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生态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黔桂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和特有中心 ,广西正处于这个中心的位置上 ,种类十分丰富 ,共计有 38属、 16 6种 (含种下等级 ,下同 ) ,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不太复杂 ,特有现象极为突出 ,其中仅产广西的特有属有 5个 ,特有种达 81个。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与相邻的贵州、云南两省属的相似性系数较高 ,分别为 75 76 %和 71 4 2 % ,但与相邻省份苦苣苔科植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却较低 ,从 35 4 8%至 6 4 9%不等。苦苣苔科植物在广西全境分布较广泛 ,但各地种类分布很不均衡。广西苦苣苔科植物的天然分布对基质有较严格的专一性 ,种群植株数量一般较少 ,同一种类不同的居群间形态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位于我国南部边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物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仅维管束植物就多达8354种,仅次于云南和四川而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有许多珍稀、奇异和特有的种类。苦苣苔科就是这一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说它是新成员,主要是指广西的诊科植物有60%以上的种类都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才发现的新种,而且现在每年都还有不少新种陆续发表,其比例超过了任何一科的植物。对于这些刚露面不久的“山野隐士”,人们普遍感到陌生和好奇。一、种类十分丰富,特有现象极为突出苦芭苔科可分为两个亚科即苦芭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苦…  相似文献   

3.
许为斌 《广西植物》2020,40(10):1389-1392
苦苣苔科植物是个研究活跃的类群,近年来随着新类群的报道和分类系统的变动,在该科的分类学研究中,出现了不少学名的种加词的性和属名不一致或出现拼写错误的情况,虽然这些错误不影响该名称的合格发表,但还是有必要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进行改正。该文就苦苣苔科植物中属名以-stigma结尾的学名、属名以-cheilos结尾的学名、根据属名词尾不容易判断出性别的学名、拼写错误的名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13个不符合法规的名称予以改正。此外,还就苦苣苔科植物学名的合格发表和规范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广西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和群  钟树华  韦毅刚   《广西植物》1998,18(3):209-212
苦苣苔通常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许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在国内仍鲜为人知。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广西苦苣苔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研究。本文报道其资源研究结果,即:1、广西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2、特有现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区域特有性和土壤专化性;3、珍稀濒危种类较多;4、苦苣苔科植物具有多重的观赏价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与先生之缘     
正我任职于广西植物研究所园林园艺研究中心,对于专科专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苦苣苔科和荨麻科(楼梯草属)上,王文采院士是研究这两个科的泰斗,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帮助,这也让地处一南一北的我们缔结下奇妙的缘分。华南苦苣苔科植物研究苦苣苔科分为苦苣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全部隶属于苦苣苔亚科,华南地区则是世界该亚科植物分布和特有中心之一,属、种分别约占  相似文献   

6.
<正>苦苣苔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的通称,在全世界有133属3?000余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及墨西哥的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分布有56属442种,其中25属354种为我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株型多样,花色丰富而艳丽,有白、红、蓝、紫、黄、绿、褐等,有的种类局部还兼有不同颜色的色晕、条纹、斑点或网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开发应用前景。自20世纪被引入欧洲后,其美丽的花色和观赏价值吸引了很多园  相似文献   

7.
正王文采院士是著名的传统植物分类学家。他主要研究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荨麻科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新发现了20个属,约500个新种,修订了毛茛科翠雀属、唐松草属、铁线莲属等多个属的分类系统;同时在对苦苣苔科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揭示了科的演化趋势,建立了后蕊苣苔属、吊石苣苔属和小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我和他的相知相识就缘自"植物分类"这个专业媒介。事情可以追溯到1961年,那  相似文献   

8.
过去20年对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极大地拓展了对这个科的种间关系与属一级之界定的理解。该文提供了一个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系统,与传统的经典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这一新系统被认为能更好地反映科下分类单元彼此之间的自然关系。众多传统意义上的属被分割、合并或者重新定义,这些巨大的分类变动正在影响着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分类。此外,基于最近采集的材料,一些新属得以建立,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还有相当多的野外工作需要做;而另一方面则再次证明了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是如此之丰富。在此,针对目前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分类结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新分类系统进行了总结与概述,并深入地讨论了部分传统分类学上存在困惑的疑难属。  相似文献   

