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前言自从人们用显微镜观察无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以来(Bowerbank,844;Carpenter,1845),不少作者对不同类型的显微结构致力于分类研究,旨在对它们进行更为合理的分类,同时,进行这样的结构分类也有利于观察和描述。在这些工作中,较早期的有 Frech(1890)和 Volz(1896)对刺细胞动物的研究;在软体动物研究方面,较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以 Bφggild(1930)和 Taylor et al.(1969)为代表的研究,他们对双壳类壳质结构类型的确定及结构名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假铰蚌类壳质微细结构新观察及其系统分类位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铰蚌类(pseudocardiniids)是亚洲中生代十分重要的化石双壳类,地质历程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内部构造研究比较清楚的属有:Pseudocardinia Martinson, 1959; Jiangxiella Liu, 1976; Lilingella Chen et Liu. 1977; Guangdongella Li et Li, 1977; Apseudocardinia Liu et Zhu, 1978; Hunanella Xiong et Wang, 1980; Xinyuella J. Chen et Xu, 1980等。自苏联学者马廷生(1961)建立假铰蚌科以来,各古生物工作者对其高级分类位置的归  相似文献   

3.
芍药属牡丹组分类补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沈保安2001年发表的6个新组合和新等级处理为异名,这些异名是Paeonia linyanshanii (S. G. Haw &; L. A. Lauener) B. A. Shen (不合法名),P. linyanshanii ssp. taibaishanica (D. Y. Hong) B. A. Shen (不合法名),P. ostii T. Hong &; J. X. Zhang ssp. lishizhenenii (lishizhenii) (B. A. Shen) B. A. Shen (=P. ostii), P. delavayi Franch. ssp. angustiloba (Rehder &; E. H. Wilson) B. A. Shen 和ssp. lutea (Delavay ex Franch.) B. A. Shen (=P. delavayi)以及P. delavayi ssp. ludlowii (Stern &; Taylor) B. A. Shen (=P. ludlowii (Stern &; Taylor) D. Y. Hong)。  相似文献   

4.
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4,43(3):448-457
长期以来,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于蛤(Yangtzedonta 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支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在着误解,例如,将Xianfengoconcha Zhang当作是“最古老的双壳类”,为此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寒武纪双壳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Xianfengoconcha发育有两侧对称排列的所谓“片状齿”,实属腕足类小圆货贝型铰合构造。化石证据表明,真正的片状齿是由古栉齿型铰齿演化而来,因此,古异齿型不是双壳类最古老的铰齿类型。目前,我国没有争议的寒武纪双壳类只有.Pojetaia Jell一属。  相似文献   

