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颈鹤     
正该图片由武汉纺织大学庞爱民教授于2016年8月摄于西藏阿里日土县班公湖。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涉禽,体长110~120cm,体重4~6kg,体羽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尾羽褐黑色,头顶前方裸区呈暗红色,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1876年,俄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于中国的青海湖,是全球发现最晚的一种鹤类。黑颈鹤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 500~5 000m的高原,通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又名西藏鹤,是世界濒危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的头顶是一种裸露的红色粗糙皮肤,着生黑色发状毛。紧跟眼的后侧有一白斑,并向后延伸;头的其余部份和颈部为黑色羽毛,虹膜黄色。翅的初级飞羽与次级飞羽为黑色,尾黑褐  相似文献   

3.
黑颈鹤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产鸟类。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1876年),俄罗斯学者(Przevalski)依据采自我国青海省的标本,首次将它命名为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种,因为它是鹤类中惟一的高原种类,繁殖区基本上限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越冬区一般不低于海拔2000米的人迹罕至的边远湿地;还因为它是人们迄今为止了解最少的鹤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首次卫星跟踪黑颈鹤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被IUCN和CITES列为易危和附录Ⅰ物种,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黑颈鹤夏季在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繁殖,冬季除在不丹北部有少量个体外,绝大部分种群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作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鸟类,我国学者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5.
正黑颈鹤为鸟纲,鹤科,大型涉禽,全长120~140厘米,颇有风流潇洒之态。其体羽银灰色至近白色,头顶暗红色,具稀疏黑色发状羽,很像戴了一顶小红帽。眼下有一白斑头;颈的三分之二部分为黑色素,故而得名黑颈鹤;尾部,初级、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嘴淡绿色,脚黑色。黑颈鹤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雌鸟背上有淡棕褐色的衰羽且体型略小,易于识别。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7.
正清晨,我站在山坡上,用快要冻僵的双手架好望远镜,对准了远处湿地中的一片黑点,等待着阳光慢慢驱散薄薄的晨雾,好看清它们从睡梦中醒来的样子……我观察的正是一种高原上的鹤类——黑颈鹤。一提起高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主要在西藏和青海,向北一直到新疆南部,向东则到  相似文献   

8.
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种。我是1993年的夏天就在青藏高原上认识了。那次我看到的鹤正处于繁育期,所以我们人类很难靠近,拿着望远镜才能看清楚它们。不过,那次也幸运地看到了它们从我们头顶上匆匆飞过时那修长的身体。 第二次看到它们,是1996年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在那里我被告知,全世界15种鹤中,国际鹤类基金会最后得到的一种鹤是黑颈鹤。它很珍贵,国际鸟类红皮书上,榜上有名。并将它们列为全球急需挽救的珍稀物种。 做为一个广播记者,我很想录到全世界15种鹤类的鸣叫。可美国科学家告诉我,黑颈鹤最不爱叫,能不能录到,要看你的运气。说来也好玩,在国际鹤类基金会,这最不爱叫的黑颈鹤的叫声,是我最先录到的。当地的科学家开玩笑地对我说,它们一定是知道老乡来了,想和你诉诉乡情。在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我不知道黑颈鹤住在那儿想不想家,但可以  相似文献   

