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力叩击仪促进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折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干预方案,研究组予以术后应力叩击仪叩击治疗方案。比对两组患者的骨不愈合率、骨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及Johner-wruh评估情况。结果:1研究组骨不愈合率及骨延迟愈合率分别为4.5%和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7%和22.7%(P0.05);2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82.6±9.2)d和(101.5±10.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9±10.3)d和(122.4±10.3)d,(P0.05);对照组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为(2.2±0.5)分,显著低于研究组的(3.0±0.5)分,(P0.05);3研究组骨折6个月时Johner-wruh优良率为9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P0.05)。结论:应力叩击仪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对加快骨痂生长速度、促进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强骨胶囊对老年股骨头近段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延迟愈合的老年患者4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19例予钙片;实验组22例予强骨胶囊。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BMP-2及IGF-1水平的改变。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78.9%),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BMP-2及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血清BMP-2和IGF-1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均下降、骨密度值(BMD)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血浆粘度降低、BMD较高(P0.05)。结论:强骨胶囊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股骨头近段骨折延迟愈合,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推测其机制与增加患者血清BMP-2及IGF-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 l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及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 2016年 6月-2020年 10月本院收治的 90例胫骨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 l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记录统计。并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统计患者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情况,据此将患者分为愈合组和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住院时间为(12.11± 2.98)d、开始负重时间为(45.39± 7.78)d、完全负重时间(76.41± 11.23)d。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8.89%(8/90)。经随访观察,共有 29例患者出现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率为 32.22%(29/90)。而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组患者的伤口感染、合并软组织损伤、合并腓骨骨折、术后过早活动及有吸烟史的人数占比高于愈合组患者(P<0.05)。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口感染、合并软组织损伤、合并腓骨骨折、术后过早活动、有吸烟史是患者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较好,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均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安全性较好,但患者易出现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可能与伤口感染、合并软组织损伤、合并腓骨骨折、术后过早活动、吸烟史有关。  相似文献   

5.
超声促进骨折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显示,有5~10%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开展广泛,涉及骨、骨髓移植;骨生长因子的应用;机械、电刺激等多方面。超声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和实验性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即展开。本文就其近年来研究状况作一系统回顾。 1 基本原理 超声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尚未明确,认  相似文献   

6.
骨折愈合是一个独特的多步骤过程,最终可导致正常的骨的解剖和骨的功能的恢复,而不像其他组织修复过程往往最终以瘢痕组织结束。骨折后形成大量修复性骨痂组织,包绕骨折部位。骨痂中存在两种骨形成方式:即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系统激素和局部生长因子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和软骨内化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Jmjd3和Ezh2在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软骨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8-10周龄小鼠为研究对象,按基因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实验组基因型为Jmjd3~(fl/fl)/Col2a1-Cre ~(ERT2),Ezh2~(fl/fl)/Col2a1-Cre ~(ERT2)或Jmjd~(3fl/fl)/Ezh2~(fl/fl)/Col2a1-Cre ~(ERT2);对照组基因型为Jmjd3~(fl/fl),Ezh2~(fl/fl)或Jmjd3~(fl/fl)/Ezh2~(fl/fl)。建立骨髓腔中插入固定针的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于骨折术后3天、5天和7天腹腔注射Tamoxifen 3 mg/次/天。各组于术后3W处死,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行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通过连续的X线影像学及HE组织切片观察,骨折术后3周是判断小鼠骨折愈合情况的最佳时间点。X线片发现骨折术后3W时软骨细胞内Jmjd3被敲除小鼠的骨折线较对照组明显且骨化骨痂大小和密度均较低,HE切片显示骨化骨痂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软骨骨痂面积高于对照组;相反,X线片发现Ezh2被敲除小鼠的骨痂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密度高于对照组,HE组织切片显示Ezh2被敲除的小鼠的骨化骨痂的钙化程度更高,骨小梁更粗更密集。