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苯酚为液化试剂,在低温和低酸催化剂浓度等温和条件下对竹粉进行选择性酚化,分离得到液化液和竹纤维素微粉。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SEM和热重分析了竹粉液化前后组成形貌和结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竹粉在热化学酚化条件下发生了降解反应,并产生了具有新的取代基苯环结构等其它酚化产物;竹粉中的纤维素无定型组分和木质素组分完全被酚化,而未被酚化的残渣为具有高度结晶结构的纤维素粉;竹粉通过热化学酚化,得到了具有很好流动性的高活性酚化液,而分离得到的竹纤维粉具有比竹粉更高的疏水性和更好的热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竹粉热化学选择性酚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以禾本科植物芦苇为纤维素原料,利用纤维素在绿色溶液KOH/硫脲、尿素/水体系中的低温溶胶,高温凝胶的特性,通过化学法提取再生芦苇植物纤维素。并利用超级旋转流变仪、粘度测定仪、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热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着重研究了芦苇纤维素在该溶液体系中凝胶化再生的最佳浓度范围、以及芦苇纤维素再生前后结构和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芦苇纤维素溶解再生后,具有凝胶型的均匀多孔网络结构,孔容在0.77~0.62 cm~3·g~(-1),平均孔径分布在9.9~8.8 nm,比表面积达到345~320m~3·g~(-1),凝胶化再生纤维素质量浓度范围为3%~8%,结果表明芦苇纤维素化学结构再生前后没有改变,结晶度较再生前降低,并具有较再生前更好的调湿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寿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Shouzhu’ Yi)的材质特性,分析寿竹的造纸性能,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慈竹(Bambusa emeiensis L. C. Chia & H. L. Fung)为对照,对重庆市梁平县寿竹秆形结构的垂直变化、材积与生物量以及纤维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寿竹秆的节间长度随竹高度呈现先长后短的变化趋势,直径与壁厚均随竹秆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寿竹材积的模型为V=0.000939H+0.001861D-0.01374,生物量模型为W=1.297D+2.053H-16.666。寿竹纤维长度平均为2.47 mm,以2~3 mm分布最多,长宽比大于100,属于制作优良纸张的较好纤维;纤维壁腔比较大,达3.85。相对毛竹而言,寿竹竹秆的节间长度更长,垂直方向上材积分布更加均匀,纤维长、长宽比大。寿竹与慈竹的纤维长度差异不大,但纤维长宽比小于慈竹,壁腔比大于慈竹。寿竹节间长,垂直分布均匀,材积和生物量大,是优良的板材利用原料;寿竹纤维长,长宽比大,是优良的造纸原料,造纸性能优于毛竹略次于慈竹。  相似文献   

4.
不同培养方式对细菌纤维素产量和结构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察了自行筛选的Acetobacter xylinum NUST4.2在静置培养和发酵罐培养获得的细菌纤维素(BC)的产量、基本结构和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静置培养时产纤维素7.5g/L,产率为0.052g/L/h,在机械搅拌发酵罐中培养3d产量达3.13g/L,产率达0.043g/L/h;SEM分析显示静置培养和发酵罐培养得到的纤维素均具有网状结构,但静置获得的纤维素丝带相互缠绕且层状重叠,更加致密,丝带更细;FT-IR分析知搅拌不改变纤维素的化学结构,但能减弱分子间氢键,和XRD结合分析可知静置培养的纤维素具有更高结晶指数,更高Iα含量和更大晶粒尺寸,但不改变晶型,仍为纤维素I型,说明搅拌会干扰纤维素初始纤丝的结晶,有利于形成更小的晶粒和较Iα稳定的Iβ。与棉纤维素相比,静置培养获得的纤维素的热稳定性更好,而发酵罐培养获得的纤维素则阻燃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免疫球蛋白缓释微囊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化是实现生物药物制剂缓控释放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了免疫球蛋白乙基纤维素微囊。用扫描电镜(SEM)考察了微囊的孔结构和形貌特征,并通过体外溶出实验考察了微囊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在给定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微囊圆整度好,孔径分布范围较窄,在模拟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微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如下:囊心囊材比2.5∶1,30℃下反应6h,搅拌速率250r/min,吐温80用量8ml。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筛的葡糖杆菌属菌株AXB(X),发酵获得产物细菌纤维素(BC),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研究其材料特性,确认BC是高纯度的纤维素,且晶型属于纤维素I型;通过酶解和酸解试验显示该产物纯度达95%以上,持水率在95%以上。此外,扫描电镜观察其产物表面形态结构表明纤维相互交织成具有超细精密多孔的网络结构,且具有比滤纸、棉纤维和桑皮纤维更高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高效培育的林分结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对立竹胸径基本一致的4种立竹密度(24600 ~ 29800株·hm-2,D1;37500 ~ 42600株·hm-2,D2;46500 ~ 52800株·hm-2,D3;76500~ 85500株·hm-2,D4)四季竹纯林进行了1~3 a立竹地上生物量积累、分配与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季竹立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秆>叶>枝.