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紫貂秋季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洪海  马建章 《生态学报》2000,20(1):150-154
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大兴安岭地区紫貂(Martes zibellina)秋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秋季紫貂对优势树种(以落叶松为主,72%)、中下坡位(90%)、小树密度(P=0.0004)、大树密度(P=0001)、大树胸径(P=0.0001)、倒木长度(P=0.0006)及密度(P=0.0001)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坡向,灌丛盖度的选择性不明显,对中等盖度的林地有一定的选  相似文献   

3.
Shen LM  Chen YC 《生理学报》2000,52(2):109-114
用胞外单位放电记录的方法,研究了猕猴在执行记忆引导的空间有序运动(MSS)时,大脑皮层弓形沟距背侧F2及腹侧F4区的放电活动。对于以绿色为暗示信号的MSS-G任务,在暗示期,F2(78.2%)比F4区(41.5%)有更多的细胞发生放电变化(χ^2=15.2,P<0.005);在图形期,F4(67.9%)比F2区(45.4%)有更多的细胞发生放电变化(χ^2=5.5,P<0.05);在触摸反应期,F  相似文献   

4.
贵州草海斑头雁的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贵州草海越多的斑头雁粪便中共检出36种植物,其中天然植物28种,栽培作物种,禾本科植物是斑头雁主要食物,在其粪便中的平均检出率是65.0%,白花三叶草平均为16.4%,莎草科植物为9.7%,农作物仅占5.6%,其他的材料为3.3%,随着月份的不同,六种主要植物及栽培作物在斑头雁粪便中变化非常明显(P〈0.0001,df1=4,df2=70)。  相似文献   

5.
紫貂冬季食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利  王永庆 《兽类学报》1996,16(4):272-277
1991至1998年的三个冬季,在大兴安岭地区共收集紫貂粪样223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貂冬季食物主要为小型哺乳类(54.1%)、植物浆果和种子(32.4%)、鸟类(12.5%)和昆虫(1.0%).在紫貂选择的7种小型哺乳类中,主要以棕背(27.3%)和红背(19.2%)为食,其次为雪兔和冬眠的花鼠。对于鸟类,紫貂主要捕食花尾榛鸡(8.1%),松鸦(0.7%),大山雀(0.5%)和黑啄本鸟等。有2.2%的粪样中含有小型鸟的卵壳、紫貂的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越桔浆果(20.8%)和偃松种籽(8.8%)。昆虫中只有蚂蚁在紫貂食性中出现(1.0%).紫貂冬季食物构成没有年度间差异(P>0.05)。通过捕食迹,我们还发现紫貂捕食黑嘴松鸡。虽然红背的捕获率(79.4%)高于棕背(2.9%),但食性分析结果却相反,说明紫貂更喜欢捕捉身体较大的鼠类。有较强气味的中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在紫貂冬季食物中未出现过。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地区紫貂冬季生境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姜兆文  徐利 《兽类学报》1998,18(2):112-119
1991~1993年在大兴安岭的呼中和图强区,采用雪地足迹跟踪法研究了紫貂(Marteszi-belina)冬季对取食和休息生境的选择特点,结果表明紫貂喜好植被演替晚期的林型,具体特点如下:(1)喜好中等到高等树冠盖度的乔木林地(P=0.0001)和混合型林地(P=0.02),回避单一树种优势林地和空地。(2)对灌木盖度无选择性(P=0.09),但喜好混合型灌木林地(P=0.03)。(3)取食时喜好下坡位及岸边,休息时选择上坡位(P=0.009),且倒木、大胸径树和树根较多的生境,不选择坡向(P=0.39)。(4)对大树密度(P=0.0001)、落叶松基区面积(P=0.005)、大树胸径(P=0.0001)、落叶松胸径(P=0.0014)、倒木全长(P=0.0006)、倒木直径(P=0.0014)及倒木覆盖面积(P=0.0001)都有明显的正选择性,且休息对生境的选择强于取食。对小树密度取食时喜好中等密度(1.21~1.82棵/m2)林地,而休息时回避高密度区(1.82~3.03棵/m2)。根据上述结果建议在择伐过程中应当保留植被演替晚期的林型和胸径在40cm左右的大树。  相似文献   

7.