最后,X线片和HE切片均没有发现软骨细胞Jmjd3和Ezh2同时被敲除的小鼠与对照小鼠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以软骨细胞特异基因敲除小鼠为基础,我们首次发现Jmjd3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而Ezh2具有抑制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且发现Jmjd3和Ezh2对抗调节小鼠的骨折愈合过程,这些发现为骨折愈合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胶原膜作为生长因子缓释材料治疗颌骨骨折的应用前景。方法:将100μg的rhBMP-2用1ml的bFGF溶液完全溶解;用移液器移出40μl的该溶液,滴加到面积为0.5cm×1cm的胶原膜组织块中,冻干后制成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在12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制成人工下颌骨骨折模型,左侧置放bFGF/BMP/胶原膜;右侧均为空白对照;术后2、4、12周行临床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2周,X线结果显示bFGF/BMP/胶原膜组骨折断端边缘模糊。对照组骨折线明显。术后4周,X线结果显示bFGF/BMP/胶原膜骨折线基本不可见,骨折对位良好,断端边缘基本消失,骨折无错位。对照组骨折下缘可见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术后12周,各组X线结果无差异,骨折部位接近正常骨组织。结论:bFGF/BMP/胶原膜能加速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胶原膜作为生长因子缓释材料治疗颌骨骨折的应用前景。方法:将100μg的rhBMP-2用1ml的bFGF溶液完全溶解;用移液器移出40μl的该溶液,滴加到面积为0.5cm×1cm的胶原膜组织块中,冻干后制成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在12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制成人工下颌骨骨折模型,左侧置放bFGF/BMP/胶原膜;右侧均为空白对照;术后2、4、12周行临床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2周,X线结果显示bFGF/BMP/胶原膜组骨折断端边缘模糊。对照组骨折线明显。术后4周,X线结果显示bFGF/BMP/胶原膜骨折线基本不可见,骨折对位良好,断端边缘基本消失,骨折无错位。对照组骨折下缘可见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术后12周,各组X线结果无差异,骨折部位接近正常骨组织。结论:bFGF/BMP/胶原膜能加速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各20只。建立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给予N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给予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PDGF,给予NGF+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和0.8 μg PDGF;给予模型组大鼠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第2周(T0)、第4周(T1)、第6周(T2)通过X线检查计算骨痂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水平。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胫骨骨折端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NGF+PDGF组大鼠在T1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于其他三组;NGF组、PDGF组大鼠在T2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小均大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T2时骨折断端尚未完全愈合,骨痂体积显著大于其他三组(P<0.05)。NGF+PDGF组大鼠T0~T1时血清AK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NGF组和PDGF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4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时,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大鼠均可见骨小梁形态更加粗大、致密,呈栅栏状排列,骨小梁间的间隙变小,NGF+PDGF组大鼠骨断裂处被新生骨填满,NGF组、PDGF组骨断裂处仍有少量间隙。T1时NGF+PDGF组大鼠BMP2、VEGF和IGF-1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NGF组和PDGF组大鼠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各组大鼠骨痂组织中BMP2、VEGF和IG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和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有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BMP2、VEGF和IGF-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过程,探讨糖尿病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70只,A组为糖尿病骨折组;B组为非糖尿病骨折组。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无菌条件下在各组大鼠胫骨中点用手术方法制成骨折模型。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各时间点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周、2周、3周、4周、6周、8周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1含量。分别在1、2、4、6、8周各时间点观察5只大鼠骨痂生长情况并取骨折断端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术后4周、6周、8周每组处死10只大鼠留取双侧胫骨标本,冷冻保存后集中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结果:各时间点A组骨痂生长减缓延迟。2、X线结果:A组骨折愈合质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B组。3、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6周、8周个时间点A组骨折处骨痂的机械强度均明显低于B组。4、组织学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2、4、6、8周A组与B组相比骨折处局部骨痂成熟延迟并且软骨细胞肥大。5、血清IGF-1含量测定:A组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低于B组,且高峰延迟1周。结论:1.患有糖尿病后大鼠骨折愈合质量差,比较容易出现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2.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骨折后血清中的IGF-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峰推迟1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42足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采用切开钢板内固定伴植骨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36例0.5~3年随访,均骨性愈合。采用张铁良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优良率91.6%。