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臭鼩(Suncus murinus Linnaeus)因其外形略似鼠类,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少人把臭鼩误认为“鼠类”,称之谓“骚鼠”。有人认为臭鼩咬食水稻禾苗、甚至认为臭鼩发出的奇臭气味也能使禾苗枯萎,比鼠类还有害;但是,也有部分群众认为臭鼩是益兽,不仅不会危害农作物,而且捕食农业害虫。 我们于1963—1966年在广东省斗门县平沙农场收集了有关臭鼩的资料,根据资料证明,臭鼩是农业上的益兽,应予保护。  相似文献   

2.
臭鼩鼱的繁殖、食性及体外寄生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近年来对福建的臭鼩荫进行了繁殖,食性及体外奇生虫的研究。臭鼩荫全年均可繁殖,年平均怀孕率37.45%,以春季怀孕率最高。年平均胎仔数2.99,繁殖指数为67.16食性以昆虫为主,发现食12种昆虫,1种环节动物、1种爬行动物。昆虫中大多属农业害虫。臭鼩鼱有10种体外寄生虫,与流行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臭鼩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薄层(o.5毫米)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臭鼩(Suncus m.murinus) 心肌、骨骼肌、肾脏、脾脏、肝脏和脑6种组织器官的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结果表明臭鼩6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分别具有11—24条酶带,存在着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实验还发现其酯酶同工酶存在异型酶。臭鼩6种组织的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则未发现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缅树鼩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及海南岛。本研究以中国10个地理种群共112只中缅树鼩为研究对象, PCR扩增得到1398 bp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12个中缅树鼩COⅠ基因共定义了64个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值为0.9730,核苷酸多样性(Pi )平均值为0.04494;AMOVA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3.09%,说明中缅树鼩地理种群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整体遗传分化固定指数(FST)为0.93091,说明各地理种群中缅树鼩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结合中性检验与碱基错配分布图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历史进程中未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 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与NETWORK网络图显示10个地理种群的中缅树鼩聚为4支:海南种群一支,大新种群一支,片马种群一支,其他种群一支。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的中缅树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地理种群间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地理阻隔作用可能是其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4年4-9月,通过铗夜法对12种不同生境内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依据捕获率的大小及生境的干扰程度分析四川短尾鼩的生境选择倾向。利用人工捕捉模拟种群干扰,分别在干扰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时间之后,监测荒草地、废弃梨树林、灌丛和绿化林4种代表性生境内四川短尾鼩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比的变化,进而分析四川短尾鼩对人为干扰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1)四川短尾鼩在12种典型生境中,按捕获率的大小依次分为4个等级:绿化林>废弃梨树林、景观林、荒草地、桉树林、蔬菜地、灌丛>人居村落、废弃葡萄园>竹林,葡萄园,油菜地;(2)四川短尾鼩的生境选择倾向为:异质性适中、适度干扰、竞争较低的生境>异质性较低、干扰较高的生境(宜觅食、竞争弱)或异质性较高、干扰较低的生境(宜栖身、竞争弱)>高竞争的生境>异质性低或强烈干扰或二者兼有的生境。(3)干扰之初,所有生境中四川短尾鼩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干扰2个月之后其种群数量均可恢复到正常状态;干扰后性比平均值增加3.52%,怀孕率变化不显著;全部生境中,成体组比例平均降低1.71%,老年组减少7.53%;幼年组的比例平均增长2.33%,亚成体增加6.91%。幼体和亚成体比例的增加,使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同温及安静条件下,小家鼠的耗氧率为最高,褐家鼠次之,黄胸鼠和臭鼩较低。耗氧率与它们的体重呈负相关;两性间没有差异。血红蛋白(Hb)含量以臭鼩为最高,小家鼠次之,褐家鼠和黄胸鼠较低。Hb含量与性别和体重大小不呈相关性。安静状态下Hb含量与耗氧率相关关系的回归系数r不显著,这些物种间Hb含量差异的生物学意义尚待探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1)的一段保守区域作为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序列,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缅树鼩隆安种群和昆明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对22只广西隆安树鼩和21只昆明树鼩样本的CO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应用MEGA V5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及分析其遗传距离,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中缅树鼩种群中,隆安种群、昆明种群和海南亚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79%,种群间遗传距离为9.71%-13.59%,中缅树鼩与普通树鼩的种间遗传距离为20.43%-24.11%,存在条形码间隔。系统发育树显示:隆安种群、昆明种群及海南亚种分别聚为一小支,分支置信度高达100%。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有助于树鼩种群和亚种的分类鉴定,经CO1基因的测序分析证实广西隆安树鼩和昆明树鼩分属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8.