铅对海马齿状回LTP的损伤及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在位电生理技术研究了发育过程中的铅暴露对成年大白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和双脉易化反应(PPF)的影响及锌的拮抗作用,对照组,铅处理组和铅加锌处理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诱导的LTP的幅度分别为174.4±27.0%(n=18),138.8±21.4%(n=17)和148.1±21.3%(n=12)群峰电位(PS)诱导的LTP的幅度分别为321.1±50.0%  相似文献   

8.
正常足月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提出正常足月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 特性分析如下:1 . DPOAEs 反应强度曲线,DP 图显示两个反应峰(f2 = 1 .6 和5 .0 kHz) 和一个反应谷(f2 = 3 .1 ~4 .0 kHz) ;2. DPOAE 本底噪声及其特性,f2 = 1.0 kHz 其测试频率点(2f1 -f2) 本底噪声最高(P< 0 .05) ,f2 = 3 .1 ,4.0 和5 .0kHz ,测试频率点(2f1 -f2) 本底噪声较低(P< 0.05) ;除f2 = 4.0 kHz 外,DPOAE 本底噪声与其反应强度均未呈现直线相关特性;3 . DPOAE SNR 特性,f2 = 1.0 kHz 其SNR 最小(P= 0.000) ,f2 =2 .0 kHz 其SNR 最大(P0 .003) ;4. DPOAE SNR 和TEOAE SNR 相关特性,除1.0 kHz 频段外,其余频段其二者间均有着非常显著的直线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9.
联合应用生态制剂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丽珠肠乐加整肠生联合治疗感染性腹泻,治愈率为92.1%,与单一应用整肠生,治愈率(73.1%)有显著性差异(x ̄2=4.24,P<0.05),与氟哌酸组无明显差异(x ̄2=3.02,P>0.05),单一整肠生组与氟哌酸组无明显差异(x ̄2=0.22,P>0.05)。生态制剂有良好确切疗效,两种生态制剂联合治疗,明显提高治愈率。感染性腹泻原因菌的分离结果,揭示了本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应用生态制剂联合治疗,优于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对872例孕妇风疹病毒IgM检测,结果阳性41例,阳性率为4.7%;对IgM阳性者进一步用PCR检测风疹病毒RNA,其中19例阳性,占IgM阳性的46.34%。风疹病毒感染与孕龄、职业无关,与孕次有关(χ2=8.94,P<0.05),与不良孕产史有密切关系(χ2=4.74,P<0.05)。  相似文献   

11.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频率法和剩余物干重法)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昼间独立照片数占总独立照片数的85. 64%),不同季节黄喉貂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χ~2=126. 950,df=132,P=0. 608),但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不同,春季的活动高峰在16:00~19:00(31. 65%),夏季活动高峰在15:00~18:00 (26. 32%),秋季活动高峰在13:00~16:00 (34. 31%),冬季活动高峰在11:00~14:00 (25. 00%),并且冬季夜间活动与其他季节相比明显增多;(2)黄喉貂取食食物有兽类、鸟类、昆虫类和植物类等,但兽类是黄喉貂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一年中以兽类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5. 28%,兽类剩余物的总相对干重百分比达80. 99%,其次是植物、鸟类和昆虫;(3)黄喉貂对食物类别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黄喉貂粪便中兽类所占比重最多,春季鸟类出现频率较高,冬季黄喉貂粪便中植物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本研究表明,黄喉貂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节律和食性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繁殖特性和生理代谢需求有关。本研究揭示了黄喉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充实了黄喉貂的生物、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赵志军  曹静  陈可新 《兽类学报》2014,34(2):149-157
为阐明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生理调节机制,将黑线仓鼠驯化于自然环境下12个月,测定其体重、能量收支、身体组织器官和血清瘦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黑线仓鼠能量摄入和支出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摄入能、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显著高于夏季。体重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但身体组织器官重量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肝脏、心脏、肾脏以及消化道重量显著高于夏季。体脂含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冬季显著低于夏、秋和春季(P <0.01)。血清瘦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夏季瘦素水平比秋、冬季分别高88.2% 和52.4% (P <0.05)。结果表明,黑线仓鼠体重维持季节性稳定,与“调定点假说”的预测不同;但脂肪含量和血清瘦素季节性变化显著,符合该假说。夏季血清瘦素升高具有抑制能量摄入的作用,冬季血清瘦素可能是促进代谢产热的重要因子,瘦素对能量代谢和体重的调节作用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14年4月至1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22个水源地安放66台红外相机,其中在8个野放普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利用的水源地放置了16台红外相机,对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16台相机累计工作1 068 d,获得野放普氏野马有效照片2 051张。研究发现,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符合正态分布,且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春季远低于夏季和秋季(P0.05),而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野放普氏野马饮水频次春季极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P0.01),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普氏野马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钟形,13:00~17:00时达到高峰,20:00~次日5:00时快速下降,3:00~6:00时是一天中的低谷,在5:00~13:00时快速上升。不同月份野放普氏野马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8.364,df=7,P0.01)和昼行性指数β(t=19.519,df=7,P0.01)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值为0.660.54,表明野放普氏野马活动以昼间为主。季节间活动差异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样本K-S检验,t=7.851,df=23,P0.01)。独立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值差异不显著(χ~2=0.162,df=2,P0.05)。通过在卡山保护区固定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初步明晰了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附近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水源地利用,从而为野放普氏野马的生态学研究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S. Xie  Y. Cui    T. Zhang  Z. Li 《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0,57(4):867-880
