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明确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生物碱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神经系统的影响,为阐明其杀虫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载毒叶片法测定粘虫5龄幼虫经雷公藤总生物碱处理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Na+, K+-ATPase、Ca2+, Mg2+-ATPase、谷丙转氨酶(GPT)和谷氨酸脱羧酶(GAD)等重要神经系统酶活性及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雷公藤总生物碱处理对粘虫5龄幼虫AChE无明显影响,麻醉期处理粘虫幼虫体内ACh相对含量与同期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粘虫幼虫在轻度麻醉期、深度麻醉期和复苏期体内GABA和Glu含量显著升高,GABA含量分别升高了89.86%, 49.28%和20.29%,Glu含量分别升高了24.55%, 23.33%和8.13%。处理粘虫幼虫GPT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GAD活性无明显变化。处理明显抑制粘虫幼虫头部Na+, K+-ATPase和Ca2+, Mg2+-ATPase活性,但对中肠两种ATPase活性影响不大。【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雷公藤生物碱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也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靶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松油烯-4-醇对粘虫幼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志卿  张兴 《昆虫学报》2004,47(3):329-333
测定了杀虫植物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的精油中主杀虫成分-松油烯-4-醇(terpinen 4.01)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松油烯- 4-醇对粘虫主要表现为熏蒸作用,对粘虫3龄幼虫24 h的熏蒸LC50为5.3473 μL/L ;还具一定触杀作用,对粘虫4龄幼虫24 h的LD50为147.8 μg/虫。试虫的中毒症状可明显地分为兴奋、痉挛、麻痹和死亡4个阶段,而麻痹的部分试虫有复苏现象。可明显抑制Na+ ,K+ATP酶的活性,在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复苏期,抑制率介于21.28%~34.92% 之间。离体条件下对Na+,K+ATP酶的I50为133.75 μg·mL-1;对AChE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对酯酶,在兴奋期,酶活力为对照的7.0%,在麻痹期则为对照的1.33倍,而复苏期试虫的酯酶活力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雷公藤吉碱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飞行肌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杀虫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了雷公藤吉碱对粘虫成虫的胃毒活性及致毒症状。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从显微和超微水平观察雷公藤吉碱(300μg/mL)对粘虫成虫飞行肌结构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吉碱对粘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胃毒作用,其24 h致死中浓(LC_(50))值为194.53μg/mL;试虫中毒的典型特征为麻痹致死;显微观察显示处理组试虫肌肉组织结构紊乱,肌纤维间距增大,肌膜消解,横纹结构消失,且随中毒程度的加深,病变程度加剧;超微观察显示处理试虫肌细胞结构破坏,肌膜脱落,线粒体肿胀,肌质网扩张,肌原纤维断裂,且随中毒程度的加深,病变呈渐进性加剧。【结论】雷公藤吉碱可致粘虫成虫飞行肌病变,影响肌肉正常收缩,从而引起试虫麻痹致死,其作用靶标可能位于肌肉系统。  相似文献   

4.
亮叶中南鱼藤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亮叶中南鱼藤Derris fordii var. lucida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通过生物测定确定了该植物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方式,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亮叶中南鱼藤不同部位甲醇提取物中仅根部提取物表现出杀虫活性。根甲醇提取物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无翅成蚜、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无翅成蚜、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无翅成蚜、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 2龄幼虫、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初孵幼虫、菜青虫Pieris rapae (L.) 2龄幼虫和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成虫都有毒杀效果,其LC50值分别是260.3 mg/L、234.6 mg/L、141.3 mg/L、16.4 mg/L、233.4 mg/L、20.8 mg/L、11.7 mg/L和148.4 mg/L。根甲醇提取物对甘薯天蛾3龄幼虫24 h的触杀和胃毒毒力LC50值分别为101.6 mg/L和234.9 mg/L。此外,亚致死剂量的根甲醇提取物对甘薯天蛾3龄幼虫还有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从根中分离和鉴定了3个化合物,即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和β-谷甾醇。鱼藤酮和6a,12a-脱氢鱼藤素对三化螟初孵幼虫表现出毒杀活性,24 h的LC50值分别是2.6 mg/L和5.3 mg/L。结论为:亮叶中南鱼藤仅根为活性部位,该甲醇提取物对棉蚜等多种害虫有活性,其主要作用方式为触杀和胃毒,鱼藤酮和6a,12a-脱氢鱼藤素是根中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究Bt杀虫蛋白对次要靶标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鳞翅目:夜蛾科)的杀虫活性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浸叶法饲喂初孵及2龄末粘虫不同剂量的Cry1Ac及Cry2Ab杀虫蛋白后,观察其死亡率,称量幼虫重,并统计了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蛹期、蛹的羽化率、畸形率等指标。【结果】初孵幼虫取食浸泡含16、64、128μg/mLCry1Ac及Cry2Ab的玉米叶片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且Cry1Ac杀虫蛋白对粘虫的生物活性高于Cry2Ab蛋白,在128μg/mL浓度下,取食Cry1Ac和Cry2Ab蛋白13d时的死亡率分别达到了65%及60%。取食两种蛋白后,初孵幼虫和2龄末幼虫重量均受到显著抑制,短期取食两种蛋白对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蛹期、蛹的羽化率、畸形率没有影响。【结论】取食Cry1Ac和Cry2Ab杀虫蛋白后,对初孵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活性,且Cry1Ac杀虫活性高于Cry2Ab杀虫蛋白;短期饲喂两种杀虫蛋白时,对2龄粘虫后期生长影响不大。本文结果为转Bt基因作物更好的应用于粘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果博落回中2种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生物活性示踪法从小果博落回(Macleaya microcarp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2种活性成分,经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为二氢血根碱和二氢白屈菜红碱。