随着立竹年龄增大,不同密度的四季竹林立竹秆、枝、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及叶/枝、叶/秆、枝/秆构件生物量比总体上均呈增大趋势,且2 a、3 a立竹显著高于1 a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呈升高趋势,而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立竹密度增大,1~3a立竹地上生物量、构件生物量总体上呈“∧”型变化,D1~D3密度时逐渐升高,D4密度时显著下降,各年龄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而秆生物量比例增大,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总体上1 a立竹呈倒“N”型变化,2 a、3 a立竹呈下降趋势.叶-枝构件生物量符合近等速增长模式,异速生长指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小幅度下降,叶-秆、枝-秆构件生物量符合简单异速增长模式,异速生长指数随密度的增大分别呈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当超出一定密度时(D2密度以上),四季竹立竹生物量分配更趋向于支撑构件(秆),以促进立竹纵向生长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46500~ 52800株·hm-2是试验四季竹林立竹生物量高效积累和有效分配的密度.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胞杆菌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及产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林废物堆肥中分离得到1株细菌经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将该细菌用于木质素类化合物利用.固态培养条件下考察其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及产酶特性,另外对发酵前后的稻草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兼具低分子量木质素酚型、非酚型类物质的降解能力.其对木质素降解是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培养30 d使木质素降解率达9.47%,同时对纤维素、半纤维素也有较高程度的降解;降解率分别为38.8%、41.84%.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稻草木质素结构被破坏,枯草芽胞杆菌对木质素各官能团的降解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四川2种丛生竹理化特性及纤维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不同地区两种丛生竹—慈竹和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以及纤维形态,对其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竹种间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差异显著,同一竹种不同地区间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纤维长度、宽度和纤维长宽比因地域差异而异,且与竹龄有关。从纸浆用竹和纤维原料综合考虑,竹海地区的慈竹(纤维素含量在45%左右,木质素含量低于28%)、梁山慈竹(纤维素含量在50%以上,木质素含量低于20%)比较适合竹浆造纸。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程振衡  梁子才 《昆虫学报》1990,33(4):424-429
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简称PO)大量存在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血浆中,血细胞中甚少.该酶的活力与幼虫的发育期相关,在蜕皮和化蛹前后活力达高峰.PO可以粘附在酵母菌细胞表面,但未发现具有调理作用.以Sephadex G-200层析,对PO进行了部分纯化,比活力可提高56倍.试虫感染酵母菌后,活体内血浆PO活力即刻下降;体外证明,感染血浆可抑制正常血浆PO活力,以胰蛋白酶和昆布多糖测试以及行耐温实验,表明该抑制物为蛋白质性质.对PO的防卫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新型纳米森林材料,构建一种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的用于现场检测的自驱动微流控芯片。方法:利用MEMS加工技术制备出具有优良光学性能和大表面积的石英纳米森林结构微流道,对该纳米森林结构的高度、宽度/横向尺寸、密度、表面积、光学性能、毛细驱动效果、荧光增敏效果做出评价,利用双抗体夹心的方法进行蓖麻毒素的检测。结果:纳米纤维锥底直径200~300nm,高度约1. 0μm,纳米森林的密度约为10个/μm~2,估测表面积比底面积达5∶1以上。其在波长为680nm处的透光率达89. 5%,驱动流速约5mm/s,与平面结构相比,其饱和荧光显色成倍提高。蓖麻毒素的检测限低于10pg/ml,在10~6 250pg/ml范围内具有较好线性关系。结论:基于纳米森林结构,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超大表面积和高灵敏度的毛细自驱动微流控芯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工业纤维素诱导里氏木霉RUT C-30产葡聚糖酶的最佳条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工业纤维素、(NH4)2SO4和生物素为实验因素,滤纸酶活为响应值,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建立一个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寻找最优产酶结果.经过优化,选出工业纤维素、(NH4)2SO4和生物素的添加量分别为39.485 g/L、6.232 g/L和249.872 μg/L,最高的滤纸比酶活为6.298 U/mL,实验验证,滤纸比酶活为6.118 U/mL,与预测值相差了2.86%.  相似文献   

13.