湛江市区室内鼠类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5年2月到1988年7月对湛江市区室内鼠情动态进行了调查。鼠种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还有食虫目的臭鼩。调查前后都是四种动物,三年半总的捕获率不变。经创“无鼠害”灭鼠后,鼠类密度下降,而臭鼩的密度上升,成了优势种。鼠类中褐家鼠和黄胸鼠占比例下降,小家鼠却升高。在达标后鼠类密度反复回升,要维持长时间的低密度,应加强巩固工作。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臭鼩数量多了,应和鼠类一起消灭。  相似文献   

9.
为给四川短尾鼩年龄鉴定提供科学合理的鉴定方法,对1996~2012年贵州省大方县捕获的134只四川短尾鼩(雌性86只,雄性48只)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短尾鼩平均体重为(31.12±6.48)g。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其繁殖状况,将四川短尾鼩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体重≤23.0g,亚成年组(Ⅱ)23.1~28.0g,成年Ⅰ组(Ⅲ)28.1~33.0g,成年Ⅱ组(Ⅳ)33.1~38.0g,老年组(Ⅴ)>38.0g。体重与胴体重、体长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依据体重与胴体重的回归方程,制定了各年龄组的胴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胴体重≤15.0g,亚成年组(Ⅱ)15.1~19.0g,成年Ⅰ组(Ⅲ)19.1~23.0g,成年Ⅱ组(Ⅳ)23.1~27.0g,老年组(Ⅴ)>27.0g。不同年龄组体重、胴体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37.10%,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2.00%,平均繁殖指数为1.39。种群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将臭鼩DAN经过Bam H Ⅰ酶切得到的高重复顺序DNA最小片段重组到质粒pAT153上,转化后得到了含有臭鼩BMS(Bam H Ⅰ)-1高重复顺序DNA片段的克隆。再把此片段重组到M_(13)mp19噬菌体DNA上。用末端终止法测得全部苷酸顺序为495个碱基对。对臭鼬BMS(Bam H Ⅰ)-1片段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和树鼩TSr(BglⅡ)-1高重复顺序DNA进行了比较。为确定树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提供了一定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为重新分析韩国大麝鼩种群与相邻的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我们获得9 条来自韩国4 个地点和俄罗斯3 个地点的大麝鼩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Cyt b)全序列,并将其与来自GenBank 的4 条Cyt b 全序列和4 条Cyt b 部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的大麝鼩并非只有一种基因型,因此,在利用Cyt b 部分序列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时需格外注意。基于Cyt b 全序列分析,发现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之间存在1.08% 的平均JC 距离和7 个位点的差异,推测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在包括末次冰盛期在内的很长时期都没有进行过遗传交流。目前的测序结果不支持当前认为大麝鼩为单系群的亚种分类理论,支持韩国大麝鼩是C. l. thomasi 亚种的分类理论,但还需进一步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后才能最终确认。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一年农村小兽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监测。选择农田和村庄2种主要生境,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其中农田生境的捕获率达7.35%,主要捕获到啮齿目(Rodentia)和食虫目(Insectivora)两类,其中啮齿目为1.49%,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为5.86%。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as)、巢鼠(Micromys minut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臭鼩(Suncus Murinus)。村庄区域的捕获率为12.50%,主要捕获的亦是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高达10.02%,啮齿目的捕获率为2.48%。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结果表明,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鼠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啮齿目种类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并维持较高的繁殖力,且大量进入房舍区域。另外,黑线姬鼠的繁殖率也不低。需密切关注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种群动态趋势。据以往类似研究结果,结合初步调查数据和从控制鼠传疾病的角度考虑,灾区鼠情的监测要有中长期的思想准备,至少持续3a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对臭鼩的血清蛋白及心肌、骨骼肌、肾脏、脾脏、肝脏,睾丸6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研究。臭鼩血清蛋白存在15—17条带,各组织的LDH同工酶均由5条带构成,其中心肌LDH-1、LDH-2和肾脏LDH-1各出现1条亚带。  相似文献   

14.