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试了2种化合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拒食及毒杀活性。结果表明,2种化合物对粘虫3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48 h的拒食AFC50分别为0.168和0.231 mg.mL-1,同时,二氢血根碱对粘虫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96 h的LC50为0.085 mg.mL-1。分析认为二氢血根碱可能是小果博落回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昆明山海棠中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甲素、去甲泽拉木醛、雷酚内酯、雷公藤内酯甲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药材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Phenomenex Luna C_(18)色谱柱(50×2.0 mm,3μm),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柱温3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检测模式(MRM)。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甲素、去甲泽拉木醛、雷酚内酯、雷公藤内酯甲分别在6.80~1360.00、5.90~1180.00、1.20~240.00、25.05~5010.00、1.45~290.00、1.65~330.00μg/L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9%~100.91%,RSD为1.46%~2.99%。应用该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的36个昆明山海棠样品进行了测定,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昆明山海棠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药膜选择法,分别研究了20种药用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ab.)成虫的触杀和驱避活性。结果表明:触杀效果以葫芦巴Trigonelia foenum-graecum提取物的活性最强,蛇床子Cnidium monnieri和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提取物次之。葫芦巴提取物0.39 mg/cm2 浓度处理48 h后对谷蠹的触杀死亡率为100%,处理72 h后对谷蠹的LD50为19.94 μg/cm2。蛇床子和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提取物对谷蠹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活性。蛇床子提取物同时具有较好的触杀和驱避活性。  相似文献   

9.
杀菌剂丙环唑对斜纹夜蛾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研究比较了11种农药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细胞(简称SL细胞)的毒杀活性基础上,选择毒杀活性最高的杀菌剂丙环唑,对其毒理学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丙环唑的细胞毒力最高,在100 μg/mL浓度下处理后48 h,SL细胞的死亡率为98.08%。处理后36 h,丙环唑对SL细胞的LC50值为20.31 μg/mL。丙环唑能明显降低SL细胞的蛋白质含量。以0.5 μg/头的丙环唑注射斜纹夜蛾4龄幼虫,处理后72 h,试虫血淋巴总含量及血细胞数分别下降了26.80%和25.26%;在1.0 μg/头的剂量下,则分别下降了37.67%和36.32%。以0.5 μg/头和1.0 μg/头的丙环唑注射处理后,斜纹夜蛾幼虫体重显著降低。此外,丙环唑能降低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含糖量及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在注射处理后96 h和120 h,丙环唑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0.59 μg/头和0.45 μg/头。丙环唑对SL细胞和斜纹夜蛾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显示出丙环唑类似物控制害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藁本提取物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采用点滴法、三角瓶熏蒸法和小叶碟添加法测定了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提取物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的触杀、熏蒸和拒食活性,同时也测定了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并对其致毒症状、作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丙酮冷浸提取物对粘虫毒杀活性较高;其丙酮提取物对粘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均具有较高触杀及熏蒸活性,24h触杀LD50分别为0.062 3mg干样/头和0.150 2mg干样/头;12h熏蒸LC530分别为24.3422 mg干样/L和10.601 5mg干样/L;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ID50为6.5157mg干样/头;粘虫中毒后先后表现出兴奋、痉挛、麻痹等症状,最后死亡;对黄粉虫蛹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类似于保幼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11.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方法】从田间采集麦蚜在实验室内饲养30代以上,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其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每条毒力基线为2次以上独立测定数据合并后的计算结果。【结果】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包括新烟碱类、吡啶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共22个药剂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 h的敏感毒力基线。禾谷缢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02和0.007 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124 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26~0.70 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05~0.065 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033~0.240 μg/cm2。麦长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15和0.12 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41 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5~0.76 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18~0.36 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20~2.94 μg/cm2。【结论】建立的两种麦蚜对22种杀虫药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包括当前所有可能用于防治麦蚜的药剂,可以用于以后麦蚜抗药性监测或其他相关研究的参照;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12.
