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白花败酱食疗价值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又俗称苦菜、苦斋、鹿肠等,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四川、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常生长在山坡、路旁、林绿草地等处,在空气潮湿、土质肥沃疏松的环境下,生长尤佳。  相似文献   

2.
闽南苦菜——白花败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爱好和食物结构正悄然地发生了微妙变化,多年来一直在山林中沉睡的野生蔬菜,也随之日显其珍。苦菜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洁净无污染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往往俗称菊科植物苦苣菜为苦菜。在笔者所在的闽南地区,则习称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a)为苦菜 (或称白花苦菜 )。这种苦菜为多年生草本,高 30— 80cm,根状茎横走,伏地生长。基生叶丛生,叶片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楔形并下延成叶柄,边缘具粗齿;有时大头羽状深裂,叶柄稍长于…  相似文献   

3.
我国苦菜资源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苦菜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苦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植物学上是菊科的一大族,它包括苦艺菜属、葛直属、苦荚菜属、菊直属的多种植物。苦菜的这些种类,都有相似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但也有细微的差别,经查阅资料和植物学鉴定,药用苦菜多为苦售菜(SOnChuSOle。ceSSL.)和裂叶p,V:菜(Sonchusa。ensisL.),而食用苦菜主要是它荚菜(Sonchusb。nchyotusDC)。苦菜”是一种杂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于农田、荒地或路旁,以根和种子繁殖,有着很强的抗性和极强的繁殖能力,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地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龙葵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葵(Solanum nigrum)别名苦菜、苦葵、老鸦眼、天茄子。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东北、华北为多。广布于欧、亚、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生于农田、荒地、田边及村庄附近。 龙葵每百克全草含维生素C120毫克、维生素A9666国际单位。每百克龙葵果汁总酸13克、  相似文献   

