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珍稀濒危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我国一、二级保护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组织培养报道的珍稀植物在外植体选择和分化途径上的特点,并从基本培养基、激素及附加营养成分等方面分析了珍稀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珍稀濒危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生产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药物来源于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已成为生产药用成分的重要手段.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选择高产的外植体,寻找合适的培养条件,运用两相培养法和毛状根培养技术以及控制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褐化及玻璃化等问题,则是提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和次生代谢产物产量并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先决条件.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介绍其近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应用组织培养这一技术来研究植物生理问题,逐渐增多,国内对于此项工作,也有不少人注意。本文拟就植物组织培养作一简略的介绍,分为组织培养的意义,组织培养的优点和缺点与应用问题三个方面,来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读者指教。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问题,请参阅植物生理学通讯1957年第五期“植物组织培养”一文。  相似文献   

4.
五.应用问题人们一定要问,组织培养有什么用呢?即是说,应用组织培养可以研究那些问题呢?这一节就预备在这方面作一些说明。首先,还想先说明一个问题,即利用组织培养作实验有那些优点,同时还有什麽缺点。用植物来做实验,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个体间的差異问题,亦即个体间遗传性的差異。所以常常要培养纯系品种,而培养纯系品种不僅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而且也是很困难的。如果所用品种个体间的差異太大,就很难得到预期的结果。利用组织培养做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如何建立组织培养的无性繁殖系,並说明了  相似文献   

5.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可分为以孢子为外植体的无菌播种和以孢子体为外植体进行的组织培养.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综述培养基成份、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对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介绍蕨类植物组织培养中世代转换的诱导及调控.  相似文献   

6.
人参组织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几年来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认为六十年代可能是植物组织培养迈进到结合生产实践的开端。F.R.west和E.S.Mika等人进行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他们从顚茄根的癒合组织或肿瘤组织培养中,都提取出来相当量的顚茄碱。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介了昆虫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和基本方法,并以昆虫的卵巢组织培养为例,叙述了昆虫组织培养的一般程序.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初,越桔属(Vaccinium)在欧美各国开始驯化种植,目前,越桔已成为一种新型水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已栽培和利用的越桔分为三类:兔眼越桔(V.ashei)、高丛越桔(V.corymbosum)和矮丛越桔(V.ahgustifolium)。越桔繁殖通常采用扦插法,但繁殖速度慢,应用组织培养进行越桔的快速繁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关越桔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已有许多报道。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组织培养中所表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苗在培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生畸形现象。从当前植物组织培养畸形苗的发生机理来看,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要想保证植物组织培养质量,满足植物组织培养需要,减少植物组织培养中畸形苗的发生,我们就要对畸形苗的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保证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有效解决畸形苗问题的目的。为此,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畸形苗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934年以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我国学者在离体器官发生、茎尖培养、花药培养、子房培养、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大量培养等分支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引证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的基础上,着重评述了那些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此外,还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上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枣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枣树的器官培养、愈伤组织培养、花药培养、胚与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影响枣树组织培养的其他因素。营养器官培养报道的最多,其他外植体的培养相对较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针对枣树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尽管目前资料还不充足,但组织培养工作者可以推测钴是离体植物培养物生长所必需的.就象在Murashige和Skoog(MS)培养基中一样,这种微量元素通常是由0.105μMCoCl_2提供的.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W.C.F.Bartolo和M.J.K.Macey现在报导:一些植物的组织培养物需要钴,但另一些在没有钴时生长得更好. 他们研究了从用于Passifloramollissima、甘蓝和Saintpaulia ionantha组织培养的培  相似文献   

13.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5.Trees Ⅱ.Y.P.S.Bajaj, Ed., Pp.640. ISBN 0-387-19158-5(Springer-Verlag, 1989) 在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的讨论中,A.D.Krikorian提出,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严格说来,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作为一种常规方法仍还为时过早。尽管组织培养方法尚未用作林业的通用方法,但最近却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似乎现在就木本植物才难以进行体外培养。最近,正陆续出版一些详细描述果树组织培养大量成功的书册。第五册是Y.P.S.Bajaj编辑的极好的植物生物技术连载本,Biotechnology in Agricul  相似文献   

14.
高羊茅和其他羊茅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羊茅、紫羊茅和草地羊茅均为很重要的多年生冷季型牧草与草坪草,生物技术在其品种改良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30年来,三种羊茅的组织培养、胚性培养物的长期保存以及遗传转化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多种植株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技术,但作为单子叶植物,这些草种的组织培养和转基因遗传改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芍药组织培养及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是一种集药用、食用和观赏于一体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随着芍药在中医临床治疗及园林建设中的价值逐渐被挖掘,传统的繁殖方式很难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加快芍药的培育过程,促进芍药优良品种的商业化并提高其药用部位根的产量。但在芍药组织培养中,存在着污染率及褐化率高等问题,阻碍了芍药组织培养的规模化发展。本文通过对芍药组织培养及其褐化研究,为解决芍药组培中污染率和褐化率高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对五年生扦插银杏各部位及银杏组织培养细胞中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在银杏植物各部位的含量差异很大.银杏内酯B在银杏叶中含量最高,白果内酯在银杏侧根中含量最高.在6,7-v培养基下银杏组织培养细胞中同时测出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提示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有可能同时产生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当中,有部分植物外植体在接种之后会出现褐变问题,轻者导致培养基变为棕褐色,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根芽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褐变问题在一些木本植物以及花药组织培养的过程当中较为常见,并且成为了组织培养过程当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内外在褐变诱因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本文简要介绍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麒麟啤酒公司开发的组培自动装置,在占该公司30%股份的世界最大的组织培养苗生产厂美国Twyfond International公司开始使用. 组织培养苗的成本的65~70%是人工费.组织培养自动装置可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自动装置可切断培养增殖的愈伤组织,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上的.手工作业是在无菌条件下切断增殖的愈伤组织,再增殖后,反复切成小片.Twyford公司经理Irwinchu说:“由于有了自动装置,打算把每株苗的价格从50美分的苗降至20美分”.该公司用羊齿和球根类等共4种植物进行试销.东芝等在花卉博览会上展示了组织培养自动装置.是利用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历史、基本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物超低温保存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并对这一问题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培养方祛再生农作物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甜菜(Beta valgaris)是最难培养的植物之一。用每升含有0.lmg激动素和lmg叫噪乙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