杀菌剂对斜纹夜蛾SL细胞系和幼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TT法筛选了19种杀菌剂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SL细胞的毒杀活性,并以该方法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对SL细胞的毒力。结果表明: 福美双、烯唑醇、己唑醇、氟硅唑、苯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腈菌唑等杀菌剂对SL细胞具有优异的毒杀活性。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烯唑醇、己唑醇和戊唑醇处理SL细胞48 h后,LC50值分别为21.94 μg/mL、 23.80 μg/mL、 33.16 μg/mL和47.63 μg/mL。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研究了腈菌唑对SL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的影响, 20 μg/mL腈菌唑处理12 h、24 h、48 h和72 h后,SL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8.55%、25.95%、42.95%和67.05%;处理24 h和48 h后,SL细胞的LDH漏出率分别为30.66%和32.05%。以浸叶喂食法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三唑类杀菌剂可显著抑制试虫体重增长。以0.5 μg/头、 1.0 μg/头和2.0 μg/头剂量的腈菌唑注射处理72 h后,斜纹夜蛾4龄幼虫血细胞数量分别降低12.31%、 25.96%和25.73%;腈菌唑注射处理48 h和72 h后,对斜纹夜蛾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1.59 μg/头和1.53 μg/头。结果显示以离体培养细胞为对象,从现有杀菌剂中寻找新的杀虫剂先导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和未用药剂筛选条件下,测定了采自田间对氯氟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种群的抗药性及其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变化情况。用点滴法测定不同世代3龄幼虫抗性结果为:室内F1代LD50值为 0.9672 μg/头,抗性倍数为4 836.0倍,以后各世代逐渐降低,至F43代LD50值为0.0325μg/头,抗性倍数为162.5倍,抗性水平下降了29.8倍。用浸叶法测定不同世代3龄幼虫抗性结果为:室内F1代LC50值为185.6 mg/L,抗性倍数为964.7倍,以后各世代也逐渐降低,至F43代LC50值为9.2 mg/L,抗性倍数为47.8倍,抗性水平下降了20.2倍。与敏感品系相比,该田间种群室内饲养至F43代仍处于较高的抗性水平,抗性减退缓慢,很难恢复到敏感水平。测定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室内F2、F20和F41代及敏感品系5龄幼虫中肠微粒体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乙氧试卤灵-O-脱乙基酶、芳香基羟基化酶及艾氏剂环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田间种群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和艾氏剂环氧化酶的活性仅F2代显著较高,F20和F41代差异不显著,乙氧试卤灵-O-脱乙基酶和芳香基羟基化酶的活性F2、F20和F41代均显著较高。结果提示甜菜夜蛾抗性水平可能与其体内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杀虫剂选育对家蝇抗药性水平及kdr基因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杀虫剂(溴氰菊酯和甲基嘧啶磷)筛选及不接触药物自然衰退的方法,研究了家蝇Musca domestica氯氟氰菊酯高抗品系(Cyh-R)对杀虫剂的抗性变化,探讨蝇类抗药性治理的方法。用点滴法测定氯氟氰菊酯对不同家蝇品系的毒力,比较抗药性的变化,结合特异性等位基因PCR扩增(PASA)技术检测了不同家蝇品系的kdr基因频率,探讨kdr基因频率与抗性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甲基嘧啶磷筛选后,氯氟氰菊酯对第2~8代Cyh-R品系的LD50呈递减趋势,从F0的2.8434 μg/蝇降为F8的0.4404 μg/蝇,但第8~18代Cyh-R品系的LD50呈逐代递增趋势;溴氰菊酯筛选后,氯氟氰菊酯对Cyh-R品系第2~16代的LD50呈上升趋势,从F0的2.8434 μg/蝇升至F16的24.3249 μg/蝇;表明了施用有机磷杀虫剂可降低其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而施用拟除虫菊酯药剂则有助于其对氯氟氰菊酯抗药性的增长;不使用任何杀虫剂也能降低其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但下降速率低于甲基嘧啶磷。PASA技术检测表明Cyh-R品系的kdr抗性基因频率为88.8%,不经过任何药剂筛选其kdr抗性基因频率下降程度最大,达到69.7%;甲基嘧啶磷筛选后其结果降为78.8%,而经溴氰菊酯筛选后kdr抗性基因频率则明显升高,达到98.9%。通过对kdr抗性基因频率和抗性水平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kdr抗性基因频率与家蝇对氯氟氰菊酯的LD50呈对数关系,即LD50值高的品系其kdr抗性基因频率相应的也较高。建议在家蝇防治中考虑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上,土壤呼吸通量的量值可以通过观测土壤呼吸CO2扩散速率(əc/ət)计算得到。但是为获得əc/ət,通常须允许土壤呼吸箱内CO2浓度升高,因此,如何估算外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əc/ət是土壤呼吸观测技术的关键,关系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əc/ət的估算会受土壤表层大气CO2扩散梯度(即土壤呼吸箱内CO2扩散梯度和大气CO2浓度昼夜变化)的影响。