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成年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桃肩并节变量进行了测量和统计,作了异速生长分析,并对太行山猕猴、滇南猕猴、川西猕猴、湘鄂猕猴肩并关节变量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与上述3个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较短的肩胛骨,较小的锁肱指数,较大的三角肌止点指数和较小的摆荡指数,表明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面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2.
成年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肩关节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变量进行了测量和统计,作了异速生长分析,并对太行山猕猴(M.mulatta tcheliensis)、滇南猕猴(M.mulatta mulatta)、川西猕猴(M.mulatta lasiotis)、湘鄂猕猴(M.mulatta littoralis)肩关节变量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与上述3个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较短的肩胛骨、较小的锁肱指数、较大的三角肌止点指数和较小的摆荡指数,表明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面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3.
对21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在耳点间宽(X13)、上面宽(X19)、左眶宽(X27)、右眶宽(X28)、两眶宽(X37)等变量间存在显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有显的不同。3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而太行山猕猴与前二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猕猴髋骨变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对22例(♂11,♀11)成年太行山地区猕猴髋骨有关变量进行测量,通过有关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R型聚类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的髋骨变量有较明显的自身特征,髋骨有关变量在雌雄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差异,对太行山猕猴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猕猴化石的肢间指数(Intermembral index,IM)、臂指数(Brachial index,BI)、股指数(Crural index,CI)和股骨粗壮指数(Robusticity index,RI)等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猕猴化石IM值(96)高于太行山猕猴,BI值(94.5)和CI值(88.5)均低于太行山猕猴,推测该猕猴化石在早更新世时期可能地栖生活,适合于陆地四足行走,同时也验证了太行山猕猴主要为半树栖生活。结合对猕猴化石伴生哺乳动物习性的分析,推测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的气候温暖潮湿并有一定的水域,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有局部的草地或草坡,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高等灵长类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6.
对成年太行山猕猴寰椎和枢椎变量进行了测量;以肱骨最大长为参照,对其变量进行了异速生长分析。结果表明:寰椎全宽及枢椎椎孔横径接近等速生长,其余变量均为负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猕猴下颌骨变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测量了18例(雄4,雌14)成年太行山猕猴下颌骨的12项变量。通过对下颌骨变量的性别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下颌骨变量有其自身特征,与其它猕猴下颌骨资料比较表现出一定差异;用Ottestat方法对有关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式,其判别率达86.86%,下颌骨变量相关性研究表明,各变量之间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大多数变量之间相互程度较差,不同变量之间其相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和肱骨性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例成年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和肱骨的15项线性变量为对象,运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异速生长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探讨各变量之间的性差大小以及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雌雄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差.其原因可能与性成熟时间、生长速率的不同以及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德明  张文学  谷同祥 《兽类学报》2000,20(1):76-78,66
肩胛骨的测量性研究在灵长类的分类及运动类型划分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报道[1~3]。关于太行山猕猴(Macacamulatta)[4]肩胛骨的研究,作者查阅了许多有关文献,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为积累太行山猕猴体质调查资料,我们对太行山猕猴肩?..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和肱骨的性别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了 2 6例 (♀ 1 6,♂ 1 0 )成年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和肱骨的 1 5项变量。通过运用SPSS1 0 0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有 9项变量在两性间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 ;采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对有关变量建立判别函数 ,结果显示 ,采用强迫引入法和逐步判别法 ,判别正确率分别为 1 0 0 0 0 %和 92 3 0 %;运用主成分分析 ,进一步说明肩胛骨和肱骨在性别判别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点方法,对太行山猕猴下颌骨有关变量作了测量、统计和分析。通过对太行山猕猴下颌生物力学、异速生长的研究表明,雄性下颌相对较长,与此有关的生物力学特点是下颌髁后缘至M1近中侧长、下颌髁后缘至M3下次小尖长和下颌支高等阻力臂减小,而下颌髁长、下颌髁宽、下颌体高Ⅱ、下颌体宽Ⅱ、下颌联合长等变量则增强,使咀嚼力增加。这些特点均与其生态对策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还与有关材料进行了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猕猴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太行山猕猴牙齿为对象,主要研究各牙齿的性差大小及分布模式.测量43例太行山猕猴牙齿的2个主要变量.数据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性差大小用雄雌差值(Dif)和性差百分比(P.D)表示.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性差主要表现在犬齿性差"区"和第3臼齿,主要是MD径,越靠近犬齿其性差越大,下颌的更为明显.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的不同变量、不同位置性差程度不同.本研究在进行性差推断和种间比较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猕猴牙齿与颅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行山猕猴牙齿有关变量做了测量,统计,并就其与颅骨长间的异速生长和相关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牙齿的变异程度在犬齿和中央门齿表现尤为突出。在线性型或面积方面,雄性牙齿的异速生长均快于雌性和雄+雌,此与其生活史对策相适应,在雄性,雌性或雄+雌,下颌齿变量与颅骨长的相关程度比上颌更为密切,与有关资料的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金丝猴之间的差异小于与菲氏叶猴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猕猴繁殖生态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分布的野生猕猴(Macacamulattatcheliensis)种群,现今已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猕猴种群[1]。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该区域猕猴分布区已呈碎片状,影响了猕猴种群的扩散与迁移,...  相似文献   