9.
岛屿是开展生物区系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大陆性岛屿,地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马来西亚亚区交界地带,物种来源与迁移历史十分复杂。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岛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然后利用核基因ITS1/2和叶绿体基因trn L-F序列建立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物种迁移历史与特有类群的形成时间。海南岛苦苣苔科野生类群虽然仅有14属24种,但包括了扁蒴苣苔属(Cathayanthe)和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2个特有属、8个特有种(含1变种)。面积归一化处理后,海南岛该科的特有种比例仅次于广西,远高于云南和邻国越南。物种组成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与广东省的共有物种最多,这可能是第三纪末期(~3 Ma)几度海进海退过程中,海南岛通过雷州半岛与广东多次连接的结果。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在海拔400–1,000 m和1,400 m以上形成2个集中分布区,特有种则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区域,表明海南岛中南部连绵的高山是苦苣苔科特有种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岛有着亚洲苦苣苔科的多个基部类群,且都与东南亚共享;海南岛–中国大陆分布的类群则处于系统树的较新分支,表明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早期是从东南亚迁入。海南岛两个特有属的形成时间约在12 Ma,特有种也都在15–5 Ma才分化出来,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撞击亚欧板块导致的东亚季风气候(约28 Ma)和此时海南岛远距大陆约100 km造成的隔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45个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由于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因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为更好地了解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风险,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且结合最近发表的新分类群中关于濒危等级评估的相关内容,辅以近年来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同时,依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平台,首次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到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进行的物种保护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必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2)针对濒危的尤其是被评估为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迁地与就地保护和野外回归;(3)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结果和建议是将来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1)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族8亚族28属153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3)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该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属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菊类分支的唇形目,该科目前全世界约有150属3 5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至墨西哥等热带至温带地区。中国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目前共记录有44属660余种,是我国特有种最丰富的大科之一。该科大多数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加上其生境特殊容易受  相似文献   

13.
复苏植物可以耐受极度干旱的环境,脱水至10%相对水分含量后仍然可以复苏.苦苣苔科植物包含有较多复苏植物,不同类群的复苏机理可能存在差异.该文选择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石灰岩地区的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和心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cordatula)两种苦苣苔科植物,并对这两个物种的叶...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苦苣苔科异片苣苔属、长檐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等3个特有属中3种代表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植物的花粉形状比较一致,均为长球形或近球形,表明花粉形状对苦苣苔科的系统与分类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观察到两种类型的花粉外壁纹饰:细网状纹饰、粗网状纹饰;异片苣苔属具粗网状纹饰,长檐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具细网状纹饰。还讨论了一些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在苦苣苔科的系统研究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紫茎泽兰对五种苦苣苔科植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为菊科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 现已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蔓延生长, 并侵入多种苦苣苔科植物的生境。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均已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其中部分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为了解紫茎泽兰对本土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作者分别采用其根、茎、叶水提液(8%)对3属5种苦苣苔科植物, 即刺齿唇柱苣苔(Chirita spinulosa)、荔波唇柱苣苔(C. liboensis)、烟叶唇柱苣苔(C. heterotricha)、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和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的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叶水提液对刺齿唇柱苣苔、荔波唇柱苣苔和烟叶唇柱苣苔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 其中对刺齿唇柱苣苔的化感作用最为明显, 当叶水提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4%、3.2%和4.0%时, 刺齿唇柱苣苔幼苗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紫茎泽兰的茎水提液对台闽苣苔有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 当提取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1.6%时, 对台闽苣苔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达到40%。紫茎泽兰叶和茎水提液对芒毛苣苔幼苗生长无明显的化感作用, 紫茎泽兰根水提液对5种苦苣苔科植物也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 紫茎泽兰对唇柱苣苔属和台闽苣苔属的植物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而对于芒毛苣苔属无明显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 紫茎泽兰对岩生苦苣苔科种类要比附生于树上的近缘种化感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苦苣苔科植物的生物活性和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找出了从8种苦苣苔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27个三萜类化合物的构型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苣苔科植物具有极高的分类学、进化系统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绝灭和濒危机制、植物形态系统学、花粉形态学、核型分析、DNA序列分析、基因克隆和种群遗传结构以及观赏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19.
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 L.)的许多种类在民间作为药用植物使用,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及凉血利湿等功效。苦苣菜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及倍半萜类活性成分,其中苦苣菜(S.oleraceus L.)中的总黄酮对脑缺血缺氧小鼠及实验性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台闽苣苔族 (Titanotricheae)这一单种族的科级系统位置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台闽苣苔 (Titan otrichumoldhamii (Hemsl.)Solereder)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发育过程。随着下胚轴的向下伸长 ,两个子叶开始不明显的异率生长 ,其中一片子叶略大于另一片子叶。但两片子叶均正常发育并位于同一高度。当真叶发出后 ,两片子叶几乎等大 ,并且两个子叶柄等长。在幼苗生长期间 ,随着子叶的生长 ,胚芽也正常萌发出茎的顶芽。顶芽持续进行顶端生长产生交互对生的真叶。这一幼苗生长式样和苦苣苔亚科其他类群的仅一片子叶发育与胚芽被抑制的幼苗生长式样有明显区别。考虑到台闽苣苔植物在总状花序的上部大量簇生无性珠芽 ,并落地迅速生长出新的植株这一在苦苣苔科中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及相关性状 ,台闽苣苔族可能较早地从苦苣苔亚科中分化出来 ,并在繁殖体的功能进化方面和其他类群发生歧化进而获得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台闽苣苔族在系统发育上应该被认为是其他苦苣苔亚科类群的姊妹群 ,应当提升为亚科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