9.
鹤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现存鹤科鸟类共有15种,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其余各洲均有分布。化石鹤计有17种,发现于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其中游荡鹤属5种,发现于始新世;鹳鹤属2种,分别发现于始新世和渐新世,这两属的鹤类均已灭绝;鹤属10种。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古气候的资料,初步分析认为鹤科鸟类大约发生在7千万年以前(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的第三纪初期),正值世界第二次大冰期后的间冰期,气候温湿,世界上具有适于鹤类栖息的广泛环境。至第四纪冰期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有些鹤类绝灭了,有些则继续留存。例如黑颈鹤适应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是为最年轻的种类。蓑羽鹤广泛分布于欧、亚、非洲,蓝蓑羽鹤分布于非洲南部,有可能是最古老的种类。地中海、非洲和北美洲可能是世界鹤类的发源地。从赤颈鹤、澳洲鹤的形态看,有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但从气管的形态来看,又与其他鹤属鸟类较为一致;肉垂鹤、澳洲鹤和两种冕鹤都具肉垂或垂囊,赤颈鹤亦或具肉垂。鹤属中的白鹤,其气管则与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肉垂鹤相似。无论从分类学及鹤科鸟类的起源地,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黑颈鹤是全世界15种鹤中唯一生存于高原地区的鹤类,为我国独产。据中美1995年联合调查结果表明,现仅有4000余只。由于数量特别稀少,《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国际鸟类红皮书,都将其定为全球急需挽救的珍稀物种。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认真分析和掌握黑颈鹤的生态特点及规律,为其提供和创造优越的栖息环境,是保  相似文献   

11.
若尔盖高原沼泽黑颈鹤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家驹  罗佳 《四川动物》1991,10(3):37-38
青藏高原特产珍禽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为重点保护的几种鹤类之一,也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自普尔杰瓦尔斯基(Prijevalsky,1876)首次在我国青海湖发现后,曾有Watton(1904)、Dolan(1939)、Ali(1947)等零星报道。近年来姚建初(1982)、郭聚庭(1981)、吕宗宝(1980、1988)、王岐山等(1987)、郑作新(1987)等对黑颈鹤的分布、数量、繁殖及研究现状加以报道。然而若尔盖高原的黑颈鹤研究甚少。自斯通(Stone,1933)在松潘草地采到标本之后,仅有郑作新等(1965)、王有辉等(1989)及四川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陕西省动物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藏黑颈鹤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主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每年在西藏繁殖的黑颈鹤数量在4000只以上,越冬的数量达6000多只.目前西藏保护黑颈鹤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个,即西藏色林错黑颈鹤繁殖栖息地自然保护区(8936.3 km2 )和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自然保护区(6143.5 km2),这两个保护区在黑颈鹤的保护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分布在西藏的黑颈鹤研究和保护的成果及其进展,包括黑颈鹤在西藏的地理分布、种群生态、生境现状以及保护管理现状,并对目前黑颈鹤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封面说明     
李超 《生物学通报》2011,(10):59-59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隶属于鹤形目Gruiformes鹤科Gruidae。为大型涉禽,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体羽几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红色,眼先、颊部、喉及颈侧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繁殖于我国东北,冬季南迁至华东、长江两岸。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鹤     
戎可 《生物学通报》1997,32(12):12-13
“鹤”泛指鹤形目鹤科的各种类,世界上现存鹤类计15种,我国有9种,分属鹤亚科鹤属和衰羽鹤属(衰羽鹤)。均为大型迁徙性涉禽。头顶(或额)通常裸出或被羽(蓑羽鹤属),橡强直,鼻孔呈直线状;初级飞羽11枚(第1枚较第2枚短),次级飞羽比初级飞羽长;尾短,尾羽12枚;腔、跑路和趾均细长,后趾很小,位置高于前3趾;气管发达,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利于发声共鸣。栖息于河口、湖泊等水域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或宽阔的农田,涉水取食蠕虫、软体动物、昆虫、小型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的嫩芽和种子,较少飞翔。繁殖期通常有复杂的求…  相似文献   