5.
流沙湾海草床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草床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湿地生态系统,首次研究了流沙湾海草床重金属(铜、铅、镉、锌)的富集特征,并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研究表明:水体和沉积物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很低,潜在生态危害轻微,但是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绿藻、海草、双壳类和腹足类)对这4种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其中对镉的富集最显著.绿藻对铜、铅和锌的富集效应明显大于海草,腹足类对铜、铅和锌的富集效应明显大于双壳类;而对镉的富集效应,情况正好相反.双壳类生物体内铅和镉含量普遍超一类标准,超标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南永3井晚全新世微型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南永3井取岩屑样88个,均产有丰富的微型双壳类。本文描述了该井1680年以来的微型双壳类24属26种,包括1新种Philobrya (Neocardia) xishaensis Lan.Cai et Feng sp.nov.。13个种为南沙群岛海区首次记录。该井微型双壳类以Condylocuna flemingi Maxwell最为丰富,Borniopsis ariakensis Habe,Cadella semitorta (Reeve),Wallucina (Wallucina)xishaensis Lan为常见种。该动物群以热带、亚热带分子为主,亦见有热带-温带的分子,显示了典型的热带岛礁双壳类动物群特征。同时也发现一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子,表明西太平洋经向暖流对于双壳类的跨纬度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区双壳类以生活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表生栖息型为主,悬食型和食沉积物型几乎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7.
1982年,笔者与本队郑有铭同志在深圳地区南澳水头沙进行野外工作时,曾发现一批海相双壳类化石。当时曾有人怀疑这里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据说前人曾发现过三叠纪的标志化石Myophoria(Neoschizodus)laevigata(Ziethen)。但是后来广州地质学校黄沃章老师在双壳类化石层之下采集到早侏罗世金鸡组的菊石Hongkongites,菊石层中又共生有少量双壳类。1984年笔者携带这批双壳类标本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8.
双壳类软体动物是引发海洋生物污损现象的重要生物类群。污损近海设施的该类型生物主要为紫贻贝(Mytilusedulis)、齿缘牡蛎(Dendostrea folium)、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日本巨牡蛎(C.nippona)等种类; 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近海海域, 污损性双壳类以牡蛎为优势种, 而温带近海海区则是紫贻贝;至于深度方面, 牡蛎污损的范围大于紫贻贝。近海设施污损生物的防除主要通过水下人工清除作业、安装波浪驱动海生物防除装置、涂装防污漆、电解海水、添加杀生剂和生物控制等途径, 加强近海污损性双壳类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而且可为研发新型高效环保防污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农业中的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 in Agriculture)一书由英国草原研究所生物数学室的弗朗斯博士(Dr.J.France)和桑利(J.H.M.Thornley)台著。英国巴特沃斯出版社(Butterworths Press)1984年首次出版。全书共335页,引用文献400余篇,并配有大量的图表。全书共分十三章,另外还附有术语汇编和各种应用模型的练习题。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数学模型在农业研究中的作用;模型的定义;农业研究的性质和过程;模型的描述和表  相似文献   

10.
用河蚬作指示生物监测蓟运河666和DDT的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淑智 《生态学报》1983,3(4):314-314
双壳类软体动物对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另外还对一些放射性物质有很强的亲和力。据报道,牡(牛历)对杀虫剂的浓缩能力比周围海水要高数千倍,在1微克/升的DDT溶液中12天,即可积累14—20毫克/公斤DDT及其代谢物;贻贝(Mytilus sp.)从周围海水中积累聚氯联苯,比值在6.9×10~4—6.9×10~5之间,p,p'-DDE或p,p'-DDT比值在4.0×10~4—6.9×10~5之间。美国有人提出一种马尼拉蚬(Corbicula manillensis)是某时期水中低浓度铅的极好的检测生物。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是蓟运河分布广泛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用河蚬监测蓟运河汞污染,已取得了肯定的结果。为了探索其作为监测蓟运河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指示生物,仍选择河蚬作为样品。  相似文献   

11.
载脂蛋白J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脂蛋白J(apo J)是1990年从人血浆HDL中新分离出的一种酸性糖蛋白,分子量70 000,由α及β亚基通过二硫键相连而成.通过apo J cDNA已确定了apo J 427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apo J含双性α螺旋及结合肝素的结构域,可与脂质结合成脂蛋白.apo J mRNA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以脑、卵巢、睾丸及肝脏含量最多.apo J的功能可能有:结合与转运脂质;抑制补体C8及C9的激活;参与精子的成熟等.  相似文献   

12.
系统描述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3 属4 种。根据双壳类Kija铰合构造变异范围的研究,认为Acyrena、Pseudocardinia、Jiangxiella、Apseudocardinia、Hunanella、Yananoconcha、Hamiconcha和Fengjiachonia都是Kija 的同物异名。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化石属于Lamprotula (Eolamprotula) cremeri Kija (=Pseudocardinia) kweichouensis动物群,分为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和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 gyuanen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两个化石组合。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组合产于克孜勒努尔组和恰克马克组下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可能主要为阿林期至巴柔期;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gyuanen 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组合主要分布于恰克马克组中上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主要为巴通期至卡洛夫期。  相似文献   