目前,线性回归方法是土壤呼吸观测中估算əc/ət的基本方法。然而,常用的线性回 归方法会低估əc/ət,而指数回归方法则可以准确地估算əc/ət。夜间əc/ət的变化与大气CO2 浓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夜间土壤表层大气CO2扩散梯度的减小导致线性回归方法明显低估əc/ət。əc/ət的昼夜变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而指数回归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əc/ət昼夜变化的非对称性响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药膜法测试了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初孵若虫的触杀活性,并测定了其对成虫中枢神经系统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离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初孵若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在接触时间24、48、72和96 h 的LC50分别为26.26、4.68、1.51和0.62 μg/cm2;其对AChE没有明显影响; 对Na+ -K+ -ATPase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存在浓度 效应关系,IC50为44.9 μmol/L; 对Ca2+-Mg2+-ATPase表现出低剂量激活,高剂量抑制的现象。结果提示美洲大蠊的AChE不是脱氧鬼臼毒素靶标,而ATPase可能是脱氧鬼臼毒素的重要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岩木瓜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与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岩木瓜Ficus tsiangii Merr. ex Corner的杀虫活性成分及杀虫活性,利用活性跟踪分离技术,通过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及葡聚糖凝胶等手段对岩木瓜茎和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岩木瓜中分离得到4个生物活性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柯依利素及齐墩果酸.利用胃毒法测定了这些化合物(500μg/g糖)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的生物活性,其中蒲公英赛酮处理试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3.33%,表现出较强杀虫活性,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对试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蒲公英赛酮处理家蝇成虫48 h后表现出较强毒力,其LC50值为89.82μg/g糖,略低于对照药剂鱼藤酮毒力(LC50值为67.58μg/g糖).因此,蒲公英赛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暗期干扰对环带锦斑蛾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短日照条件下,环带锦斑蛾Pseudopidorus fasciata以4龄幼虫进入冬季滞育,其滞育诱导的临界暗长为10.5 h。本文系统测试了暗期干扰实验[即在暗期采用单一的光(亦称光脉冲)干扰光周期反应的实验]对环带锦斑蛾幼虫滞育的抑制影响。幼虫孵化后在25℃,短日照L9∶D15(光9 h∶暗15 h),L10∶D14、L11∶D13及L12∶D12暗期的不同时段给予1 h或30 min光脉冲干扰。结果表明: 滞育是否被抑制主要取决于暗期的长度,当光脉冲干扰前的暗长(D1)或光脉冲干扰后的暗长(D2)超过临界暗长(10.5 h)时,100%的幼虫被诱导进入滞育;当D1D2都短于(或等于)临界暗长时,滞育不同程度被抑制,抑制的效果则取决于所干扰的光周期、光脉冲的长度和光脉冲落入的位点。结果说明该虫滞育诱导的暗期干扰反应是基于临界暗长的时间测量。  相似文献   

19.
两近缘种烟草上棉铃虫种群适合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普通烟草和黄花烟草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生长发育、食物转化和利用及种群增长情况。结果表明: (1) 室内26±1℃、75%±5% RH和16L∶8D光周期条件下,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上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1龄和2龄幼虫的存活率及雌蛾产卵量显著下降,种群净增殖率(R0=30.5374)和内禀增长率(rm=0.0951)减小;(2) 6龄幼虫对两种烟草的近似消化率及其相对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对黄花烟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显著下降,相对取食量显著提高;(3) 第2代棉铃虫在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I=1.9922>1)比黄花烟田(I=1.1581>1)快,“烟草和其他”对种群起主要控制作用,特别是对低龄幼虫;第3代棉铃虫在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有所减慢但仍呈上升趋势(I=1.5994>1),而在黄花烟田则呈下降趋势(I=0.6434<1),低龄幼虫受烟草抗性和雨水等的影响较大,高龄幼虫被病菌感染的数量增多。这些结果表明,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不适合棉铃虫种群的增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