不同演替阶段臭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阐明分子变异与演替阶段或生态过渡带的联系,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标记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图克境内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臭柏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1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90条清晰谱带,其中173条为多态性谱带,并利用POPGENE 3.2 Version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臭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在64.21%~74.63%,以演替早期的半固定沙地油蒿+臭柏种群最高(74.63%),演替亚顶极时期的固定沙地臭柏种群最低(64.21%);臭柏种群间分化较小,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 0.1761, 82.3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聚类分析显示,演替阶段相近的种群聚集到一起,反映了臭柏种群的遗传分化和演替阶段密切相关.利用Nei指数统计RAPD数据,各种群基因多样度在0.2163~0.2564之间,也证实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15.
 <正> 树鼩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它的分类地位还有争议。有的生物学家认为树鼩属于灵长类,也有的将它归于食虫目。我们已经做了灵长类动物和树鼩DNA特性的比较,表明二者之间的核苷酸顺序虽有一定差异,但在类αDNA的三个进化冷点区域内,有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探讨树鼩同食虫目的关系,我们选用了食虫目动物臭鼩进行了研究。 我们用Bellard法提取了臭鼩DNA,分别用BamHⅠ、BglⅡ、EcoRⅠ、HindⅢ酶切,发现在经BamHⅠ、BglⅡ两酶消化后,可见到高重复区带,而在同样条件下EcoRⅠ、HindⅢ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形态特征系统聚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研究先前报道的湖南省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各地理种群的分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原认定的花臭蛙湖南省各地理种群已分化为花臭蛙和黄岗臭蛙(O.huanggangensis)两个物种。分布于湘西南及南部雪峰山和南岭的花臭蛙种群应修订为黄岗臭蛙,为湖南省臭蛙属物种新发现,湘西北及湘东南罗霄山脉的种群为花臭蛙,黄岗臭蛙与花臭蛙在张家界市武陵源景区同域分布。湘西北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以及湘中丘陵地带花臭蛙种群的分类归属,黄岗臭蛙和花臭蛙在湖南省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同域分布的机制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入侵植物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分布在广东和海南的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0个引物共扩增出9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有9.8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40,Nei指数(h)为0.2916,假臭草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遗传分化系数Gst表明:72.39%遗传变异分布在种群内,27.61%的遗传变异分布在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流较高,为1.3107。假臭草8个种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很高,平均为0.8828;遗传距离较大,平均为0.1257。利用UPGMA法对8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假臭草8个自然种群分为3大类:海口、儋州、琼中、三亚、鹤山、阳江聚为一大类,琼海、徐闻各自单独为一类。经Mantel检验,8个假臭草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推测假臭草的入侵途径可能是以人为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树鼩14只,取耳蜗铺片后进行毛细胞计数和长度测量。发现树鼩毛细胞数及缺失率与人、猴、豚鼠不同,树鼩毛细胞失数少且稳定,蜗尖弃用部少,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差异小,利于用作生物学实验动物,可为研究耳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9.
1985年4月至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峰,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高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化亦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树鼩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遗传标记分析方法,了解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40条随机引物进行优化,筛选出能有效用于树鼩群体遗传分析的RAPD位点,对48只树鼩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应用Popgene 1.32与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树鼩的群体遗传特性。结果20个RAPD引物共检测到113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6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69个(占61.1%)。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307,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09-0.2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93。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态度(H0)(0.1864)略高于雌性群体(0.1470),平均遗传多态度(Hpop)为0.1667;树鼩遗传多态度所占的比例在群体内为48.29%,而雌、雄群体间为51.71%。NJ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T15、T33和T47号树鼩个体聚类成一大类,其余45只树鼩个体聚成另一大类,雌、雄个体呈相互交叉现象。结论实验所筛选的随机引物可有效用于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本树鼩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