13.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的双壳类5属(亚属)9种,其中1新种。依据双壳类的地层分布特征,确认含恐龙蛋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很可能为晚白垩世中-晚期(Coniacian-Campanian期)。描述的双壳类化石有:Pseudohyria cf.gobiensis MacNeil,Pseudohyria cf.cardiiformis(Martinson),cf.Plicatounio(Plicatounio)hunanensis Zhang,cf.Plicatounio(Plicatounio)zhuchengensis Ma,Plicatounio(Acclinoplicatounio)cf.nan-anensis Ma et Huang,Plicatounio(Tamuraia)henanensis Chenet Wangsp.nov.,Sphaerium shantun gense(Grabau),Sphaeriumtani Grabau和Sphaerium laiyangense Chen。其中,Pseudohyria属及Tamuraia和Accli-noplicatounio亚属的历程均限于晚白垩世。韩国和日本早白垩世地层发现的Pseudohyria matsumotoi Yang,1979应归Matsumotoina,不属于Pseudohyria;福建禾口组上部原鉴定为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和Pli-catounio(Plicatounio)fujianensis的标本,应改归Tamuraia亚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整理得出,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计有58种,隶属于双壳纲(Bivalvia)2科17属,其中主要是蚌科(Unionidae)的种类(16属57种)。我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组成和区系成分,以东洋界华中区的种类占绝对优势,仅有少数种类渗透到古北界;特有种在我国16个省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五省。双壳类特有种的形成和保存可能与我国古地理环境及其生活的水域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华南东部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半咸水-海相双壳类,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陆相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系统描述了该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19属29种,其中Trigonucula sakawana Ichikawa,1949,Pteria sturi(Bittner,1895),Costigervillia minima Wen,1979和Cercomyapraecursor Quenstedt,1856为首次在这一区域报道;并根据新材料将前人报道的Isocardioides Fan,1962修订为Schafhaeutlia Cossmann,1897。综合这些材料和前人研究将该区小水组、三家冲组和金鸡组双壳类分别划为以下三个组合带,即Palaeopharus-Trigonucula组合带、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带和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组合带。文中通过对上述组合中代表属种在区域上的时代延限的分析,认为PalaeopharusTrigonucula带和Bakevelloides-Jiangxiella带的时代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可能延至诺利期(Norian)早期;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带的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Sinemurian),可能下延至赫塘期(Hettangian),上延至土阿辛期(Toarcian)。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生物化学《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一本实践入门书。P.D.G.Dean,W.S.Johnson和F.A.Middle主编。1055 IRLPress.《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粒酸和蛋白的模板层析.H.Schott.19ss MarcelDekker.《氨基酸和肤》(Amino Aeids and Peptides)J.S.Davies 1985 Chapman and Hall.《多肤激素的生物化学》(Bioehemistry of the polypeptide Hormones)M.Wallis,5.L .Howell和K.W.Taylor,2955 John Wiley.  相似文献   

18.
前言东秦岭镇安地区三叠纪双壳类,最早由姜春发等(1963)报道,共有10种,但均没有描述,仅一部分属种附有图版。1964年,刘路首次对本区的双壳类进行了描述,属种包括Claraiahunanica Hsü, C. zhenanica Chen et Liu, C.cf. wangi(Patte), C. ex. gr. stachei(Bitt-ner),C. sp. 等。1982年,史秉德对本区的双壳类作了进一步描述,计有Claraia aurita(Ha-uer), C. cf. griesbachi(Bittner), C. conce-  相似文献   

19.
福建早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闽西南地区,含双壳类化石极其丰富。1950年,陈培源在《福建省龙岩宁洋两县之三叠纪海产动物化石》一文中记载了采自龙岩、宁洋两县的双壳类计8属23种,这是关于福建早三叠世双壳类的最早正式描述。嗣后,对福建下三叠统进行地  相似文献   

20.
高分辨染色体(High Resolution chromosome HRC)是指通过某种处理,获得有丝分裂早期染色体分裂相,早期染色体较中中期染色体长,显带后可以得到更多更细的带纹,从而提高人们对染色体的分辨力.Yuns, J. J(1976)首先以氨甲喋呤使细胞同步化法,建立了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随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人类高分辨染色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几年,关于家畜和实验动物的高分辨染色体研究陆续亦有一些报道,但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进展依然有限.本文试图就家畜和实验动物高分辨染色体研究的方法、进展以及意义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