Feeding ecology of three small fish species, Hypseleotris swinhonis, Ctenogobius giurinus and Pseudorasbora parva was studied seasonally in the Biandantang Lake, a small, shallow lake in central China. Gut length, adjusted for total body leng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pring than in other seasons for all the three species. Seasonal changes in gut length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food quality. Weight of fore-gut contents, adjusted for body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inter and spring than in summer and autumn in H. swinhonis and C. giurinus ,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utumn than in spring and summer for P. parva. Percentage of empty fore-guts was highest in summer and lowest in spring for H. swinhonis and C. giurinus , and highest in winter and lowest in autumn for P. parva. Diet of the three small fishes showed apparent seasonal changes, and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partly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food resources in environment. Diet breadth was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autumn for H. swinhonis ,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spring and summer for C. giurinus , and high in autumn and low in spring for P. parva. Diet overlaps between pairs of species were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in most cases, except between H. swinhonis and P. parva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between C. giurinus and P. parva in autumn.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及食物是驱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产生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此类研究很少涉及肠道丰富及稀有微生物类群。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讨丰富及稀有肠道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功能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丰富类群对菌群主要门和功能的季节性变异贡献大于稀有类群,稀有类群对菌群OTU和alpha多样性的变异贡献大于丰富类群。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香农指数均在冬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丰富类群的ACE指数在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而稀有类群的ACE指数则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丰富类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冬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但在稀有类群中,夏季和秋季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丰富类群中氨基酸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而在稀有类群中,其相对丰度在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中的营养物质与肠道菌群中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变化均显著相关,环境变量对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的总解释率分别为18%(气温:3%;降水:4%;植被营养成分:10%;联合:1%)和9%(气温:1%;降水:2%;植被营养成分:5%;联合:1%)。以上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中的丰富和稀有类群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和季节性特征,二者对整体菌群变异的贡献存在差异,环境因素更多地影响丰富类群,反映了肠道微生物不同类群对季节变化响应的非一致性。本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哺乳动物肠道菌群季节性变化过程及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冬季(1月)、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采集闽江口底拖网渔业资源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7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表明: 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除夏季和秋季的δ13C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季节之间δ13C值均差异显著;δ15N值春季与其余3个季节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其余3个季节δ15N值互相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表明: 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春季的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营养长度(NR)、鱼类营养多样性(CD)均为四季的最大值;从夏季至秋季再到冬季,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营养长度(NR)、鱼类营养多样性(CD)和营养位置差异(MNND)均逐步上升.