5.
【背景】鄂尔多斯地区传统自然发酵苦菜风味和作用独特,但目前尚无关于发酵苦菜中乳酸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报道。【目的】获得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特性优良的乳酸菌。【方法】通过测定总酸度筛选高产酸菌株,并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以及16S 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经鉴定5株高产酸的菌株均为植物乳杆菌,生长温度范围宽,并且具有耐酸、耐碱、耐盐、耐热的特性。【结论】试验菌株具有优良的生理特性和潜在的益生特性,可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内蒙古1个新分布记录属--莴苣属(Lactuca L.);3个新分布记录种:双穗麻黄 (Ephedra distachya L.)、丝毛蓝刺头(Echinops nanus Bunge)、野莴苣(Lactuca serriola L.).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莴苣属6种近似种瘦果超微形态,确定鉴别特征,为口岸检疫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莴苣属6个近似种瘦果的表面特征、冠毛、种脐、衣领状环等超微形态特征,测量瘦果表面刺长、刺宽、刺间距、冠毛节间长度等,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显著差异评价。【结果】野莴苣脐口无环形边,其他5种均具环形边;野莴苣瘦果表面突起呈锐三角状物,乳苣突起呈耳状物;乳苣与莴苣衣领状环呈圆形或近圆形,其他4种呈椭圆形;乳苣、刺毛莴苣冠毛节间长度最小,毒莴苣的最长;野莴苣、莴苣、山莴苣次之;毒莴苣瘦果冠毛上的刺基部稍肿大,而其他5种未见肿大;瘦果超显微特征性状测量值在种之间存在差异。【结论】莴苣属种脐的形状和环形边的有无、种脐中央的突起物形状、衣领状环形状、瘦果表面纹饰特征及突起物的形状等超微形态特征可以作为莴苣属种类判定依据;瘦果表面的刺长度和宽度、刺间距、冠毛节间长度数值差异显著可以用于莴苣属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8.
绿原酸对莴苣生长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酚酸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化感物质,广泛存在于农作物等植物体内以及耕作土壤中,与植物的化感效应以及连作障碍密切相关。该研究以蔬菜类植物莴苣为受体,采用植物细胞和生理学方法,分析酚酸类化感物质绿原酸抑制莴苣生长的活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以揭示绿原酸介导的化感作用及连作障碍机制。结果显示:(1)绿原酸对莴苣的根长、茎长以及鲜重等生长指标均表现出低浓度(0.1和1.0μmol/L)促进、高浓度(10、100和1 000μmol/L)抑制的活性作用模式,其在10μmol/L及以上浓度时对根长和鲜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在各浓度下对莴苣茎长无显著影响。(2)绿原酸处理后,莴苣根尖细胞分裂指数明显下降,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各分裂时期的细胞比例也显著降低,导致细胞分裂过程受阻。(3)较低浓度(0.1、1.0和10μmol/L)绿原酸对莴苣根尖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较高浓度绿原酸(100和1 000μmol/L)使莴苣根尖死细胞显著增多,根尖端绝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4)DHE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相比,低浓度(0.1和1.0μmol/L)绿原酸对莴苣根部的活性氧积累无明显影响,当绿原酸处理浓度大于10μmol/L时,随处理浓度升高莴苣根部的活性氧积累明显大量增多。研究表明,绿原酸能够诱导莴苣体内活性氧产生并积累,从而导致莴苣细胞分裂受阻、细胞活力降低,最终影响莴苣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莴苣属蔬菜资源SRAP标记PCR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莴苣为材料研究了影响SRAP标记PCR结果的因素,包括Mg^2+、dNTP、引物、Taq酶的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用于莴苣属蔬菜SRAP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50ng,Mg^2+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0.2mmol/L,引物浓度为0.75μmol/L,Taq酶用量为1U。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5min;94℃1min,35℃1min,72℃1min,5个循环;94℃1min,51℃lmin,72℃1min,30个循环;72℃7min。对体系的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莴苣SRAP体系重复性好、分辨率高、多态性丰富,在莴苣属蔬菜种盾资源评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言种等骞方面躲有专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菊科莴苣族6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观察了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多数为不规则形,少数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多数为浅波形或深波形,少数为平直形。一些种类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但也有不少种类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器分布。气孔器都属于无规则型,且都是随机分布。叶表皮显微构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类群间的关系,为探讨莴苣族的分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日本长野县蔬菜花卉试验场融合了莴苣的栽培种和野生种的细胞,并使杂种细胞再生成植物体。长野县是屈指可数的蔬菜王国,其莴苣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莴苣在日本播种困难,用种几乎全部靠从美国进口。因此,希望有适合于日本风土的品种。长野县采取从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引进作为育种母本的野生种等措施,正在积极地进行品种改良。细胞融合的研究成果将于1987年4月4日在东京召开的育种学会上发表。连作障害是日本种植莴苣农家共同的烦恼。连作障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文氏菌属  相似文献   

12.
光质对番茄和莴苣幼苗生长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精确调制不同光谱能量分布,以荧光灯光照为对照,研究光质对番茄和莴苣幼苗生长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下番茄、莴苣幼苗的可溶性糖、淀粉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叶片叶绿体中淀粉粒膨大显著;蓝光极显著抑制了番茄下胚轴伸长,显著提高了莴苣和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红蓝光下莴苣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碳水化合物、蔗糖含量和C/N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红光处理,番茄和莴苣幼苗的主根显著伸长,幼苗叶片中叶绿体形态正常,基粒增多,基质片层清晰,淀粉粒体积明显小于红光处理.光质对植物幼苗的光形态建成、生长、碳氮代谢及叶绿体发育有显著影响;红光下光合产物积累显著但运输受阻严重,在红光中添加适量蓝光更有利于莴苣幼苗的碳水化合物积累,并可促进幼苗根系生长,有利于同化产物输出.  相似文献   

13.
在标本观察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细莴苣属Stenoseris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共确认了3种.有3个名称,即Stenoseris leptanthaShih,S.taliensis(Franch.)Shih和S.tenuisShih处理为新异名.此外,重新编制了细莴苣属分种检索表,并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每种的分布地点.  相似文献   