结论跟骨钛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有效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关节面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羊胫骨骨折愈合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山羊10只,线锯造成胫骨中部骨折,夹板固定。于术后2、4、6周分别处死动物。测量其胫骨骨折愈合的极限弯曲载荷。结果表明:(1)术后第2周,因为纤维性骨痂,无弯曲载荷测量;(2)术后第4周,极限弯曲载荷是150±24(N),其断裂发生在原骨折线,(3)术后第6周,原骨折线处不再发生断裂,干骺部出现断裂,其极限弯曲载荷为653±55(N)。这些结果对临床骨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LC-DCP组以及LCP组,每组各1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X线骨痂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LC-DCP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134.73±12.91)min,LCP组为(129.54±14.87)min,两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C-DCP组患者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94±0.83)月,LCP组为(3.81±0.69)月,两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LC-DCP组患者X线骨痂评价标准平均评分值为(2.73±0.51)分,LCP组为(2.86±0.49)分,两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钢板联合植骨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可以作为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折愈合是一个独特的多步骤过程,最终可导致正常的骨的解剖和骨的功能的恢复,而不像其他组织修复过程往往最终以瘢痕组织结束。骨折后形成大量修复性骨痂组织,包绕骨折部位。骨痂中存在两种骨形成方式:即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系统激素和局部生长因子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和软骨内化骨。在软骨性骨痂的形成与吸收、骨性骨痂的形成与重塑的动态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众多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流变学和血清学指标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各90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8、12周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8、12周两组血清学及血流变学各指标整体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8、12周观察组血清s ICAM-1、sVCAM-1、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PDGF、IGF-1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折患者血清sICAM-1、PDGF、IGF-1、sVCAM-1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水平会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变化,并且血清sICAM-1、sVCAM-1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水平的升高,血清PDGF、IGF-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对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容见 《蛇志》2011,23(3):273-274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联合注射用骨肽对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0年8月收治的74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在骨折常规处理后,口服仙灵骨葆胶囊联合注射用骨肽;对照组在骨折常规处理后,采用一般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89.19%)明显优于对照组(48.6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注射用骨肽对骨折的愈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脊柱骨折大鼠愈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脊柱骨折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hUC-MSCs组与对照组,各15只。hUC-MSCs组大鼠在骨折部位移植0.5 mL的hUC-MSCs(细胞浓度为2×106/mL),对照组大鼠移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愈合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造模后15 min、30 min、90 min的平均动脉压都波动明显,不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2 w对比,两组造模后4 w的神经功能BBB评分均升高,且hUC-MSCs组造模后2 w、4 w的神经功能BBB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s组造模后8 w的骨体积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s组骨折部位附近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线逐渐消失;骨痂已明显包裹骨折部位。hUC-MSCs组造模后8 w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在脊柱骨折大鼠的应用能促进骨折愈合与改善神经功能,也可以抑制脊髓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PFN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EXA对骨髓炎骨缺损治疗中骨痂密度的评价及意义。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1例骨髓炎清创后伴大段皮质骨缺损一期植骨的病人。术后4,6,8,10个月后对骨折端骨痂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并进行X摄片以及Enneking评分,从而明确植骨区愈合骨痂的密度变化趋势,骨愈合情况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X线摄片结果显示:4个月后:骨缺损区依然清晰可见,内有少量稀疏骨痂通过,少量外骨痂形成。6个月后:植骨区内骨痂含量明显增多,且外骨痂膨大。8个月:缺损区模糊,有较致密骨痂生成,且外骨痂逐渐减少。10个月:植骨区骨痂更加致密,且部份髓腔再通。(2)Enneking评分:患者术后第10个月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正常功能20例,20分以下的患者1例。(3)BMD测定:骨折端的骨密度及骨密度比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植骨10个月后患侧的骨密度已可基本上达到正常对照侧的骨密度水平。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骨痂的力学强度特性。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可以作为检测植骨区的恢复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