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差异可能与鱼类生殖洄游和群落内食源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东北鼢鼠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对环境条件的综合适应,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常年栖息于相对低氧和黑暗的土壤环境,其活动节律及强度如何受栖息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特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的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地下生活啮齿动物对其栖息地长期适应的生活史策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是我国北方草甸草原的优势鼠种,研究其昼夜和季节性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关系,对了解东北鼢鼠生存和繁殖策略及危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每年的5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利用无线电追踪方法对东北鼢鼠活动强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了东北鼢鼠不同季节日活动强度及其性别差异,以及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间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鼢鼠日活动节律是单峰型,不同季节活动高峰期均出现在夜晚至次日凌晨,高峰期活动持续时长不同,春季持续12 h,夏季持续7 h,秋季持续6 h。雌雄个体日活动强度和季节活动强度差异不显著,并且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2)东北鼢鼠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度春季7℃~10℃(20:00至次日08:00)、夏季17℃~22℃(20:00至次日03:00)和秋季10℃~12℃(22:00至次日04:00)时,东北鼢鼠的活动强度最高,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活动强度与土壤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The locomotor activity rhythm of the desert woodlouse Hemilepistus reaumurii was monitored as individuals over the four seasons, under entraining and constant darkness conditio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 exhibited an endogenous rhythm of locomotor activity with a circadian period longer in spring than the other seasons whatever the regimen. Due to the important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iod was found between seasons as well as between regimens. Periodogram analysis revealed also an ultradian period around 12 h. Activity was mostly confined to the hours of the photophase or to those of subjective day. The activity pattern showed two main peaks. This bimodal circadian rhythm persisted for as long as the experiments were run, and was clearer in summer and autumn than in winter. The most clearly defined rhythms were found in spring and summer recordings, respectively, under entraining and free running conditions. The variation of activity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9年7—8月、10月和2010年1月、5月黄海中南部渔业生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细纹狮子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分布的季节变化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纹狮子鱼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从春季(4.7 cm、3.3 g)到冬季(34.2 cm、764.9 g)呈显著增加,并且雄性个体平均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P<0.05,春季除外)。性比(♀∶♂)随体长组和季节变化,体长越大趋向于雄性,反之趋向于雌性;夏季雄鱼居多(0.70∶1,P<0.05),秋季则为雌鱼居多(1.35∶1,P<0.05),而冬季(产卵群体)和春季性比接近于1∶1。细纹狮子鱼各季节摄食等级均在2.5以上,冬季雄性个体摄食等级显著大于雌性个体(P<0.05),但雄性个体肥满度为全年最低(1.52)。细纹狮子鱼相对资源量和贡献率从春季(0.17 kg/h,1.54%)到秋季(15.36 kg/h,33.05%)呈上升状态,而冬季(2.37 kg/h,5.60%)有所下降。相比2000年,夏秋季相对渔获量和贡献率提高明显。全年集中分布于7.8—13.6℃,3.20%—3.38%的水域,平均体重和水深有显著的相关性(秋季除外)。另外,根据性成熟个体分布区和稚幼鱼分布的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发现,除海州湾外,黄海中部深水区可能是细纹狮子鱼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20.
杨林林  姜亚洲  程家骅 《生态学报》2010,30(7):1825-1833
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26°00′-33°00′N、120°30′-128°00′E)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量化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于其种群成熟度指数(PMI)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东海均有分布;秋季PMI值最高,春季最低;4个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分布范围均较广,主要集中在东海外海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控制的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分布的底温范围为:春季14.70-18.30℃、夏季13.18-20.91℃、秋季13.96-24.67℃、冬季14.33-19.75℃。底盐范围为:春季29.52-34.63、夏季31.57-34.27、秋季32.26-34.72、冬季34.25-34.70。水深范围为:春季55-179m,夏季43-176m、秋季40-184m、冬季79-152m。综上所述,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具有广范围、多季度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可有效降低其幼体间的种间竞争,为确保其种群繁衍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