14.
岩参属的分类学界限及中国-喜马拉雅菊科二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91,29(5):394-417
本文是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原莴苣属植物提出的分类订正。是笔者前一篇文章《莴苣属订正 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的续篇。文中建立了两个新属,即毛鳞菊属Chaetoseris Shih和细莴苣属Stenoseris Shih;文末及文中提供了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属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苦菜(Sonchus brachyotus DC.)是菊科苦苣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遍及我国各地。其嫩茎叶被黄土高原人民誉为饥荒年月的“救命菜”,丰年的“常年菜”。苦菜作为野菜的历史,已十分悠久。早在2541年前孔子采集的民间歌谣里,就有关于这种野菜的美称:“谁谓荼苦,其味如荠”(诗经·邶风·谷风),荼,即苦菜。解放前,塞上高原人民以所谓“锄田不怕日头晒,就怕回家没苦菜”,形容体力劳动者对苦菜的特殊需求。至今,在  相似文献   

16.
<正>苦苣苔是什么东东?和我们耳熟能详的苦菊、苦苣菜、苦荬菜、莴苣等植物有什么不一样呢?可能很多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陌生又略带拗口的名字。实际上,苦苣苔是一大类形态独特、美丽动人植物的统称,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全世界共有2?000多个家庭成员,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中国就有400多种苦苣苔科植物,多数分  相似文献   

17.
镉对超富集植物滇苦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镉(Cd)对一种新发现的Cd超富集植物——滇苦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浓度Cd(1-10μmol.L-1)处理下滇苦菜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高浓度Cd(50-100μmol.L-1)抑制了滇苦菜的生长,整株生物量比对照降低了72%和86%。10μmol.L-1Cd处理下地上部Cd浓度达到270mg·kg-1(干重),转运系数为1.41,符合超富集植物的特征。滇苦菜地上部Cd富集浓度最高达3919mg·kg-1,且64%-87%的Cd分布在地上部。中、低浓度Cd(1-10μmol.L-1)胁迫下,滇苦菜的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及各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但高浓度Cd(50-100μmol.L-1)胁迫下,地上部MDA、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比对照分别提高了5-17、1.6-6倍和2.9-7.2倍,地下部分别提高了1-5、1.4倍和9.5-11倍。同时,高浓度Cd处理下地上部和地下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地上部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上升,但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滇苦菜对Cd有较强的富集和转运能力。中、低浓度Cd处理未对滇苦菜造成明显的氧化胁迫,高浓度Cd处理时滇苦菜地上部与地下部均受到氧化胁迫,但对抗氧化胁迫的响应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报道弯孢属一新名称厚隔弯孢Curvulariacrassiseptum和生于莴苣LactucasativaL.上的一新变种厚隔弯孢莴苣变种Curvulariacrassiseptumvar.lactucae。模式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蓝花楹是否存在对其它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相关物质,以生长在四川温江地区的蓝花楹完整单花为供体材料、莴苣与高羊茅为受体材料、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种子萌发以及生物测定法培养幼苗,研究浓度为0.001、0.025、0.050 g·m L-1的蓝花楹花水浸液对莴苣与高羊茅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莴苣与高羊茅的种子萌发均受到该水浸液的抑制作用,在萌发指数上表现较明显即综合化感效应(SE2)分别表现为-0.13、-0.27;莴苣的苗高受到促进作用而根长和根冠比却受到抑制作用,其苗高SE3=0.13、根长SE4=-0.36、根冠比SE5=-0.16;高羊茅的根冠比受到促进作用而苗高和根长却受到抑制作用,其SE3=-0.12、SE4=-0.08、SE5=0.16;莴苣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值均受到抑制作用,其丙二醛含量的SE6=-0.25和根系活力SE7=-0.44,高羊茅的响应则相反,分别表现为SE6=0.04和SE7=0.34。当水浸液浓度为0.025 g·m L-1时,多处出现RI极值或某种趋势的拐点,特别是受体植物的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蓝花楹花水浸液中存在化感物质,莴苣与高羊茅对其均有不同响应,这为蓝花楹在植物景观配置及养护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陕西省关中地区春季和秋季自然发病的109个莴苣病株上分离到3种不同的病毒。经寄主范围与症状反应、抗性测定、传播途径、血清学反应以及电镜观察等鉴定表明,侵染莴苣的3种病毒是莴苣花叶病毒(LMV)、黄瓜花叶病毒(CMV)及蒲公英黄色花叶病毒(D YMV),其中DYMV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