采用W/O/W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缓释微球, 表征了缓释微球形貌和粒径分布, 研究了体外释放行为, 进行了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 结果显示:微球形貌规则, 粒径均匀; 药物包封率达85.6%; 缓释时间达24 h. 细胞实验表明, 微球比rhEGF原液具有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 通过观察动物实验中溃疡面积变化、组织病理切片和PCNA表达, 发现微球组治疗效果优于生长因子原液组和空白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为rhEGF缓释微球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纤维素酶纤维素结合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 ,进而深入了解天然纤维素的生物降解机制和提高纤维素酶的生物工艺学价值 ,采用 PCR技术体外扩增了携带微紫青霉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 ( CBH ) CBD编码区的 DNA片段 ,将 CBD编码区 DNA片段插入带有 Erwiniacarotovora pe1 B前导肽序列的大肠杆菌质粒 p KK- tac- new上进行了表达 .携带微紫青霉 CBDCBH 编码区的大肠杆菌重组菌株 DH5α( p KK- tac- new- 8)产生有活性的分泌型 CBDCBH 蛋白 .SDS-PAGE检测显示所产生的 CBDCBH 蛋白分子量约 1 0 .8k D.在 IPTG诱导下 ,该菌株所产生的CBDCBH 蛋白含量达 45.2 mg/L,且 90 %以上的 CBD蛋白分泌到培养物上清液中 .结晶纤维素 CF-1 1溶液经 CBDCBH 处理后 ,浊度比对照提高了 1 2 8.9% ,天然棉花纤维结构经 CBDCBH 处理后产生一定程度的非水解性降解作用 ,表明微紫青霉 CBDCBH 具有解聚天然结晶纤维素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梁山慈竹体细胞突变体No.30的生物量以及品质特性,如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纤维形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同龄的实生苗相比,No.30突变体具有生物量大、纤维素含量高、纤维长和长宽比大等特性。尽管No.30突变体中木质素含量也有升高,但木质素组成S/G值并没有明显改变,表明木质素脱除的难易程度并未受影响。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No.30突变体中,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Ces A和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rx基因明显上调,可能与其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酚抽法制备蟾蜍肝总tRNA和BD纤维素柱纯化tRNA~(pbe)的简便方法。270g蟾蜍肝可制备466mg总tRNA。总tRNA的产率是未改进的酚抽法的8—11倍。总tRNA经两根BD纤维素柱纯化所得tRNA~(pbe)的酰化活力达1,354pmoles苯丙氨酸/A_(260)tRNA,它的荧光光谱测定表明,这个tRNA分子存在Y碱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 以四川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边缘(100、225、400、625、900、1225、1600 m2)为研究对象, 以林下为对照, 研究了2种乡土树种——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在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降解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与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相比较,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以及樟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均显著高于林下.在全年分解过程中, 2种凋落叶4种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总体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缩合单宁降解最快,其次是总酚和纤维素,而木质素降解最慢.随林窗面积的增大, 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在中型林窗边缘(400、625 m2)具有相对较高的降解率,而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在625 m2林窗边缘时也表现出较高的降解率.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降解率与凋落叶袋内温度和凋落物质量均呈显著相关.中型林窗(400~625 m2)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具有更显著的边缘效应, 而这种边缘效应与物种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一株纤维化纤维微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Ha8菌株开展了生物学特性和苯环类物质代谢能力研究.该菌株革兰氏阳性,长杆状,培养后期逐渐变为短杆状;能固氮,水解蛋白质,液化明胶,利用淀粉、纤维素和果胶,分解几丁质;在pH 6.0~9.0和20℃~40℃范围内生长较好;能利用苯甲酸、苯酚、二甲苯、苯丙烯酸和二苯胺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对这几种苯环类物质浓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0 mmol/L~30 mmol/L、0 mmol/L~8 mmol/L、0 mmol/L~30 mmol/L、0 mmol/L~15 mmol/L和0 mmol/L~40 mmol/L,但不能利用2,4-二硝基苯酚、邻硝基酚、邻甲氧基酚、氨基苯磺酸、邻苯二酚和邻菲罗啉为唯一碳源生长.  相似文献   

19.
以芦苇浆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硫酸水解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响应面法优化纳米纤维素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32 min,硫酸浓度52%,反应温度54℃,纳米纤维素得率最高(78.67%);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进行性能表征,分析表明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聚集态结构为纤维素Ⅰ型,呈棒状.  相似文献   

20.
酚顿试剂对竹林土壤中酚类化合物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酚类化合物是农业和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化感物质之一,大量积累在土壤中,抑制作物和林下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连作障碍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用过氧化氢(H2O2)与硫酸亚铁(Fe2 )所组成的酚顿试剂研究了化学氧化法对化感物质(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胡桃醌)、竹林土壤提取物及竹林土壤中对香豆酸的降解作用。过氧化氢与硫酸亚铁的摩尔比为15:1的酚顿试剂,过氧化氢与酚类物质浓度比为8:1时,对酚类物质的降解效率最高。以8×10-3mol/L(0.028%)的H2O2,5.4×10-4mol/L(0.075%)的FeSO4和10-3mol/L的酚类物质组成的反应体系中,反应10min和30min后,对香豆酸的降解率分别为55%和74%;对羟基苯甲酸的降解率在10min时达90%以上;而胡桃醌在10min时已经完全被降解。酚顿试剂处理土壤酚类提取物时,可使其中主要的化感物质对香豆酸降解75%。用含0.1%和1%H2O2的酚顿试剂处理竹(Bambusa chungii)林土壤,土壤对香豆酸的降解率分别为32%和37%。竹林土壤中存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但没有检测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可能迅速分解外加的过氧化氢,一方面缩短过氧化氢处理的作用时间和降低降解效率,另一方面可分解过剩的过氧化氢。这说明酚顿试剂是降解土壤和培养液中有害化感物质的有效化学氧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