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上植被与全球变化之间关系的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态学模型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植物功能型的概念由来以及与生活型(life form)、功能团(guild)、生物群区(biome)的区别和联系,总结了植物功能型的5种常见的划分标准,并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功能型研究方法在生态模型中...  相似文献   

20.
功能植物的作用原理、方式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种植蜜源植物、储蓄植物、栖境植物和诱集植物等以增强目标保护作物害虫天敌昆虫的生物控害功能,已成为害虫生态调控的一项重要途径。为此,本文从种植这些植物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角度,提出功能植物的概念,认为功能植物应为天敌和传粉昆虫提供"衣(传粉服务)、食(食物服务)、住(庇护服务)、行(转移服务)"的功能,而不能为目标害虫提供"衣(沾花点)、食(桥梁田)、住(庇护所)、行(扩散地)"作用,在发挥生物控害功能的同时,还可能带来诸如传粉、土壤涵养等其他生态系统功能;由此进一步总结了功能植物的作用原理、主要特征、作用方式及其与其他相关名词的联系与区别,指出未来功能植物发展的趋势,为充分利用功能植物开展害虫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