15.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2002,10(4):393-398
于1996年1月对西藏中南部越冬黑颈鹤的食性和谷物性食物的可获得性进行了研究。青梨(Hordeum vulgare),春小麦(Triticum spp.),冬小麦(Triticum spp.)是该地区的3种主要作物。对黑颈鹤粪便的分析表明,越冬黑颈鹤取食大量的农作物,尤其是小麦散落从粒,而冬小麦苗仅上鹤类食物组成的很小一部分。秋收后的翻耕,放牧等农业活动影响地面上作物残物(种子,叶,秆或根)及谷粒残物(裸粒,穗稃)的数量,农地翻耕掩埋了大部分的作物残物。未翻耕青梨地与小麦地上的作物残物覆盖比值相似。谷物残物的密度在未翻耕的小麦地上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黑颈鹤的冬季食物来源,减少人为活动对黑颈鹤的干扰,我们建议:在秋收后不要翻耕河流两侧的青梨地和小麦地;在冬小麦种植地区,冬小麦应仅仅种植在主要公路两侧。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山包是昭通市辖区西部79km的一个乡,属高原缓丘草甸地貌的贫困农牧业高寒山区,是近二年新发现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分布数量最大的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黑颈鹤主要栖息在跳礅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1990年2月,进行多次分组同步调查结果,计有黑颈鹤181只。其中跳礅河稳定栖息的为141只,种群结构为2只亲鸟带2只幼鹤的家庭2家,2只亲鸟带1只幼鹤的家庭8家,配对的非繁殖成鹤家庭11家,孤成鹤2只,亚成鹤85只。另有11只灰鹤。大海子稳定栖息的为40只,种群结构仅有2只亲鸟带1只幼鹤的1家,余下的37只均为亚成鹤。另计有2只…  相似文献   

17.
世界之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共有15种鹤,除了南极洲和南美洲之外,其他各大洲都有鹤的分布。在热带的非洲,有黑冠鹤、灰冠鹤、蓝鹤和肉垂鹤;在北美洲,有美洲鹤和沙丘鹤;在大洋洲有澳洲鹤;在亚洲有蓑羽鹤、赤颈鹤、灰鹤、黑颈鹤、丹顶鹤、白枕鹤、白鹤和白头鹤。  相似文献   

18.
黑颈鹤迁徙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至康  李德浩 《动物学报》1993,39(1):105-106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中国的特产种,它在青藏高原上繁殖,在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及不丹等地越冬。1984至1989年间,笔者在青、藏、川、甘、云、贵等省、区对它的迁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环志方法进行。利用活套、围网和直接捕捉雏鸟等手段,先后共捕捉黑颈鹤20只:在越冬地贵州威宁的草海3足;繁殖地四川若尔盖8只,青海玉树的隆宝滩8只,青海湖的泉湾1只。其中有成鹤5只,一龄幼鹤6只,雏鹤9只。所用脚环是由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分别提供的,分彩色塑料环(有大红、桔红、白、绿等色)和金属环。  相似文献   

19.
于2012年59月,对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287只黑颈鹤,其中5月70只,包括繁殖鹤群18对36只(占51.4%),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3群27只(群体大小分别是4只、8只和15只),占38.6%,单只鹤7只(占10.0%)。7月份观察记录到黑颈鹤121只,繁殖鹤群有41对82只,占观察数量97只(除幼鹤外)的84.5%,单只鹤群3只,占3.1%,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12只,占12.4%,其余为幼鹤24只。9月份共观察记录96只(其中14只幼鹤),繁殖鹤群有38对,76只,占观察数量82只(除幼鹤外)的92.7%,单只鹤1只,占1.2%,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由5只个体组成,占6.1%。与之前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到的黑颈鹤分布区范围没有大的变化。整体上看,保护区内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在尧拉乔、纳勒乔、纳洛乔一带和热尔大坝的哈丘湖、措拉坚、花湖等湖泊及湖滨沼泽。建议在这两个区域设置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并且在保护区内限制放牧强度,核心区内严禁放牧,调节好草场的季节性利用,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合理的恢复使用,从而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据已收集到的数据,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确定了黑颈鹤种群的性比为1:1,避免了大量取样。根据黑颈鹤的特点,我们将其种群分成4个年龄组,并求出了各年龄组的存活率和繁殖率,据此建立了描述黑颈鹤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用模型计算得出在乌蒙山区越冬的黑颈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1.85‰;理想的种群结构为幼鹤、亚成鹤、成鹤、老鹤分别占总数的15.5%、21.5%、60.2%、2.8%,最后预测了乌蒙山黑颈鹤种群在1988~2000年越冬期的数量。1989年1月经实地调查该种群总数为310只,而预测值为303只,误差约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