15.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内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但已多年未进行过野生动物本底资源调查。于2015年1月至7月,在保护区4个林场内设置了51个2km×2km网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内兽类和地栖性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经过6,014个捕获日的调查,共记录到野生兽类5目13科17种,鸟类6目12科28种,其中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灰林鸮(Strix aluco)、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普通(Sitta europaea)、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gravivox)、画眉(Garrulax canorus)等10个种类为保护区新记录种。首次在该保护区拍摄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豹(Panthera pardus)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以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Macaques mulatta)、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腹锦鸡和灰林鸮。兽类以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4.57;鸟类以红腹锦鸡的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2.03。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中型兽类群落,但顶级捕食者数量稀少,应加大对其栖息地及猎物的保护恢复力度。此外,相机拍摄到大量放牧活动照片,说明当地人为干扰严重,应加强管理。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内兽类和地栖性鸟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 年11 月至2008 年2 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愚公保护站,根据观察到的猕猴活动痕迹和位置,设置了180 个10 m × 10 m 的样方。在这些样方中,对10 个生态因子(地形、海拔高度、坡位、坡向、坡度、离水源距离、人为干扰、郁闭度、隐蔽度、平均胸径)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在冬季喜好选择的生境特征为:倾向于围绕大树(乔木平均胸径> 15 cm)活动;较之其它季节,冬季的猕猴更愿意接近人类居所(< 2 000 m),并选择离水源近(< 1 000 m)的地方活动,说明直接饮水可能是猕猴在干旱冬季获得足量水分的重要途径;冬季猕猴喜欢在坡度为15° ~40°、郁闭度< 60% 的阳坡活动,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为1 000 ~1 300 m。猕猴对生境中地形特征和坡位无明显偏好,对活动地点的隐蔽条件也无特殊要求。文中还对所选择的生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 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达到70.713% ,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冬季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的椎动脉沟上3种骨桥(腹桥、侧桥和背桥)的分布特征,以期理解在人类寰椎上观察到的变异,并推测灵长类动物可能的进化趋势。本文分别测量57例(雄性17例,雌性40例)猕猴寰椎标本(成年骨骼标本)3个寰椎桥的宽度。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性别之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观察寰椎桥的出现率、形态特征和组合类型。统计结果显示,猕猴寰椎桥变量性差显著(P<0.05),猕猴的腹桥和背桥是恒定出现(100%),侧桥基本恒定,但也有一些缺失个案(90.3%),表明腹桥和背桥是猕猴稳定的特征;猕猴寰椎桥的主要类型为原始的A型,与主要类型为D型的人科动物发生分离。我们基于以上特征后得出结论,猕猴的3个寰椎桥是一种稳定性状,其出现率明显高于类人猿。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太行山猕猴食管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杂交、流式细胞光度分析、免疫组化(ABC法)及电镜等方法对两例太行山猕猴自发食管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两者人乳头瘤病毒6,11,16及18型杂交均强阳性;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电镜下未发现典型病毒颗粒;流式分析表明,该肿较非整倍体肿瘤,DNA含量及S期细胞峰较正常二倍体细胞明显升高。提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太行山猕猴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猕猴(Macaca mulatta)建立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并探讨丙酸睾酮(TP)诱导猕猴前列腺增生模型的最佳剂量及给药时间。雄性猕猴12只,随机分为3个剂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共4组,每组3只。去势8周后,皮下注射给药。实验组按低、中、高剂量分别给予丙酸睾酮(TP)0.8、2.5、7.5 mg/(kg?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溶剂,连续8周。B型超声探测去势前、去势后8周及TP干预4周、8周时猕猴前列腺体积,并采集分离各个实验阶段的血清备用。给药8周后处死动物,取前列腺,称量湿重,测量体积,计算前列腺重量指数及体积指数,H.E染色切片观察前列腺增生情况,并进一步测量腺腔面积及腺上皮细胞高度。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前列腺组织中二氢睾酮(DHT)水平。B型超声结果显示,去势8周时,各组猕猴前列腺体积均明显小于去势前(P < 0.05)。TP干预4周及8周时,各剂量组猕猴前列腺体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且在干预4周TP中剂量组达到最佳效果(P < 0.01)。而TP干预4周与8周相比,各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解剖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猕猴前列腺湿重、体积及脏器指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且在中剂量组达到最大值。而显微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猕猴前列腺上皮细胞增生,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猕猴前列腺腺腔面积明显增加(P < 0.01),腺上皮细胞高度明显增高(P < 0.01)。二氢睾酮(DHT)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后各实验组猕猴血清中DHT含量明显增高(P < 0.01),且在中剂量组达到最大值。TP干预4周与8周相比,各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同时,各实验组前列腺组织中DHT含量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增高,但剂量-效应关系不显著,中剂量组优于高、低剂量组。TP药物干预去势猕猴可成功建立猕猴前列腺增生模型,初步判定较为适宜的造模条件为丙酸睾酮给药剂量2.5 mg/(kg?d),给药时间4周。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猕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猕猴广泛分布于从阿富汗到泰国和中国南部的亚洲地区.分布于中国的猕猴有6个亚种.太行山猕猴为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系中国所特有,目前仅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和中条山南端地区,为世界野生猕猴分布最北的种群.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学者们在数量与分布、形态学(包括普通形态学、骨骼系统形态学)、生态学、微观生物学、疾病、实验技术等方面,对太行山猕猴展开了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以期能有助于对这一珍稀物种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